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826章

骁骑-第826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冀州之战中缴获了不少残缺的铠甲和骑兵装备,稍稍修葺一下,凑够两万套不算难事。更何况,冀州袁绍生前储备了不少铠甲和军械,而冀州境内本就有许多铁矿,因此不缺铠甲装备。

    相比南汉递交的盟约国书,魏国的盟约上没有过分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督促南汉尽快出兵,趁着西凉建国之际根基不稳,两家联手给予李利迎头一棒,借此打乱西凉军的阵脚,进而乱中求胜,瓜分李利治下的豫州、徐州和扬州一部,彻底将西凉军赶出中原。

 第214章 寸步不让

    从这两份盟约上不难看出,南汉刘表此次笃定魏国肯定会签订盟约,吃定了魏国。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因为西凉建国之后,北魏国的处境将愈发严峻,三面都在西凉军的围堵之中,随时都要面对西凉军的大举进攻。所以魏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如此才能牵制西凉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与南汉结盟是他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正是迫于目前形势,魏国在盟约中一再督促南汉尽早出兵,当务之急是打通彼此间的合作通道,这是彼此结盟的前提。而联手攻取江淮则是两家结盟的核心问题。

    只有攻取豫州、徐州和扬州辖下的江北郡县,北魏和南汉两大诸侯国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实实在在的占据了半壁江山,进而与西凉军分庭抗礼。如若不然,两家都将长期处于西凉军的压制之下,分隔两地,无法形成南北辉映之势,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地位,处境十分被动。

    惟有先下手为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战局才会对这两大诸侯国有利,从而逐步蚕食李利治下地盘,壮大自身势力,尽早拥有与西凉军抗衡的实力。

    除了催促南汉出兵之外,魏国盟约上也提到了粮草。不过魏国并不是向刘表索要粮草,而是愿意出钱购买。以行价为准,刘表愿意卖多少粮食。曹操就买多少,多多益善。由此可见。庞统方才所言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早就知道魏国缺粮,于是投其所好,一再提起十万石粮草。其目的就是转移曹丕的注意力,委婉地告诉他,这笔买卖魏国并不亏,只要有了这十万石粮草就可解燃眉之急,帮助魏国走出困境,不会有缺粮之危。

    然而魏国真的缺粮吗?要知道。冀州是天下各州之中屈指可数的富庶州郡,昔日袁绍凭借一州之地便可养兵四十万,独力对抗西凉军长达三年之久。为何轮到曹操执掌冀州就会出现缺粮的现象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冀州非但不缺粮,反而连续三年丰收,府库充盈,甚至很多百姓家里都有余粮。如此情形,怎会缺粮呢?这是因为冀州年年丰收。并不代表其它两个州郡也是丰收年。

    现如今,整个魏国确实缺粮,而且每年都缺,连续三年都缺粮。正如庞统所说。最近三年里天下太平,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事,但是曹操治下的兖州和青州却连年欠收。不是干旱就是蝗灾,以致百姓生计困顿。严重缺粮。而这两个州郡之所以灾祸不断,全是因为早年黄巾贼闹得太厉害。匪患丛生,连年征战,致使很多百姓无法耕作,拖家带口的躲避战祸。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降至冰点,等到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百姓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闹饥荒。由于没有半点积蓄,就迫使百姓把官府发放的种子当做粮食给吃了,种子不够,收成自然就不好;再加上蝗灾和干旱不断,粮食产量可想而知,缺粮便无法避免。第一年缺粮,交纳赋税之后第二年肯定还是缺粮,如此一步落后,步步跟不上,以至于三年过去了,魏国仍旧无法摆脱缺粮的困境。

    因此,仅凭冀州一州之地的粮食根本无法缓解两个州郡的饥荒。何况,冀州所谓的丰收,严格说起来是各大世家和豪强缙绅们获得了大丰收,因为冀州境内的公侯、将军和世家太多了,近乎六成左右的土地都是他们名下的私产,而且免征赋税。与之相比,冀州百姓交纳赋税之后也只能解决温饱而已,所谓的余粮都是从牙齿缝里节省出来的,数量极其有限不说,而且不会出售。这是他们自己省下来的救命粮,惟恐战争又起或来年收成不好,挨饿。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们都知道乱世并未结束,说不定哪天就会打仗,为了保险起见,家家户户都节省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乱世之中的平民百姓,从不指望官府救济他们,清楚地知道想要活命就得靠自己,要想一家老小不饿死,就得多攒粮食。

    百姓们不出售粮食,世家大族和豪强缙绅们又不交纳赋税,魏国府库里的粮食刚刚堆满,转眼之间就发放一空。值得提的是,这些粮食并不是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供给现有军队和发放百官们的俸禄,其中三成左右都是用来招兵买马,进一步扩充军队的。

