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随身种田 >

第71章

随身种田-第71章

小说: 随身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家院坝上现在还有一个长约一米二,直径两尺的巨大石磙,不过现在它已经是没有了任何用武之地,留在那儿被风吹日晒。
    想想以前的低效率,再看看眼前轰鸣作响的机器,刘睿不由地有些感慨时代的进步,效率的提高。现在一亩地的稻谷,大概半个xiǎo时左右就能够脱粒干净,装袋转移到晒谷场晾晒。
    不过,刘睿知道这并不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据刘睿所了解,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另外一些可以取代电动脱粒机的机械。
    有一种柴油机脱粒机,可以用xiǎo手扶拖拉机驱动,直接拉到田间地头,脱粒之后稻草就直接留在田里变成féi料了。使用这样的脱粒机就可以不用把大量的稻草搬回村里的晒谷场,提高了效率,再加上直接在田里脱粒,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手。
    当然了,最节约人力,最有效率的莫过于电视上那种联合收割机,只不过梁村这里的田地都是xiǎo块,梯田又多,只适合jīng耕细作的方式,不太适合机械化的大生产。
    “少军哥,你们可以买这样一个柴油脱粒机,到时候按每亩三十块钱收费,肯定不少赚”想到报纸上描叙的那些农业机械,刘睿倒是给王少军出主意。
    “一亩三十块,乡亲们能舍得吗?”王少军有点疑虑,问道:“那种脱粒机能不能脱干净,别到时候没有人愿意出钱那就糟糕了。”
    “这个应该没有问题,我见报纸上说省城附近的农村已经开始在使用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刘睿想了想,说道:“你到时候好好去考察一下,几万块钱,要是运作得好,一季就回本了”
    电动脱粒机虽说效率不错,但是也有着很多的缺点,一直都被村民们所诟病。
    首先,这种脱粒机太过于依赖电力,而农村的电力供应又不稳定,经常会耽误时间。再则,脱粒机并不安全,每年几乎都会有人在脱粒的时候受伤,脱粒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还有采用电力脱粒,需要更多的人手,需要固定的场地,……,等等等等。
    听着刘睿的分析,王少军越听越是心动,都恨不能马上动身去买了。
    “你xiǎo子的嘴巴是越来越能说了,要是你去做推销员,业务肯定不差”拍了拍刘睿,王少军有些惊叹。
    “这些都是明摆的事实,要不是我家里事情多,我还真的去买一台回来,一年下来不少赚的”看过很多报道的刘睿确信那种柴油脱粒机是可以取代电动脱粒机的划时代产品,显得很有信心。
    “来年开chūn的时候,咱们找时间去省城看看,再叫上吴明凯,他不是农机专家吗?到时候还得让他给咱们把把关”王少军笑了笑,指了指眼前那堆稻谷说道:“不管那种脱粒机有多好,现在咱们还得辛苦一下才行”
    今天是刘家收割稻谷的日子,不仅仅几个舅舅都来帮忙,王少军家里几个也来了,甚至王华国也是老将出马,变成了车夫,用手扶拖拉机把刘家的稻谷往晒谷场运。
    有了这么多人的帮忙,刘睿索xìng一天之内把家里六亩地都收割完毕,省得还得麻烦。
    仿佛是一夜之间,梁村周边原野上的稻谷就熟了,原本还有点青sè的稻草转眼就变成了金黄sè。放眼望去,整个梁村似乎被一张巨大的金sè地毯包围住,如同是活在一个聚宝盆之中。
    也不用招呼,也没有人通知,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村民们纷纷把镰刀磨得雪亮,奔赴田野。不过,这个时候,村子里太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弊端就显lù出来了,村子里都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干起活来可不是那么利索。
    正所谓有了需求,也就有了市场。
    或许是因为地势以及温度的关系,梁村这边晚稻收获的季节比江北地区要晚上一个星期左右,这样梁村的情况就给不少江北的农民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把家里的稻谷收割完之后,不少江北的农民跨上镰刀,成群结队地来到梁村,帮梁村的村民收稻谷。
    一天三十块钱,这些前来帮忙的农民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苏维埃’,他们的到来大大缓解了梁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使得秋收能够顺利进行。
