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141章

那时汉朝-第141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汉朝大军,加起来将近十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出征,肯定不是出去逛逛,领略大漠无限风光。所以,匈奴闻知汉兵出动时,神经立即就紧张了。



怎么应付汉军,匈奴人心里早就有主意了。匈奴和汉朝对砍这么多年,特别是被卫青和霍去病一阵砍杀过后,元气大伤,没有多少老本拿出来折腾了。所以后来,只要汉朝出兵,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抢劫成果,将粮食等物资全部运送到安全地方。正所谓,留得粮食在,不怕没饭吃。接着第二件事,才是考虑怎么砍人。



为对付汉朝大军,匈奴单于做了如下部署:



首先,将所有粮食辎重,北迁到郅居水。郅居水,即今天的色楞格河,经流俄罗斯恰克图市以西,注入贝加尔湖。



其次,匈奴单于命令左贤王将东方各部落,全部带到余吾水以北六七百里的兜衔山。余吾水,即今天的土拉河,发源于狼居胥山,流经乌兰巴托市南,注入鄂尔浑河。



最后,单于本人准备亲率精锐骑兵,渡过姑且水,迎战汉军。姑且水,即图音河,流向蒙古车车尔勒格城南。



双方安排妥当,接着就是开打。首先向匈奴单于冲去的,是商丘成兵团。然而,当商丘成晃悠着挺到岔路口时,发现匈奴人影都没一个。跑了这么远,鬼影都没见着,实在太没意思了。于是,商丘成领着二万人,准备晃悠着回去交差了。



商丘成,个人信息不详,纯属来路不明一类人物。然而这个人物能混上御史大夫,也不是吃白饭的。既然不是吃白饭的,就算他没打过架,参过战,总也有一张作战地图的,那么匈奴到底藏在哪个位置,他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那么他这两万人的队伍,难道真成了观光代表团了?我认为,商丘成不是怕死,也不是偷懒,而是只要他的部队开到姑且水岔路口,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因为,他的任务就是替李广利探路的。李广利的部队,正贴着他的屁股在路上跑着呢。



这时,匈奴单于眼看商丘成仿佛要咬钩,突然转头就走,他差点要跳起来了。这支汉军实在太不像话了,大老远地跑出来吹风,连碗热茶也不喝就想不告而别,这怎么行呢?于是,匈奴单于忍不住了,马上派人出去招待商丘成。



这个匈奴单于,名唤狐鹿姑。他紧急派出去搞接待的人,我们并不陌生。此人就是曾经牛哄哄的李陵。李陵和匈奴将领率三万骑兵,狂追商丘成大军。然而,商丘成溜得太快,李陵猛追九天,一直追到蒲奴水(今翁金河),眼看猎物没影了,才罢军回去。



此时,由马通率领的部队正在向西挺进。马通的目标,是扫平匈奴右翼力量。然而,当马通部队挺到天山时,匈奴大将一看,连人头都没数完,转头就溜了。



匈奴之所以溜得快,不是诱战,而是真怕。因为马通率领的全部是骑兵,四万人;匈奴率领的也是骑兵,两万人。两万人对着四万人砍,输赢的概率,相信大家都能算出。安全第一,还是先跑为妙吧。



现在,该轮到李广利出场了。



匈奴单于知道,商丘成提前开溜,肯定是来放烟雾的。汉朝的刑警队长,应该还在后面。如果没有弄错,这个人就是李广利。匈奴单于还知道,李广利不是个狠角色,但绝对是个主角色。招待这么一个大客,他必须隆礼以待。于是,为了让他体验匈奴人对李广利的重视,特此给某人布置了一道作业。



在蒲奴水南面,有一座山,山名就叫夫羊句山。李广利要追击匈奴,抵达蒲奴水,甚至更遥远的郅居水,必须先越过此山。



夫羊句山以北,还有一城,城的名字就叫范夫人城。传说,范夫人的丈夫是中国将领,在那里筑城,工程还没完成就逝世了。于是,范夫人率领军工,发扬艰苦奋斗之精神,将城修成。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女人,就将此城唤作范夫人城。然而时过境迁,此城只剩残迹。



匈奴单于的作业就是,在夫羊句山埋伏。这个光荣的任务,留给了人见人骂的大汉奸卫律。



匈奴分给卫律的兵力是五千骑兵。五千骑兵,就想挡李广利七万大军?



