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70章

逆流伐清-第370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或许偏激,但却可以显示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没有战乱。没有颠沛流离,哪怕生活得穷一点、苦一点也是能够忍受的。而且现在不仅不是穷苦,而是非常光明的前景,宽松优惠的政策使人们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富国强兵,或许已经不太准确。现在朝廷提倡的首先是民富,其次才是富国强兵。也就是说,朝廷可能不会在诸如“强国”的名义下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掏了个精光,而是要“留财于民”,然后再追求国力和军力的增强。

    是国强了,民才富;还是民富了,国就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是要争论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但在朱永兴看来,想让人民尽全力支持政府,同心协力对付遇到的困难。这本身没有错。但贫穷的“人民”又能拿出什么来支持政府呢?即便是奉献了“青春”、“终身”恐怕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人民组成的,是每一个“小我”,也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国家强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保护每一个公民,让人民安居乐业。为了国家的强大暂时牺牲“小我”的利益是可以的,但若要求“小我”长时间地奉献而没有相应的回报,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国强是民富的保证,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么理解应该是没错吧?国家的强大要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靠统一“思想”达到的强大就好比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是暂时的,畸形的。

    这样的结论已经从南方,以及北地的光复和重建中得到了证明。老百姓富了,他们更愿意为了保住现在的利益和安定的环境支持国家。其实要是仔细分析研究的话,便可以看出,明军的节节胜利是离不开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的。

    ……………

    明君?盛世?朱永兴对此并不认同,哪里有满足于只要老百姓饿不死的明君,哪里又有光吃地瓜土豆的盛世?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限于财政的紧张,朱永兴也只能耐下性子,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实际形势的变化,却要出乎他意料的乐观,财政问题的缓解比预期要提前了很长时间。

    这主要得益于百姓求治心切、充满干劲的劳作;得益于商贸的发展,又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开拓;得益于侵略战争的顺利,掠夺了大量钱粮物资;得益于王朝新立,官吏还大多廉洁肯干的精神……

 第一百五十五章 无题

    恢复重建的速度比预期要快很多,这使得财政紧张的情况大大缓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钱可以投入到建设和发展领域,比如治河、兴修水利、铺路架桥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强军队的装备、充实前线驻军的物资仓库等等。

    所以,国库远称不上充盈,更没有多余的钱来挥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综合国力则在不断增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朱永兴别的地方可以节省,对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复战争纪念碑、纪念馆,却在尽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这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这项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时才敢大笔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兴的全力支持下,不断地将筹措出的资金砸进去。

    而战争≡长≡风≡文≡学,w≡︽wx。纪念碑、烈士陵园,则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对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给为国捐躯的烈士一块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兴还在南京的时候,便曾大张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园,建造纪念碑、馆,并亲往奠基致词,通过邸报。民众们对此举动有所深思,但看过致词后,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这里记录着为国、为民族而战的义士和官兵们的名字,他们为了反抗侵略献出了生命,光荣属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以及遗体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们。”

    “英魂不朽,万古长存。”

    “我们要牢记。这些出身不同,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贵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所铨释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脚下浸透了烈士们的血,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让这些先辈在地下流泪。”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牺牲和付出。谁遗忘,谁无耻;谁遗忘,谁犯罪。”

    ……………

    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民族是绝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地泼洒自己的鲜血。在所有国家的史书中,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英雄的意义就是会使一个坚韧的民族重燃斗志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他们勇气和呐喊会象惊雷般唤醒国家民族的勇气和血性。他们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最坚韧的品质,也无疑是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他们应当永远地受到国人们崇尚、尊重以及缅怀。

    中国民族并不是个健忘的民族,可是他们真的健忘了许多许多东西,这是朱永兴在后世耳闻目睹的。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能有一块安息之地,这是英雄们应享受的荣誉和尊严。

