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02章

逆流伐清-第202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别人,便是魏君重所带的那个团。又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能够打败?嗯,我们这边的编制确定了,估计那边的也一样,魏君重成为一师长官是肯定的事情。第一个中校吧,实至名归呀。又有谁不服?”

    讲武堂出身的,魏君重是最耀眼的一个。虽然他在讲武堂学习耽误了很长的时间,嗯,也不能说耽误,应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功。而后,他带着岷藩嫡系的烙印,带着第一支成建制的燧发火枪营开始征战,并在实战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变着火枪营、团的武器配备比,成为目前火枪营、团的样板。

    前途无量啊,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看的。而军衔,则是标志着讲武堂出身的将领的地位和成就,也代表着受到朱永兴器重的程度。陆军目前最高的便是魏君重,由上尉已经升至中校;而海军最高的则是段智英,在赴援金、厦,打击广南水师,消灭清军广东水师,这三场战役中由见习少尉已经升至上尉,离少校只是一步之遥。

    因为军衔制是朱永兴创立的,代表着嫡系,代表着新生的势力。所以,尽管目前并没特别高的军衔产生,但却逐渐成为军中的中坚力量,比目前有些泛滥的参将、副将、总兵,含金量要大很多。

    当然,魏君重能晋升中校,也是起点高的缘故。而他能暂时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先在讲武堂进修镀金,接着再后来居上,成为握有实权的一师之长,也显示出他的眼光和心机。

    唉,为啥早没想到呢?包括张国用等将领都在心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当然,他们也可能成为定编制后的受益者,直接率领一团、一师,但轮换制,朱永兴创立的轮换制,使他们的职务并不会一直稳定。而象魏君重这样的,如果不犯什么大错,地位和职务却将是相当稳定,而且会一路上升。

    “目前的要务是干净利索地拿下梅州,然后便是加强训练,练出一支铁军,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军。”马宝的声音激昂起来,“满蒙八旗,我们要让他们有来无回;闽省耿逆,我们要犁庭扫穴,殄灭无遗;江南失地,我们要纵横攻掠,所向无敌。如何,可是心虚了,可是没有信心?”

    “王爷放心,魏君重所率的团能被殿下命名为‘模范团’,咱们这个军难道便不能被殿下称为‘铁军’?”张国用率先表态,颇有与魏君重一争长短的气势。

    “末将愿为此努力。”

    “末将也愿。”

    …………

    朱永兴预料到他授予魏君重之个团称号会带来很好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命名代表着荣誉,代表着他的器重和赏识,没有人为之去争,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但他也知道暂时无法看到具体的成效,只能是在以后的战事中得到检验。此时,他正在府内,看着刚刚运来的宝贝,喜悦非常。

 第一百八十章 府内烦心事

    朱永兴不是一个唯武器论者,因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到巅峰,“精神原子弹”丧失作用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但能够拥有更好、更震撼的武器装备,他还是不会放过。

    被火烧过的平南王府已经清出了一大片空地,房屋还剩下了不少,朱永兴也没有下令重建,但残砖烂瓦早收拾干净,焦黑的痕迹也被白灰重新掩盖。此时,一个圆形的大东西正缓缓飘起,离地有一两尺的距离。

    这煤炉到底还是有问题啊!朱永兴估摸着加热的速度,看着蹲在狭小的吊篮里当苦力的家伙,正使劲地把风鼓进炉子,再通过出气口让热气喷进气囊里。

    竹篾、绳索扎成骨架,涂胶的帆布作气囊,吊篮用坚韧的藤条编织,一个热气球便是如此制造出来的。朱永兴早就有这样的想法,特意画了图纸,交给下面研究制作。

    正如很多发明不是受制于技术,而是局限于思路一样,热气球这个孔明灯的进化变种,终于是被鼓捣了出来。

    “很好。”朱永兴心中是不甚满意的,但却连连点头称赞。

    尽管热气球的发明是思路问题,但技术上的差距还是限制了它的性能。没有喷油的高效加热器,没有动力推进装置,蒙皮和骨架的材料也不够先进,能飞起来便已经是值得欣慰了。当然,有了雏形,改进是必须的。

    只要能离地面两、三百米,也不必装载多少炸弹,这个空中飞行器只要扔下片言只纸,便足够让这个时代的人们顶礼膜拜了。清军,嗯,估计也是战志全失。跪倒恭迎天神了吧?

    没错,朱永兴想得很现实,并没有把这热火器当成轰炸机用。最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慑。对无知的人们的恐吓。

    热气球缓缓上升。周围的很多人都傻了眼,呆若木鸡地瞧着。

    “飞升了。飞升了。”

    朱永兴愣了一下,转头去看,却是易成颤抖着嘴唇在喃喃嘟囔。

    “飞到天上,能看见神仙吧?”

