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年功罪 >

第50章

百年功罪-第50章

小说: 百年功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具造出来了,那就是纸。纸的发明者蔡伦,南方桂阳(湖南(林阝)州)人。蔡伦造纸的原料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面,至少有两样是南方特有的:麻头和鱼网。今天宣纸仍主要产于南方,最著名的当然是安徽泾县。东晋发明黑火药,南宋发明火枪、火铳、火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籍贯无考,但宋代商业书坊的基地在南方,尤其集中在江浙闽一带,第一部用活字印刷的书也是在潭州(长沙)出版。还有指南针,其原理、制作由沈括的《梦溪笔谈》首先提出,他是钱塘(杭州)人。
南方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三〃C〃:绸、茶、瓷。桑蚕据汉代及以后的文献说是黄帝元妃嫘祖发明的,不确。北方出土的最早的蚕茧是在仰韶遗迹中(1926年,山西夏县),南方出土的最早的丝织品是新石器时期的遗迹中(1958年,浙江吴兴),南早于北。有些书籍反而据此说北早于南,完全没有道理,除非我们承认蚕茧是丝织品制作成的。茶叶不用说了,只说瓷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都发现了汉代瓷窑,后来更多的瓷窑广布江浙湘鄂蜀赣闽粤等南方诸地,至唐代传至西方。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有爱国者以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的蔑视和污辱:怎能将我泱泱中华大国比作易碎的瓷器呢?其实西方人是耳闻中国(秦)在先,目睹瓷器在后,是以中国之名唤瓷器这稀世之宝,而非用瓷器之名状中国之脆弱。唐代的中国一点都不像爱国者们的心理那样易碎,西方人羡慕都羡慕不过来,蔑视你干嘛?倘若豆腐先于瓷器传到西土,没准中国与豆腐就是同一个词了。顺便说一句,这豆腐也是南人发明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江苏丰县人),虽说大豆的主要产区在北方。南人发明的豆类制品还有豆酱、酱油、豆皮、腐竹,……一直到臭豆腐。豆腐类食品不仅丰富了饮食,更为素食者提供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原创地印度衰落的佛教能够在东土长久不衰,豆腐的功不可没。
北人发明豆汁儿,就是将南人发明的豆浆弄馊了喝,极具风味。为什么豆浆也要南人来发明?因为豆浆要用磨子来磨,这是南人用的东西。北人不用磨子,用碾子干碾。不过北人发明了吃素油,首先是麻油,南人起先吃不惯,后来跟着吃,就惯了,这是宋代的事。
北人诸子胜巧匠
青铜时代的鼎盛在北方,北方因地域干燥,挖出的青铜器皿一件一件既多又完整。南方就不行了,锈蚀残破往往不便于器识,除非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墓葬。即使如此,南方出土的珍品也足以令北人过目不忘,如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南方楚国拥有的铜,不会比北方少,才能够毫不客气地〃问鼎〃中原。楚国最早发明渗碳钢技术,以打造铁兵器。吴国铸剑大师干将,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曾为楚王打造〃龙渊〃、〃泰阿〃、〃工布〃三柄铁剑,闻名于北方各国。至战国时代,北方的韩国才造出名噪于世的铁剑。荀子评议楚国的兵器之锋利:〃惨如蜂虿〃。中国古代的兵器,大多都是南方发明,或由南方完善。不过这些兵器,并没能阻挡北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了宋金时代,南人只好以头躯迎敌:〃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这已经相当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了。
北人最重要的发明是马镫。现今发现最早的马镫,是1973年在赤壁对岸乌林出土的东汉晚期的铜马镫,及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铁马镫。南方不出产马,骑士远远少于北方,将马镫的发明权归于北人是有说服力的。别看这玩艺儿不起眼,它的发明对于人类军事史的意义,绝不在飞机、大炮和坦克之下。马镫大大促进了骑术的发挥,战斗力骤增,使北方骑兵对南方步兵从此处于绝对优势。而此技传到西方,立刻仿造,促使欧洲形成特有的骑士制度及骑士精神。
先秦时代,南方重科技,格物致用;北方重思想、学说,选用人材。诸子百家,大都出于北方:鲁国的孔子、曾参、子思、墨子、尸佼,齐国的管仲、晏婴、孙武、孙膑、淳于髡、尹文、田骈、鲁仲连,东周洛阳人苏秦,邹人孟子,宋国的庄子、惠施,晋国的史墨、魏舒,魏国的李悝、杨朱、张仪,赵国的慎到、公孙龙、荀子,韩国的鬼谷子、韩非,卫国的吴起、商鞅,郑国的列子、子产、申不害。只有老子是楚国人。战国末期楚国还出了一个跑到北方去的(曷鸟)冠子,他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今天看来,一个老子即完全可与北方诸子匹敌,虽然他对当时社会的直接影响太小,又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楚威王曾厚币迎聘老子学派的庄子,但他〃不愿为有国者所羁〃,拒绝了。楚国独霸南方,地大物博,惟楚有材,然而〃楚材晋用〃,人材外流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留在本国的或外来的人材也遭受迫害。和氏璧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吴起的故事,张仪的故事,李斯的故事,屈原的故事,楚国流传下来的尽是这些令人遗憾的故事。
相比之下,楚国偏于重用干将、莫邪、欧冶子、公输班一类能工巧匠。鲁班为楚国设计制造舟船,在对越战争中发挥神效。他又发明一种云梯去攻打宋国,不料被他的鲁国同胞、主张〃非攻〃与〃兼爱〃的墨子抵挡和说退。可惜楚国一直到亡都不明其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方一度流行楚文化热,不知对两千多年前繁荣发达的楚国亡于秦有何反省?
