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18章

那时汉朝-第18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只要你当了俘虏,就和做奴隶没什么区别,要人权没人权,能有一口饭给你吃就不错了,所以当了俘虏的秦军与诸侯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秦军白天被人欺负,晚上便回来互相诉苦,有的说自己被当牛使了,有的说自己被当马骑了,大家说着说着,便不由都忿忿不平起来。他们不但恨诸侯军,也恨章邯。如果章邯不投降,二十万干他四十万,凭着必死的信心去打,未必能输给楚军。好了,现在大家被弄得生不如死,过一天没一天的,真够窝囊。



既然有人发牢骚,那么就有人听牢骚。这些牢骚不幸地被英布等将领听到了,于是便报告给项羽说:秦俘虏都说他们后悔跟章邯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诸侯军能打进关中可以救得了老婆孩子,如果打不回去,那么还要被楚军带回江东,然而留在关中的老婆孩子却要被秦军通杀不留,那又是何苦呢。



项羽听到这话,大为震惊。俘虏们这些话不是气话,简直就是造反前的舆论造势,麻烦大了,二十万人呀,一发作起来简直比山洪爆发还要恐怖,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项羽召开军事大会讨论计策,讨论来讨论去,得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把二十万俘虏兵全部杀掉。



项羽准备坑杀秦兵俘虏,理由如下:第一,诸侯军马上就要打函谷关了,如果楚军集中全力攻关时,这二十万俘虏兵发动哗变,造成诸侯军前后被夹击,那时就是后悔都来不及了。退一步来说,他们就是不在函谷关造反,也保不准在哪天爆发,所以说把这些人放掉是不可能的,带在身边又是极其危险的,只有一种选择,杀!第二,军中无剩粮了。在赵国攻打章邯时,项羽之所以接受章邯投降,没有军粮是原因之一。估计章邯手里还有一点粮食,但是整个诸侯军有六十万军队,天天要吃要喝的,有多少粮食够吃呀,就是把他们当牛马到草原上放牧,恐怕草原都要被他们啃光。既然养不了那么多人,也就只有一个字,杀!



天黑请闭眼,幽灵来了。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两人趁着夜色,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城南成三面包围秦军,并故意给他们留了一条出口。秦军俘虏兵在半夜之中,全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凭着求生的本能夺路而逃。



可怕的是,秦俘虏兵沿着楚军的开口,不由自主地逃进了一个山谷,山谷之上早埋伏着楚军,只见山上火光四起,万箭齐发,山石滚滚而下。



在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史上,这才是真正的鬼哭狼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夜之间,章邯这支曾经纵横了半个中国的二十几万虎狼之师,竟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化为冤鬼!



秦军将士幸免于难的,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司马欣为秦吏时,曾救过项梁,所以项羽感恩不杀,还委以重用,董翳劝章邯投降有功,亦留着不杀。王离就不要说了,只能把他砍掉祭祀祖父项燕。



扫除忧患后,项羽才放心前行,当他来到函谷关时,却惊讶地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关闭,让他更震惊的还有,派人来守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老搭档刘邦。



刘邦之所以闭关,是因为他还军霸上时,有人向他提议说,沛公您好不容易攻下关中,可是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如果章邯随项羽到来的话,关中肯定没有您的份了。所以只有派人守住函谷关,阻止诸侯军入关,这样就没人能与您抢关中这块肥肉了。



此建议从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从现实上来讲是不通的。因为刘邦碰到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史上最牛武将项羽,项羽就像一个拼命敢打的拳击手,你越是向他逞强,就越会刺激他,他如果不把你打得一塌糊涂那是绝不罢手的。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估计是章邯投降的条件之一。章邯也是在道上混出来的,如果没有半点好处,他不可能就那样乖乖地让二十余万军队全做了俘虏,然而刘邦现在抢了章邯的王,让项羽怎么下台?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楚怀王说先入咸阳者为王,可你也得向诸侯通报一声呀,突然搞这种暗动作,闭关自守,难道就这样白白地让你独吞关中?



