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782章

骁骑-第782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即。只见一队队军士徒步出城,行走间竟然没有声音,脚步很轻,速度却不慢。不多时,便有数万将士相继出城,迅速通过吊桥,并且没有火把,到达护城河北岸之后,这些兵士全都隐没于浓雾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在这时,城门再度关闭,护城河里岸边依旧插着火把,但是刚刚还在河里疏通河道的一千八百余名骑兵却不见了,同他们一起消失的还有他们的座骑和随身兵器。

    忽然,“嗖嗖”的箭矢破空穿梭,瞬间打破了寂静的黎明,紧随其后的便是“哒哒”的马蹄轰隆声。

    顷刻之间,但见一支支裹着油布的箭矢呼啸升空,星星点点的亮光在高空中汇集成片,横空穿梭百米之后骤然急坠而下,如火焰凶兽般扑向浓雾笼罩下的叛军营帐。与此同时,随着马踏声突然乍起,原本沉寂无声的叛军营寨周围,从浓雾中走出数以万计的步军甲士,迅速逼近叛军营寨。

    显而易见,这是张任帐下的守城大军试图劫营。

    数万大军于五更之前悄然出城,而后借助能见度极低的浓雾隐藏行踪,悄无声息地靠近叛军大营。等到大军对叛军营寨形成四面合围之势,然后乱箭齐发,试图焚烧叛军营寨;不等辕门守军反应过来,张任大军便从浓雾中杀出,猝然发动攻击。

    “咻咻咻啊!”

    伴随一声凄厉的惨叫,驻守在辕门战壕中的一百余名军士被突如其来的暗箭相继射杀,而他们濒死时的惨叫声惊醒了辕门上的守营将士,从而暴露了劫营大军的行踪。

    “敌军劫营!铛铛铛”

    在辕门守军的失声惊呼之中,悬挂在辕门城楼上的铜钟被敲响了。沉闷而悠长的钟声迅速扩散开来,直冲云霄,传遍整个营寨。旋即,闻声惊醒的无数将士惊慌失措地冲出营帐,抬头便看见一簇簇火箭呼啸而至,数以百计的紧挨在一起的营帐被火箭点燃。

    顷刻之间,偌大的叛军大营彻底沸腾起来。

    “攻破敌营,擒杀赵韪!杀!”

    “咚咚咚!”

    看到叛军大营火起,早已等候多时的劫营大军再无顾忌,悍然冲向敌营辕门。顿时间,战马长嘶,乱箭穿空,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喧嚣的喊杀声声震四方,惊天动地。

    至此,对峙大半月之久的赵韪叛军和刘璋大军,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决战。

    截至此时,赵韪叛乱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益州局势已然大变。连番激战厮杀当中,促使双方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却不知一头吞天巨兽正在悄然靠近他们。或许等到他们决出胜负之时,这头凶猛无匹的巨兽就会突然出现他们面前

    峰连玉垒,地接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诚天设之雄也。

    这便是蜀道金牛栈道上的葭萌关和剑门关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诸葛亮曾扩建这条栈道,并在剑门关架设飞梁阁道,并立门设阁尉守之。“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故称剑阁道。因此,遥遥千余里的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就是后世所说的广义上的剑阁道。

    南征益州的西路军,即赵云、马超和黄忠三将率领的九万大军,便是从葭萌县北端的葭萌关出发,以快如闪电之势突袭葭萌县,而后自东门进西门出,迅速进入剑阁道。(葭萌县,即为四川广元昭化镇,此后称其为“昭化城”。)

    这是决定西路军能否进入蜀道的第一步,昭化城是扼守金牛道的咽喉重镇,乃汉中与成都两地东进西出的必经之路,无法绕行。

    所幸,西路军抢先一步夺取了昭化城东边的葭萌关,三年来一直谋划着攻取昭化城,从而敲开进入蜀道的东大门。此次益州内乱,人心惶惶,如此便给虎视眈眈的西凉军留下可趁之机,使得黄忠帐下秦弓营一千余将士伺机潜入城中,而后与南征大军里应外合,一举夺取城池。

    是以西路军的首功便是黄忠立下的,如此也不枉他领兵驻守葭萌关三年之久。

    顺利通过昭化城之后,西路军主将赵云决定由马超担任先锋大将,率领所部龙骧营先行开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黄忠所部秦弓营押解粮草辎重,紧随龙骧营之后,走在全军中间,而赵云帐下无双铁骑为后军,为全军殿后压阵。为了便于指挥全军,赵云本人与秦弓营同行,算是坐镇中军,以免遇到突发战事,措手不及,首尾不能相顾。

