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46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46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改元之后,便开始发力。

与他一起发力的,是他新任命的宰相姚崇。

而与姚崇搭班子的呢,不再是刘幽求和张说这些人,而是一个叫卢怀慎的人。

卢怀慎,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能力低下的道德先生。

正是从这时候起,唐朝的宰相制度悄悄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唐朝的宰相实行群相制,宰相不只一个,而是一群;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姚崇的宰相班子里只有两人,除了他就是卢怀慎,姚崇是主力,卢怀慎是非主力,主力和非主力搭班子的格局由此成为惯例。

宰相班子一建立,姚崇便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国家的治理上,他的从政经验丰富,一般的事务都难不倒他。

不过,不久之后,他却在李隆基面前找不到北了。

这天姚崇拿着一份名单来找李隆基,这份涉及到中下级官员前途的名单他早已经拟定好了,此番来找李隆基,也就是走一个程序汇报一下。

就是这个汇报,让姚崇找不到北了。

姚崇说:陛下,这里有一份关于中下级官员的委任名单,我给您汇报一下。

李隆基没有理他,抬头看着屋顶。

姚崇以为李隆基没听见,又说了一遍。

李隆基依然没有理他,继续看屋顶。

姚崇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又重复了一遍。

李隆基继续把他当空气,继续看屋顶。

姚崇蒙了,汗顿时流了下来:这皇帝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莫非对我不满?姚崇眼看李隆基不搭理自己,便屏住呼吸,行了礼,退了出去。

回办公室的路上,姚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呢?皇帝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什么时候得罪他了?姚崇走后,一直站在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说话了:陛下,您最近才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自然应该当场给大臣们做出指示。

刚才姚崇向您请示,您却不说话,这恐怕不是虚心纳谏的做派。

这时李隆基说话了:我任用姚崇当宰相,国家大事他自然应该跟我商量,但任命中下级官员这样的小事就不用再麻烦我了吧,他身为宰相,全权处理就可以了!刚才装聋作哑是这个意思啊,明白了!就在姚崇还百思不解的时候,高力士来了,他把李隆基的话原原本本地转述了一遍,姚崇茅塞顿开。

高,实在是高!姚崇连忙向高力士道谢,心里更是充满了对李隆基的感激。

由这个事件来看,李隆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管理高手,他知道什么叫抓大放小,就凭这一点,他就比诸葛亮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司马懿问诸葛亮派来的使节:你们丞相忙吗?使节说:忙啊,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过问。

司马懿又问:他吃饭的胃口如何?使节说:吃的很少。

使节走后,司马懿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就是诸葛亮和李隆基的差距:诸葛亮连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过问,李隆基却连中下级官员的任命都不过问;结果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身后蜀汉迅速灭国,李隆基则把大唐王朝带到了开元盛世,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

其实善于抓大放小的名人还有很多,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有一句名言:如果连我都要用枪,红军就危险了。

他不是用枪的人,他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人,正是他的抓大放小,才有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管理是一门学问,很深很深的学问。

下车伊始得到李隆基的支持后,姚崇干劲十足,很快就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查处全国的假和尚、假尼姑。

从唐中宗李显执政之后,皇亲国戚争相建造寺庙,以为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祈福。

在建造寺庙的同时,还剃度了一些平民为僧。

这些平民并非真的想剃度,而是冲着和尚可以免税的优惠政策才去的。

不仅皇亲国戚钻了政策的漏洞,一些富户也钻这个漏洞:精壮男子本来有义务向国家交租赋,结果人家迅速剃度成了和尚,光头就成了免税的证明。

经过调查,姚崇发现,这股歪风必须要制止,不然长此以往,和尚、尼姑遍地都是,交税的人却没了。

李隆基迅速批准了姚崇的奏疏,全国上下立刻展开了清查假和尚、假尼姑的行动,只要发现并非真心想出家的,一律勒令还俗。

最后一盘点,全国一共清理出了一万两千名假和尚、假尼姑,数量相当惊人。

第一招收到效果后,姚崇很快就做了第二件大事。

这件事有点难度,涉及的人位置有些高。

因为对方是薛王李业。

薛王李业的舅舅叫王仙童,这是一个恶霸,仗着身后有薛王李业撑腰,大肆侵吞他人财产,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王仙童的劣迹被御史上报给了李隆基,然而御史的奏疏刚到,薛王李业就来说情了。

