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30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30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的变通

从八月三日攻下霍邑郡之后,李渊的好消息不断。

先是刘文静终于带着突厥的五百名士兵、两千匹战马赶上了大部队,这就意味着与东突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形成,太原基地暂无后顾之忧。另外各地来投效的人越来越多,附近起义军首领也纷纷归附,孙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而在黄河沿岸,来投效李渊的也非常多,这些人还主动贡献船舶,每天数以百计,没几天的工夫,这些船就够组成一支无敌舰队了,李渊索性趁热打铁,李氏水军宣告成立。



好消息虽然不断,李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虽然纸老虎宋老生已经解决了,但是另一只拦路虎屈突通还在。

屈突通这个人性格倔犟,执法严格,跟弟弟屈突盖是隋朝两大硬茬。当时有一段顺口溜说的就是这哥俩:“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见屈突通。”

然而在李渊看来,现在的屈突通已经不比当年了,自己近在咫尺,而屈突通却不敢主动进攻,这说明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另外屈突通对部队的控制可能也不如从前了,这样算下来,李渊的机会就来了。

李渊叫来左统军王长谐,与王长谐约定分两路进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郡。如果王长谐约战,屈突通怕背“临阵畏敌”的黑锅,一定会出战,到时候李渊就直扑河东郡抄屈突通的老窝;如果屈突通坚守不战,那么王长谐就拆掉蒲津桥,阻断屈突通过黄河的退路,而李渊依旧攻击河东郡,困兽屈突通一定会被活捉。

战事确实按李渊的预想发展,屈突通果然派出部将桑显和攻击王长谐的大营,幸亏有孙华等人抄了桑显和的后路,不然王长谐这一路就算报销了。

孙华一包抄,桑显和的部队顿时溃乱,一路狂奔逃回了河东郡。本来孙华准备一鼓作气拆毁蒲津桥,结果到蒲津桥一看,不用动手了,人家桑显和已经把活干了,刚才撤退的时候桑显和顺手把蒲津桥的绳索给砍了!看来屈突通那边已经做好了固守的准备。



伴随着王长谐的胜利,李渊挥军到了河东城下,将河东郡团团围住。出乎李渊意料的是,屈突通倒是不慌不忙,从容登城固守,倒像是早就等着李渊来包围。

现在难题出来了,面对屈突通这个刺猬,到底下口还是不下口呢?如果下口,很有可能被这只刺猬扎住,而且一扎就是好几个月;如果不下口撤围而去,那么这只刺猬很可能尾随李渊乘机乱咬。

生存还是毁灭是莎士比亚的问题,而下口还是不下口则成了李渊的问题。



对于下口还是不下口这个问题,李渊的部将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当即下口,宁可冒着被扎的危险也要马上下口,一派则主张不下口,绕过河东直取大兴。当然还有一派,这一派就是两面派,看哪派赢了他就跟哪派走,两派僵持不下,他就先满地溜达,无疑这一派其实是大多数。

主张下口的代表人物是裴寂,他认为必须马上解决屈突通,不然一旦绕开河东郡,屈突通必会一路尾随,到时大兴城内守军跟屈突通里应外合,李渊大军就成了饺子馅。

而主张甩开屈突通的代表是李世民,他认为屈突通的目的在于自守巢穴,目光短浅,决不敢从背后袭击义军,而今之计兵贵神速,必须乘胜进攻大兴,沿途召集各路起义军,如果困在河东城下,大好的机会将一一错过。

从军事角度而言,裴寂和李世民都有道理,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考虑了问题,现在皮球又踢回给了李渊,该是他最后拍板的时候了。

李渊不愧是老奸巨猾的平衡高手,他同时采纳了两种意见,留下一部分将领继续围困河东,缠住屈突通,而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大兴。花开两朵,兵分两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果证明两手抓策略非常成功。相比之下,李密的策略就相形见绌,李密只能固守一条路实行一手抓策略,从来不敢同时实施两手抓,因此跟李渊相比,李密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只会用一只手工作的残疾人。



历史是最好的审判官,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渊的决定是正确的。李渊亲率的大军直扑大兴,沿途投降的城市接二连三,蒲津、中潬、华阴三座城市先后归顺,而首都大兴下属的各县也纷纷派来使节向李渊表示归顺的诚意。至此,首都大兴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通往大兴的路则成了李渊的自由通道。

历史用雄辩的事实表明,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僵持不下时,不妨换个角度,绕开这个难题,或许前方就是一片阳光灿烂。

