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0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0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挖这个长壕做什么?防御!

这个长壕隔一定距离就设立关卡定点设防,主要是防止大规模的骑兵入侵,再者即使步兵也够呛,至少也得跳下沟然后再想办法从沟里爬上来,当然这个攀爬难度还是不小的。

从长壕想起抗战时期一个笑话,不知道真实性有多高。笑话里说某部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深挖战壕,战士们踩着凳子向日军射击,然后迅速撤出。日军趁势抢占战壕,正得意的时候,八路军开始反击,日军这才发现,八路军战壕挖得太深了,而日本人腿又短,爬又爬不出来,跑又跑不出去,最后这股日军被八路军手榴弹解决了。(挺损的,欺负人家腿短!)



三件大事做下来,杨广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了,他坚信,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他将成为千古一帝,他的脑海中一直回响着父亲的那句话:“吾以大兴,公成帝业!”

大业,在我手中!

公元605年正月初一,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千古一帝的伟大事业。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靠的不是做梦,而是实干。

关于实干,杨广是有发言权的,他从来不是只说不做的选手,他说干就干,而且从未停止。

在杨广的大业年间,有两项大工程,一是凿运河,二是修长城,还好由于数百年前秦始皇已经修过长城了,所以在这个工程上,秦始皇帮杨广顶着骂名,修长城尽管也是隋朝的大工程之一,受到的指责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开凿运河却是杨广的所谓污点之一,同征辽东一样,凿运河让杨广背负了千古骂名。



数年前,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的一篇文章引起骂声一片。这篇文章最先登载在一本杂志上,随后在网络上登载,在网络上登载的题目是《仅凭大运河就应该为隋炀帝平反》,对此,在下深有同感。



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杨广召集河南、淮北各州民夫前后一百余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导瀔水、洛水注入黄河。再从板渚引导黄河,穿过荥泽注入汴河,在大梁之东,再注入泗水,再注入淮河。同时征调淮南民夫十余万人挖掘古邗沟,从山阳到扬子,注入长江。运河宽四十余步,河两旁修筑御道,种植杨柳。608年开挖永济渠,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流到涿郡(北京附近)。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

运河工程无疑是隋朝的大工程。由于历次开凿运河,工期都非常紧迫,民间劳役非常苦重,有记载称男丁不足,甚至征召妇女服役,而且由于劳动强度大,民夫的死亡率也非常高。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当年的劳役实情,因为历史是有温度的。总的来说,开凿运河的历史是带有血和泪的。

然而,在杨广的统治下,东部以及中部运河网络的形成,却影响着后世上千年的经济和民生。已故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皇帝似乎比当世的人更懂得运河的价值。”

其实我们只需要说出几个城市的名称,就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这些城市分别是长安(包括洛阳、开封)、扬州(包括杭州)、北京(包括天津)。因为运河,他们成为当时的大都市,开封后来成为北宋的国都,杭州后来成为南宋的国都,元朝时杭州已经与鼎盛时相去甚远,但也足以让到此一游的马可波罗叹为观止。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运河,而决策者恰恰就是那个千夫所指的杨广。



历史,以成就和道德作为两把尺子,那么对于杨广,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呢?

杨素,你已跟不上我的脚步

登基,称帝,年号也改为大业,功臣们也该论功行赏了。

综合比较,各类排名,拥立第一功臣非杨素莫数。从在隋文帝面前打小报告,到废黜太子,从仁寿宫最后密谋,到千里出师平叛杨谅,杨素的功劳太大了。

功劳大了自然就得赏,杨广随即封杨素为尚书令,儿子杨万石、杨仁行、侄儿杨玄挺仪同三司(勋官八级、正五品上),赏绸缎五万匹、绫罗一千匹(这得用到什么时候)及杨谅的女奴二十名。

此时的杨素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我们都知道,巅峰的后面就是低谷,这是世间的规律,谁也逃不掉。



如果杨素的眼睛能看到身后事,那么他可能会后悔三件事情,一是一个儿子的名字没取好,二是一个儿子智商不高,三是自己看错了一个人。



那个名字没取好的儿子就是刚才得到封赏的杨万石,名字寓意很好,“万石”,这是高级干部的代名词,意思是将来是享受万石黍米级别的高官。名字寓意很好,可惜谐音实在太遭,“万石”谐音“完蛋”(各位可以在输入法上试一下)。最终的杨家的结果真是如同这个孩子的名字一样,“万石”,完蛋!

