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99章

逆流伐清-第299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等着挨宰呀?”于九不悦地瞪着杨衍锋。

    “等着并不是挨宰,而是先不轻举妄动。”杨衍锋淡淡地解释道:“牙山易守难攻。咱们可以据险而守,不举旗,也不投降,清兵来了咱就打,他不来,咱就装作没事。”

    顾应慧轻轻一拍大腿。说道:“这也是一步棋。咱们一边准备抵抗;一边给各地头领送信,让他们也做好准备。等待行动命令;一边给朝廷送信儿,请朝廷相机支援。沿海地区安插的耳目和人手暂时不动。让清军以为咱们就躲在这牙山上不敢对敌。这样,咱们既牵制了山东的清军,又能在朝廷大军登陆时,利用安插的人手接应。”

    “缓兵计?”于七摸着胡子思索了片刻,点头道:“我觉得先不以牙山吸引清军为好。不如让昆仑山、招虎山、岠嵎山、鳌山的好汉先举旗,吸引清军的注意。”

    顾应慧、杨衍锋和李茂林心中清楚,于七是舍不得那富丽堂皇的庄院,若是让清军把牙山附近作为战场,是被占据,还是被摧毁,都会让于七心痛不已。

    “那栖霞城内的督标人马怎么处置?”于九心中不满,但于七一发话,他也不敢反驳。

    “虽然不过是三百多人,但离咱们这里实在是太近了。”于七握紧了拳头,近在咫尺啊,还都是骑兵,这个威胁需要解决,“顾大人,您看,是不是把这些清军干掉?”

    顾应慧也觉得这个威胁需要解决,但弄得声势太大,却又不是那么合适。打进县城,杀光督标人马,这可就不是举旗不举旗的事情了。

    “把他们引出城来,在外面解决掉。”杨衍锋建议道:“县城还让那个狗官坐着,咱们先不攻进去。”

    “嗯,拿下县城造成的影响太大,确实有点问题。”顾应慧点头赞同,“引出城来伏击敌人,咱们的胜算更大。”

    “那就容易了。”于七咬着牙说道:“那些清兵是个什么德性?咱们派些人假扮强盗,劫掠近郊富户,他们肯定会出来发财的。”

    借着剿匪辑盗的名义而大肆劫掠地方,是清军惯用的手段。特别是对绿营官兵来说,这正是弥补饷银不足的办法。而对于官府来说,有油水的军事行动,也不用什么开拔银,或者调拔太多的物资粮草。至于扰民不扰民,则不在考虑之内了。

    “若是督标清兵尽出,有把握收拾掉他们吗?”顾应慧忙于情报工作,军事训练一直交给杨衍锋,初步计划已定,他便要确认是否能够取胜。

    “伏击应该是可以。”杨衍锋说得谨慎,毕竟新兵还未经历战阵,他也不敢说得太满。

    “那咱们就这么定了?”于七客气地向顾应慧征询着最后的决定,“我再召集庄上的好汉,便更是万无一失了。”

    “那就以这个思路制定计划吧!”顾应慧用眼角微不可察地扫了于九、于十,一股淡淡的隐忧浮上了心头。

    皇上的脾气禀性,他是知道的,于九、于十这样的草莽,如果不违法乱纪,还能够被容忍。若还是以往的江湖习气,扰民害民,恐怕连于七都要受到牵累。唉,自己做到仁至义尽,暗地里提点于七几句吧!(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缅甸,山东

    当山东的情报被迅速送到国安部,并且呈到朱永兴桌案上的时候,他正在为缅甸不肯释放永历君臣而与兵部官员们商议对策。

    兵部暂时未设尚书,便由参谋总部的吴三桂和皮熊为主官,对于朱永兴打算向缅甸用兵,吴三桂是持反对意见。

    “陛下,北伐在即,再向缅甸用兵,恐怕有牵扯精力之嫌。待我军再获大胜,兵威日壮,缅甸葺尔小国,岂敢抗拒?能收不战而胜之效,又何必深入蛮荒?而且,参谋部早有计划,若要用兵,亦要在霜降瘴息之后。”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桌案上郑昭仁送来的情报,说道:“朕亦不想大举用兵,你们看过这情报,觉得如何?”