秦汉魏晋,北方一直是文化中心。三国蜀汉虽说〃人和〃,人材其实远不及北方魏国。建安风骨,竹林七贤,皇帝、皇子都吟诗作赋,文化得不得了,岂是前后两篇出师表可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就说,咱们不玩这个。他七擒孟获得手,把人家的香蕉都砍了,全种上庄稼。到了晋代,北方的文化开始纵酒,清谈,放浪形骸,专门玩诸葛亮不玩的那种玄的。结果八王之乱,永嘉之祸,文化重心被迫南移。
南北朝时,北魏向慕汉化,〃盛修文教,缙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书·儒林传》)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盛兴。南朝梁武帝信佛,虔诚到非要辞去皇位去当和尚不可。菩提达摩跟他讲佛,谈不拢,便跑到北朝的少林寺去面壁,一坐九年,是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北魏名著《洛阳伽蓝记》,记北朝都城中大的寺庙几十座,场面壮丽,金碧辉煌,气势盖过南朝。北方还流行造像,开凿了莫高、龙门、云冈三个大石窟群,北方再一次成为文化中心,首先是佛教中心。达摩的禅宗在北方传了五代,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教派,后一分为二,即以五世禅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为首的北方禅宗,以承继弘忍衣钵的慧能为首的南方禅宗。神秀没衣钵而富有学问,仍〃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上了唐王朝的帝师。慧能大字不识几个,口称〃本来无一物〃,却偷似的怀揣了衣钵躲去南方。北禅主张渐悟,南禅主张顿悟,简称〃南顿〃和〃北渐〃。北渐渐渐在唐末衰落;南顿则流传至今,南宋时还东传日本,发展成为日本禅。
总的来说,北人不重技术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但北人创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历史上各时期的政治体制,影响较大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北人或北方政权制定的:建立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建立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建立后宫制,建立太监制,建立外藩制。北人利用南人的技术,北学为体,南学为用。北人规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峨冠博带还是胡服褶裤,是右衽束发而不是南方的左衽披发,还发明和推广妇女缠足。北人用纸币,开银行,设镖局,行跪拜大礼。北人定祭礼,铸九鼎,立祀庙,修长城,凿石窟,造佛像。北方留给后代的是庞大的都城,威严的皇宫,气派的陵寝;南方只能留下精致的园林,黑瓦白墙的小镇。
南人北人,谁主沉浮
再来讨论南人朝代与北人朝代。注意,不是讨论南朝、北朝。
北人朝代:黄帝夏商周三晋、齐、鲁、秦、燕、宋秦新莽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清民国(北洋政府)。
南人朝代:炎帝楚、吴、越汉吴、蜀东晋南朝十国(除北汉)南宋明民国(国民党政府)人民共和国。
说明:南北分裂时,无论建立者是南籍或北籍,北方政权归为北人朝代,南方政权归为南人朝代,如三国建立蜀国的刘备,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虽都是北人,但其国在南方,应为南人朝代。南北统一时,则无论国都在南在北,皆以建国者的原籍划分,如汉、明等朝在北方建都,但开国皇帝是南方人,故归为南人朝代。
北人朝代,秦(灭周起)50年,新莽15年,魏晋至元末1148年,清初至北洋政府倒台312年,凡1525年。
南人朝代,两汉三国472年,东晋南朝272年,十国87年,南宋152年,明276,南京政府至二十世纪末72年,凡1331年。
南人朝代与北人朝代,相差不过一百多年,年代竟然如此接近。秦以前,东周南北诸侯国家长期并存,时间上也基本并列。只有夏、商、西周一千余年的北方朝代,可与南方远远地拉开距离。北人朝代年代较为连续,南人朝代的年代则比较破碎,原因是几次南北分裂都以北方统一南方告终。南北统一时的南人朝代,除了个别的短暂的情况外,几乎都建都北方。这样不出三代,其帝王的南人身份就难免发生变化。幸亏我们只问王朝的出处,不追究每代帝王孰南孰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风格,其建立的体制、章法,对后世皇帝的影响往往极为深刻。如李渊的通达,赵匡胤的宽容,朱元璋的忌刻,造成唐王朝的开放、宋王朝的优士和明王朝的专制。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更不能以血统论名之。朱元璋的继任者建文帝,就比他那嗜杀的祖父厚道多了,不过明王朝到底还是他四叔朱棣那种皇帝吃得开。风气、体系可以因袭,也可以改革变化,这里只是强调肇始者的作用罢了。中国王朝多重视守成,认为〃创业难而守成更难〃,循祖宗的法度,萧规曹随,也就是〃按既定方针办〃,能不变都不变,稳定压倒一切。