那个智商不高的儿子就是扯起造反大旗的杨玄感,这位老兄级别挺高,胆也很大,居然选择在杨广二征辽东的时候起事,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二征辽东草草收场。本来辽东城攻陷在即,结果杨玄感起事的消息传到前方,杨广只能火速回军,二征辽东即告失败。如果杨玄感没有起事,如果早一点攻陷辽东,或许征辽东就不会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要怪只能怪那个倒霉孩子杨玄感。起事后的杨玄感尽管初期非常凶猛,只可惜智商不够,首鼠两端,跟老爹杨素相比,他的军事才能不足以建功立业,充其量只能搅局。不过杨玄感起事对于李渊倒是有积极意义,至少提醒李渊:“造反不能像杨玄感那样首鼠两端。”(在后面李渊起兵时再细说!)

那个杨素看走眼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李密。李密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读书,读书入迷的时候经常骑着牛,牛角上挂着《汉书》,一路骑牛一路看(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正巧有一次被杨素看到了,杨素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上前一攀谈,发现李密谈吐不凡,仔细一问,居然还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从此杨素非常器重李密,还把李密引荐给儿子们,杨玄感与李密的良好关系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杨素曾经问李密看的是什么书,明明看的是《汉书》,李密回答却说是《项羽传》。李密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项羽传》的地位要在《汉书》之上?后世的我们恐怕无法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然而,一语成谶,李密的结局居然与项羽那么相似!



说起来杨素被杨广疏远,其实并不是因为儿子的名字和智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位置太高了,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说嫉妒是杨家女人的天性,那么猜疑,则是杨家男人的秉性。



在开国皇帝杨坚的统治下,当年为他立下大功的臣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疏远,高熲、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这些人都立有大功,然而他们的结果都一样,都是被疏远。相比之下,大将史万岁更惨,刚跟突厥打了一场胜仗回朝请赏,没想到却被杨坚怀疑结交太子杨勇,当廷被活活打死,怎一个惨字了得。

杨坚如此,杨广同样也如此。在杨广的统治下,他的猜疑心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他需要的不再是权臣,也不再是能臣,而是听话的庸臣,因为老杨家的人都一样,对于别人的智商一贯低估,对于自己的智商则是一贯高估!

在杨广的疏远下,杨素终于明白了,想继续在皇帝面前转悠是不可能了。杨勇已经倒了,杨谅也已经收拾了,杨广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他,所以对于杨素,杨广的选择是“供着”,而不是“用着”。

被“供着”的感觉实在不好,但又能怎么样呢?名义上已经位极人臣,难道还要封你一个名誉皇帝不成?

事实证明,在中国历代的官场上,一个官员对于政治生命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生命本身。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一旦失去了官位,失去了实权,就如同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龙筋,身还在,魂没了,杨素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从大业元年被封为尚书令以后,他的工作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甚至没有了。部属对他倒是很客气,也客套地请他指导工作,但聪明的杨素看得出来,那是一种同情的客套,那种客套是现任干部对待退休老干部的。

大业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杨素被提升为司徒(三公之二),这更是一个闲职,一个能把自己闲出病的职位。杨素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重大节日接受现任国家领导人的看望和慰问了。

不过事情到这还没有完,随后杨素又被封为楚公,这也是一个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看着荣光,实则险恶,用通俗的话说,这个称号是让杨素替国家踩地雷的。

事情又是从天文台引起的。当时一位天文台官员经过连续观察星象做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古随国地区将会有大规模的葬礼,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将会死人,而且死的还不是一般人,不是皇帝就是重臣,反正得死人。

杨坚以前在北周时被封为随国公,因此在隋朝,古随国地区实际上指代的就是隋王朝,如此以来,这份报告的意思就是隋王朝将会有比较盛大的葬礼,对此杨广非常厌恶,怎么才登基两年就赶上这种事呢?