面对手足兄弟的亲自出马,李隆基有些为难:如果不给李业面子,势必会让李业难堪;但是给了李业面子,王仙童这样的恶霸就会逍遥法外。

李隆基思来想去,还是把皮球踢给了姚崇和卢怀慎:你们去查查吧,如果情况属实便严惩不贷,如果不属实就要治御史的罪。

如果是一位顺杆爬的宰相,或许此时就会做个顺水人情,把御史治罪了事,然而姚崇不是,他不会顺杆爬,他尊重的是事实。

很快,姚崇就递交了自己的调查报告:王仙童的罪状明明白白,御史大夫所言不虚,应该治王仙童的罪!薛王李业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姚崇将舅舅治罪。

自此,皇亲国戚的行为收敛了不少——连薛王李业都没有面子给,何况他人呢?做人还是低调一些吧。

姚崇的第二件大事惩办了王仙童,但也因此得罪了薛王李业。

这还不算完,不久他又做了第三件大事,这次得罪的申王李成义。

李成义的事儿其实很小,只是想帮自己府里的阎楚珪升一下官。

阎楚珪原来是从九品的王府录事,李成义想把他升为正八品的王府参谋。

对于一个亲王来说,将自己的属下从九品升至正八品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况且李隆基也答应了李成义的请求。

没想到,事情到了姚崇那里,就行不通了。

姚崇抓住了一个漏洞:关于这次升官,李隆基没有下达手令。

按照李隆基先前的旨意,如果是王公和驸马托付的事情,皇帝批准后应该给宰相下一道手令,没有手令,一律不办。

现在姚崇就抓住了这个漏洞,他上奏李隆基:陛下说过,没有手令一律不能办。

姚崇预计到李隆基可能会补发手令,他接着说道:臣窃以为量才为用,授予官职是有关部门的事情。

陛下如果因为是亲属宠臣就授予官职,恐怕有些不妥。

臣分析过最近的一些情况,认为这样会破坏国家的法度!姚崇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

结果,阎楚珪愣是没能升官,因为有一个坚持原则的姚崇在那里等着。

三件大事办完,一个贤相的模样便跃然纸上。

不过姚崇之所以能青史留名,靠的还是随后的蝗灾。

蝗虫事件公元715年,姚崇遇到了难题。

崤山以东,蝗虫泛滥。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被神话了,蝗灾也被神话,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这是上天发怒,向人间示警。

这样一来,蝗虫就不是蝗虫了,而是上天向人间示警的使者,于是多数老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在田间地头焚香祷告,跪求蝗虫嘴下留情,吃两口就赶紧打道回府,晚了就坐不上公共汽车了。

祷告有用吗?老百姓认为有用,姚崇却坚定地认为没用,因为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面对蝗灾,姚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火速往各地派出御史,敦促各地消灭蝗虫,保护庄稼。

这个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同时又无比正确的决定,居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蝗虫太多了,灭也灭不掉,倒不如别得罪它们,毕竟人家可是上天派来向人间示警的天使。

反对最起劲的是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说:消除天灾还得靠积德,昔日汉赵帝国的刘聪就曾经捕杀过蝗虫,结果怎么样?蝗灾反而更严重了,所以说还得靠积德!倪若水不仅是说说而已,他还身体力行,不仅不接受姚崇的命令,还拒绝让负责监督灭蝗的御史入境。

姚崇怒了,他马上给倪若水写了一封信:你说的那个刘聪是个非法皇帝,他的德行压不住妖孽。

现在我们明君在位,德行自然胜过妖孽。

历史记载,古代有贤良太守,蝗虫都不进入他的辖区内,你说修德就可以避免蝗灾,那么现在你的辖区内蝗虫泛滥成灾,是不是因为你不修德呢?看完信,倪若水哑口无言,看来不能再跟宰相对着干了,不然不修德的帽子扣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倪若水火速投入到灭蝗工作中去,最后一统计,在他的汴州境内,有据可查的死蝗虫有十四万石,至于扔进河里水葬的蝗虫更是不计其数。

灭蝗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反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这些声音又进入了李隆基的耳朵里。

面对诸多质疑,李隆基有些惶恐了,因为他是相信天人感应的,作为天子,如今发生了蝗灾,就应该是他那叫做天的老爹不高兴,向他发怒呢。

现在按照姚崇的建议,这样大肆地捕杀蝗虫,是不是对天不敬呢?李隆基决定找姚崇问问。

被召来的姚崇对李隆基说:这些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懂得变通之道。

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昔日北魏时,崤山以东有蝗虫,就因为不忍捕杀结果庄稼被吃光了,最后发展到人吃人;后秦时,蝗灾更甚,庄稼和草木都被吃光了,最后牛马饿急了只能相互啃毛;现在黄河以南、以北的百姓家里都没有太多余粮,如果任由蝗灾发展,他们颗粒无收,就只能逃难了。

