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852章

骁骑-第852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庞统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眉开眼笑地看着周泰和蒋钦,笑声问道:“两位将军还有疑问吗?想说什么但说无妨,庞某必定有问必答,决不让两位将军失望。”周泰和蒋钦二人闻言后神色黯然,轻轻点头表示领命,当即起身垂头丧气的离开帅帐。在他们走后,帅帐议事也结束了,中军将士已经拔寨起行,后撤至西平坳安营扎寨。

    (……)

 第255章 龙飞凤舞(六)

    “庞士元撤军了?”宛城郡守府正堂上,诸葛亮接过波才递来的战书,诧异道。

    波才应声道:“正是。斥候来报,昨夜亥时庞统率领中军拔寨后撤十里,攻城敌军后撤三十里,遂于深夜子时又在西平坳安营扎寨。一个时辰前,庞统遣使送来战书,军师随后便率军赶到了。”

    波才在西凉军中资历颇深,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是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将领,也是军中五位统兵大将之一,官秩犹在诸葛亮之上。他虽然没有亲自指挥过大型战役,却尽忠职守,勤勤恳恳办好李利交付的每一件事,十余年来从未出现过差错。这就是军功,就是战绩,也是他晋升统兵大将的资本。

    因此他有资格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说话也不用客套,据实直言即可。不过诸葛亮是此次南阳之战的三军主将,波才虽然官职很高,却同样在他帐下为将,听候调遣。

    诸葛亮闻言后眉头微皱,看完战书后,随手将战书交给坐在身旁的司马懿,顾自沉思起来。司马懿看到战书的一刹那,眼皮剧烈跳动两下,迅速看完后将战书交给吕布,战书遂在众将之间传阅。

    思索片刻后,诸葛亮对波才道:“庞士元此举颇为诡异。随着我军进发宛城,战场局势已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军兵力强盛,而荆州军势弱,由此庞统选择率军后撤并不奇怪,早在预料之中。然而他却在明知荆州军战力远不如我西凉军的情况下,公然下书决战。此举着实出乎我的预料之外,于理不合。上将军对此有何高见?”波才称他为军师,以示亲近之意,而今他投桃报李,称波才为上将军。以示敬重。由此不难看出。西晋军中不存在勾心斗角,所有将领都以李利的军令惟命是从,令行禁止。上下一致。至少眼下军中的氛围很好,争名夺利的现象还没有显露出来。

    这声“上将军”让波才颇为受用,心中仅存的那点不忿随之烟消云散,当即脸上露出几分笑意,微笑道:“军师不必客气。自今日起。城中兵马自我波才以下悉数听从军师调遣,但有差遣,军师只管下令便是,末将定当全力以赴。”

    诸葛亮闻言起身,揖手道:“上将军深明大义,亮不胜惶恐。”

    波才拱手还礼,坦言道:“此番荆州军突袭南阳。末将一时不察,以致邓县失守,铁轱、桓义将军战死沙场,损兵折将。为此,末将已上疏陛下请求责罚。而今末将已是待罪之身,此番便要在军师帐下将功折罪,如此方可心安。

    不瞒军师,连日交战以来,末将并未发现荆州军有何不同寻常之处,也没有觉察庞统其人有何过人之举。自宛城被困至今,荆州军除了日夜攻城以外,一切都中规中矩,强攻外城碉堡七日,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对城池没有任何威胁。是以末将认为,此次庞统下书邀战不过是权宜之计,巧言欺诈,借机拖延时日,伺机撤军而已。”

    诸葛亮轻轻摇头:“上将军切勿轻敌。庞统此次率军北伐是带着使命而来,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绝不会轻易退兵。至于下书决战嘛,确如上将军所说,此乃缓兵之计,借机稳住我军,拖延时日而已。”

    说到这里,诸葛亮语气一顿,扭头看向司马懿,询问道:“仲达可曾看出一些端倪?”

    司马懿闻声会意,知道诸葛亮所说的端倪是指战书,当即神色平静地道:“自爆其短,欲盖弥彰。”

    诸葛亮神色一动,惊讶道:“哦,何以见得?仲达直言无妨,我等愿闻其详。”

    波才和吕布闻言点头,堂内其他将领:马超、张飞、杨阜、关羽、臧霸、孙礼等人同样点头附和,确实都想听听司马懿究竟有何高见,为何语出惊人。毕竟,此刻堂内众人无一不是威名赫赫的存在,就连随军主簿杨阜也在益州之战中声名鹊起,只是资历尚浅,假以时日未必不能登堂入室,跻身公卿之列;唯有司马懿一人籍籍无名。可是孔明此番率军南征却把他安在随军长史的位置上,位居杨阜之上,席位也比较靠近,与朱雀营主将张飞平起平坐,这种安排无疑让诸将觉得诸葛亮任人唯亲,将自己幕府中的幕宾司马懿放在各营副将之前。

