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51章

逆流伐清-第251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南七省,嘿嘿,明廷不会答应的。”吴三桂咬了咬牙,这岂不是要把贵州送给明廷,哪管他的生活。“依岷藩的性格,吃到嘴里的还能吐出来?闽省,一半赣省,荆襄,还有这一小半的湘省,崇明岛呢。扼住了长江咽喉,他能轻言放弃?以一远系宗室有如今的号召力,全是战胜之功,他在身披黄袍之前,是不会轻言罢战的。”

    “小的在过宝庆(现邵阳)时,见清军人数不少,还在加固城防,似在防范王爷。”胡心水不无忧虑地说道:“听说明军攻向衡阳,不知能否攻下?”

    吴三桂叹了口气。更加忧愁。依着明军的攻坚能力,他觉得衡阳定守不住,正向长沙赶来增援的清军多半是救不及。明军若下衡阳,邵阳的清军本来是监视防范贵州的,就变成了腹背受敌,估计会弃城北走,向长沙靠拢。

    明军一旦攻取邵阳,便与曲靖、桂林的友军对贵州形成了三面包夹之势。吴部的形势更加恶化。不用打,胜败便基本可以确定了。

    正如同历史上撤藩令一下。吴三桂权衡利弊,想不出万全之策一般,此时的吴三桂依旧是左右为难,犹豫迟疑。他的亲戚将领都有反正归明之意,他的夫人也吵吵闹闹,要他想办法救回儿子。最少不能惹恼明廷,让他吴家断子绝孙吧?

    “步步失机,可谓是既生瑜,何生亮啊!”吴三桂发出哀叹。

    要说才武,吴三桂自视很高。清朝中诸宿将已多半去世。健在的人为数很少,没有一个能和他相匹敌的。而且康熙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更不足担当大事。只是对上朱永兴,从滇省开始他便有束手束脚的感觉。谶语成真,更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视滇省为死地,对朱永兴更是忌惮非常,不敢言战。

    明军也似乎没有把吴三桂当成生死大敌的意思,走私做生意,互派联络官员,以防擦枪走火,造成冲突。可就在表面的平淡祥和之中,明军是越打越强,气势越来越盛,终于在实力上完全压倒了吴军。

    现在儿子、孙子在人家手中捏着,军力又不是对手,似乎不用明廷言说,却只留给了吴三桂一条路,那就是反正归降。可吴三桂不甘心,就在这愁苦中挨了一天又一天,他也意味到越拖越是困难,可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王爷——”一个下人跑进来通报,“方先生回来了,就在府外等王爷召见。”

    “方先生?”吴三桂一下子没转过弯来,接着便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他还敢回来,他还有脸面来见孤?来人,去砍了他的人头,将首级呈上。”

    侍卫领命而出,不大一会儿,又被夏国相、郭仕图等人拉了回来。

    “父王息怒。”夏国相上前劝说道:“方光琛固然可恨,然世子、世孙仍在明廷手中,若杀了他,恐有牵累。”

    “是啊!”郭仕图也陪着小心附和道:“且叫他进来,听他如何分辩,再作定夺不迟。”

    吴三桂阴沉着脸,没好气地说道:“除了当说客,这个混蛋还能干什么?”

    “便是说客,听听也无妨。”夏国相陪着笑说道:“若是父王烦心不愿见他,就让小婿询问一番,然后再禀报父王如何?”

    吴三桂沉吟着未作回答,刚才一股激怒上涌,现在稍微冷静下来,他也觉得这方光琛是杀不得的。

    “谁敢杀方先生,谁这么大胆,这不是要害死我儿,害死我孙儿吗?”一阵哭闹声响了起来,原是胡国柱扶着张夫人赶来了。

    吴三桂气得直翻眼睛,狠狠瞪了胡国柱一下。胡国柱低头不语,微抿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

    “没人要杀方先生,是侍卫听差了,误传,误传。”夏国相赶紧搬来椅子,让张夫人坐下。

    “方先生呢,快请,快请进来。”张夫人也不理吴三桂,急着吩咐,“他远道而来,定有我儿的消息,说不定还带着书信呢,快,快请。”

    吴三桂铁青着脸,嘿然不语。他也未尝不想知道儿子的情况,只是有些拉不下脸来。

    不大工夫,方光琛带着一个随从走了进来。抢前一步,深施一礼,“方光琛见过王爷,见过夫人。王爷、夫人安好?”

    “还没被气死。”吴三桂冷冷地说道:“你好大的胆子——”

    “方先生,快请坐。”张夫人不客气地打断了吴三桂,强笑道:“可带了我儿应熊的消息?他在广州可好?”