因此,捕杀蝗虫关系到国家安危,马虎不得,就算不能将蝗虫全部捕杀干净,但总比眼看着它们啃吃庄稼泛滥成灾强。

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需要出敕,容臣出牒处分。

若不能把蝗虫消灭干净,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姚崇所说的敕即皇帝下令,牒即宰相下令,类似于今天的主席令和国务院总理令。

姚崇不让李隆基出敕而由自己出牒,说白了就是愿意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忠心表到这个程度,李隆基也就不好不同意了。

回到办公室,一直跟姚崇搭班子的卢怀慎出来说话了,他小心翼翼地对姚崇说:大肆捕杀蝗虫,恐怕会伤了天地的和气吧!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卢怀慎这样的人居然跟姚崇搭班子,按照他的说法,任由蝗虫漫天飞舞倒是不伤和气了。

荒谬。

姚崇看了卢怀慎一眼,开口说道:昔日楚庄王曾经吞下过蚂蟥,但他的病却好了。

孙叔敖曾经杀过双头蛇,他的一生却很有福气。

难道我们不忍心杀蝗虫,却忍心看着人因为蝗虫活活饿死吗?接着姚崇又说了一句话:如果捕杀蝗虫会招致祸事,我姚崇愿意一人承担!名垂青史其实不需要说太多话,有时一句就够了!不久,在姚崇的指挥下,崤山以东的蝗虫基本被消灭,百姓避免了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是因为唯物主义者姚崇的坚持!向唯物主义者致敬。

无限风光凭借李隆基的支持,姚崇在开元初年大展拳脚,老而弥坚。

姚崇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做出那么多业绩,得益于宰相制的改革。

如果还是群相制的话,姚崇是无法脱颖而出的。

而在开元初年,宰相只有两三人,与姚崇搭班子的只有卢怀慎一人。

说起这个卢怀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好、熊。

卢怀慎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能人,他比能人多了四个点——熊人!从个人品质而言,卢怀慎甚至在姚崇之上,他清谨俭素,不经营自己的财产,所得俸禄多数都分给了亲戚朋友,而自己的老婆孩子却经常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嗷嗷待哺状态。

这就是卢怀慎,一个道德层面的圣人。

同时这个道德层面的圣人,也是一个行政层面的熊人。

有一次姚崇的一个儿子去世了,姚崇便请了事假,回家专心料理儿子的丧事,一下子就有十几天没来上班。

这十几天对于姚崇来是说是悲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如此;而这十几天对卢怀慎来说,也是最难熬的,每天都是度日如年。

与姚崇搭班子以来,他一直都是充当副手,姚崇点头他点头,姚崇画圈他画圈,时间长了,人送外号伴食宰相。

现在姚崇这根主心骨不在,让他这个伴食宰相挑大梁,这就是把癞蛤蟆逼到公路上,愣是让它冒充迷彩小吉普了。

十几天下来,政事堂的公务堆积如山,伴食宰相卢怀慎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进宫来向李隆基汇报,起码争取一个好态度。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他知道这是一个好人,但他更知道这是一个熊人,于是便说道:我把天下事都交给姚崇,却把你安排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李隆基的意思很明白:本以为你是一把锥子,谁知道你却是根棒槌。

面红耳赤的卢怀慎忐忑不安地退了出来,继续回到中书省发呆,心中只能乞求姚崇节哀顺变,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

几天后,姚崇回来了,摆在他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公务。

姚崇二话不说就开始处理,不一会儿的功夫,小山消失了,积累了十几天的公务全部处理完毕。

这时姚崇不免有些得意,便问站在一旁的中书舍人齐澣:我当宰相,可以与古代的哪个宰相相提并论?齐澣还没来得及回答,姚崇便追问:比管仲、晏婴如何?齐澣想了一下说道:管仲、晏婴之法虽然不能流传后世成为万世之法,但是至少在他们的任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您所制定的法,却经常变化,似乎您跟他们二人没法比。

姚崇接问道:那么你如何评价我呢?齐澣说:您可以称为救时宰相。

闻听此言,姚崇大喜,顺手把笔扔到桌子上,说:救时宰相,那也不容易啊!千古良相也好,救时宰相也罢,总之在开元初年,姚崇是李隆基不可或缺的重臣。

对于姚崇,李隆基的恩宠日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