    “缅甸内部分歧,强硬派和求和派势均力敌。”皮熊思索着说道:“缅王莽达之弟莽白是强硬派,要带兵由南经阿瓦于滇缅边境驻扎。”

    “微臣的意思是加强戒备,不擅启边衅。”吴三桂谨慎地说道:“增派援军也最好以滇省为主,其他的部队不作调动。”

    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这个莽白未必是强硬派,其要带兵过境阿瓦,恐怕不是要抵挡我军,却是要夺取王位。”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历史的事件中寻找蛛丝蚂迹,从而得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朱永兴最擅长的。缅甸政变,正是因为在是否交出永历君臣的问题上,朝臣纷争,给了莽白以机会,让他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相对于固执,看不清形势的莽达,莽白若是掌握了缅甸政权,对明朝是有利的。因为莽白继任之初,肯定要先稳定内部,便不会轻易与明军为敌。

    当然,朱永兴也是猜想,根据郑昭仁探听到的情报所综合得出的结论。在这方面,吴三桂和皮熊便不如他消息掌握得全面了。

    吴三桂和皮熊对视了一眼,露出惊讶的神情,不明白皇上为何做出如此判断?难道只是那份简单的情报?

    “朕在想,是不是帮莽白一个忙,在滇缅边境进行下军事佯动。”朱永兴思索着说道:“嗯,缅王莽达是个真的强硬派,莽白却不一定是,他是个识时务的家伙。”

    “陛下,军事佯动要调多少人马?”皮熊试探着问道。

    “再增调三千人就够了吧?”朱永兴也不太确定,“在永昌有平朔伯的四千兵,再加上各土司的,一万多人,攻破缅关,打到八莫是不是应该可以?”

    “若只是增调三千,当不会有什么影响。”吴三桂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微臣觉得既是佯动,只需逼近缅关便可以了。若是战事扩大,恐怕迁延日久,于北伐不利。”

    “微臣附议。”皮熊显然也觉得朱永兴有些过了,这刀兵一起,想控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朱永兴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太主观了,稳妥之道,也未尝不可。

    “那就这么处理。”朱永兴想了想,说道:“就近在滇省抽调人马,归平朔伯贺九义指挥。你们拟个计划,发给他,让他依此执行。接下来,这山东如何处理?是让于七他们先撑着,还是改变计划,提前在山东展开行动?国安部想必已经给了你们相关的情报。”

    “启奏陛下。”吴三桂停顿了一下,开口说道:“就目前来讲,我军并不是不具备提前展开行动的兵力,而是要保证这以后的粮草物资供应有些困难。”

    “如果于七能在山东支撑一个月,我军按照原计划展开行动的威力和把握将大为增加。”皮熊说道:“所以,微臣等认为,可以暂且等一等。”

    朱永兴思索了片刻,轻轻摇头,说道:“你们都知道清兵是个什么德性,于七所部应该能够支撑一个月,但交战的地区呢,势必要被摧残得很惨。我们需要山东兵,需要他们去征战辽东。当然,困难是有,但朕认为不会比满清更大。清军已经布防完毕,山东的兵力并不多,能够被抽调出来增援山东的也数量有限。如果粮草物资有困难,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个折衷的办法,先期登陆作战的部队可以减少一些。或者,可以想想其他的办法,加快物资的筹集和囤积。”

    吴三桂和皮熊互相交换眼色,知道皇上是倾向于提前行动。嗯,这倒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原定计划是一个军行动,如果缩减为一个师呢?

    “这样。”朱永兴也不想独断专行,更不想因为操切而使军队受到挫折,便开口说道:“你们回去再研究商议一下,依照现在山东清军的兵力,我们最少要出动多少人马才有胜算。朕再召户部问问,看他们能不能再挤出些钱粮来。”

    “微臣遵旨。”吴三桂和皮熊想要起身告退。

    “还有——”朱永兴向下按了按手,示意他俩先坐下,然后细致地交代道:“计划要全面一些,各军的策应和牵制也是很关键的。朕知道,要改变原定的计划有很多的困难,但在困难被确定无法克服之前,还是要做最大的努力。而且,朕觉得在山东开辟战场,非常有助于打破目前的这种平衡。满清啊,恐怕没有太多的力量能够投入了。”

    “陛下所言甚是。”皮熊想了想,说道:“如果因此能够调动京师的禁旅八旗,对整体的战略而言,还是很有利的。”

    “陛下有此雄心,微臣等敢不尽心竭力。”吴三桂躬了躬身,说道:“山东绿旗不过一万,督标、抚标,最多也不过两千。我军若是提前行动的话,一万余人,再加上于七所部,也就足够了。待到清军增派援兵,这时间上离原定计划便会相差无几,物资供应也就能够得到保证,大军亦可再度出动。”

    “这么看来,物资粮草的缺口也不算太大吧!”朱永兴略一盘算,笑了起来,说道:“朕让户部拿出办法,你们便按这个思路制定计划吧!”