    精忠报国的英烈被推倒了。那精忠报国还有什么意义?舍身取义的行为被讥讽了,那舍身取义还有几人会追求?抵御外侮的壮举被恶搞了,那抵御外侮又剩下几分价值?没有什么比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被毁坏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随着一个个英雄倒下,是全体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是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将再也没有英雄站出来拯救国家。

    战争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影响也在逐渐变小,但战争的创伤和教训必须被牢记,血的教训必须吸取。

    “三年之内,每县必须建有纪念碑、馆等设施,并有专人维护;有重大意义的战场必须建有纪念标志;每年清明。当地政府必须举行公祭仪式,以资纪今;从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条件的地方,新婚夫妇必须在成亲后十五日内前往纪念碑、馆等场所瞻仰,献花祭拜,感谢先烈们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此当定为永世之风俗习惯……”

    圣旨下,不管是不是强迫,朱永兴希望以后能变成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发自内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变,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观念和思想进步了,先进了,才能保证朱永兴凭着皇帝权威进行的改革稳固而不可动摇,不会因人废政而持之久远。

    象李定国、郭之奇、张煌言等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尽管对于朱永兴的改革,他们也构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们真心认同,并且跟上朱永兴的思路,便有些勉强了。下一代呢,象宗守义、李嗣兴、魏君重等,毕竟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头脑中还是传统观念为主,恐怕也不能达到朱永兴的满意。

    其实朱永兴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与自己儿女同龄的这一代人身上,让他们从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说是他认同的教育,灌输给他们自己认可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坚决悍卫者,而不是被动的接爱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兴认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在引导和灌输,就算是接受过传统思想的人也未必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权的思想,尽管他们提出的办法未必最好、最先进,但这种启蒙思想是相当可贵的。又因为他们大儒的名声,他们的学说更容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而君主立宪制虽然是最终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实施,逐步放权,或许更符合国情,更切合实际,也更能发挥朱永兴超出时代的正确领导。

    而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终于在鞑虏已是苟延残喘、几无翻复之力时开始实施,准确地说,这种改革其实却有着复古的意味。

    “内阁设首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书和军事委员会为内阁成员,共同参加政事。每日首相、副相与其他阁员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两相商议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玺,下各部施行;若两相意见不统,则由内阁成员共同商议,表决确定……”

    自洪武年间废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兴重新启用,尽管有了不少变化,但性质没变。而这正是朱永兴所逐步推进的政治改革的过渡,先是限制君权过分膨胀,最后才是虚君立宪。从中也可以看出,首相、副相和内阁并不是责任内阁制,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金秋之时

    时间就在大明从内到外的不断的变化的飞快流逝,原东北军区总指挥皮熊卸任回京时,正是清风潇洒、金谷登场的秋季。北京城里人已在忙着制月饼,扎兔儿爷,供小财神,走斋月宫,一片热闹。

    城外丹枫染秋艳色杂陈,山含淡翠云薄西岭,永定河子牙河清潦流素,两岸杨柳未老,依旧伤心一碧。

    虽然正是北京天气景致最佳之时,但众人一路奔波,却都是满身风尘,眼倦腿胀,哪里有心思观赏?当即在驿站安歇,新任副相宗守义便赶来慰问,传旨明日进宫觐见圣上。同来的还有军事委员会的几个成员,陆军总长白文选,总参谋长吴三桂,海军总长邓耀。几个人寒喧已毕,坐在厅堂内吃西瓜品葡萄随便聊着天。

    在座的虽然都位属高官,但却是不再直接领兵,没有实际的兵权,属于老资格、退居二线的位置。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安置习惯,年纪大的爵高位尊,但却形似被国家荣养,给年轻一代腾出位置,让他们去奋斗、打拼。

    而朝廷最近一系列的安排,也将这○≈,ww$w。个意图表现得很显。胡国柱接任东北军区总指挥,魏君重为副;夏国相调任昆明军区,李嗣兴调任广州军区,马自德提升为北京军区副总指挥,虽然不是马上接任最高长官,但这就是新一代要顶掉老一代的节奏了。