    “回夫人,世子一家在广州很好。”方光琛再施一礼,取出书信呈上,“这是世子的书信,请夫人览阅。”

    张夫人赶紧接过,打开阅看,看着看着又流下泪来。

    “有人看管,书信中能有几句真话。”吴三桂心里也想看,却还装出气恼的样子,冷冷地说道:“且说说岷藩有何条件,才肯放吾儿一家。”

    方光琛不慌不忙地说道:“岷殿下有言,吴应熊已是明官,夫人已封诰命,且无大恶,没有父债子偿的道理。不管日后如何,岷殿下可保世子一家平安富贵,这点请王爷放心。”(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八章 下台阶,谋划

    “这么说,老夫就算是与明军刀兵相见,我儿亦是无事喽?”吴三桂不相信,话中带着嘲讽。

    “王爷——”方光琛犹豫了一下,淡淡地笑道:“岷殿下有言:便是冲那满清公主能不远千里来投诚,便没有加害其亲人的道理。总要让她一家和美,团团圆圆,方显皇明对异族之仁厚真诚。”

    哼,吴三桂偏转了头。这话说得,人家根本没把吴应熊当回事儿,人家看重的是满清的公主。

    “岷藩仁义素著,既是答应了,便不能反悔,我信得过,信得过。”张夫人连连点头,很有些感激涕零的样子。

    “夫人见识明白,岷殿下确实是言出必行,诺则必承。”方光琛伸出取过随从递过来的令牌,递给张夫人,说道:“此是岷殿下托在下送给夫人的令牌,夫人何时想去广州看望世子、世孙,沿路绝无阻隔,更是来去自由,绝无扣押囚禁。”

    “啊,我还能去探亲?”张夫人吃了一惊,接过令牌又欢喜道:“好,好,岷殿下真是仁厚,想得如此周到。时不宜迟,我收拾收拾……”“怎么,我去不得?”张夫人不悦地看了看吴三桂,“儿子、孙子对你来说也没什么,何况我这个老黄脸婆?要活我和儿孙一起,要死也在一起。”

    “来人,请夫人至后宅休息。”吴三桂霍然起身,怒冲冲地摆手。

    哼,张夫人不待人来扶。便自己站起向外走,又回头对方光琛说道:“先生何时离开,让人通报一声,便是我马上去不了广州,也有书信捎给我儿。”

    “夫人放心。在下定派人通报。”方光琛躬身一礼。目送张夫人离开,才转过头来,坦然面对吴三桂。

    “卖主求荣。方光琛你竟做出此等事,有何面目在此夸夸其谈?”吴三桂变了脸色,摸着脸上的疤,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要杀人的动作。

    “表面上确实如此。可在下却是忠心所至,是为王爷着想。”方光琛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王爷可知这犹豫迟疑恰是自取祸端吗?岷殿下对王爷有评: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狡词延宕反正归明之期,便以为得计否?”“带回广州就不必了。”方光琛笑道:“岷殿下正在督师检阅,现今应在桂林,然后会驾临曲靖。随从也不知送往哪里?不如王爷就将在下的人头挂在贵阳城头,等着岷殿下来收拾厚葬。嗯,这样更方便。”

    “左右,还不将此人拖下去。”吴三桂咆哮如雷,心中却是惊骇不已。

    桂林、曲靖,那将是进攻贵州的两把尖刀,岷藩巡视督军,是要向贵州下手了啊!吴三桂又惊又怒,脑袋都有些晕眩。

    “王爷暂请息怒。”夏国相见不是事儿,赶忙上前挥开侍卫,对方光琛说道:“王爷确有归明反正之心,只是时机不好,可不是狡词延宕。岷藩有心见疑,又以武力相逼,恐有违两家当初之议吧?”

    方光琛点了点头,说道:“在下也是这般与岷殿下言说的。岷殿下有书信给王爷,还请王爷阅信定夺,切勿再迟疑犹豫。”…

    对于吴三桂,朱永兴并不害怕,优柔寡断,难成大事,便是他对吴三桂的评价。而且,对于历史上描述吴三桂如何如何厉害,好象没有他的丰功伟绩,满清就无法入主中原。朱永兴认为不过是满清的篡改和夸大。

