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83章

那时汉朝-第283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事变成了吵架,刘宏眼看就要失控了。他按住杨赞,问傅燮:“你刚才那话,从何说起?”



傅燮说道:“曾记否,当年匈奴单于冒顿,屡屡犯边,甚至羞辱吕后,大将樊哙看不过眼,说只要十万军就可以出去搞定他。结果呢,话才说完,季布就跳出来说要拉他出去砍了。”



的确是有过这么一回事。当年,季布说要砍樊哙,是因为对方把牛皮吹大了。论能力,樊哙不如刘邦,刘邦都曾率三十万大军出征冒顿,还差点丢了老命。樊哙何德何能说十万就能摆平冒顿?



这时,只见傅燮接着说道:“樊哙当初杀敌,尚且要被拖出去砍了,难道司徒不应该砍他吗?要知道三百多年来,凉州一直是汉朝的西边门户和屏障。凉州不保,长安三辅等地就成了边境,汉朝就失去缓冲地带,国家可就危险了。崔烈身为司徒,不为治理凉州出谋划策,反而主张放弃,实在让人想不通,他心里到底打着什么主意。”



傅燮说完,仿佛言犹未尽,怒气冲冲地盯着崔烈。



这时,刘宏总算听明白了,只见他叹息一声,点头说道:“老傅说得对,凉州不能弃。一丢弃,大家就都玩完了。”



既然凉州叛乱要解决,肯定得派一个刀剑磨得利索的人。谁是最佳人选,答案想都不用想,此事非皇甫嵩出面不可。



提到皇甫嵩,刘宏就摇头了,这家伙,目前无法使用了。之前,凉州兵乱,皇甫嵩就在前线。可是现在,他已经被打压下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皇甫嵩不是好好的吗?事实上,说来说去,这一切还都是宦官惹的祸。



论政治派别,皇甫嵩和王允都是一个信仰队伍里头的,打心里就跟宦官过不去。现在不是当年皇甫嵩那个时代了,皇甫嵩要跟宦官作对,没那么便宜的事了。



事情过程如下:皇甫嵩讨伐张角时,路过邺县,看见赵忠家宅修得富丽堂皇,心里就不禁动起了怒气。



顺便说一下,古代人修房子,跟现代人靠职称级别享受集资房是一个道理,什么级别住多大的房子,都是有规定的。作为臣子,再怎么有权有势,也不能把楼盖高过皇室的。正因为如此,之前赵忠和张让,才一道忽悠刘宏别登高,一登高洛阳城外的豪宅都在他眼里了,肯定又是没完没了。



不过,王允搞张让失败了,皇甫嵩很幸运,他成功了。



王允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告张让门客私通乱军,那些书信不能构成有力的证据。可皇甫嵩不一样了,上奏弹劾赵忠,说房子修过度了。刘宏派人来一瞧,房子就在那里立着,想赖账也赖不掉。



于是,刘宏就派人把赵忠位于邺县的房子没收了。



皇甫嵩一搞完赵忠,又轮到人家来搞他了。这时,张让派人来问候皇甫嵩,说你建功立业,还有那么多封邑,咱现在手头有点紧张,能不能借点钱来花花?



说得露骨一点,就是索贿来了。



怎么搞的,张让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索贿,他到底安的什么心?



什么心,想想都明白了。你搞了他的兄弟赵忠,他今天来,就是要为兄弟报仇的。钱如果给了,还不知道他下一步要玩弄什么花样,不给那也可以,就等着看他打小报告吧。



果然,皇甫嵩拒绝向张让行贿,他的小报告就送到了刘宏手里。



告他的人,就是赵忠和张让两人了。他们这样告诉刘宏:据了解,皇甫嵩镇压凉州无功,浪费了国家诸多公款,应该把他召回来,换上别人。



临阵换将,这是兵之大忌。这个道理,刘宏是知道的。然而,在他爹张让、他娘赵忠的围攻下,他还是招架不住了。只好下诏把皇甫嵩从前线召回,没收将军印信,并削减了六千户采邑。



现在看明白了,让皇甫嵩出去平定凉州,是没戏的。此时,也不要提朱俊了,刘宏已经派他去盯住张飞燕了。因为刘宏发现,张飞燕的挂名被收安了,已经步步逼近京师,所以不得不防。



放眼汉朝,已无良将。刘宏想来想去,只有赶鸭子上架,把眼前这个人派出去了。





四 鸭子是这样上架的



刘宏选中的人,是司空张温。



张温这人如何,我们多少是知道点的。尽管他的司空职位是花钱买来的,但说话办事,还是踏实的。问题是,天生万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派这么一个长期浸泡于官场的老油条去打仗,靠谱吗?