    金牛道虽说是通往成都的主栈道,然则沿途之上皆是悬崖峭壁,崎岖难行,以致行军速度极其缓慢,却对益州军在此设伏极为有利。

    有鉴于此,赵云才决定由马超率领龙骧营先行开路,借助龙骧营迅疾如风的进军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抢占一处处有可能设伏的峡谷栈道,从而保障后续大军顺利通行。

    西出昭化,翻越牛头山,便进入剑门关境内。

    剑门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川陕交通咽喉,历代兵家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其险。益州军于栈道中狭窄处置关,以两崖嵚峙,其形如门;又因其地处剑阁南端,东西横亘,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云霄,故称剑门关。

    剑门关之险峻,不单单是关隘处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关前三十里栈道近乎无路可走,过往行人必须在悬崖峭壁上迂回攀行。这是剑门关最为险峻难行的一段栈道,亦是最容易遭遇伏击的地方。

    所幸,千百年来,过往行人和商旅络绎不绝,久而久之便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极其狭窄的栈道。尽管这条栈道仅有几尺宽,稍有不慎便会失足坠入悬崖,以致来往行人根本不敢在栈道上骑马通过,大多牵着战马徒步攀行;然则,终归是有胜于无,总算是有路可走。

    当赵云率领的西路军抵达剑门栈道之时,不得不停下来歇息休整。

    随即,赵云再次调整行军阵型,改由黄忠帐下秦弓营先行开路,并负责攻取剑门关;只有等到攻取剑门关之后,大军才能继续前行。

    否则,倘若大军贸然进入剑门栈道,一旦遭遇埋伏,便立刻陷入绝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极有可能全军覆没。是以赵云身负十万将士的性命重托,决计不敢冒险,只能派遣黄忠率领所部兵马先行探路,伺机突袭剑门关。

    ps:衷心感谢:书友“深渊沙皇”、“苏州无大将”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月末最后六小时,求月票,恭祝书友们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第146章 子龙掌军

    西路军的屯兵之地是一片开阔的坡地,两边临溪,一边靠山,与剑门栈道遥遥相望,距离关隘三十余里。?。

    近十万大军驻扎于此,营帐绵延数里,将原本十分开阔的山坡和溪涧塞得满满当当,彻底堵住了昭化至剑门关之间的通行栈道。

    好在自从益州爆发内乱之后,这条栈道上便终日不见行人,更无商旅经过,是以栈道是否通畅便无关紧要,亦无人问津。

    此外,赵云大军在此扎营之后,山谷两侧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便成了天然屏障,而后再将栈道南北两端的出口堵上,如此便形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天赐营寨。

    然而此等天然形成的营寨却是有利有弊。

    有利之处在于,只须守住南北两端出口,敌军纵有千军万马亦奈何不得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徒呼哀叹,除此之外便无计可施。

    弊端在于,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赵云大军虽能挡住来犯之敌,却也将自己困在其中。这样以来,敌人固然攻不进来,可是他们自己也冲不出去。可谓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利弊各半,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在选择此地扎营之时,赵云便将自己帐下两千斥候和五百亲兵全都派出去,攀上西边的山峰,并驻守在山峰之上,以免益州军顺着山梁摸过来,伺机伏击大军。眼见赵云如此心细,行事极其缜密。马超甚为钦佩,于是不用赵云开口,他也将自己帐下龙骧营斥候和亲兵卫队派出去。驻守东边山头。

    如此以来,两边山头上各有两千余将士昼夜警戒,足可确保大军不被益州军伏击,可以安心在此屯军扎营,好生休整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由赵云担任主将、马超和黄忠二人为副将的西路大军,其处境与周瑜、李暹率领的东路军截然不同。

    尽管两路兵马出征之前都没有声张。既没有举行誓师出征仪式,也没有光明正大地向益州军宣战,都采取隐藏行踪急速奔袭的进军方式。但是。真正能够实现奇袭进军的只有周瑜、李暹二人率领的东路军,这是因为东路军走的是米仓捷径。而赵、马、黄三人率领的西路军在成功袭取昭化城之后便彻底暴露了行踪,使得奇袭夺关的作战计划胎死腹中,进而从暗中偷袭转为正面进攻。亮出旗帜。光明正大的挥军挺进蜀道,堂堂正正攻打千里蜀道。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金牛道是汉中通往成都的主栈道,即南北两地行人和商旅通行的必经之路。是以赵、马、黄三人率领近十万大军挺进蜀道,若想隐藏行踪谈何容易,无异于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赵云率领的西凉军出征之时就没想过隐藏行踪,却也不声张。一路疾奔挺进,攻城拔寨。不管益州军是否发现他们的行踪。他们都不会停下脚步,能够奇袭夺关便好,若是不能奇袭便挥军强攻。