    不过诸葛亮贵为陛下的义弟,高居后将军之位,拥有开府之权,招募几个幕宾也无可厚非。只是像他这样直接把幕僚带入军中并予以高位的尚属首例,军中其他几位拥有开府之权的将军从未这么干过。是以司马懿现在所处的位置十分显眼,令一众将领颇为不忿,奈何诸葛亮是主将,又是陛下面前的亲信重臣,使得将领们敢怒不敢言,只能听之任之,一切都要等到战后再做计较。

    众目睽睽之下,司马懿丝毫不怯场,不急不躁地道:“战书上说,庞统顾念同窗之谊,甘愿领兵后退三十里,显然这是他自知不敌、不得不率军后撤的托词借口。这里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一,荆州军在宛城久攻不下,兵锋已挫,锐气已失,却又不甘心失败,势成骑虎,进退两难。其二,从之前十日的攻城情况来看,执掌荆州军的并不是庞统,而是黄祖和文聘,是以庞统根本没有出手机会,自然也不会有过人的表现。其三,荆州军后撤而不是退兵,这说明他还有依仗,后方定有大军支援。这便是在下所说的自爆其短。”

    说到这里,司马懿话音一顿,环顾堂内众人,却见众人若有所悟的纷纷点头,认可了他的分析。眼见于此,司马懿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内心深处甚是振奋,有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让他很受用。说起来,这是他第一次在军中露脸,第一次随军出征,第一次接触到军队,第一次被众将领认可。

    不管司马懿自我感觉多么良好,才华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可是如果没有机会施展,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是徒然。世间从来都不缺乏惊才绝艳之辈,但是真正有机会施展才华的却是屈指可数,有才华却不能出众,没有机会脱颖而出,一身才能就被埋没了,因此才有“才华出众”之说。但现在,孔明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参赞军机,并在众将面前询问他的意见,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在军中站稳脚跟。这就是提携,如同知遇之恩。

    暗自平复心神之后,司马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如果说庞统被迫撤军是假托同窗之谊自圆其说,是自爆其短的话,那么公然下战书邀战我军则是欲盖弥彰之举。从眼前的战局形势来看,即使庞统身后还有援军,不日即可赶到,但是只要荆州军不是倾巢而出,举倾国之兵与我等决战,胜算都不大,最多不过五五之数。

    这一点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荆州军突然发起攻击,占据主动优势,可是十天厮杀下来,其兵马伤亡之大两倍于我。这本身就说明我军的战斗力绝非荆州军可比,即使面对两倍以上的荆州军,我军也敢与之正面决战,并且有把握战而胜之。所以,明知正面决战不是我军的对手,庞统却还故作姿态递交战书约战,这不是欲盖弥彰又是什么?”

    说到这儿,司马懿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接声道:“欲盖弥彰必然是想掩饰什么,或者说其中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下猜想,庞统的目的无外乎有三种可能。其一,就是缓兵之计,以两军决战的名义拖延时间,退守西平坳等待援军到来。

    其二,借助这段时间提前做准备,筹划打败我西凉铁骑的阴谋。其三,以主力大军在此牵制我军,吸引我等的注意力,派出一支奇兵达成预期目的。”说到这里,司马懿立即收声不语,点到即止,再说下去就有故意卖弄之嫌。军旅中人切忌逞口舌之利,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就行了,夸夸其谈是没有用的,不但不能服众,反而令人生厌。

    司马懿一番阐述将眼前的战局形势分析得入木三分,相当透彻,并且这番论断得到了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众人一致认同。

    于是大堂议事的目的就达到了。随即诸葛亮起身说道:“仲达之言甚合我意,诸位将军回营后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多想想。眼下一动不如一静,将此事传书洛阳,告知陛下。而我等长途奔袭而来,暂且休整两日,随后再行商议决策。诸位将军都回营歇息吧。”

    众将齐声应诺,随即起身离开。待众将走后,诸葛亮笑呵呵地对司马懿道:“仲达辛苦一下,稍后随我出城看看庞统大军先前驻扎的营地,以防有诈。不知仲达可愿同往?”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在下幸甚之至。”司马懿欣然应道。

    (。(lw0。))

 第256章 喋血山河(一)

    落日晚照,绚丽夺目。洛阳北门外,马踏声渐行渐远,落日余晖送走了数万铁骑,那迎风飘荡的旌旗和闪闪发光的兵戈缓缓北移,慢慢消失在送行人的视线里。

    落日悄然遁去,一个伟岸的身影伫立在驰道旁的凉亭中举目远眺,足足半个时辰一动不动。眼见天色已晚,李挚轻轻走到他身旁,低声道:“陛下,大军已经走远了,回城吧。”

    “嗯?”李利闻声回神,这才注意到夜幕已缓缓落下,驰道上的行人脚步轻快、行色匆匆,身后城门口的行人也变少了,晚风吹拂着亭边的树叶,沙沙作响。

    “不急,再坐一会儿。难得出城一趟,趁此机会出来透透气,吹吹风,岂不美哉?”

