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 >

第104章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第104章

小说: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

    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

    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

    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

    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复起剿捻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

    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

    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

    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战死沙场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

    五月十八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诛杀在麦田,终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

    “国之柱石”而惋惜。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

    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

    “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

    “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图像。

    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轶事典故僧格林沁治军有两个特点:一是军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他吃饭时接到报告,说哪里发生了扰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马,怀揣馒头数个而往。

    二是军旅途中,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帐,士卒不饭他不用膳。

    有一次军粮断绝,只剩胡萝卜数石,部下以此充饥,难以下咽,僧格林沁就坐在军帐前连吃数根,意犹未尽,众将士见了,不敢再有怨言。

    历史评价《清史稿》:“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治军公廉无私,部曲诚服,劳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杀敌致果,无畏难趋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扫穴擒渠,馀孽遂为流寇,困兽之斗,势更棘焉。继事者变通战略,以持重蒇功,则僧格林沁所未暇计及者也。然燕、齐、皖、豫之间,讴思久而不沫,於以见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旂常增色矣。”恒福:“(僧格林沁)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刘体仁:“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震钧:“生平忠节,可与定边超勇亲王并峙。其不可及者,则有数端。自兵民既分,遂不相入。虽节制之师,不扰民者有之,断无民愿兵之来者,惟王异是。闻山左人言:捻匪之乱,王驻兵于彼凡数年。它将非养寇自重,即弃民不顾。惟王专以救民为心,凡捻踪所及,王必追踪而至。首令保护百姓,故民皆仰之如父母。”蔡东藩:“自曾国藩战胜江湖,而湘军遂横厉无前;自僧格林沁肃清燕鲁,而京畿乃完全无缺。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

    “僧亲王锐意平捻,所向无前,戮张洛型,诛苗沛霖,铁骑所经,风云变色,乃其后卒为张总愚等所困,战殁曹南。盖有勇无谋,以致于此。”家族成员父母父:布和得力格尔(生父);索特纳木多布济:远房堂叔,后来僧格林沁过继为其子。

    母:朱兰格日乐。兄朗布林沁子伯彦讷谟祜(1836年2月26日—1891年11月16日),嗣爵,谥慎。

    孙那尔苏(1855年5月17日—1890年正月),贝勒,娶瑞郡王奕志第七女温都苏后代曾孙:阿穆尔灵圭(1886年12月19日—1930年5月29日),嗣爵。

    玄孙:贺希格贺希格孙:恩和玄孙:包辉东(长子)包慧泉(二子)乌日娜(女)包辉东之子:包而津包慧泉之子:包尔泰乌日娜之女:杨丹妮人物故居僧王府位于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板厂胡同30至34号。

    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郡王,因军功加封亲王、食双俸。

    因此,僧王府最初只是一般的郡王府,其规模和规制远不能与后来几乎占了整条胡同的

    “世袭罔替”的亲王府相比,后来的僧王府是累年扩建改建而成的。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银6690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间。

    认买后,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组成的王府。

    其中东所除正院四进外,还有东院四进。东所的大门被改建成五脊六兽三开间的府门,以符合亲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胡同南侧有一座大照壁正对府门,府门两旁有上马石,上马石旁有一对雕石矗灯;府门里两厢置兵器架,后器架上插着两排

    “阿虎枪”,面阔五间的腰厅和垂花门、后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连,院内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等建筑。

    正殿台阶五层,举架高大,有脊兽;每间面阔一丈有余,进深超过两丈;殿内用

    “金砖”墁地,墙上挂着一幅僧格林沁头戴秋帽、身穿

    “巴图鲁”鹿皮坎肩的油画像。僧格林沁的曾孙阿穆尔灵圭曾任清廷銮仪卫大臣,清廷退位后又曾任民国的国会议员,家道日趋衰落。

    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开拍卖

    “僧王府”。僧格林沁祠该府西部成为温泉中学,中部卖给了朱姓人家,东部除留一部分为阿穆尔灵圭之子和琳自住,其余卖给了西北军。

    一座显赫的王府未及百年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1954年,煤炭部买下原

    “僧王府”的大部分院落作为宿舍。影视形象1955年电影《宋景诗》:石挥饰演僧格林沁;1983年电影《火烧圆明园》:李岩饰演僧格林沁;1992年电影《武状元苏乞儿》:林威饰演僧格林沁;2000年电视剧《太平天国》:许毛毛饰演僧格林沁;2005年电视剧《一生为奴》:王刚饰演僧格林沁;2011年电视剧《大清蒙古王》:哈斯巴根饰演僧格林沁。


第203章

    第九人,满清靖南王耿精忠,武力88,统帅92,智力84,政治85;

    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之一。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后降于努尔哈赤,编入汉军正黄旗。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顺治十二年,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继位后,左右由于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耿精忠便劝令部署将士以待变。