    朱永兴向另一面转头。看到的是段琬儿仰着脖子,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热气球,嘴里嘀咕着,眼里闪着亮光。

    果然,就是要的这种反应。朱永兴不为周围人的失态而好笑,倒是更坚定了继续改进热气球,使其能在敌前起到令人惊骇莫名的效果。只是这加热的工具嘛。并不是很好弄。液化气是甭想了,喷油燃烧也不大可能,以油作燃料的炉子,兴许可以吧?这油呢——

    “殿下。情报局叶司长来了。”侍卫队长杨国骧虽然惊讶骇异,但还没忘了四下观察,见叶虎前来,知道有事情汇报,忙凑近提醒道。

    哦,朱永兴收起思绪,转头看了一眼,轻轻点头,又勉励了制作人员几句,才转身离开。

    如今朱永兴的府宅便定在平南王府对面的原靖南王府内,尚、耿二逆当时同下广东,也同在广州建府,后来耿逆移藩福建,留下了这座王府,是入侍京师的世子尚之信的府邸。虽然靖南王府的规模和华丽不及修葺不断的平南王府,但在广州内城也是首屈一指,在战争中受到的损毁不大。

    时间不大,朱永兴已经回到府中,在书房与叶虎进行了叙谈。

    情报局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这得益于朱永兴的指点,更与叶虎等人的努力分隔不开。刺探、潜入、策反等等,工作开始向更多的方面延展扩散,各地情报站点也正在形成网络。

    “调拔手铳?”朱永兴想了想,谨慎地摇头,“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情报工作的重点还是长期潜伏,以备大用,而不是搞什么大的行动,增加暴露的危险。”

    “卑职是想有备无患。”叶虎解释道:“京师情报站发展了一些包衣奴才,有的确在王公大臣府中,若是临时有变,也能很快使用,不致措手不及。”

    这还是打着暗杀行刺的主意啊!朱永兴没有说破,但也觉得甚有道理。谁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行动呢,有备无患也是好的。

    “好吧,便先调拔五十枝,手榴弹呢,也运去一些。”朱永兴作出了决定,又不忘提醒道:“召集人员稍加训练,然后便分散藏匿,一定要小心为上。”

    “卑职明白。”叶虎脸上的喜色一闪而逝,仍旧是那副严肃冷漠的表情。

    “嗯,在福建的‘以假乱真’行动已经开始了?”朱永兴翻阅着文件,随口问道。

    “回殿下,行动刚刚开始,要说见效,恐要等些时日。”叶虎谨慎地回答道。

    广东大胜,明军已经逼进闽省门户,形势发展必然引得人心生乱,此时利用假书信倒是恰逢其时。而且,四大辅臣上位之后,重拾重满轻汉政策,对汉官汉将加意提防。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猜疑向来是清廷对已降的汉官汉将的行事传统,朱永兴不由冷笑起来,施琅啊,这下要你好看。

    “很好。”朱永兴的手指重重点在文件上一个人名的上面,说道:“选得很好,若能策反此人,施琅更是有口难辩。谋划得很周详,情报局的工作越来越令孤满意了。”

    “谢殿下夸奖。”叶虎嘴角翘了一下,突然压低声音说道:“禀殿下,有人欲入缅见驾,行对殿下不利之事。卑职请殿下示下,该如何处置?”

    朱永兴愣了一下,随即不屑地连连冷笑,“让他们去,在缅甸出什么意外,可就与孤无关了。嗯,将这些家伙的举动侦察清楚,按时来报,但不要轻举妄动,留待孤王处置。”

    “是,卑职遵命。”叶虎见朱永兴满不在乎,也便放下心来,在缅甸的有些布置,连他也知之不详,这也是朱永兴互相制衡的手段之一。

    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杂声。朱永兴不禁皱了皱眉,但却未立刻起身,而是把文件看完,又叮嘱了叶虎几句。方才让他离去。

    朱永兴开始给缅甸的郑昭仁写信。只是写着写着,他又停下笔来。缅甸依旧采取着封锁。不只是永历小朝廷的“行宫”,还有沿路的兵丁哨卡,除了带有特殊旗帜的信使,也需盘查之后才会放行。那些异想天开的官员想见到永历。委实是没有什么可能。

    想到这里,朱永兴将写了一半的书信团成一团,扔进了纸篓。完全没有必要,与郑昭仁的联络通讯一直未断,缅甸那边一切正常,自己有些小题大做了。或者说是做贼心虚,也很贴切。