    吴三桂本来在历史上,也注定是个配角。最多不过如尚可喜、耿进忠、洪承畴一类罢了。他之所以成为主角人物,是因为他后来兴兵造满清王朝的反。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实在害怕吴三桂高举民族大旗号召人们。于是就极力宣传并夸大吴三桂为满清立下的功绩,好象没有他,满清便不能入主中原。这样一来,吴三桂就成了最大的汉奸,那他再高举民族旗号,实在有些滑稽的厉害了,也无耻的厉害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这句话,朱永兴深以为然。如果,假设吴三桂造反成功了,那史书上他就成了太祖武皇帝,而且是复我大汉民族江山的太祖武皇帝。那他从前的所作所为,自然只是忍辱负重了。自然是为了民族、国家而不惜自毁人格了。如果有幸开创什么这个盛世,那个盛世,那想不流芳百世,恐怕也难了。

    便说现在,永历还在缅甸好好地活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一投机行为,也并没有招到如何严厉的批判和指责。相反,不光是满清,连南明也曾给了他高度评价,还给他加官晋爵。

    能招降便招降,不能招降便歼灭。大江以南的战事到了关键时候,朱永兴的耐心也到了尽头。凭昆明、曲靖的靖朔军,桂林的殄朔军,湖南的征朔军,再加上黔省水西的内应,击灭吴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障碍一除,便有大部明军能腾出手脚,加入江南战团,胜负的天平便将加速倾斜。

    明军兵入湖南,吴三桂便隐约意识到要对贵州对手。现在听得方光琛言明,坐实了他的猜测,立时后背发凉。他强作镇静,展信观瞧。

    “……将军本朝之勋臣,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将军独居关外,矢尽兵穷,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欲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然狡虏逆天背盟,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将军可有悔。可有恨,可有反戈北逐,扫荡腥气之心?”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

    本藩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以留守之职。率文武臣工,抗清除暴,兴复华夏。幸上天之佑,赖列祖之灵,依万民之志。响应四方,兵力雄壮,屡战屡胜。此可谓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启中兴之略。

    倘将军能洞悉时宜,反正来归,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若仍存侥幸,背顺从逆,抗我王师。本藩即督大军,亲征蹈巢覆穴。忠孝天性,人孰无之!从逆从顺,吉凶判然。将军岂无谋之人,宜细审度,毋致血染刀头。本藩幸甚,天下幸甚!”

    信写得文采斐然,既有威胁,又有利诱,其中还给吴三桂留了下台阶,便是史传的吴三桂与多尔衮借兵订约的事情。

    朱永兴不是史学家,但他却看过《吴三桂大传》。在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曾写过檄文,大谈他当年委曲求全借兵复仇的壮举,反复申明当时跟多尔衮订有立明太子的协议,谴责满清违背诺言,阴谋夺取了全国政权。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康熙在讨吴的谕旨上却不曾道及一字,干脆而直接地加以回避。从这个态度来看,吴三桂所说的未必是假。

    只要能招降吴三桂,对于这种历史细节,朱永兴觉得已不重要。但这件事情如果有,便是个忌讳,对于降清的吴三桂来说是绝口不敢提的。在信中提及,一是给他个下台阶,二来也是一种心理的震慑。

    吴三桂脸色数变,忽而铁青,忽而和缓,忽而愤怒,忽而无奈……他的思绪早就飞出了书信,正反复思虑,权衡着利弊得失。

    朱永兴在滇省确实数次亲征,可谓是战无不胜。此次不管是虚声恫吓,还是真要亲临战阵,都让吴三桂心惊不已。论兵力,他在贵州也拼拼凑凑了数万之众,但从战力到装备,都无法与明军抗衡。再算一下,曲靖有近三万明军,桂林有一万多,再加上湖南的,明军是占着压倒优势的。

    若战事一开,清廷断不会给予有力的支援,他们巴不得吴三桂与明军大战一场,来个两败俱伤,他们正好趁机解决这两个麻烦。

    还有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岷藩真的就言出必诺,不会加害吗?若他兴兵抵抗,难保岷藩不恼羞成怒,将儿孙的首级送来,给他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再有便是军心的顾虑。如按地域分,吴三桂属下家口数万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辽东人,他们是跟随吴三桂降清的原班人马,经二十年的转战流徙,病死、战死、伤残,或间有逃亡,已损耗甚众;二是黄河以北的人,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当年多是吴三桂收编的农民军余部,这些人对清廷没有什么感情,忠诚链的源头尚在他这里;三是四川、云贵等省的人,他们或是张献忠的余部,或是南明统治下的土著人,这些人是最不稳定的,势胜时如狼似虎,势弱时又会心生异念。

    说完兵,再说将领。他们跟随吴三桂多年,早把自己的命运同吴三桂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谓一荣皆荣,一损皆损。这批人,或与吴三桂有着血缘的关系,或非血缘但彼此却有着特殊的利害关系,构成了以吴三桂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

    尽管将领们大多会听从吴三桂的号令,但他们不愿与明军作战的心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