    说话间,李利转身在亭中坐下,摆手示意李挚也坐下,轻声道:“这几天,大军相继出征,前天送走了孔明,今天又来给奉孝壮行。以前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一直都是别人给我们出征送行,不成想此番也轮到我们头上了。其中滋味当真不好受,还真有些不习惯,远不如你我亲赴战场来得痛快。”

    李挚深有同感地道:“末将也有这种感觉。看着两位军师相继领兵出征,末将心里感觉怪怪的,说不清楚什么感觉,反正就是感觉不自在。”

    “这★长★风★文★学,。c@⊙t是被人遗忘的失落感。”李利接声说道,随即拿起圆桌上已经冷却的茶壶,倒上两杯凉茶。颔首示意李挚一起喝茶,他自己则端起一杯轻呷一口润润喉咙。轻声叹息道:“如今不比以往了。随着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你我二人便不得不远离战场。再也无法回到曾经冲锋陷阵的岁月;不管战事如何紧急,都轮不到你我二人亲赴战场,指挥大军作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坐在这里等候前方战报,调拨粮草辎重,保障出征大军的后勤供应。此外便是整日埋首于奏简和政务之中,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跟着,完全没有一点私人空间,等于失去了自由。可是这种生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怨不得旁人。如同作茧自缚,如之奈何?”

    一边听着李利的话,李挚一边喝茶,待李利说完话时,他手里的茶杯也见底了。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他和李利便不再是主臣,而是无话不谈的兄弟,说话很随意,想说什么都可以。无须顾忌。这种交谈方式已经保持了很多年,彼此既是君臣也是兄弟,从他跟随李利的那一刻起就是如此,十几年来始终不变。

    “末将明白陛下的心思。说实话。末将也不习惯整天待在宫里或府邸之中,也希望能够领兵出征,驰骋沙场。为我西晋平定两大诸侯国出一份力,如果能够率军远征、开疆扩土。便再好不过了。只可惜,末将职责所在。不能离开陛下;与领兵征战相比,我情愿留在陛下身边,时刻不离陛下左右。”说到这里,李挚的情绪显得格外激动,眼眶里闪烁盈动的珠光。

    李利见状后,颇感欣慰的笑道:“子诚切不可作此妇人之态。其实我知道你这是委婉进谏,劝谏我不可亲身犯险,即使你领兵出征,我也不能亲赴战场。我说的没错吧?”

    “陛下明鉴。”李挚闻声点头,坦言道:“正如陛下所说,今时不同往日。如今陛下是一国之君,万金之躯,集上千万黎民百姓的重托于一身,责任重大,决计不能有丝毫闪失。更何况,陛下麾下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沙场征伐、冲锋陷阵乃我等武将份内之事,责无旁贷,岂可让陛下亲赴战场?因此,陛下切勿再有领军征战之念,否则一旦出现丝毫差池,末将纵然一死也难赎其罪,百身莫赎啊!”

    “呵呵呵!”李利闻言朗声大笑:“说笑而已,用不着这么认真。再说,我李利没有你说的那么金贵。从西域四郡之地一路发展到占据半壁江山,征战沙场十余载,经历过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战斗,数次身陷绝境,先后四次命悬一线,最终不都挺过来了吗?

    现如今,登基做了皇帝,位居九五至尊,地位崇高至极,反倒越来越胆小怕事了。遇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动辄性命攸关,这岂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该有的做派?所以,你我二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莫非位高权重之后就丧失了开拓进取的勇气和锐气?”

    说到这里,李利深有感触的叹息道:“如今天下未定,三国并立于世,西边的乌孙、北边的丁零和辽东高句丽等岛国虎视眈眈,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我李利岂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者说,我今年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大刀阔斧、开拓进取的年纪,岂可虚度年华,坐等白头?退一万步说,即便我遭遇不测又能如何?我有三十多个子女,十几个儿子,长子、次子现年已有十二岁,除了他二人之外,年满十岁的儿子还有六个,后继有人,有何惧哉?”

    李挚闻言大惊,迟疑道:“陛下此话何意?莫非陛下想”

    “你猜对了。”不等李挚把话说完,李利便点头说道:“眼下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