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24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24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如果孩子在早上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早上听一些英文歌谣、诗歌、散文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觉之前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然后让孩子在第二天醒来后进行回忆,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让孩子在他的最佳记忆时间里固定地识记、背诵、理解,直至完全记住。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位教师为了让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讲课时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都说:“老师笑嘻嘻的。”接着,学生们也都笑嘻嘻的。 
老师看学生们高兴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老师说你们学习努力,你们很高兴吧?” 
学生们回答:“是的。” 
老师又问:“那老师刚才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笑哈哈的,老师都高兴得笑出声了。” 
“是的,老师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老师接着问,“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学生回答:“笑嘻嘻是咧着嘴笑,主要表现在脸上,并不发出笑声;而笑哈哈就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第21种习惯 记忆(3)
 
可见,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记忆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肯定记得很牢。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说:“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归类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具有记忆的功能,孩子在边归类边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记忆了。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让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由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协同记忆法就是通过动员孩子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如,让孩子上课记笔记,力求在听懂的基础上,边听边思考,总结出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记下几个关键的字或句子。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即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像,根据材料的特点,形成记忆的组织。如:接近联想,即把时间、空间、状态、特点等比较接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对比联想,即把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来说,每一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东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可以让孩子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采用谐音、诗歌比兴的手法,制作成歌谣或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第22种习惯 思考(1)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歌德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住了。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的吗?” 
秘书回答:“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 
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希尔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希尔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能够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在看电视时,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第22种习惯 思考(2)
 
建议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建议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问。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关于地球的问题,父亲让费曼设想自己遇见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问费曼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觉呢?”“地球为什么会有引力呢?”父亲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与孩子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当费曼长大一些时,父亲就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引导孩子对博物馆的事物产生好奇,父亲则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后来,父亲还让儿子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再向儿子提问,对于儿子没有理解的,父亲再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这些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费曼的兴趣,费曼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开始自己学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还找到一本旧的课本,自己学起了几何。 
这些使费曼在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第22种习惯 思考(3)
 
“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