    ‘苏维埃’这个词来历有几个,一种是解放前那些贫苦大众参加革命之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因此就被人成为‘苏维埃’。最近几年,一些农民开始利用农闲的时候进城务工,他们聚集在青山苏维埃政fǔ的旧址广场前,等待雇主前来挑人。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些在农村务工的劳动力亲切地称呼为‘苏维埃’,有历史的沉淀,也颇为生动形象的。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梁村的秋收工作自然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快原野上就只剩下光秃秃的稻茬了。
    和夏天抢收抢种的忙碌相比,秋收就显得悠闲了许多,没有那么多的紧张情绪。就是晒稻谷的时候,也可以很轻松,不必担心倾盆大雨随时从天而降。
    稻谷脱粒干净收回家里的院坝之后,刘睿每天的工作又多了翻晒稻谷,基本上每天都在院坝上翻nòng,希望它们能够尽快干燥。和夏天猛烈的太阳相比,秋天的太阳就显得温柔了许多,哪怕是晒了两三天,那些稻谷还是水分很多,达不到储存的标准。
    晚稻要从十一月份一直吃到来年的七月份,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若是稻谷翻晒得不够干燥,就很容易发霉、生虫,导致损失。
    因此,在翻晒稻谷的时候,一定得勤快,把稻谷都翻得均匀一些,让每一粒稻谷都能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度。不过,这些活计对刘睿来说,算不上什么技术含量太高的活计。
    从xiǎo生活在农村,刘睿干起农活来不说很厉害,起码也是有模有样,在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身体素质增强很明显,体力大增,干起活来就如同是xiǎo牛犊子一样。一百多斤的一袋稻谷,刘睿扛在肩上跑得飞快,往谷仓上扔的时候就像是扔玩具一样轻松。
    有时候张桂芝都还是有点担心刘睿干得太猛,受伤,劝他悠着点,不过刘睿倒也是感觉tǐng好,没有太在意。以前他都是站在旁边看父亲忙活,今年终于是轮到自己变成主力,内心有一种叫做骄傲的情绪在弥漫,——我也成为了家里的主劳力
    或许,这也是刘睿的收获季节
【122章】 上梁大吉
    【122章】上梁大吉
    初升的太阳温柔而淡然,金sè阳光倾泻在bō澜不惊的xiǎo镜湖上,泛起层层bō光。几只水鸟在水面附近轻轻掠过,偶尔就会猛然一扑,从湖面叼起一只xiǎo鱼,引起阵阵涟漪。
    湖边的沙地上,村民们前段时间种下的各种蔬菜已经开始生长发芽,绿sè开始点缀淡黄sè的沙地,变成村民们的希望所在。
    距离岸边数百米远的高地上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大群人聚集在这儿,今天养猪场举行上梁仪式。张家是大族,如今张振光开办的养猪场上梁大吉,亲戚朋友们自然是要争相来帮忙、观礼。
    在农村,看一家人有没有人缘,一看他办事的时候,有多少村民主动去帮忙就可见端倪了。张家的养猪场上梁,除开上梁的建筑工人之外,还来了xiǎo一百的亲朋好友,那些来凑热闹的村民和xiǎo孩不计在内。由此可见,张家在梁村的人脉并不差。
    按照先前的工程进度,养猪场的主体工程早已经是修筑完成,就等着上大梁、铺设瓦片就可以竣工。只不过,张振光听从了鹿力大仙的指点,选择把上梁的日子定在了今天,工程硬是被推迟了半个月。为此,张家还特别给冯建一些费用,作为拖延时间的补偿。
    对于张振光的选择,两家人基本上没有反对的意见,刘睿虽然有些不解,不过还是很明智地没有出言反对。
    按照传统习俗,上梁最好选择在农历十五月圆之时进行,取其‘合家团圆’的寓意,为新房子将来的运势定下一个好的基调。为此,一直到了今天,养猪场才迎来大批的亲朋好友,举行这个隆重的上梁仪式。
    在农村,起房子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个是下地基,另外一个就是上大梁了,因此,张振光特别组织了这一个堪称盛大的典礼。
    在养猪场中央的院子里,一个巨大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各种供品,琳琅满目,让刘睿看得是眼huā缭luàn。
    一个蒸得半熟大猪头,外加一条猪尾巴,代表了‘全猪’的意思,毕竟祭祀的时候,要摆上一头全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整jī整鸭整鱼自不必说,摆在木制的托盘上,很是吸引眼球。此外,各sè菜肴廿四盘,南北果品12盘,也是满满当当地摆在了八仙桌上。
    最让周围的娃娃们关注的是,八仙桌边上那一竹篮的糖果和饼干,这些是待会仪式结束之后给宾客们分发的,xiǎo娃子们就是盼着这个。
    这两天,刘睿都是忙着在张振光的指点下准备各种供品,还有为今天的宴席准备原材料,忙得是脚不沾地。今天一大早,他六点多就来到养猪场这儿,做好祭祀之前的各种准备。
    现在,随着吉时逐渐临近,参加上梁仪式的亲朋也是逐渐增加,把养猪场是围得严严实实。
    鹿力大仙又穿上了他的华丽战袍,在供品台之前跳起了请神、祭神的舞蹈,嘴里还念念有词。听说他是在念‘上梁文疏’,其中吉祥美好的词汇都是祝愿房子落成之后能给主人带来财运、合家幸福等等。