汇流,天下归心

绕过了河东郡,李渊前方一片坦途。九月十六日李渊抵达了朝邑(陕西大荔县东),在这里又发生了与西河郡、霍邑同样的故事,一天之内,朝邑又多了一批五品老头和揣着李渊白条上任的人,而投奔李渊的人还是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势头如同在赶集。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朝邑有便宜货在甩卖,而明白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天下归心的李渊。

九月十八日,李渊作出部署,派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率军数万人进驻永丰仓,把守潼关,防范从东方过来的隋军;李世民带领刘弘基、殷开山等人前往渭水以北攻城略地,目标是把做局的眼做活。

此时三个在唐朝留下大名的人出现了,他们分别是冠氏县令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这三个人一同拜见了李渊,拿到了三张白条,于志宁任记室(记录官),颜师古任朝散大夫(从五品),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任渭北行军典签(渭北大军司令部收发室主任)。

一切刚安排妥当,李渊的一个老朋友尾随而至,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屈突通。



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到达朝邑之后,马上命令副将尧君素兼任河东郡副郡长,防守河东郡城,而自己亲率数万大军增援大兴。令屈突通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任命成就了尧君素的忠诚,却映衬了自己的渺小。日后已经投降李渊的屈突通返身回来游说尧君素,却遭到了尧君素的斥责,尽管尧君素最后也没有保住河东郡,但至少他与河东郡共存亡,屈突通说到没有做到的事情,尧君素做到了。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

屈突通一路追击到了潼关,眼看过了潼关就可以直通大兴,然而他也遭遇了拦路虎,这只拦路虎的名字叫刘文静。潼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插翅难进,没有长翅膀的屈突通只能看着刘文静,望城兴叹。

本来屈突通打算投奔驻扎潼关都尉南城的守将刘纲,结果到了南城之后发现自己又来晚了,李渊部将王长谐已经早早斩杀刘纲,驻扎在南城了,屈突通实在想进南城也可以,不过前提是缴械投降当俘虏。

不愿当俘虏的屈突通只能掉头再奔北城,暂时驻扎在都尉北城,与王长谐、刘文静遥遥相望。



屈突通孤立无援地驻扎在潼关都尉北城,来看他的别说是人了,连条狗都没有,而李渊这边,别说凑热闹的狗了,来拜见的人都是数以万计。在这期间,李渊又迎来了几股生力军,分别是堂弟李神通的队伍、女儿(后来被封为平阳长公主)的队伍,以及女婿段纶的队伍(段纶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儿子)。

这三支队伍中最神奇的当属平阳公主的部队,这支部队是平阳公主一手拉起来的。当初李渊派人召唤柴绍到晋阳报到,柴绍交代平阳公主:“你爹要造反了,你赶紧撒丫子跑吧!”而平阳公主丝毫没有慌乱,反而安慰丈夫:“你就安心上路吧,别管我,我一个女人好办!”

柴绍奔赴晋阳之后,平阳公主立刻变卖家产,逃亡山林之中,聚集部众,对远近的起义军召唤拉拢,渐渐地部众越来越多。此时一个叫何潘仁的人进入了平阳公主的视线,这个人也有一些部众,在平阳公主看来,这个人可以为己所用。

说起来何潘仁这个人有点意思,他本来是外国商人,是到隋朝经商的。后来天下大乱,何潘仁用商人敏锐的头脑发现,原来造反的利润比经商高得多,因此就义无返顾地拉起队伍,集合了数万人,干起了无本买卖——打家劫舍。何潘仁跟一般的起义军首领不一样,他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的秘书就不是一般人,这个秘书是什么人呢?尚书右丞李纲。让国务院事务秘书长做自己的秘书,何潘仁的谱摆得真够大的。

不过何潘仁这个人的眼光还是很独到,当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前来游说时,他马上就动了心。他知道平阳公主本身不简单,而平阳公主背后的老爹李渊更不简单,因此马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跟随马三宝一起按照平阳公主的指令投入李神通的帐下。一个专门利己的外国人从此成了李氏大军的重要将领,看来造反也是没有国界的。

在平阳公主等人向李渊报到之后,李渊命令平阳公主率军前往渭北与李世民会师,在这里平阳公主见到了弟弟李世民,也见到了自己的老公柴绍。按照一般的做法,平阳公主该把自己的部队交给老公柴绍了,然而平阳公主却不,自己亲率精锐一万多人,与丈夫柴绍各自设立总部。平阳公主的总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娘子军”。这个“娘子军”可比明末李信夫人的红娘子部队早了一千年,也比后世的“红灯照”早了近一千三百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都是花木兰!