除了开国之君,朝廷中方针大计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亦值得注意。杨剑宇编著《中国历代宰相录》,尽列史籍上留下记载的宰执上千人,并为数百位著名或有影响力者作传。其中自秦至清的南人宰相195名,北人469名,北人占绝大多数。南北籍之比,具体到每朝为:秦(1:1),两汉(10:52),魏(1:10)、蜀(2:4)、吴(8:2),西晋(0:17),东晋(2:17)、十六国(0:5),南朝(20:23)、北朝(0:58),隋(1:7),唐(8:61),五代(0:21)、十国(17:12),北宋(17:27)、辽(0:23),金(0:35)、南宋(22:6),元(0:28),明(61:21),清(25:44)。
秦代两位名相,一南一北:李斯是楚国人,赵高是赵国人。李斯的出生地为今日之河南上蔡,是自然地理的北方,但楚国却是南方国家,按前面提到的南北划分原则,他应算做南人。汉是南人建立的朝代,立朝之初起用了几位南方籍宰相,他们都是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勋臣,而其后几乎尽用北人为相。两晋只有南渡后的两位南人宰相,其余全为北人。隋唐两代,南人所占比例还是太小。完全由北人(及胡人)担任宰相的朝代是:西晋、十六国、北朝、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朝代,西晋和元是统一时代的大王朝,其余均为分裂时代的纯北方政权。三国时魏国司徒陈矫,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大分裂时北方政权中唯一一位重要的南方籍宰执。而分裂时代的南方政权,北人宰执仍能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如三国时的蜀、吴,东晋,南朝,残唐十国中的南方九国。
北宋的南北比例不再悬殊,说明北方在文化重心上已不复绝对的优势。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赵普是北人,〃杯酒释兵权〃的谋划者,但书读得太少。太祖因痛感对于南方文士的需要,平南后大批起用南人,名臣辈出。南宋是最重相权的朝代,南人当宰相竟大大超过北人,文化中心也终于随着北方领土的丧失彻底南迁。北人张(山聂)诗叹:〃我宋用人,亦杂南北。唯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望月。〃《宋史·陈亮传》:〃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北人被普遍认为勇有余而智不足,即所谓〃南怯北勇,南智北愚〃,大抵自南宋始。故北人想出人头地,只好从军,立功升迁,形成〃南政北军〃的格局。经过一百多年,北人的后代逐渐演变成为南人,整个南方也就沦为蒙古铁蹄之下。
元末南人反攻成功,建立明朝,朝中政治人物多出于南方。昔日稷下学士、建安文人、洛阳才子汇集的北国风光早没了影,在通往北方的路途上,挤满了进京赴考的江南才子。两百多年的科举试中,南人占压倒优势。而南方籍帅才名将也占多数,这是与此前历代大不相同的,如徐达(开国)、戚继光(抗倭)、袁崇焕(抗清)、吴三桂(投清)、郑成功(攻台)等。但除了帝王将相,明代还有一大左右朝政的政治势力,即太监集团,人数多时竟达十万之众,又占据大内,并组成恐怖特务组织锦衣卫,故明朝又称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太监绝大多数是北人,晚明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东林党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南人与北人之争。当然,投靠阉党的南人也不少,如楚党和浙党,如安庆文人阮大铖;而宦官中,亦有支持东林党人的秉笔太监王安,他是保定人。唐时,太监主要出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诸地。宋代太监极少,也未有过宦官之患。元以降,太监基本上出自北方。元明清建都北京,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应会说北方话,便于服侍和传达圣旨,还必须熟悉北方的气候与生活习俗,〃厚重少文〃又〃忠心耿耿〃。
南人后来居上
激烈、长久的党争消耗了王朝的气数,一直持续到明亡、清兵入关之后。本文开始提到的清初时南党与北党的较量,便是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