    屋中嘀嗒嘀嗒的清脆节奏。以及思绪的通畅,朱永兴的心情放松下来。那是澳门的葡萄牙商人送来的晋见礼,以期在广州得到货源,挽救澳门在沿海迁界后的经济颓废。

    自鸣钟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于一六零一年来到北京,在呈给万历皇帝的献礼中,就包括了两件自鸣钟。而万历十年,耶稣会会士罗明坚与巴范济在一次与广东总督会面的珍贵机会中,送上了一座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西洋自鸣钟作礼物,换取了他们在肇庆长达四、五个月的特殊居留恩许。

    对于朱永兴来说,这个东西算不上珍贵,只不过让他计算时间更方便而已。只可惜怀表或手表还未问世,而他也适应了古代的更漏和时辰。

    澳门是早晚要收回来的,但朱永兴并未漏出任何的口风。而他向澳门炮厂提出的枪炮订单,以及广州商馆的建立,确实又给了澳门经济重新振作的契机。而铁矿石又掌握在朱永兴手中,使枪炮的价格能够大幅度降低。

    这样的话,南明军队等于凭空又多了一座大型兵工厂,装备供应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再加上光复了广东这个人、财、物力都极丰富的省份,国战形势的天平已大幅度地向南明倾斜过来。

    这形势的倾斜又不比大西军当年出滇抗清,看似攻势猛烈,在湘、桂、川都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却有些过急,政治、经济上的举措跟不上,难免不够稳固。而朱永兴领导下的绝地反击除了初期的急攻进取外,基本上都是采取的稳扎稳打策略,各种政策措施也在地区光复后很快推行。既施惠于民,重振地方经济,又发动起民众,使国战的力量不断增添。

    这样的策略,这样的手段,使占领区得一处便基本上稳固一处,虽然显得慢了一些,但从实际上来讲,没有了拉锯战,百姓要少受多少苦,少遭多少罪?更重要的是人心能够稳定,才能放心地出力经营田地或其他营生,对经济的快速恢复又有莫大的益处。

    朱永兴拿过案上刚刚呈送来的文件资料审阅批示,间或在草纸上计算筹划,有武器装备的各地分发,有各地财赋数字的统计,有军饷、俸禄的发放数额……尽管是抓总批阅,工作量亦是不少。

    门被轻轻敲了两下,一个亲卫端着托盘走了进来,得到朱永兴的准许,才将托盘放在了桌案上。托盘里一碗新熬好的梗米粥,看起来碧油油煞是馋人,旁边一小碟糕点,不是正餐,也就简单得很。

    “刚才外面吵嚷什么?”朱永兴端起碗来喝上一口,又随手拿起一个糕点,却没有马上送进嘴里。

    “回殿下,是送粥的侍女不懂事,要进书房被属下等拦阻,然后段女官来了,把人带走了。”亲卫说得简单,但朱永兴却听出了别的意味。

    “送粥的侍女是谁?”

    “好象是叫李锦霞。”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摆手令亲卫退下,待到亲卫走到门口,他又象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叫住,“叫段琬儿来见孤。”

    朱永兴自从决定废除太监制度后,便决意以女官制度来代替几千年来的太监制度,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如意。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想在滇省招募足够的才学皆优的女官不是易事,对于裹脚的女人,朱永兴又看不上眼。所以,梦珠和龙儿各自向府内填补族人,朱永兴也便睁一眼闭一眼地默许了。

    当然,朱永兴知道这不是长远之计。女官是要能帮助他整理文案。做一些文字上的佐杂工作,并将太监完全取代,也就不必再担心内廷无人。而现在,这个功能却无法实现。除了朱永兴要累一些。还要易成、张维翰等人分担。

    而且充任女官的人选也令朱永兴感到头痛,在他身边。能够接触到很多的机密文件,不知根知底,或者人品不端,与外面交结。夹带、传递私话,则是他不可能不有所担心的事情。

    梦珠心慈面软,良善易欺,不是个管理的人选;龙儿呢,也是个娇娇女,脾气比梦珠要强硬一些,可也是涉世不深。难以胜任。

    朱永兴知道不立规矩,不让下人知道纲纪,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如此,倒还看不出太大的问题。等到以后呢。普通侍女都敢与王妃顶嘴,甚至拿王妃说笑,便难免有一些人心中不服,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至于今天送粥的李锦霞,朱永兴倒也约略猜出了她大胆的一些原因。在郑昭达送来的这一批侍女中,李锦霞是容貌才气最出众的,朱永兴不是柳下惠,见到美女当然也有深一些的印象。也正是如此,李锦霞怕是借着这个机会想引起朱永兴更多的关注。毕竟朱永兴在表面上来看是个仁厚的人,很少疾颜厉色,下人犯了错,只要是无心,他也很少追究。

    书房是重地,只言片纸都可能是绝顶机密,不得朱永兴的允许,谁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