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81章

调教大明-第281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晋商之外,很少有商人能把自己的货物行销数省之外,沿途的物流有多困难是后世的人难以想象的,就算几百年后,货物的物流费用仍然是转嫁在百姓头上的,何况在明朝这种时候,就算是物美价廉的货物,在一路被牙行税卡盘剥过后,面临道路的艰苦难行,到地头还有地痞无赖的勒索,除非是逆天的晋商,不然的话,只能做转手生意,江南的商人将自己的货给江西商人,江西商人购买回去自己销售,想吃遍天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惟功是北京官场里的超级存在,对宋家在北方的发展来说,还是太冒险和跃进了一些。
所以这位叔祖公的反对也不能说是完全的错误,就算是此时,老人家也没有认错的打算,肯定了宋钱度几句之后,便是一脸不屑地道:“那位英少国公,打仗很行,行商看来也不是完全的外行,和钱度谈的股本和分红的事情也算内行,但他那个以后不走运河,专走海道的想法,实在太叫人不可置信。海上波浪有多大,行程多险恶,现在我们江南商人合买的大船,一出海就回不来的,三艘里总有一艘,你摊上了就算倒霉,所以各家都不独立办船,而是合买,按张惟功的说法,以后大船他一个人包圆了,不要说这份力量难得,其实造船的银子还不是我们先投?这倒是真能取巧……这也罢了,重要的还是船行海上不保险,他的船沉了倒是小事情,我们的货物全沉了,那怎么处?”
以惟功与宋家和李家商谈的合作条件来说,宋李两家能入股顺字行,将顺字行无限做大,辽商也是如此,而辽商自己的土物生意,南商们原本的生意都能保留,这是很大的胸襟,也是对顺字行发展的极大自信,就是无论投入多少股本,肯定要比现在的形式赚的多出无数倍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正因如此,辽商也好,南商也罢,都被惟功的计划所吸引,最少感觉这个计划之下,有赚无赔。


第455章 荐人
现在被这个叔祖一说,宋钱度脸上也有尴尬之色,毕竟他是没有办法保证船行海上而不沉,这话谁也没有办法去说。
而如果经运河航行往北,再从天津过海到辽东,虽然比陆上的线路要简省不少,但从南到北的运河航线,一路上税卡众多,费用极高,而且受制于枯水季节和漕运季,一旦遇到大规模的漕船,则商船必须退避,不论货物有多紧急。
不能走海路,所谓的大规模的南北交融,货物流动,都是空话。
这个叔祖一说,在场的宋家商业精英们都沉默了。
虽然很多人都是一副心痒难耐的模样,但面对现实的难题,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之前他们是不会说话的。
在场的可以说都是商业精英,对惟功提出来的合作计划一眼就看出来是一次极大的商机,一旦抓住,宋家可以成为真正的望族,在江南,宋家这样水准的世家到处都是,和惟功合作,是一次真正壮大自己的最佳契机。
可惜,海路风险确实太大……很多人在咬牙切齿,脸上阴晴不定,眼前这事,给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压抑而紧张的气氛之下,宋钱度的祖父缓缓道:“七弟,你所说的未尝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你忘了一件事。”
“大哥请说。”
两位老者,虽然语气和缓,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却是十分明显了。
“我家是什么出身?”
“大哥在说笑么……我家已经是七世经商……”
七叔祖说到最后,话突然打了一个顿,大约是想到一件事,自己后悔不迭,只是现在想下台却是有些难了,他的一张老脸,顿时就变得十分的难看。
“大家看来拜祭祖宗时,都漫不经心啊。”
宋钱度的祖父抓着老七一个痛脚,心里十分舒服,趁机又敲打了在场众人一句,然后才吩咐道:“随我到祠堂来。”
祠堂不是整个宗族的大祠堂,是在家里祭祀祖先神牌的小祠堂,众人移步,没有多会功夫便到了。
