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

第17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7章

小说: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空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
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人我们的“我”,与周围的人友好
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林肯在作美国总统时,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
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十分温
和地回答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其实林肯是在化敌
为友,也就是实现了双赢。
 31感觉不可剥夺:
生活需要各种刺激
小时候你曾经玩过“瞎子抓人”的游戏吗?把一块布蒙在你眼睛
上,令你变成“瞎子”。你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小伙伴。可
是他(她)是谁呢?你用手摸他(她)的头、脸、眼睛、鼻子,如果
辨认的对,那你就赢了,再换一个小朋友来当“瞎子”,否则你就的
继续。
如果说“瞎子抓人”的游戏曾经令幼小的你感到刺激和有趣的
话,心理学家们所做的类似实验就不那么好玩了。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D。O。Hebb)等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
验。假如现在你就是被试者,你被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
定,你必须尽可能长久地躺在床上,只有在吃饭或上厕所时才能起
来。你戴着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它仅能透过漫射的光线而看不见图
象,于是,即使你双目圆睁,你的眼前也是白茫茫一片。一副厚厚的
棉手套令你无法通过手的触摸感知你周围的东西是光滑还是粗糙,是
温暖还是冰冷;你还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你的耳朵里塞上了耳
塞。
在黑伯的实验中,当志愿者们被隔离12、24、48小时后,再分
别对他们进行包括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及组词等内容的测试。结果表
明:随着被隔离时间的延长,测试的成绩越来越差。其他类似的实验
也发现,隔离一段时间后,受试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变得易激动,对
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出现错觉、幻觉。有些
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中途退出实验,所有参加过实验的人都觉得自己
好像经历了一场恶梦,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
激。
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
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
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
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感
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有一种疾病就是缺乏痛感,普通人特别害怕疼痛,可是对于患缺
乏痛感症的人来说,他们竟渴望疼痛!因为最可怕的不是疼痛,而是
没有感觉。所以崔健的歌里唱道:“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这
雪地上撒点儿野,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生活中雷达监测员和长途司机都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正
因为如此,他们有时会看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
在南极考察的队员,如果长时间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颜色,容
易得雪盲症。有时,高层住宅里的主妇独处于毫无声响的房间里时,
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些都是感觉剥夺造成的。
更级端的例子是,德国法西斯曾经搞过一种刑罚:把两个犯人各
自关在一间房子里,与外界完全隔绝。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这种关
押,结果,一个人疯了;另外一个人在监狱里自己和自己下棋,被放
出来时成了一流棋手。
如果切断一个人同外界的联系,切断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对人来
说,无异是坐“精神班房”。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从生活中接受各
种刺激。
在非典期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感觉剥夺。在非典
期间,人们不敢出门,减少购物,减少人际交往。感觉的贫乏,令人
们感到精神郁闷。当非典结束,人们都松了一口气,骤然增加了购物
活动和人际交往。
美国著名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曾写过一本书《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表达了她对正常人生活的强烈渴望。眼睛能看,耳朵能
听,嘴巴能说话,双手能劳动,双脚能走路,这些对于一个健全的正
常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习以为常,并不曾觉得它们有什么宝贵
之处。每天面对的人和环境,我们习以为常,只觉得每天都是这些内
容的重复,实在单调乏味,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
些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厌烦的东西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内容。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
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
而形成各种感觉。成语“闭目塞听”用来比喻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
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曾经体验
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拥
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你对社会与人生体验越深
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驾控好自己的命运之舟。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
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
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
的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
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接受各种刺激对孩子更为重要。俗话说:“见多识广”。很多家长
爱孩子,但爱的方法不对,他们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或者的什么疾
病,也怕孩子吃苦,对孩子过于关心呵护,把孩子放在一种十分舒适
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他们没有想到,事事包办代替等于剥夺了
孩子学习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也容易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
狭隘,引起心理上的不健全。
 32注意力的作用:
专注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
夫,后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
然“砰”地一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
过20秒钟。
在与会者的惊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
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做关于