    如此以来,魏国的缺粮现象根本无法缓解,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于是魏国每年都会想方设法的筹集粮食,通过各种渠道向李利治下的商旅和荆州购买粮食,年年如此,从无例外。

    但是,三年多的和平时光绝对不白给。尽管魏国一直缺粮,可是却储备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其中就包括供应大军征战的粮草。这些战略物资,至少可以供应数十万大军征战一年,甚至更久。这是乱世争霸的潜规则,三大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物资储备,借此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

    从这一点上看,魏国国书上所说的向南汉购买粮食以备大战之用,纯粹是托词,客气一下而已。魏国压根就不指望荆州刘表出售粮食,却又故意提出来,藉此向南汉政权示弱,表达结盟的诚意;言外之意是:我把自己的弱点都告诉你了,这足以表明我魏国是诚心诚意地和你南汉结盟。

    但是,曹操书写国书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南汉方面会漫天要价。借机敲诈,居然开口就是两万匹战马和两万套骑兵装备。

    所以。此刻代表曹操出面谈判的曹丕彻底被南汉盟约上的数字给吓蒙了,失神半晌。愣是说不出话来。

    沉默许久,曹丕的神色渐渐恢复如常,脸上的憨笑也不见了,语气平和地对庞统问道:“这份盟约想必是出自先生之手吧?”

    庞统闻声诧然,眼底闪过一抹异彩,脸色却始终不变,微笑道:“何以见得?为何子恒会有这种想法?须知,这份国书不久之后就会摆在魏帝面前,令尊绝对能认出这是我家主公的亲笔手书。”

    曹丕淡淡一笑。将手中的盟约合起来放在桌上,显示出他并不打算签订这份盟约,至少现在不会签,一切还有待商榷。庞统见状后,脸色依然平静如初,同样将魏国国书卷起来放在桌上,与南汉盟约摆在一起,笑眯眯地看着曹丕,显得自信满满。似乎胜券在握。

    显而易见,这场午夜谈判此刻才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最关键的时刻到了。虽然彼此都有结盟的意愿,但是事关自身利益。谁也不会轻易答应对方提出的条件,更不会轻易让步,一丝一毫都不能相让。点滴必争,尽可能地为自己一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曹丕对庞统的举动同样没有反应。脸上呈现出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沉稳和冷静,与他之前憨厚淳朴的神情大相径庭。稍稍思量之后。他心平气和的道:“据我所知,荆州刘皇叔秉性宽仁,为人厚道,博学多才,志虑忠纯,素有长者之风。而这份盟约字里行间尽显咄咄逼人之势,锋芒毕现,完全看不出一点仁慈之心、宽仁之念,由此我不得不怀疑这份盟约应该是先生草拟的,刘皇叔不过是代为润笔,签字盖印而已。先生以为然否?”

    庞统微微一笑,脸上露出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不做正面答复,答非所问道:“盟约出自谁之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子恒如何对待这份盟约。我家主公与魏国结盟的诚意毋庸置疑,盟约上提到的战马和装备也确实是我荆楚大军亟待解决的难题。”显然他是默认了,这份盟约确实是他的手笔。

    “子恒虽然年幼,却见多识广,岂能不知我荆州兵马擅长水战而不善陆战?事实上,我荆州和江东军并不是不善陆战,而是缺少能征善战的骑兵,不具备长途奔袭能力,由此战斗力大减,只能在水战之中称雄,却无法与西凉铁骑正面对战。

    与之相比,你魏国兵马战力颇强,步军尤为精锐,战骑也能与西凉铁骑正面交锋。最为难得的是,冀州之战中魏国大获全胜,缴获战马、兵器和军械辎重无数,完全有能力支持我南汉组建一支战骑营。但是,为了公平起见,我南汉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索要战马和骑兵装备,愿意提供大量钱粮作为补偿。这是公平交易,双方各取所需,我觉得没有问题。如果子恒对此还有疑虑,那我就不得不怀疑你魏国的结盟诚意了。”自爆其短,却是软中带硬,不无威胁之意。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曹丕也不打算和庞统兜圈子,直接了当的说道:“数目确实太大,近年来我魏国组建了大量骑兵,早已没有这么多战马和装备。如果先生能够全权做主的话,钱粮不变,数目折半,我可以勉为其难的代家父签订盟约。否则,恕我直言,这么大的数目不光是我不敢签,就算家父在此,也断然不会答应。此乃肺腑之言,请先生慎重考虑,务必以你我两家的前途命运为念,切不可因一己之念而断送了南汉王朝。”表面上示之以弱,实则以退为进;临末了,又以牙还牙,反过来威胁庞统。真不愧是曹操的儿子,颇有乃父之风。

 第215章 唇枪舌剑

    “不可!”