打开门,告罪上香,再看正中牌位,除了姓名之外,边上小字赫然写着:大元平江海运万户府副万户。
“至元十九年,大元朝廷敕造海船六十艘,试行航道,至元二十年,在平江府成立海运万户府,除了达鲁花赤是蒙古人之外,两个万户,三个副万户,全部是我们江南人。我宋家创业之祖,便是副万户之一。”
“原来如此。”在场众人,平时倒还真没注意到这个官职,主要是宋家行商已经七世之久,除了少数子弟能够读书应试成为官员之外,多半的身份都是商人,主要是大明的商人世家虽然也有大量土地,肯定也有宗学,但在科举的底蕴上不能和真正的读书世家相比的,因为这种潜意识,倒是把祖宗创立基业的本钱都给忘记了。
元朝划定民族为四等,南人是最末一等,而元朝一年的田赋一千二百零一万石,其中腹里地区,也就是北京和河北等地是二百二十七万石,剩下的大头江浙行省就占了四百七十九万石,占了一半左右,是以漕粮北运,对元朝不仅是维持统治,而且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初始时也是河运,不过元时运河没有大规模的疏浚工程,运力十分有限,为了解决难题,海运被提上日程,到至元二十年时,成熟的海运路线已经被确定下来了。
即:从刘家港入海到崇明岛三沙进入深海,北去经成山角折向西北行,经刘家岛,沙门岛过山东半岛的莱州湾,最后抵达直沽港口,然后经短暂的内河河道,直入京城城下。
当时的北京,与后世完全不同,城门口就有运河河道和码头,十分繁富,每日都有大量的漕船和普通船只到达,与宋之开封相差仿佛。
到大明底定天下,重开运河,废海漕为河漕,主要原因不是海道的不保险,事实上这条海道没有风浪,漕船的损失不比运河大什么,而且一路通畅,不存在枯水季,也不需要大量的纤夫和卫所军来提供人力帮助……明朝对运河大动脉也是下了血本的,沿途布置了几十个卫所数十万人,这些人到明末时已经彻底成为纤夫和漕船船夫,清朝接手,卫所就直接转成大大小小的漕船帮派了。
当时的河运和海运之争,无非就是这些人的生计问题,从明到清,一直有所争议,而事实上是铁路大修,河运彻底废除之后,虽然如淮安这样的城市萧条了,几十万船工纤夫和他们的家属也并未因此而无法生存,所谓的担忧,只是僵化体制下的怠政的借口和理由罢了。
对宋家来说,朝廷的海漕和河漕之争对他们是无所谓的事情,但祖宗这个官职的存在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再拿来家谱中的一些记述,前事就十分明显和确定了。
“这么说来,”有个叔祖十分兴奋地道:“海运之事可行?”
“自然可行,”宋钱度的祖父很笃定的道:“我看没有什么不能谈的,那个叫唐志大的辽商已经出了二十万,我们宋家岂能连一个暴发户也不如?我的意思是我们家出五十万,你们看怎么样?”
宋家虽然是累世经商,但手头可随时拿出来的银子也就是五六十万左右,这么一投,等于是近期内所有的可移动的资本都投在这件事里了,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反对,包括老者和中年人在内,全部都是在不停地点头,连开始打击宋钱度的七叔祖,也是默然点头,他虽然想和大房别苗头,但不是傻子,有这么壮大家族的机会不抓住,那也枉为商业世家的人了。
“好,那就这么定了。”老太公威风凛凛的道:“各房将窖藏的银子都挖出来,外头铺子里的银子先往一堆拢,半个月后阿大辛苦一下,亲自去一次辽阳,把银子送过去!”
阿大便是宋钱度的父亲了,以前宋家是第三代出面,现在涉及到几十万两银子的投资和未来的大发展,老太公已经望七十了,自然不能亲自前去,少不得叫宋钱度的父亲亲自跑一趟了。
一个脸白胖胖的中年人赶紧踱出来,打躬道:“父亲放心,此事交给儿子去一手办理,一定妥当。”
大房这般得意,其余各房眼里都是嫉妒出火来,不少老人的眼光都在宋钱度身上打量着,心里十分羡慕,长房有这样的佳孙,还得兴旺好几十年。
……
……
各房众人散去后,宋钱度被祖父叫到他的住处,爷孙两人对饮说话。
在儿孙几十人的大家族中,这样祖父和孙儿共饮的情景是很少见的,宋钱度也是有些紧张,好在祖父问及张惟功和辽阳的情形,他的肚里也是憋了一肚皮的话,自然是一五一十的娓娓道出。
“这么说来,”宋钱度祖父慢慢喝着一杯上好的五加皮,沉吟着道:“这英少国公,其志非小啊。”
“孙儿也是这般看。”
“你看,他是不是要……谋反?”