    清朝建立伊始,曾封明末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均镇广东,时称“三藩”。

    从耿继茂开始,借着“移镇”的机会,就大面积圈地建造王府。他选准了福州东南部的地面,以现在的王庄为中心,圈屋二千余间,又在邻近侵占300亩的田园,盖起王府。所圈的屋地,大间的赏银8两,中间的6两,小间的4两。田园每亩3两。居民立即驱离,不准复归。于是王府的所在地就被称为“耿王庄”,简称“王庄”,至今如是。

    耿王府的建设非常豪华。比如说大门前的一对石狮,是特别选用广东高要县出产的“白石”。这种“白石”通明温润,洁白无比,若玻璃一般。高要县知县杨雍按尺寸选最高超的工匠精雕细琢,知县日夕监制,然后又翻越千山万水从广州运到福州来。王府所用的木料分檄各地官府,选购黄楠、黄杨、乌梨、高杨等珍贵品种,雇用几千个工匠克日赶工。耿王到福州时又从广州随带几只印度的象在王府的附近豢养,所以今仍有“象园”的地名。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

    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杀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幕僚50余人。并借修缮于山九仙观之机,下令改塑王天君神像,改原先的坐像为立像,改“奴才相”为踞傲不恭的形态,暗伏对清廷的反叛;又不断发展自己的藩镇势力,以封官晋爵拉拢党羽,派遣心腹接管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洲诸府,以“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

    令官民剪辫留发,衣服巾帽悉依明制,自铸“裕民通宝”。看时机成熟,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出兵:东路攻浙江温、台、处三州;西路攻江西广信、建昌、饶州;中路攻浙江金华、衢州,并请台湾郑经攻广东潮州、惠州,同时邀台湾郑经由海道取沿海郡县为声援,一时兵势甚盛。

    当时平南王尚可喜没有反清,反而与吴三桂等人火并,以示忠诚,他的儿子尚之信在康熙十五年把尚可喜软禁起来,才举了反旗。

    耿精忠反叛震惊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阳、金华、义乌、诸暨,深入浙东;陷江西石城,进逼宁都、赣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门,队伍扩大到10余万。

    康熙十三年,朝廷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南下浙江。

    康熙十四年,收复处州。

    由于“三藩”之间相互矛盾,加上同台湾郑经反清势力发生猜忌,耿军军饷匮乏,士气不振,沿途暴虐,很快丧失民心,给清军得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康熙十五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十月,朝廷命大将军杰书遵诏招降耿精忠。清兵大军压境。耿精忠献出“总统将军印”,并杀范承谟以灭口,准备率水师外逃。但其亲信徐文焕已暗投清军,重兵在握,诓住精忠,不让出城。

    清军至洪塘进福州,耿精忠无奈,袒身露体,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从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朝廷恩准。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帝诏精忠驻守潮州。

    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

    康熙十九年,清廷以耿精忠心存异志,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审理。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范承谟子范时崇分割其肉祭墓。

    耿精忠被诛后,其家属得到了妥善安置,被“编五佐领,隶汉军正黄旗”、“如汉军例,披甲食粮”;他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是在耿精忠被诛后四、五年善终的,并均被赐予了谥号。

    第十人,满清平南王尚可喜,武力90,统帅94,智力86,政治88;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家世务农。曾祖父尚生迁至北直隶衡水,祖父尚继官迁至辽东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在五子中排行第四。十八岁时因后金入侵辽沈,他随父尚学礼迁徙辽西松山避难,期间母亲死于战乱。后父子先后加入明军。尚学礼先投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随毛文龙入皮岛。尚可喜则在1623年参加明军水师,翌年赴皮岛寻父,也投入了毛文龙的麾下,被收为养孙,赐名永喜。

    父子团聚后不久,尚学礼就被后金兵打死,毛文龙将尚学礼所部交尚可喜统领。1631年十月,皮岛发生兵变,东江总兵黄龙被耿仲裕、王应元等拘禁,沈世魁摄其事。分屯海上的尚可喜闻讯后赶回皮岛镇压兵变,杀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者,扶黄龙复出视事,黄龙为表达感谢,当即提拔尚可喜为游击。

    不久后,明朝就发生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等占据登州,抗拒明军一年有余。兵变发生后,黄龙就派尚可喜和金声桓安抚东江诸岛,并驱逐了旅顺的叛党高成友,随即黄龙入驻旅顺。1633年二月明军收复登州后,孔、耿等窜逃海上,尚可喜又奉黄龙之命率舰队围堵叛军,因遭飓风而全军散没,登陆登州后被明将祖大弼疑为叛党,幸得黄龙搭救而返回旅顺。因平叛有功,他被擢为副将,驻守广鹿岛。

    同年七月,已投后金的孔、耿引后金兵攻陷旅顺,黄龙兵败自杀,留在旅顺的尚可喜妻妾及家眷侍婢数百口也全部投水而死。

    黄龙死后,沈世魁接任东江总兵。由于当初尚可喜曾镇压皮岛兵变,使沈世魁失去权力,所以沈世魁对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公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