    曹丕话音未落,庞统便一口回绝,干脆利落,俨然寸步不让。

    “世子真不愧是出身豪门,气魄惊人,动辄砍掉一半,却还要我主如数兑现钱粮。世间可曾有过这等盟约,这是何道理?”

    庞统确实动了真火,说话时双眸怒睁,脸颊微红,话未说完就站起身来,毫无形象地挽起袖子,颇有赤膊上阵与曹丕一较高下的架势。然而他终究是饱读史书的文人,强忍着心头的怒火,按捺住自己的火爆脾气,背着手在亭中踱步,显示出他已经到了暴走的边缘。如果曹丕再添把火,再刺激他一下,他极有可能掉头就走,结束这场事关两大诸侯国前途命运的谈判。

    的确,曹丕砍价砍得太狠了。一句数目折半就把一万匹战马和骑兵装备给说没了,这种砍价方式端是了得,说是见血封喉亦不为过。莫说庞统受不了,换做其他人只怕当场就翻脸掀桌子了,没见过这样谈判的。这是上万匹战马和骑兵装备,不是萝卜白菜,更不是随处可见的地摊货,由不得信口开河,想怎么砍价就怎么砍。

    再者说,这是刘表亲笔书写的国书,天下唯一的正统皇帝以诏书的形式递交的两国盟约。要么不签,大家一拍两散;要签就得按规矩来。些许增减无伤大雅,动辄折半之类的话趁早免开尊口。省得玷污了国书的身价。

    眼见庞统当真急眼了,曹丕哗然色变。额头上溢出一串串如米粒大的汗珠,鼻息变得粗重起来,鼻翼微微扇动,脸颊上浮现出两坨潮红。这厮有哮喘病,却瞒得死死的,除了把他自小带到大的贴身老仆之外,就连曹操都不知道。他只要精神一紧张,情绪激动时就会额头冒汗、呼吸粗重,脸颊潮红;如果贴身倾听的话。还能听到他胸腔里的肺啰音,就像气泡一样咕嘟作响。

    很明显,曹丕是被庞统如此激烈的举动给吓到了,担心庞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果真如此的话,曹丕就无法完成曹操交付的使命,无法完成使命的后果太严重了,严重到他根本无法接受的地步。这是他第一次代表父亲曹操与南汉谈判,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赢得父亲的器重和信任。继而决定魏国太子的归属。所以他想表现自己,尽可能地为魏国争取利益,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让曹操对他另眼相看。进而委以重任,坐实他魏国继承人的地位和身份。

    曹丕现年十八岁,是曹操膝下众多子女之中唯一能够替他分忧的儿子。也是其长子曹昂死后的继长子。但是曹丕的弟弟不少,且大多与他的年龄相差不多。比如他的三弟曹彰也已出仕,武勇过人。深得曹操喜爱,目前正在军中历练;四弟曹植年少成名,擅长吟诗作赋,诗赋才能堪称惊才绝艳,满朝文官对其推崇备至。因此,曹丕作为兄长,早早就感觉压力山大,武力比不上曹彰,文采不及曹植,唯一能与众兄弟相比的就是他外表憨厚,却极有心计,处事沉稳而毒辣。于是,当几个弟弟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班底了。

    此次跟随使团前来长安,对曹丕来说就是个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只要把事情办好了,就意味着他将领先几个弟弟一大步,与魏国太子的位置又近了一步。随后,只需善加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握住机会,就能快速组建起自己的班底,为将来继承帝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看起来很像老好人的庞统居然是个火爆脾气,一语不合便火冒三丈,颇有扭头就走的架势。如果是其他事情,庞统爱走不走,他曹丕根本不会在意,可是此次与南汉结盟是曹操反复叮嘱的大事,关乎魏国的国运兴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也就是说,曹操的意思是一定要达成盟约,与南汉结盟,并且还要催促南汉早日出兵,最好是率先出兵攻打西凉军。只有这样,魏国才能赢得主动,在即将到来的三国混战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魏国就能增加几分胜算,至少也能全身而退,为日后统一天下积蓄力量。

    所以,庞统即将暴走的样子真正是吓到曹丕了,吓得他气喘吁吁,满脸潮红,哮喘病都发作了。在他想来,庞统不过是刘表帐下的一介臣子,事情办砸了,还可以一走了之,改投其他诸侯便是,可是他曹丕怎么办?他是曹操的儿子,难道还能改投其他诸侯不成?

    “咳咳咳!”捂住嘴轻咳几声,曹丕起身走到庞统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