“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
完全正确的。
其中只有1篇错误率少于20%,有14篇的错误在20%一40%之间,
12篇的错误率在40%一50%之间,13篇的错误在50%以上。而且许多
报告的细节是臆造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人是黑
人,然而40人中只有4人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余有的说
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
多数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的人说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的说是
红色的,还有人说是条纹的。而事实上,他穿的是一条白裤,一件黑
短衫,系一条大而红的领带。
一般而言,科学家的注意力、观察力都是比较敏锐的,但为什么
这40位心理学家会出现这样的粗疏臆造呢?这与他们当时的注意状
态有关。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一切
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不能顺利有效的发生、发展。
注意分指向、集中、转移三个阶段。(指向:把意识活动朝向一定的
客体;集中:意识活动深人到所了解的事物中去;转移:主动地把意
识活动从这一客体转向另一客体)。
由于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发生前后不过20秒钟,心理
学家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对会议的注意转移到枪声事件上,
并很快指向、集中于它。而且受当时情绪紧张恐惧的干扰,就更加
难于准确地观察事件的一切细节了。另外,心理学家的注意是无意
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它主
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这也造成了心理学家的失
误。
注意力和观察力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注意才能构成有效的观
察。在生活中,注意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极大。人们想要办好一件
事,做好一件工作,都得用要注意,如果不注意而粗心大意就可能出
问题、出危险,或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譬如,一个医生给病人动手术,
就得把整个思想放到手术上去,聚精会神,专心一致,注意到手术的
一切方面,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使手术成功。如不注意,手术就可能
出事故。
又如一个司机,开车到大街上去,他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到来往
行人、车辆、交叉路口的讯号以及交通警的指挥,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所以司机开车脑袋里不能开小差,也不能和别人讲话,否则就会出事
故发生危险。
学生上课学习也需要注意,老师也需要注意。例如教师上课,要
注意讲课的内容,要注意学生的表现相对老师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而学生要注意听老师讲的内容,要注意看老师的板书、演示等。
专注对于人们做事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
干扰总会产生,除非是些驾轻就熟的事情。注意像它表现出来的那
样,从来就不稳定,而是处于波动起伏状态。
《孟子》上记载了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
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两个人中有一个是一心一意地学,听从
奕秋的教导。另一个虽说也在听讲,但心里却以为有大雁就要飞来,
总想着拿着弓箭去射它。两个人虽在一起学习,可是这位心想射大雁
的就远远比不上那位专心学习的。
“学奕”的故事讲到学习要专心致志。为什么专心致志地听讲学
习效果就好?因为人在觉醒状态时,大脑皮层普遍处于一定的兴奋状
态,当集中注意某对象时,可在相应的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在优势兴奋中心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最清晰、最完全。因而当人聚
精会神时,就会听声音最准确,看东西最清楚,记事物最牢固,思考
问题最有效果。若是漫不经心或“走神”,不但不可能产生如此效果,
而且对该注意的对象不集中或转移了目标,起到了分散的作用,而影
响学习效果。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而不能
』自不在焉。
在生活中,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注意,往往是有所选择的。
人们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你走出家门,
到处要碰到或接触到种种事物,比如,在大街上,商店悬挂着彩色广
告,晚上霓虹灯闪烁,吸引着人们去选购商品;在街道上,会看到一
〃些交通标志一一“慢”;“……街”;“停车场”,还有红绿灯讯号,行〃
人必须眼看四面,耳听八方;走到公共场所,会看到“严禁攀折花木”
的标语;在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你会听到广播告诉旅客们开
车时间,等等。
一瞬间,外界都会有无数的信息刺激着我们每个人。但是并不
是所有的刺激都能被我们注意到。其中,绝大多数的刺激都被忽略
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也就是说,注意是有
选择性的。那么注意的选择性由什么决定呢?首先,所受的教育,
所从事的职业,往往会影响我们把注意投向哪里。请看下面这个故
事。
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去他
们共同的朋友一位医生家吃晚饭。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
到了医生家以后,医生的小女儿请艺术家给她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
市像一个巨大的弯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辉中泛着微光,像一
幅美丽的图画。”
接下来小姑娘又让房地产商给她讲个故事。房产商讲道:“我在
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淇
淋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人口处,因
为在这里,两条街上的人和乘坐地铁的人们都可以看见他。我发现
这个男孩懂得经营位置的价值,没准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
人。”
接下来,小女孩又让医生给她讲,医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
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
化不良,有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
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睡眠,但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这是一个带有心理学意义的儿童故事。这三个人走的是同一条街
道,看到的是同样的事物,可是,他们眼中的街道却如此不同。这个
故事揭示的是,不同的人对生活中事物的注意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艺
术家、医生和房地产商在同一条街道上,注意到了不同的事物。他们
的选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受过的不同教育和训练。教育本身
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选择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的事
物。这种注意长时间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使人们对某个领域的事物更
加关注,并形成比较高的认识和技能。
此外,认知者本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
他对事物的注意的选择。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给一些美国人和墨西哥人看两类图
片,一类是美国人所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另一类是墨西哥人所熟悉
的斗牛场面。实验者把这些图片快速地呈现给他们,两类图片交叉出
现,也就是让他们一会儿看到打棒球,一会儿看到斗牛。
如果乍一想,我们会以为墨西哥人和美国人能同时看到两种场
面,但结果却出人意料: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而74%
心理攀
的墨西哥人只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