在各路人马奔流汇入李渊大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会聚着自己的江河。在渭北征战过程中,只要遇上有才干的人,他就收入自己的帐下,尽管不能像老爹李渊那样打白条,但李世民用自己的真诚笼络着这些将来必定有用的人才。

在李世民收拢的这些人才中,有一个人是主动送上门的,这个人就是十七年前跟老爹说隋朝一定会亡的那个人,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名字:房玄龄。

房玄龄时任隰县(山西汾阳县)县尉,听说李世民礼贤下士,因此就到李世民的大营外叩门请见。两人见面一交谈,李世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房玄龄也把李世民当成了不可多得的潜力股,两人一见如故。自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军事参谋),开始了为李世民的打工生涯。



李氏大军聚拢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万人的规模,以这二十万人进行改朝换代,或许已经足够了。

中国大历史的朝代兴亡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旧王朝滋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除外)。此时在李渊的大军中,其实骨干力量都是隋朝的各阶层官员,这些人生于隋朝,长于隋朝,吃着隋朝的米,却造起了隋朝的反。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旧王朝总是在不经意间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李渊大军从上到下,隋朝官员遍布其中。李渊最高官职曾担任禁军大将军,裴寂、刘文静也是地方官员,段纶则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丘师利、丘行恭则是隋朝马屁郡长丘和之子,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也是隋室的官员,而像他们这种出身的人还有很多。

人心向背,王朝兴替,皇帝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他就失掉了天下民心。远在江都的他不会想到,当他还在处心积虑地为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他的老实表哥李渊已经屯兵到了大兴城下,只要一声令下,大兴就成了李渊的铁桶。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派出使节向李渊请示合围大兴的日期,与此同时李渊得到消息,狗都不理的屈突通已经悄然率军东去,潼关警报就此解除,再无后顾之忧。

兴奋中的李渊沉思了片刻,他知道合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但从没有想到居然如此之快。以前的他总以为通往大兴的门是紧闭的,然而一路走来他却发现,原来通往大兴的门一直是虚掩的。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总是有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改朝换代的一方看似势力贫弱却能成功?为什么隋朝上百万的军队都不能扑灭李渊的星星之火呢?

其实一切又很好解释,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隋朝的上百万军队看似众多,却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给摊薄了,天下大乱,政令不通,部队就无法大规模集中,因此与李渊对阵的不是整体的一百万,而是零散的数万人的小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人心的向背,一旦人心背离,数十万的军队也会土崩瓦解,更可怕的是,土崩瓦解的势头如同瘟疫,一经传染就无法抵御。

第三个原因更简单,四个字,“此消彼长”,被打败的隋军迅速又被集中起来,相同的是人马,不同的是旗帜,自此隋军变义军,隋军消亡,义军增长(解放战争时期此种情况更加明显)。



此消彼长,人心向背,远望大兴城的李渊知道,合围的时候到了,拿下大兴,天下从此落入自己的手中。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各军围城,此时距离晋阳起兵仅仅五个月的时间!

大兴,大兴

李渊一声令下,大兴城就变成了铁桶,桶的里面是大兴城,桶的外面是李渊的二十万军队。

在合围之前,李渊命人向大兴的守军解释:此次远道而来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护隋朝政府,当然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自然是没有人信的。

此时的李渊就如同一只站在羊圈外的大灰狼,反复向里面的羊群解释:我是来保护你们的,不是来吃你们的。然而谎话终究是谎话,即便说了一千遍还是谎话。如今要想拿下大兴城,靠谎话是不行了,还得靠实战。



李渊来势汹汹,大兴城内兵荒马乱,此时的大兴城内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因为原来的主心骨刑部尚书卫文昇已经在一个月前病倒了,卧病在床,不能执行公务。

没有了主心骨卫文昇,代王杨侑只能委派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与京兆郡丞骨仪以代王的名义登城据守,然而这两个人跟卫文昇相比,能力不足,威望不足,想要靠这两个人力挽狂澜基本不可能。

大兴城内的杨侑如坐针毡,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远在江都的祖父也没有回应。二十万大军围城,数万守军守城,城内人心思变,城外孤立无援,如果皇帝杨广在还可以下诏号令天下勤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