老实说,李广利是有些窝囊,但还不至于到了窝囊废的地步。况且,李广利对阵的是汉朝大汉奸,面对这种民族败类,如果不狠追猛打一顿,那实在太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了。



所以,李广利碰到卫律的部队时,一点也不客气。双方连招呼都没打,冲上去就砍。七万人对着五千人狂殴乱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后,卫律被打得落花流水,面目全非,只得往范夫人城里撤。



李广利好像打上瘾了,继续追着卫律屁股打。于是,他又将卫律打出了范夫人城。这下子,卫律连还架的勇气都没有了,只得向北再撤,找老大搬救兵去了。



到此,李广利可谓顺风顺水。相对当年征伐西域来说,这应该是他打得最惬意的一仗了。怎么会叫他不爽呢?不但自己打得痛快,还替汉朝教训了一回汉奸,这话传回长安,多受用呀。



然而,李广利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卫律不过是一道卡,一只鱼饵,大猎杀还隐藏在前方的深水中。可是他能不能一路打到郅居水以前,像当年霍去病一样,将匈奴老巢都抄得精精光光?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很简单,他不是卫青,更不是霍去病。他和别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于是乎,李广利就在犹豫,是不是该见好就收了呢?



李广利是这样想的,跟着他出来混的人,也是这样想的。没办法,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对于李广利这等船主,其技术烂到什么程度,他们可能不知道。但是其技术“好”到什么程度,他们基本上是心知肚明的。



既然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是不是该撤了呢?当李广利还在观望时,突然地从长安传来一个坏消息,将李广利抽身而退的计划,全都打乱了。



对李广利来说,长安传来的坏消息,不亚于旱地惊雷,将他彻底雷倒了。事实上,雷倒还不算啥,可怕的是极有可能将他光明的军事混混生涯雷灭了。更可怕的还有,一人受雷,全家遭殃。一家人都要跟着他抬腿登天去了。



雷李广利的人,是刘彻。刘彻之所以将李广利轰得如此惨烈,是因为这个外戚做了一件该遭天诛地灭的事。此事就是他和丞相刘屈氂准备联手搞掉对手,把昌邑王刘髆弄成皇帝接班人——太子。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阴谋败露,刘屈氂被杀。



李广利怎么跟刘屈氂对上暗号的?要从此次刘彻发兵攻打匈奴前说起。



那时,李广利还没来得及替刘髆策划抢太子位一事,没想到领导就派他出差了。还好,大军出发前,丞相刘屈氂为李广利送行,一直送到长安城北的渭水大桥。于是,李广利逮到这个天大的机会,跟刘屈氂说了一句话。



原话如下: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



如果将此话添油加醋地说开去,大约意思就是,刘据死了,太子位还空着。本来我还想和你联手,替我们家昌邑王抢太子位。但没想到皇帝派我出差,还不知道啥时能回来。然而事情又急,所以只好托您老人家帮帮忙,替我向陛下请立昌邑王为太子。你要想想,有朝一天昌邑王当上皇帝了,还能少你老人家的好处吗?



刘屈氂一听,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李广利就知道姓刘的会跟他合作。要知道,旧的去了,新的是必须来的。既然新太子是一定要立起来,自家亲戚当然是首席人选。然而李广利怎么也没想到,他还没离开长安几天,就听说刘屈氂将事情办砸了。



李广利还听说,刘屈氂死得很惨。先是被装进车里,一路示众到闹市,最后才被斩首。还有,连丞相夫人也不能幸免,被拉到长安八大街之一的华阳街,斩首。



刘屈氂被定的死罪有两项:玩弄巫蛊,诅咒皇上;伙同李广利,准备拥护昌邑王为太子,大不逆。此两罪,经有关部门查证,果有其事,没有半点水分。



而刘屈氂阴谋败露,是因为被人告了。告他的人是皇宫少府所属的一个内部官。也不知道刘屈氂跟人家有仇,还是人家看他不顺眼,一不小心就被人家从后面捅了一刀。



二 一念之间,人鬼两分



我认为,刘屈氂之死,不但符合了他自身命运发展的特点,而且符合阶级斗争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当初,刘屈氂一听说太子刘据发兵闹事,二话不说,拔腿就跑,连丞相印都不要了。由此事可以看出,刘屈氂是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心理素质一点都不过硬的人。



如果将刘屈氂和他之前任过丞相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他的能力,或者是政治资本和声望,都应该是倒数第一。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的。在刘彻主政时代,哪个丞相能力比他差过?