“这怎么会。”宋钱度想了想,很坚决地道:“本朝勋贵谋反尚无前例,已经位至人臣之极,何来此想?英国公府受恩深重,在勋贵中是排名靠前的,我看少国公只是一心要做一些事情,祖父可能误会了。”
说着,将惟功在京城时的情形说了。
听他这般说话,老人家才释然,点头道:“如果他有诡谋异志,在京时不会得罪那么多人,这么说来,他在京将武臣和勋贵得罪的不浅,文官又忌惮他,只能在地方上施展抱负了……这么说来,他是一个能做事,也想做事的人。”
“孙儿也是觉得,少国公是一个心胸大于才干,自律而又踏实的人。”
“钱度你以前一直是眼高于顶,现在看来,真是被人折服了。”
“嗯,现在不怕您说,孙儿也是想为辽阳做些事情呢……比如这一次回来,少国公托付我几件事,一件便是替他寻访人才,经济之道的,天文地理的,医术高明的也要,还有,能知农事的,最要紧。”
“做事情首要得人,他能叫你们这些人这么归心,将来辽阳的成就怕是会大过广宁不少,本朝看来还有几十年兴旺。”
老人是从弘治尾巴这样的“中兴”岁月出生又成长的,正德的荒唐不必多说,嘉靖爷在位四十多年前半截是国穷民也穷,一片凋敝,海瑞骂说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倒也不是胡说。虽然宋家这样的世家大族不会穷困,但天下大势不好,一个家族也不会超脱于大势之外,那些年宋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待后来倭寇横行,在江南和浙江一带倭寇祸乱特别厉害,这里是宋家的根基所在,情势就更紧张了。
一直到戚继光和俞大猷这些名将横空出世,将倭寇扫灭干净,再到隆庆开海,万历之后张居正持国,大家的日子才好过起来。
所以,国有良臣,良将,对这些老人来说是感觉很开心的事情,他们不会如目光短浅之辈那样,觉得天下之事与我无关,事实上,天下大事,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有这种认识,老人觉得有必要帮一下,凝神细思一会,便对宋钱度道:“你到法华汇去一趟,那里有一个小伙子,常与人说要以天下为己任,他老子说他有痴气,常训他,我看他倒是一个人才,你去一次,看看怎样罢。”


第456章 崩沙
在中国一副中兴气象的同时,远在东海彼岸的岛国之上,已经绵延了超过百年的战国时代,似乎也真是有了终结的气象。
与几十年前的日本相比,那种某大将仓皇来报有五十名强敌来袭的情形不多见了,各家大名已经将各小势力或是铲除,或是收服,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大势力,每一家都是拥有数万人左右的兵力。
比如十几年前“上洛”的织田信长,在其第一次入京都时,他的盟友德川家出兵助阵,加上织田家和其余几个小盟友,一共凑了两万农兵,就这样还击败了六角家和三好家,拥立了新的将军,上洛成功。
等到了现在,织田家光是常备兵而不是农兵就超过当年的数字了,在击败了武田家的骑兵之后,织田信长派出柴田胜家,羽柴秀吉等重臣经略各地,他自己改稻叶山城为岐阜城,仿周文山在岐山的例子,除了中国的毛利家和本愿寺之外,整个日本已经几乎没有几家能和他掰腕子的势力了。
在这个时候,谁都相信,织田氏一统日本,拥立公家,自己成为新的幕府已经最多是三五年内的事,日本的战乱,终于可以平定下来了。
“参见右大臣阁下!”
在高大的日式阁楼之内,第三层的宽阔房间之中,被称为大魔王的佛敌织田信长歪躺在地上,身上只有一张席子,两个年轻的武士跪坐在他身体的左右两侧,目不转睛的看向趴伏在十步之外觐见大名。
相对于其余的人,眼前这人身材实在太矮小了,大约只有不到一米五的身高,身体又瘦,躬伏在地上,头发也是不多了,看起来就象是一只掉了毛的猴子。
虽然心里这般想,但这些少年武士受过严格的训练,绝不会在脸上显露出任何的表情。
况且,眼前这人也是不能够轻视的,已经拥有百万石高的领地,麾下大票能征善战的武将,能在一个商人家里长大,以一个普通的町人成长为织田家现在最具实力的大名,本身也说明了眼前这人的实力。
“猴子啊,好久不见你了。”
被织田信长称为“猴子”的这位大名,便是后来名气不下于信长,开创了日本战国时代终结的局面,成为关白,后为太阁,赫赫有名的一代豪强,丰臣秀吉。当然,现在这个人还叫羽柴秀吉。
以前,因为是町人的身份,秀吉在织田家寻得的第一个差事就是足履,也就是专门负责替织田信长拔封的下人,从这个职位,再到足轻,侍大将,部将,奉行,城主,大名,一路走来,秀吉自是付出比常人更多十倍的艰辛……不用多说,日本这样阶级分明的国度,一个下层人走到最上层,付出的东西,绝对比其余国家要多得多。
信长以前是叫秀吉“猿”,后来叫猴子的人多了,便也随众人一起叫,秀吉习惯了,倒也丝毫不觉得有惭愧之意。
“此次前来,是有一些军务,另外有一件要紧的事,想与主上商议。”
“先说军务。”
“是!”
秀吉毫不怀疑,以信长的暴躁性子,自己敢有质疑或是犹豫,会遭遇什么样的疾风暴雨,事实上,他见的多了。
当下侃侃而言,最近他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十分顺利,打的毛利家节节败退,同时还威胁到信长的老对手上杉谦信,这些成绩,足可叫信长高兴。
“哈哈,打的好,猴子,我要和你喝两杯,庆祝一下!”
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