项羽实在是忍不住愤怒了,好呀你个刘叔叔,你既然早定关中,就算没空给我打电话,至少也应该买只鸽子给我发个短信呀,可你如此拒我于千里之外,那只有开打定输赢了,我倒要看是你守关的强,还是我攻关的硬。



于是,项羽立即派英布去攻打函谷关,又是这个英布,仿佛英布脸上就是刺着这样的四个字:救火队长。有困难,找英布;有火灾,找英布。断王离粮道的是他,杀秦兵二十万俘虏的是他,攻打函谷关的也是他。



函谷关下,英布陈兵列阵,开打。世界没有攻不破的险关,只是你还没遇到真正的克星,传说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就被英布撞了开来。



紧跟着,项羽破关而入,进驻戏水。几多风雨几多愁,送走旧人又来新,戏水,曾经是章邯率军倾城而出,攻破周章二十万大军的地方,如今章邯重归故地,项羽却让他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胜者为王。



当项羽屁股还没在戏水坐热,刘邦的阵营中有个不怎么出台的人物悄悄派人来求见项羽,这个人就是刘邦的参谋官、左司马曹无伤。曹无伤派人给项羽传的话是这样的: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封子婴为国相,然后独吞咸阳的所有珠宝。



项羽没有玩弄无间道,曹无伤这是实实在在的告密。告密者,间谍也。美国大片看得多了,就知道间谍无非分两种:一种是吃里扒外,曹无伤纯属此类;另一种是里外通吃,此类间谍我们又称其为双面间谍。曹无伤是刘邦身边的参谋官,不亚于今天的克勃格和中情局官员,这么一个人告密的价值实在太大了。



当时项羽和范增都在场,对于这话,他们分为前后两段来理解,第一,沛公想当秦王,想提拔自己的人。第二,刘邦不想与项羽等人分赃。从刘邦自私的角度来说,第一种还可以理解得过去,因为楚怀王就曾许诺,谁进关中谁先当关中王,他爱提拔谁都是他的事。



然而,如果是刘邦不想与项羽分赃,那就实在太不像话了。秦朝是诸侯们共同灭掉的,兄弟在外拼死拼活,你刘三凭什么独吞天下珠宝和美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些诸侯不是全白忙活了?



项羽和范增愤怒了,我们全都赔了,你却一个人赚了,谁愿意干这样的买卖?函谷关一事已受气了,没想到又来一事。打,不分赃就该打,打得你连秦王都当不了。



不过在开打之前,还要试问一下曹无伤,你此举目的何在呀?曹无伤也是一个不含糊的人,他无非是想弃弱投强,希望您项大将军能封他一个王。一条情报就想封一个王,真亏你曹无伤想得出来,你想封王就等着吧,等我收拾了刘三再回头踢飞你!



为了激发项羽一鼓作气灭掉刘邦,范增下了很大的狠心鼓动项羽,说刘邦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嗜酒好色贪财之徒,但是自从他进入关中后,听说他变得不贪财也不好色了。狗是改不了吃屎的,他这分明是政治作秀,志向可不小啊。我曾请人观看天象,发现只要有刘邦出现的地方,其上空都呈现出天子才具有的五彩斑斓的龙虎之气,你应该速速出击,不然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范增此话并非妄言,后面这段关于天子气之言,估计是盗用了吕雉的版本。然而不管如何,刘邦是必须要打的,我范增已过七十从心所欲之年,还要跟着你们这帮年轻人四处奔命,为的是啥?为的就是有朝一天能分到一块鹿肉,你刘三竟然连块鹿骨头都舍不得留下,不打你打谁?



范增这席话让项羽更是如火上加油,刘三头上的天子气,就是他肚子里胀得慌的怒气,不打你天子气他心里怒气难消,等不及了,明天就开打。于是,项羽命令诸军吃饱喝足,准备天亮开战!



此时,项羽驻军戏水的鸿门,和霸上只有二十公里的航空距离,这个距离如果是坐飞机的话,估计还没起飞就可以降落了。开打之前,我们还是把双方军力比较一下:项羽四十万兵,号称百万大军;刘邦十万大兵,号称四十万大军。项羽在赵国救巨鹿城时,曾经一个顶十个干掉王离,他号称百万并非徒有虚名。但刘邦就差远了,给你阳光就想灿烂,有颗卫星就敢称上天,到时把你打得满地找牙,看你还敢不敢吹牛皮。



但如果我们看中国武侠电影多了,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套路,电影主角面临生死攸关之际,突然天降蒙面人出手相救,从而绝地重生。历史不是电影,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开战前的一个夜里,有一个蒙面人突然从军营里跑出来,骑着快马去给对方通风报信去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项羽的小叔项伯。必须要澄清的是,项伯不是救刘邦,他是为救张良而去的。前面已经介绍过,项伯杀人时,曾跟着张良躲在下邳。项伯欠了张良一个人情,张良明天死期将至,欠债还钱,欠情还情,此时不还还待何时?



