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19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19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议三: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坐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建议四: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这“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mitment(承诺)。 
第17种习惯 抵抗挫折(3)
 
“调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 “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8岁的桐桐在数学比赛中失败了,妈妈是这样“调整”桐桐的心态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里很难受,但是,你的其他课程考得非常不错呀。” 
“挑战”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例如,妈妈继续安慰桐桐:“一次考试不好,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人,我知道不管在什么考试中,你都试图考得更好,妈妈相信你在下次的数学考试中就能考好的。”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妈妈对桐桐说:“你觉得考得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但是,妈妈一直是以你为荣的。不管你考得怎样,只要你认真去考了,妈妈都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桐桐明显地感觉好多了。事实上,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建议五: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做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例如,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当陈元的父亲得知陈元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的消息后,他很能体会女儿的伤痛,但他不能帮孩子找替罪羊,于是他写了一封短信压在陈元的书桌上,然后去机场接陈元,他深深地懂得应该帮女儿恢复情绪。 
没有经历过奥赛层层选拔步步攀登的,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苦。陈元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准备奥赛,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做了数不清的题,忍受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那么多艰难困苦,顶住了那么多考场之外的压力。但是,她的汗水和心血,以及亲人、同学、教师们揪心的焦虑,如今只有一瞬间,仿佛都付之东流了。 
这就是竞争。竞争往往是残酷的。陈元在七轮理论考试中发挥出色,但在四次实验中却发生了一次失误。 
陈元后来说,那次实验是所有考试中题目最容易的一次。那次实验的时间定在晚上。陈元说,当时不知是怎么一回事,走进实验室,脑子里忽然觉得一片空白。她说她不习惯在晚上做实验,她从没有在晚上做过实验。她面对那道实际是最容易的题目没有写下一个字。 
这当然就成为她不能入选国家队的理由。 
当她在距国际奥赛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却又失之交臂了。这对于一个16岁的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她会感到痛心,感到悲伤,感到难过。她在机场见到爸爸的时候,泪流满面。 
父亲见到女儿时,表面上很开朗地笑着,其实他的心情也很沉重。 
陈元回到家里,把自己关进熟悉的书房,她第一眼看到的,是爸爸放在桌上的信。 
我们的女儿: 
我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你的归来。因为你没有失败,你已经竭尽了你的最大的努力,你是胜利者。没有进国家队,这是遗憾,但你从中得到的经历,得到的锻炼,得到的启迪,你所认识的社会,认识的人生,远比你进国家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宝贵得多,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会经得起挫折、委屈,你会因此而奋起,而攀登你人生的又一高峰。 
记得你念小学时,从浏正街小学转到了修业小学,在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经历,激励了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奋发努力,可以说,那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同样,在合肥科大的这段经历,更会激励你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甚至去国外学习)拼搏进取,因为你经受了挫折,你已经懂事了! 
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永远是你的后盾,你温馨的家,永远是你休息的港湾。 
爸爸 
1997/5/1 
第17种习惯 抵抗挫折(4)
 
后来,当有人问起陈元在集训队的具体情况,问起她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没有入选国家队时,陈元的父亲及家人都是很简单地回答说,因为陈元在做实验时发生了一次失误,陈元没有能经受住那种近于严酷的考验。 
虽然,陈元的父亲心里想的,比这要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他不能也不愿意替陈元寻找任何开脱的理由,一切都只能由她自己承担。他这是从陈元的长远考虑,希望她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学会适应挫折,他希望能真正把一件坏事变成好事。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孩子在遭到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后,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温情去鼓励孩子,让孩子及时地树立信心。穆尼尔·纳素夫在《愿你生活更美好》一书中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埋怨他们,也不要奚落他们,应该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帮助他们找到光明,特别是在他们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 
建议六: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灵活应变是指能够因应各种环境及状况而作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这是孩子处理困难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养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 
有一个女孩,遇到父母因急事没有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门外等候了近6小时,如果不是被邻居发现并领回家中,很可能就在门外过一晚上。 
事后,隔壁邻居艾女士是这样说的:“幸亏我昨天晚上回来时,看见孩子坐在家门口。要不在那里坐一晚上还不冻死了……” 艾女士说,她回来的时候,楼道里没有灯,漆黑漆黑看不清楚,开始她没在意,上到4楼才隐约听见哭声,下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坐在门口缩成一团在那里哭,问了她好几次怎么回事,她才说是爸妈不在家,她开不了门。艾女士起身一看,门上原来贴着条子,让孩子回来后去奶奶家里,可能是孩子没看字条。回到家,艾女士连忙给又冻又饿的孩子做了点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这个孩子在回家的时候,发现父母不在家,她居然只会在门口等,而不知道去邻居家,或者给亲戚打电话。如果不是邻居及时发现了她,说不定她真会在门外冻上一个晚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缺乏应变能力?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一个只有5岁大的外国小女孩,在一个大雪纷飞并且完全与外界失去通讯联络的晚上,成功地帮助母亲分娩了一个男婴。假如小女孩在这种意外情况下只会哭、只会怕,后果将不可想像,但是,她能够灵活应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需要中国父母深思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孩子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能及时告诉成人;心里有烦恼时,知道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二是培养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应该知道早晚气温不同,应该注意保暖;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三是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如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露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浇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四是培养孩子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对于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应该怎么办,老人生病了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断。 
只有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遭到任何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学习的习惯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孩子将要不断地经历学习、工作、取得经验、再学习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取受制于这个人怎样使用他的智力。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有良好的使用智力的习惯,他体现出来的能力也是超乎想像的。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天赋并不高的孩子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学习的习惯
第18种习惯 耐心(1)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罗蒙诺索夫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培根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罗丹 
有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齐老先生不仅擅长书画,还对篆刻有极高的造诣,但他也并非天生具备这门艺术,他也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艺术练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年轻时候的齐白石就特别喜爱篆刻,但他总是对自己的篆刻技术不满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艺人虚心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齐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师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来,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不仅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而且使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位自考毕业的女孩去应聘一家外贸公司经理秘书。但是,公司却给她安排了一个行政部文员的职位。女孩想了一下,觉得只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员的工作,一样很好。于是,她就答应了。 
女孩的工作是负责接待客人和复印、打印等琐事。同事们总是把一些需要复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脑儿堆在女孩的桌子上,然后告诉她哪些需要复印、哪些需要打印、每种各需要多少份。女孩总是耐心地记录着各种要求,然后仔细地做。 
有好几次,女孩的认真检查避免了公司的损失。因此,女孩真的被提拔为经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