那个年头是讲究消灾的,杨广灵机一动,还是想到了消灾的方法,既然有人需要死,那就让杨素来担当这个大任吧。

随即杨广下诏将杨素封为楚公,楚和古随国都是指湖北中部地区,实际是指的是一个地方,只是不同时代的叫法不一样而已。杨广把杨素封为楚公意思很明显,你杨素就替国家死一回吧,我保证你会受到国葬的。

像杨素这样的高官,宫里是不可能没有几个朋友的,很快他就从宫里知道了皇帝这个封号的意思,“为了国家,去死吧!”任务够艰巨的。

如此以来,杨素的政治生命已经到了尽头,自身的生命也快到到了尽头,一年多的抑郁加憋屈很快积成了病,他正向生命的终点加速迈进。

得知杨素重病,杨广表现得很关切,频繁派出最好的医生开列最好的药,不过每次医生一回宫杨广就会关切地问:“怎么样,什么情况?”千万别误会,杨广频繁过问杨素病情并不是为了让杨素快点好,恰恰相反,“怎么还不快点死为国家消灾呢?”

到了这个分上,杨素已经没有选择了,药不能吃了,身体不能要了,医嘱不能遵了,气也不能喘了,目的只有一个,不活了,每语弟杨约曰:“我岂须更活耶?”

有的时候,活是一种折磨,死是一种解脱,杨素,同意请点点头。



大业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徒杨素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久经考验的一生,同时也是虎头蛇尾的一生。

杨素死后,受到了国葬,被追认为太尉和虢州等十个州的州长,他的悼词很长,很长。



悼词,是为死人写的,念给活人听的。

活人承受不起,而死人又听不到。

惊雷!太子没了

杨素走了,另外一个人也走了,这个人还比杨素早走一天,这个人就是杨广的太子杨昭。

这下杨广的工作强度加大了,悼词一下得写两份,一份给杨素,一份给自己的儿子杨昭。

史书记载:太子是累死的,是被工作累死的,起因则是身体肥胖。身体肥胖的太子要在父亲面前尽到做儿臣的礼节,频繁的下跪也就免不了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这是生理本能,而对于多背了三袋面的杨昭来说则是不小的折磨,每次上朝回来都要喘半天。加上杨广交给他的工作比较多,累积下来,终于积劳成疾。

按照杨广的安排,杨广在洛阳的时候,太子杨昭就得在大兴留守,所以杨广就催着太子杨昭回大兴看家。已经累出病的杨昭请求在洛阳多住几天,结果父亲很不高兴,也没有同意。太子杨昭没有办法,一咬牙,一跺脚,走,上路!

回大兴?不,天堂!咱永远不回来了!(看来确实不能给身体肥胖的人太多工作量。)



太子杨昭在后世的口碑非常好,他被自己的父亲追认为元德太子,他被全天下的人称为仁慈贤良。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比较洁身自好,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去世早,没有太多的把柄落在别人手中,表叔李渊也不好往他身上泼太多的脏水。因此他也就成了隋朝皇室中少有的几个被称道的人物,原因就是因为他去世得早。(什么世道!)

杨昭走了,却留下问题一串,谁来当太子呢?



之前说过由于独孤皇后疯狂的嫉妒心作祟,杨广不敢有非嫡出的子女,即使小老婆中已经有人怀孕,甚至已经生产,他都不敢把孩子留在世上。这样等到他登基称帝的时候,他的名下只有二子二女(幼子杨杲出生于登基后),对于帝王来说,这样的梯队厚度太单薄了,一旦有意外,谁来拯救皇室呢?

现在意外来了,太子杨昭去世了。

此时杨广名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齐王杨暕,一个是幼子杨杲(时年一岁),太子之位要么杨暕,要么杨杲,二选一,选择范围实在太小了。当时的人都以为太子之位应该是杨暕的,毕竟杨暕已经二十多岁,而杨杲只有一岁,把国家托付给一岁的娃娃,那开玩笑了。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大家都以为杨暕将成为太子”,而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老师都会教导我们说:“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上大学是建设四化,考不上的同学同样也能建设四化。”可惜老师这样的教导杨暕听不到,在他那里,只有一颗红心,一手准备,而人一旦到了这个程度,结果往往是悲剧。

杨暕以为自己是太子的天然人选,由此就放松了警惕,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之前杨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身体垮了;后来杨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国家垮了;现在杨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到手的太子之位飞了!



悲剧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杨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铸就的。

杨暕这个人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有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