靠不靠谱,刘宏心里也是没底的。可他天生是个赌徒式的皇帝,玩的就是心跳,之前皇甫嵩不也没打过仗吗,结果出去怎么样,不照打照赢,赢得一点也不含糊。



皇甫嵩行,相信张温也一定行。刘宏是这样想的,为了增加成功的筹码,他特别为张温配了一个副手,两个将军。副手即执金吾袁滂,两个将军一个是破虏将军董卓,一个是荡寇将军周慎。



但是,谁也想没到,部队还没出发时,中央有人就跳出来搅了刘宏的局。



这个人,之前跟杨赐一起亮过一次相。他就是杨赐曾经的部下,如今的光禄大夫刘陶。



当初张角在全国招兵买马时,杨赐给刘宏上奏,就是刘陶支持的。只可惜,老领导杨赐刚刚蹬腿走人了,只留下他一个人继续战斗。



刘陶是一个有实力的人,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他的背景,全都在他的姓氏上了。没错,他就是刘氏皇族的人。



刘陶认为,当初,刘宏没有听他和杨赐的话,才吃了一次亏,让张角发动全国起义,闹得天下不宁。现在,他必须在军队开拔之前,把丑话说在前面。



他的丑话是:前有张角之变,后有凉州之乱,造反兵已成燎原之势,张温孤军深入,肯定失败。为什么失败,主要表现在八个大方面。



这八个大方面,我就不仔细说了。刘陶接着说道,不过要想张温不失败,有一招可以化解。如果陛下肯听,此招一出,绝对保证药到病除,乱民想不投降都不行。



什么招儿,搞得这么神秘?



刘陶接着说,其实这招并不神秘。当初窦武就实施过,只不过失败了。今天我老调重弹。



这招就是,诛杀宦官。



因为天下所有的灾难,包括我陈述的八大条,都是由宦官引起的。宦官为乱汉之源,宦官一除,天下自然安宁。



简直是活腻了!



众所周知,东汉自宦官兴起以来,士大夫先是跟宦官单挑,输得很惨,后来联合外戚,照样也输得很惨。也就是说,宦官自从在东汉江湖露过脸,就不知道什么叫输。



今天,刘陶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跳出来,以一己之力要单挑诸多宦官,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是疯了,要么他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刘陶当然没有发疯,也没有活得不耐烦的意思。



最后,他是这样告诉刘宏的:我上过很多次奏书,你都不睬我,我早就知道你嫌我烦了,但是呢,我今天这番话是为国家而说的,不说压在我心里难受啊。



刘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刘家天下时代,为国家,也是为这个家呀,刘陶还是刘家兄弟,这话说得太漂亮了,漂亮而又沉重地把刘宏的嘴密密地堵住了。



然而张让、赵忠看着刘宏半天没表态,他们立刻都急了。



俩人纠集了一群宦官,跑到刘宏那里告状,说:“陛下,刘陶心怀不轨,你要替我们说句话哪。”



换句话来说,就是:龟儿子,你干爹干娘及你干兄弟们被欺负了,赶快出手吧。



要出手很容易,得先给个理由吧?



理由嘛,就长在嘴上,好找得很。接着,张让、赵忠等一行人是这样把刘陶黑到底的:前些时候,张角乱天下,陛下恩威并用,将之消灭,叛乱分子早改邪归正,天下清静。依我们看,刘陶是不想看到太平盛世,故意揭露制造黑暗。如果真有叛乱不安的事,各州郡政府早就上报,现在我们却没收到这方面的情报,刘陶的情报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样推理下去,如果猜得不错的话,刘陶的情报肯定是从盗匪那里搞到的。这就说明,他跟那些所谓的乱世分子,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世上很多罪,最狠的就是这条:叛变。刘宏一听,大脑还没过滤信息真假,马上就跳起来了,派人去逮捕刘陶。



张让和赵忠认为,在这个时候,刘陶一个人出来单挑宦官,相信不是吃饱了撑着,其背后肯定隐藏着一伙神秘推手。既然这样,那就有必要从刘陶嘴里,把这帮人通通撬出来。



于是,刘陶被关到监狱后,天天被拷打,逼供同伙。刘陶说,事是我一个人挑起来的,哪有同伙呀。宦官们当然不信,接着打。刘陶实在吃不消了,绝食而死。



刘陶死后,宦官们的耳根总算清静了。



这时,车骑将军张温率各郡部队,总共十余万人,也出发了,他把部队开进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准备剿匪。凉州乱民首领,主要是两个人。一个叫边章,一个叫韩遂。这俩家伙,前者不可怕,可怕的是后者。