    正因如此,相对而言,西路军的进军速度还是很快的。最初,大军日行百里,而后随着道路愈发狭窄难行,行军速度便不得不放缓,想快也快不了。即便如此,赵云帐下大军仍能日行五十里,偶尔还能行进上百里,行军速度最慢的时候也能日行三十里。

    一路行来,蜀道崎岖难行固然是迟滞行军速度的直接原因,然则大军随行携带的大量粮草辎重亦是制约行军速度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毕竟,近十万大军劳师远征,所携带的粮草辎重数目极其庞大,至少需要携带足够大军食用一个半月的粮草供给,即十五万石粮草和其他必须物品,此外还有大军所需的军械辎重。否则,不等大军走出蜀道,便要断粮了。果真如此的话,大军必将无功而返,甚至能不能全身而退,尚且犹未可知。

    还是那句话,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失就有得。

    正是由于赵云率领的西路军根本没打算隐藏行踪,便无须喝冷水、吃干粮,完全可以毫无顾忌的生火造饭,堂而皇之地喂养战马。因此,与周瑜、李暹率领的东路军相比,赵云大军的生活待遇还是不错的。至少西路军将士不用忍饥挨饿,都能吃饱肚子,从而确保战斗力不会下降,不惧敌军伏击偷袭。

    次日傍晚,率军前去攻打剑门关的黄忠回来了。

    昨天下午,黄忠率领两万秦弓营将士前往剑门关,趁夜翻过剑门栈道,于今日清晨发起强攻,或者说是偷袭关隘。怎奈剑门关营寨地势险要,两边全是高耸入云的陡壁悬崖,而关隘就建在两侧悬崖南端的交汇处。

    所以,无论是正面强攻也好、还是出其不意的偷袭也罢,在剑门关前都是一样的;只要一现身,都是正面强攻。而驻守剑门关的守军将士只要不是死人,不等城下的兵马靠近关隘便能发现他们,继而居高临下乱箭齐发,大肆射杀试图攻关的来犯之敌。

    当是时,黄忠亲率大军攻城,身先士卒,先后十余次冲锋,连续苦战半天。在付出三千余将士的巨大伤亡之下,黄忠终于率领亲兵冲到城门前,孰料城头上又落下数以千计的擂石和滚木,致使黄忠及其帐下亲兵遭遇迎头痛击,再度折损了数百名精锐军士,不得不狼狈后撤,彻底败下阵来。

    前后五个时辰的强攻,便让黄忠帐下兵马折损了四千之众,所幸这里面还有一千余伤兵。否则,这一战下来,秦弓营便要折损三成兵马,战斗力大减不说,还会影响全军士气,对全军将士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从而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战事。

    眼见剑门关防御森严,再战无益,黄忠当机立断,果断收兵。随即他率军后撤数里,却并未就此退回大营,而是选择在距离剑门关五里的坡地上安营扎寨,与剑门关守军遥向对峙。直到营寨落成之后,黄忠才率领亲兵悄然返回后方大营,与赵云、马超等将领共商对策。

    中军大帐里,十余名将领聚在一起商议如何攻取剑门关。

    上阶帅位是空缺的,主将赵云坐在堂下左侧首位,与马超相对而坐,黄忠则坐在他的下首,详细讲述了攻打剑门关的经过。除了他们三人之外,余下将领分别是:马岱、孟达、曹性、马玩和杨阜等人。

    听完黄忠的陈述,赵云微皱着眉头,稍事思量之后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神色平静地劝慰道:“汉升兄不必自责,此次失利非战之过,而是我等对剑门关守军不够重视,过于轻敌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今我等对剑门守军还不够了解,对敌军兵力多寡、防御情况,知之甚少。如此贸然进攻,焉能不败?

    是以此次战败,错不在汉升兄,而是我低估了剑门关守军,尚未摸清敌军防御情况,便下令攻关,如此轻敌冒进,方有今日之败。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求胜心切,用兵无方,以致损兵折将,连累两千余将士血洒疆场。因此,此次战败的所有罪责都由我一肩承担,与汉升兄和诸位将军无关。”这是赵云的担当。

    赵云生性正直,胸襟坦荡,豪气干云,光明磊落,遇事从不闪躲,勇于担当责任。在这一点上,他和其他将领截然不同。别人若是遇到这种事情,必然是避犹不及,绝不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可他却是主动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极力为别人开脱。这份胸襟与气度,着实令人折服,钦佩不已。

    而原本就没打算推卸责任的黄忠听到这番话后,甚为感动,神情颇为激动地道:“子龙将军切莫如此,此次战败全是末将之过,与子龙何干?黄某虽年逾五旬,却并未老迈,至少还有勇气担负应有的罪责。”

    说话间,黄忠语气一顿,满怀感激地对赵云拱手示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