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11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11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小军在一篇交给侯老师的周记中表现出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小军做作业不够仔细。 
侯老师后来在小军的本子上是这样写的: 
“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因为,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却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侯老师也是这么希望的。” 
小军深受触动,后来,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负的毛病。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建议四:不要轻易地表扬孩子。 
许多人都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著名的书,这本书写于1818年,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之一。 
卡尔·威特在生下来时是一个智障儿,但他的父亲老威特运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岁时,就已经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同时,小威特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小威特在9岁时就考上哥廷根大学。当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第8种习惯 谦虚(3)
 
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天才,父亲老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谦虚的习惯,他禁止任何人表扬他的儿子,生怕孩子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从而毁了他的一生。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老威特这样写道: 
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务委员赛思福博士对我说:“你的儿子骄傲吧?”我说:“不,我儿子一点也不骄傲。”这时他一口咬定说:“这不可能,像这样的神童如果不骄傲,那你儿子就不是人。一定骄傲,骄傲这是很自然的。” 
事后,我让他看看儿子。他们谈了很多话,一会他就完全了解我儿子了,并对我说:“我实在佩服,你儿子一点儿也不骄傲。你是怎样教育他的呢?”我让儿子站起来,让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讲给赛思福博士听。听后他服气了,说:“的确,如果实行这样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骄傲,真是佩服。” 
还有一次,有个地方的督学官到哥廷根的亲戚家串门。他在来哥廷根之前,就已经从报上和人们的传说中知道了我儿子的事。到了亲戚家后知道得就更详细了,因为他的亲戚与我们来往密切,非常了解我儿子的情况。他想考考我的儿子,为了得到这一机会,就拜托他的亲戚请我们父子去。 
我接受了邀请,带着儿子去了。他向我提出要考考我儿子的要求。按照惯例,我也要求他答应我的条件,即“不管考得怎样,绝不要表扬我儿子”。据说他擅长数学,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数学。我回答说:“只要不表扬,考什么都没有关系。”商量妥当后,我就把特意打发出去的儿子叫进来,考试就开始了。他先从世故人情考起,然后进入学问领域。威特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使他感到十分满意。最后开始了他所擅长的数学考试。由于我儿子也擅长数学,所以越考越使他感到惊异。每一题我儿子都能用两种、三种解法去完成,也能按他的要求去解题。这样他就不由自主地赞扬威特了。我赶紧给他递眼色,他这才住了口。 
由于他们二人都擅长数学,考着考着就进入了学问的深层,并最终走到督学官所不知的地方。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唉呀!真是超过了我的学者!” 
我想这下坏了,立即给泼冷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督学官还不死心,又对我儿子说:“你再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欧拉先生考虑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更了不起了。” 
听了这话我担心起来。我并不是怕儿子做不了那么难的题,而是担心如果儿子真的把那道题做了出来,而由此骄傲起来。但我又不好说“请不要做那道题了”。因为他不太了解我们,怕引起他的误会,以为我害怕儿子做不出那道题才这样说的。我只好故作镇静地看着。那道题是一个农夫想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分法是要把地分成三等份,而且每个部分要整块地形相似。他把问题说明后,就问我儿子有没有听说过,或者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个题,儿子说没有。他说:“那么给你时间,你做做看。”说完就拉着我的手退到房间的里面,对我说:“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难题才出的。” 
可是,督学官的话音刚落,就听儿子喊道:“做出来了。”“不可能。”督学官说着就走了过去。儿子向他解释说:“三个部分是相等的,而且各个部分都与整块地相似,对吗?” 
这时督学官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事先知道这道题吧。”儿子一听就感到很委屈,含着眼泪反复声明说:“不知道,不知道。” 
看到这种情形,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担保说:“因为儿子做的事,我全都清楚。这个问题的确是第一次遇到,更何况儿子是从不扯谎的。”这时督学官说:“那么你的儿子胜过欧拉这个大数学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说:“瞎鸟有时也能捡到豆,这也是偶然的。” 
督学官这才领会到我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然后就附耳小声对我说:“唉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法。这样的教育,不管你儿子有多大的学问也绝不会骄傲。”儿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兴地谈起别的事,这一切也使督学官十分喜欢。 
老威特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孩子实在太优秀了,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经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往往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心理的产生。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表扬孩子。父母应该注意表扬孩子本身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一味表扬,而且,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注重表扬孩子的某种行为,不要表扬孩子本身——这也是表扬的一个技巧。 
第9种习惯 宽容(2)
 
《养育好孩子》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利考纳认为,作为道德美德的宽容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尊重,也就是要尊重所有人基本的尊严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他们做出道德选择的良心自由,只要他们不侵犯其他人的权利,尽管我们不认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习俗或信仰,但宽容这种美德让我们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二个方面是欣赏,也就是欣赏人类丰富的差异,欣赏来自于各种背景、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许多正面品质和贡献。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引导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接受这种差异,认识到他人的优点,努力在他人身上寻找美好的特点。 
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宽容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待人准则,而且是一种保护心理健康的习惯。现代科学揭示,宽容有利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人们想要报复他人时,血压会明显上升;而在宽容他人时,血压则显著下降。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宽容的习惯呢? 
建议一:学会宽容你的孩子。 
在生活中,你要有宽容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尤其对待孩子。你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 
甘地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从小就爱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 
少年时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 
当他终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时,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交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但是,事实却出乎他意料。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没有责备甘地,反而自己留下了伤心的眼泪。甘地是个上进的孩子,他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亲了,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道。 
宽容是被禅学所崇敬的一种品质。许多禅师都擅长用宽容来感化弟子,让他们得到禅的真传。 
古时候,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在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禅师没有产生惩罚弟子的想法,而是走到墙角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番强进来了,他顺墙而下的时候正好踩着老和尚的背跳进了院子。当学生落地后,看到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时,吓得惊惶失措。谁知,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裳。” 
事后,老禅师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而且所有的弟子都不知道这件事。从那时起,却再也没有弟子越墙到外头闲逛。 
正是老禅师的宽容,给了弟子改正的机会,并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其他人也改正了不良行为。他的弟子们更是学会了宽容他人。 
建议二:不要把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己为中心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父母尤其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当孩子的小伙伴来自己家里时,父母对其他小朋友的态度不要过分冷落,也不要过分热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让孩子平等地与人交往。 
第9种习惯 宽容(3)
 
建议三:教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感觉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多元化的活动。无论孩子年纪多么小,都鼓励他接触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性别、能力和信仰的人,这有利于孩子与不同的人坦诚相待,遵从规则,平等竞争。 
建议四:教孩子善待他人。 
有一个孩子,他不知道回声是什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笨蛋”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 “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这位聪明的母亲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诚然,“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在教孩子善待他人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想法,学会心中有他人,宽容他人。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自己,体谅自己,为自己着想。事实上,只要孩子学会了宽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