韩遂,字文约,金城(今甘肃省永靖西北)人。这家伙的造反生涯,很富有戏剧性。先是北地郡等羌胡少数民族造反,不幸的他被劫持了,人家告诉他说不管你愿不愿意,必须当他们的首领。于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他走到历史前台来了。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人家一天首领,就得卖一天命,这应该是韩遂目前的人生理念。基于以上想法,张温的部队一开到美阳,他就准备收拾行李,出去卖命了。



韩遂首先向张温发起进攻,两军狠狠地打了一架,谁也没占到便宜。直到有一个人跑来参战,一下子打破了战场平衡。



前来参战的,是张温的属将董卓。



董卓的人生经历,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尽管之前他跟黄巾军玩过命,被打败了,但用他来对付羌胡叛军,那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这家伙早年混迹于羌胡之地,少数民族兄弟相当敬重他。如果两军对弈,董卓就仿佛鱼见到了水,狼见到了羊。



总之,他遇到的不是敌人,而是待宰的鸡。



十一月,董卓联合右扶风郡长,共同对韩遂等发起了进攻,大破叛军,韩遂败退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东)。韩遂一跑,张温就叫上荡寇将军周慎,率兵追击。



韩遂真是有苦说不出。人家打累的退下,歇着的上去,几拨人这样轮流打,他纵有一身肌肉,也要被打成肉饼。当然,韩遂是不愿被打成肉饼的。



陷于死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死战,见招拆招。



而面对着狼狈不堪的叛军,周慎很不在意,又很得意。他把部队开到榆中城下,包围全城。他认为,就算叛军插翅,也逃不出这块死地了。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亦不知彼,那就输定了。周慎以上布局,貌似很强大,事实上问题很多,犯了一个不知己,亦不知彼的大错。



有人眼尖一下子发现了问题。这个人,只要报上名号,肯定就是如雷贯耳的了。他,就是未来三国江东基业的奠定者——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人。据说,这家伙是孙武后裔。



孙坚出道极早,不到二十岁,就已经闻名于当地。后来,张角兵起,全国云集响应。孙坚趁机而起,招兵买马,得精勇千余人。这千余人,不是参加造反的,而是专门砍杀造反兵的。



孙坚带着这千余人,投奔到朱俊旗下,与之并战。都说男儿怕入错行,孙坚投入战争这行业,实在是走对了路。他天生是打仗的料,每有冲锋,像一头公牛一样,冲进敌阵,敌人见状,无不被吓破胆的。



孙坚因为屡屡建功,被朱俊拜为别部司马。当张温出征韩遂时,突然向刘宏要求,借用孙坚随军出征,替他出谋划策。



找一个孙武后裔当战争参谋顾问,张温这头脑还真够用的。



当然,孙坚被借调到张温这里,也是不甘心当一个军师。



他告诉所谓的荡寇将军周慎,韩遂活不了多久了。他躲在城里,城里缺吃少粮,撑不了多久。所以我料定,他肯定得从外面运粮,不如你借我一万兵,把他的粮道斩断,他撑不下去,自然跑回羌中之地。那时候,我们各路兵马,再集体推进,凉州自然平定。



周慎听之,扫了孙坚一眼,摇摇头,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他没有说。但是,孙坚已经猜出几成,周将军是怕孙坚跟他平分韩遂那块肥肉。平分能捞多少呢,不如独吞。



想独吞的周慎想得真是太美了。



这时,韩遂和边章,分兵两处据守葵园峡(榆中东北)。等周慎大军一包围榆中市,韩遂等人的部队,就在外围把政府军的粮道给断了。



攻城是要靠力气的,力气是要吃饭才有的。现在叛军都把粮道断了,周慎还攻个啥城?周慎回头一看,暗自后悔,大为慌张,趁韩遂的反包围还没有形成之时,抛下辎重冲出去了。



不听孙坚话,吃亏在眼前。周慎吃不了,就这样狼狈地兜着走了。



战争败绩,就像流行感冒病毒,在极短时间内,是可以迅速传染的。此时,董卓的处境也很尴尬。张温命他率三万人去攻击羌人先零部落,结果行军到半路,就被对方团团围住。他费了一番心思,才终于逃了出来,撤退到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



看着两个大将军都吃了败仗,张温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张温以皇帝名义,征召董卓,前来议事。



张温的诏书,很不好使,过了好久,董卓才很不情愿地前来拜见张温。



董卓为什么如此骄傲?估计有三,一是董卓天生桀骜不驯,是个不喜欢听话的孩子;二是董卓瞧不上张温这半路出家打仗的文官;三则是居功自傲。



别以为董卓撤退了,就没有功劳。相对别的军队来说,他的功劳是很大的。因为别的军队,都是被叛军打得四脚无力,唯有董卓全军而退。正因为如此,还被刘宏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