纵观诸位前辈丞相,姓刘的应该知道,窦婴是怎么死的,公孙贺又是怎么死的。人家曾经建功立业,牛哄哄,仍然照死不误。像他这么一个心理素质不过硬,政绩没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人,还要帮倒忙添乱,刘彻不整死他,还有天理可讲吗?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没有充分认识自我的人,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人。这只是其一。



还有,刘屈氂应该知道,面对太子之位,不止李广利替昌邑王一人胡思乱想。事实上,还有一个人想得比李广利更疯狂,此人就是燕王刘旦。



既然狼狗多,肥肉少,注定的结局只能是扳手腕。谁的手腕硬,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此可见,刘屈氂被告发,不是人家闲着没事要整他,而是体现了阶级力量PK游戏的残酷特点。



现在,对李广利来说,至于谁是告密者的幕后主谋,这个意义已经不大。他最关心的是,他一家老小全被捕了,如果此时回去,该怎么收拾残局。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都说夜路走多了,总要撞见鬼的。问题是,我李广利也不怎么常在河边走,也不常常走夜路。搞阴谋,立太子,这应该是第一次吧。才玩一次,就要被搞得这么惨,老天也太不厚道了吧。



我想,在那个遥远的苍凉无边的夜里,李广利肯定会无数次发过以上牢骚。



那现在怎么办?只能发牢骚吗?正在李广利绝望透顶的时候,苍茫的夜空里,突然亮起了一颗星星,给他指引了一条通往死亡的康庄大道。



替李广利指引方向的,是他的秘书胡亚夫。胡亚夫是哪路好汉?不清楚,大约也是属于来路不明的货色。据说,他曾作奸犯科,于是就逃到军中混江湖来了。所谓大混混属下必有小混混,胡亚夫跟着李广利混日子,对他来说,应该是没错的。



当胡亚夫看着领导愁眉不展,不知何去何从时,他决定挺身而出,替上司排忧解难。于是,他给李广利支了一招,意思大约是:你一家老小被皇帝的人关了起来,现在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到时想逃都来不及了,不如……



胡亚夫没有把话说完。事实上,有些话说完了,就太没意思了。李广利已经听出来了,秘书是想告诉他,回去肯定是死,多死一个不如少死一个。既然如此,要想活命,那就反了他娘的,投匈奴得了。



在那一刻,胡亚夫一言,仿佛天外玉兰指,拨动了李广利驿动的心弦。是啊,与其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不如逃之夭夭,若干年以后,老子仍然是好汉一条。对于混混来说,其使命就是来到这世上混江湖的。名节算个屁,笑骂任由人。活着,不择手段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对李广利来说,难道除了投降,就没别的出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李广利认为,投降诚可耻,被杀价更高。若有别出路,做鬼也拼命。那么,别的出路是什么呢?这时,李广利的记忆被拉回到了遥远的西域。



我们知道,当年李广利征伐西域时,不料自家兄弟温饱思淫欲,乱了后宫,自己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然而,李广利征西域有功,被刘彻免罪。现在,李广利突然想到,如果此次征伐匈奴有功,刘彻会不会像从前那样,让他将功补过呢?



对李广利来说,这真是一个无限美好的遐想。既然苍天不能让他见好就收,那就只好再次拼命了。于是,李广利决定赌一把大的,继续向前挺进,追杀匈奴。



战场杀敌,建立功勋,将功补过。我认为,这应该是李广利最理性的,也是他应该坚持的做人底线。况且,战场局势于李广利相当有利。他刚刚打赢了两场小仗,乘胜追击的底气还是有的。



事实上,我是这样想的,李广利也是这样想的。此时,卫律吃了两次败仗后,北逃汇报。匈奴单于也不知李广利底细,命令全军北撤,守在郅居水之北。既然敌人方向明确,那还犹豫什么呢。李广利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两万骑兵,强渡郅居水。



这简直太疯狂了。两万人就想捣人家老巢,你以为你李广利是霍去病呀。李广利当然知道他不是霍去病,他也不想去找抽。但是形势逼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玩下去。



然而不久,历史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穿鞋的,总怕光脚的;蛮的总怕横的,横的总怕不要命的。现在,李广利的这两万骑兵好像是不要命的,他们硬是渡过了郅居水。



既来之,则殴之。匈奴也准备了两万骑兵,准备和汉军对砍。果然,汉军开始渡水时,双方就互砍。



此次,匈奴一方率领骑兵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左贤王,一个是左大将。砍了一天,双方损失惨重。其中挨刀最多的,不是汉军,而是匈奴。匈奴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左大将被汉军砍死了。



形势对李广利来说,那真是大大的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李广利如果打好了这黑暗一仗,他的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了。



然而这时,有人开始发牢骚了。



发牢骚的人是李广利的秘书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