项伯赶到鸿门后,立即秘密约见张良,叫他收拾包袱赶快逃命。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张良对项伯说,要逃大家一起逃,我得立即把这事告诉沛公。



项伯急得直跺脚,天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沛公带着十万人能往哪里逃?你还是先把自己那条命救了再说吧。



张良又对项伯说:我是替韩王成送沛公定关中的,现在他有危难,如果丢下他那就太不义了。



此话一点没错,你项伯不就是为了义来救我的吗?我为了义去救沛公也是没错的。而且刘邦又对我有知遇之恩,你项伯救了恩人的恩人,不也等于报了大恩吗?



项伯一时无语,只好任张良通知刘邦去了。





第十七章  鸿门宴




张良跑进刘邦帐中,把他从梦中唤醒,告诉他大事不好了。刘邦迷迷糊糊地醒来,一听项羽明早要打过来,吓得手足无措,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何方。



事到如今,不要说发呆,就是哭娘求饶都没用了,看着刘邦那个六神无主的样子,张良故意问道:沛公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明天开战,你打得过项羽吗?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打得过他,我还能做出如此无助的样子吗?群斗不如他人多,单挑不如他力气大,这力量悬殊本就是明摆的。



只见刘邦沉默半响,叹了一口长气,对张良说道: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你说我们这下子该怎么收场呢?



这话说得好无奈,不过沛公请放心,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我们配合默契,这场大难肯定能够化解掉的。于是,张良自信地对刘邦说道:沛公不要着急,给我通风报信的项伯还在我房里,我请他进来,你告诉他,说只是误会一场,并没有背叛项羽之意。



听张良一言,刘邦仿佛在黑夜里看到了一只闪亮的萤火虫,他又兴奋又不解地问张良:怎么项伯对你这么好,难道他和你有什么交情吗?



张良笑了,交情谈不上,不过我曾救过他一命,所以他就报答我来了。



刘邦心窍顿开,哦,原来如此,请问你和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项伯比我大。



刘邦这下慌乱的心总算有底了,你帮我请项伯进来,我要以对哥哥一样的礼仪对待他。



不要说以哥哥礼仪相待,这个时候,你刘邦就算以爷爷的的礼仪对待项伯,都不过分。张良马上回帐,邀请项伯去沛公家吃酒,项伯又不是傻瓜,三更半夜喝什么酒?喝酒就算了吧,我还得连夜赶回军中待命呢。张良急了,你想回去,那不是等于没来吗?不行,你一定要陪我去见沛公,天下数沛公人最厚道,不帮他帮谁去?



张良对项伯又推又拉,总算把他弄到刘邦帐下。外面冷风呼呼地刮,屋里刘邦脸上堆满了笑容,却是比哭还难看。刘邦已叫人速速准备好了一桌好酒,酒真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消除尴尬,缓解气氛,调养情绪,刘邦和项伯对饮几杯,情绪莫名地缓冲了下来。



刘邦给项伯解释了一大堆,总结起来有三条:第一,沛公独吞咸阳,纯属谣言。第二,守闭函谷关之事,纯属误会。第三,沛公撤出咸阳,驻军霸上,等的就是诸侯到来!



老实说,刘邦这席辩解你不服还真不行。三条理由,逐条来看,每一条都无懈可击,连项伯听了都不得不点头称赞,也认为这可能是一场历史大误会。[517z小说网·。517z。]



既然是误会,那就接着喝酒吧,于是刘邦又是一番杯酒交劝,夜越来越深,酒越喝越浓。这时,刘邦突然对项伯说道:既然咱们这么有缘,不如结个亲家吧?



刘邦这招就叫趁热打铁,也可以说是缓兵之计。项伯一听,不知他花花肠子打的哪门子主意,竟然没怎么反对,当即就答应下来。



但是请注意,刘邦和项伯约以婚姻,却是一段历史悬案。因为从头到尾,他们就说结交亲家,也不知道是哪方的女儿要嫁给哪方的儿子,约以婚姻似乎只是一个空名,一直到刘邦得到天下后,此事还是不了了之。



话说回来,和项伯结交亲家,本来也是刘邦应急之用,这哪能当真呢。还好,不管项伯是真心还是假意,总算是接下了这桩政治婚姻,既然如此,只能让他好人做到底,拜托他劝告项羽,千万不要大动干戈啊。



这顿酒项伯当然也不是白喝的,要离开霸上之前,他郑重地告诉刘邦:你今晚就尽管睡个好觉,不过明早一定要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否则后果自负!



项伯这话中听,要的正是这个结果。刘邦心头像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亲家说的话,我一定牢记心里,明早我会带着丰厚的谢礼前往鸿门!



当夜,项伯快马赶回鸿门,他到军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项羽帐下,把他拉下床来,添油加醋地告诉项羽他今晚搞定刘邦之事。项羽一听,不发一言,项伯见状,又是一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