    副相宗守义宣旨完毕,慰勉一番便告辞而去。只剩下这几个老军伍在闲聊。三句话不离本行,几个人很快便说到了军事布置上面。

    “建奴破路掘壕,摆出一副固守的架势,而实质上却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来维持宽广的战线。”皮熊最熟悉东北形势,对将要进行的秋季攻势也充满了信心,“沈阳、本溪、宽甸。再加上朝鲜,四路出兵,破建奴必矣。”

    “看东北军区最新的报告,骑兵尚未编制完全,军事行动恐怕要后延一个月左右,而且四路出兵也有些不妥。”吴三桂沉吟着说道:“万岁的意思还是要稳胜,把建奴驱出建州,便已达目的。”

    “这大冬天的,建奴没了根据地。怕是不战自败了。”白文选微微一笑,说道:“边经营边北进,以北兵逐渐替换南卒,这是朝廷不变的方针。另外,万岁可不是只盯着东北,建奴葺尔小丑,已无翻复之力。台湾郑氏俯首,明年恐怕要攻伐吕宋了。”

    “邓国公。你是海军,这攻伐吕宋的事情应该最清楚吧?”皮熊转向邓耀询问道。

    邓耀不仅年纪轻。而且爵位低,所以不太插话,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听到皮熊询问,忙放下手里的西瓜,说道:“向台湾北部运兵集粮。做好攻打吕宋的准备,这确实是万岁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进度,明年下半年便能准备完毕。”

    “跨洋征战,关键还是在海军啊!”皮熊也在总参谋部呆过,对今后几年的总体规划并不是很陌生。开口说道:“只要把步兵安全送上岸,吕宋战事便无虞了。”

    “殿下说得是。”邓耀点了点头,说道:“其实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吕宋的西班牙人都已不是我大明的对手。万岁欲扬威于海外,为我华人报仇,我等自然要竭诚尽忠,让万岁心愿圆满。况且,辽东战事已经深入内陆,海军也可抽出身来。”

    扬威于海外?为华人报仇?嗯,也可以这么说,但西班牙人积累的财富,吕宋的矿产资源,或许更为重要吧!而且,万岁的心愿有多大,哪里是一个吕宋能满足的?众人都是心中明白,也不说破,纷纷点头附和。

    “征伐吕宋当以广州军区为主,晋世子是主动请缨,还是万岁瞩意?”皮熊对军队最近的调动还是不太了解其深意,但语气中却不自觉地透露出些许的不信任。

    白文选见无人答话,便笑着说道:“或许两者皆有吧!其实不光是要征伐吕宋,还有向缅甸兴问罪之师,便是在今年霜降瘴息之后。朝廷还是缺钱,国库也空空如也,对外攻掠或许是最快的办法。”

    “不会如此严重吧?”皮熊只知道东北军区的钱粮物资供应得很好,却不知道其中的的困难。

    “主要还是万岁心地仁厚,不忍见百姓受苦。”吴三桂简单地解释道:“其中以治河花费最大。当然,这是百年大计,可也是一个填不满的大窟窿。但有余钱,万岁便总是尽量拔给河工,零零碎碎,今年差不多已经有两百万银子了。”

    原来是这样啊!皮熊点了点头,兴修水利确实耗资极大,即便在太平盛世也不是个轻松的事情。何况现在是百废待兴,战争也还未完全停止,朝廷能如此投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也就是说,朝廷不是没钱,国库也能够有积蓄,只不过随进随花。

    “其实”皮熊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按他的想法,这种大投入是可以暂缓的,等到战争结束,国库充盈后再干也可以。但这样的话却说不出口,因为他总不能说淹死些老百姓没有关系吧?

    “其实这两百万两银子只是今年的投入。”白文选适时地插话,以免皮熊信口开河,“万岁许了水利部十年之期根治黄河,以后每年的花费只可能比今年多,不可能比今年少。这样算起来的话,总共需要多少钱财,真是令人咋舌。”

    白文选说得不错,朱永兴提出的目标是根治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