    好不容易等到鹿力大仙把祭神的大舞跳完,就轮到了木匠师傅动手了。师傅一边唱着上梁歌,一边拿着酒壶,从梁头浇到梁尾,这个程序叫做浇梁。
    之后,张振光代表主人给上梁的师傅们发红包,这些红包里的钱数都是有一定的规则,三十六或者七十二块钱,至于带队的师傅,可以拿到108块钱。
    紧接着,‘拜梁’‘点梁眼’之后,一位属龙和一位属虎的亲友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式缓缓地把大梁升起来,最后在大木师傅的主持下稳稳地定在柱头上。以此同时,刘睿点燃了早已经准备好的一挂十万响,顿时振聋发聩,烟雾缭绕。
    倒此,繁复的上梁仪式终于宣告结束,竹篮里的饼干糖果自然也就开始撒给到场观礼的亲朋,如同雨点般洒落的点心自然是让娃娃们争相疯抢,场面热闹之极。
    在刘睿的记忆之中,xiǎo时候能碰上亲戚起大梁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可以抢到不少的糖果回家和弟弟妹妹分着吃。那种甜蜜的滋味至今仍旧让刘睿难忘,现在看到其他的xiǎo萝卜头在嬉闹,刘睿有点感慨岁月的流逝。
    相比以前更加繁琐的程序,现在起大梁的仪式显得简单了些,不过还是有很浓的传统气息,让刘睿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上梁的时候,无论是程序的进行顺序、供品的准备、良辰吉时的选择都有着相当细致的规矩,不是那些在农村生活数十年的老人家是不会全部清楚的。大梁要刷成红sè,写对联的纸张要用绿sè或者黄sè,生辰和上梁时间相冲的人不能观礼,各种晦气的人也不能参加,……,起大梁可是一项很繁琐的系统工程。
    主屋的大梁起好之后,养猪场的其他工程也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只是两天时间,所有房舍的屋顶都已经铺好了檩条和望板,就等着往上面铺设瓦片就可以了。
    一开始,冯建考虑使用石棉瓦来封盖养猪场的屋顶,说实话石棉瓦无论是修建、维修都是相当简便,费用也很少。不过刘睿担心石棉瓦在强烈日晒之下散发一些对猪仔生长不利的化学成分,建议还是用传统的青瓦。
    以前青云附近还有一个瓦窑生产瓦片,只不过这几年村民们盖房子大多都是采用钢筋水泥的天面,已经和瓦片说再见了。没有市场的瓦窑早已经是破败,被填埋了事,现在要买到新的瓦片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找到足够的瓦片,冯建跑遍了梁村上下,才从一些拆过房子的村民手中收购了数万张瓦片,总算是满足了养猪场的需求。
    养猪场的工程在顺利进行,几个沼气池在常平等人的督促下,也早已经是完成了各道工序,开始往里面加入发酵原料,准备投入使用。在农村,有太多适合沼气发酵的原料,特别是最近刚刚秋收,晒谷场上遍布的稻草就是最佳的发酵原料。
    按照技术说明上的要求,刘睿往沼气池里面投放牲畜的粪便、稻草、湖底淤泥还有一些氮féi作为微生物的营养剂,再往里面注入水,密封之后就等待微生物发酵最后产生沼气了。
    越是接触沼气池的建设和管理,刘睿也是觉得这项技术对于农村是非常实用的,或许,它的出现可以改变梁村的一些生活状态。
    青山地区不产煤,所以村民们都是习惯山上砍柴回来煮饭做菜,每年对xiǎo青山附近的山头有着极大的生态压力。从梁村走进来,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堆放着高高的柴垛,每天生火做饭都要靠这些薪柴了。
    这些薪柴不仅仅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外一个就是变成了藏污纳垢的所在,往往都会滋生大量的蚊子以及有老鼠在里面做窝。刘睿家里靠着酒坊的地方就有一堆薪柴,每天的消耗量可是不xiǎo,毕竟酿酒就是需要大量的燃料。
    若是沼气池能够推广,别的不说,光是能够满足村民们日常做饭的需求,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那样一来,村民们就不用上山砍柴,节约时间又能保护环境,那些被村民们随处丢弃的稻草也有了更好的使用途径,节能又环保。
    …………
    历数着资料上对于沼气池的种种好处,刘睿更是觉得这个沼气池很有必要通过村委会进行相应的推广才行。
    不过,在此之前,刘睿得先保证自家的沼气池运转良好,展示出沼气的各种优点,才能说服其他的村民跟进建设。因此这两天刘睿都是抱着各种技术资料在看,从沼气的发酵原理、沼气的使用以及沼液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都变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几天下来,他倒是也变成了半个沼气专家,前来询问乡亲大多都能从他这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对于沼气池的感觉也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