    ……………r1152

 第二十章 急躁,伏击

    对于这场国战,朱永兴越来越感到厌倦,越来越希望能早一点结束。战争的拖累,使他无法更进一步地推动改革,使他重建的计划被推迟,使他改善民生的愿望不能付诸实施。

    在这一点上,朱永兴与手下的将领们是不同的。因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以战争为职业,以功勋为追求,以成功为。军人的天性就是好战,在战场上才能成为英雄,才能得到勋章。和平,是军人的悲哀,就象足球队没有球场。战争对军人来说,就是表现才能的竟技场。

    当然,这并不是说将领们不希望早日取得胜利,但他们却不如朱永兴那么的迫切。因为他们各自统军,身临前线,心中更清楚,满清虽然形势不利,但毕竟还占着半壁江山,还统治着千万百姓,不会因为几场失利而倒地不起。

    不知不觉中,朱永兴还是急躁了,他甚至时时有一种错觉,认为今夜就会是漫长战争的终结,最终的胜利将随着明天的朝阳一同升起。

    情绪影响心情,也带来了行为上的改变。不仅仅是群臣感觉到了皇上的心急操切,连梦珠、龙儿,还有段琬儿都觉察到了。

    “禁酒令早就下了,江南还有私自酿造的,该杀!”

    “那些自私自利的缙绅,自家花天酒地,却不肯为国战出钱出力,该杀!”

    “商税过重?放屁!欠税的商户查抄其家,其人流放,不得宽贷。”

    …………

    朱永兴喊打喊杀,气得头顶生烟,一抬头,却看到段琬儿并未落笔写下他的意见。

    这不是奏折。而是总理处将奏折做出的汇总,朱永兴觉得可以挑重点处理,其余的便由各部行使职权。

    “陛下,属下找齐了配料,为您沏三道茶品尝吧?”段琬儿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岔开了话题。引开了朱永兴的注意。

    朱永兴哼出一口粗气,他虽然有些暴躁,但还是不习惯于迁怒于人,特别是自己的女人。梦珠和龙儿被封为贵妃,从一品,但段琬儿还没有正名,他也觉得有些歉疚。望着段琬儿期待的目光,他轻轻点了点头。

    白家三道茶,属于茶文化的范畴。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成为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当人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段琬儿娇俏地一笑,注茶为玩,动作流畅、自然,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朱永兴看着品着,心境渐渐平和。之前他也喝过这三道茶,而且应该比段琬儿弄得更正宗,但却没有那份情感。

    咕咚咕咚,朱永兴如牛饮一般将甜茶喝个精光,惹得段琬儿笑意开怀,温柔地上前给他擦着嘴角。

    “人生如茶,芳香宜人。”朱永兴微微一笑,伸手将段琬儿搂在怀中,闻着如麝如兰的体香,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朕说过,不以非刑杀人,今后亦是如此。那些人虽然可恶,但罪不至死,或者也判不了什么罪。嗯,便由各部依法处理吧!”

    “陛下,您素以仁厚著称,何必因为操切心急而毁了令名。”段琬儿乖巧地向朱永兴怀里倚了倚,说道:“您将是千古明君,只要心绪平和,不急不躁,则何事不可为?”

    “明君难当啊!”朱永兴慨叹一声,说道:“其实呢,非刑杀人便称不上明君了?那倒也未必。只是朕为百年着想,却不想如此。”

    朱永兴想到了康熙,想到了乾隆,文字狱下多少冤魂,摧残了华夏的精神,不还是被后世称为什么千古一帝,什么盛世吗?

    “对了,朕要给你名份,这事儿你就不用再推脱了。”朱永兴在温软的唇上轻轻一吻。

    “等有了称职的女官,妾身自然不推脱。”段琬儿搂着朱永兴的脖子,回亲了一口,笑道:“若是有了名份,可是不能帮陛下了。后宫干政啊,那些朝臣——”

    “这倒也是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觉得当皇帝也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事情,特别是象自己这样,总是感觉被束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