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27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27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像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刨根究底的人,他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问父母“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雪为什么是白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会时而圆时而不圆?”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些给了爱因斯坦极大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许正是从小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第24种习惯 创造(3)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建议五: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一家人住在慕尼黑郊区,那里浓林茂密,绿茵环抱。爱因斯坦的父亲非常喜欢带一家人出去郊游。 
小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非常喜欢,他经常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紧闭嘴巴,默默地注视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静谧养成了爱因斯坦沉思的思维习惯,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启迪。爱因斯坦日后的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直到以后,爱因斯坦在思维枯竭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一位父亲是这样评价大自然的: 
“我认为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游玩场所,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草地上、在阳光下,他会感到自由自在。我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地方去,告诉他各种各样的树木和鸟类的名称。我们经常会摘一朵昙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构成;我们还会敲下一颗成熟的果子,与孩子一起解剖果子;我们经常砸下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我们经常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窥视鸟类在树上做巢;我们经常拍摄一些孩子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和风景等。这些都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建议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想像是创造之母,没有想像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 
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当他捡到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他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往往哄堂大笑。 
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地对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的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姐姐非常恼火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教训达尔文,让他改掉说谎的坏习惯。谁知,父亲听了以后,若无其事地对女儿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像力用到事业上去呢!”结果,达尔文真的把他的想像力用到了事业中,完成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想像力的训练方法有: 
1。无尾故事训练法 
父母可以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孩子把结尾续上。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第一次乌龟赢了,兔子很不服气,于是,他们又比了一次,结果呢?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讲故事的结尾。 
这类训练适合于从低年龄到高年龄的几乎所有孩子,它能够有效地开启儿童想像的翅膀,培养儿童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当然,父母在选择这类故事时要选择趣味性强或推理性强的,那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2。无题故事训练法 
父母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孩子加上题目。这个训练也适合于几乎所有年龄的儿童。 
加上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命名的过程,这个活动能够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课中有相当的时间是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父母可选取孩子熟悉的故事让他加题目。
第25种习惯 勤奋(1)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有一次,一家中国的报社的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 
记者问:“美国大学要读4年,研究生院要读5至6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据说您总共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是吗?” 
丁肇中答:“确实是这样。在那样困难的逆境中读书,就得用功。” 
记者又问:“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丁肇中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勤、智、趣。” 
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丁肇中认为获得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勤奋。中学时代的丁肇中就是一个以勤奋学习而出名的学生。读大学后,无论是在哪里,他都是以勤奋而闻名。 
居里夫人说过:“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丁肇中选择与勤奋在一起,他就选择了与成功一起。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师范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哲学著作,不断思索着,并进行着哲学研究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论意识的即时性》及其他论文。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柏格森非常勤奋。他曾经对朋友说:“近15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或半天。”长期的劳累使柏格森在66岁时就瘫痪了。 
由于病情严重,柏格森不得不辞去教职。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他与病魔顽强地搏斗着。他坐在写字台前,为了防止自己从座位上跌下来,他用一条绳子把自己系在椅子上。他的动作十分困难,连吃一顿饭都得进行几个小时。然而即使这样,柏格森也从不放弃工作。晚年,他的右手几乎僵硬,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天刚刚亮,斯蒂芬·金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刚开始写作时,斯蒂芬·金非常穷困,甚至连电话费也交不起。但是,他每天坚持写作,一年当中只休息三天,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圣诞节和美国的独立日。其余的时间,他都在不断地写作,以至于他的灵感从来没有枯竭过。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我国的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给这些人送去灵感。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 
勤奋不仅包括了学习时的态度,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时注重的深度和广度,还包括广泛涉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一个勤奋的孩子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他想要的知识。 
据美国《行列》周刊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查维斯夫妇的5个孩子先后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其中大儿子马蒂在哈佛大学读完了生物化学学士和计算机学硕士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读完了医疗信息学博士;大女儿安德烈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和法律方面的学位。 
虽然查维斯夫妇的文化程度只有高中,父亲雷·查维斯的职业是技术讲解员,母亲罗丝曾经担任过法庭文书,现在是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但是,查维斯夫妇对教育孩子十分在行。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学习的勤奋精神以及能够接受一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呢? 
建议一:严格要求孩子。 
侯宝林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两个儿子的专业上更是严格。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是消遣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很小就表现出在相声表演上的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两儿子荒废学业去学相声。 
侯耀文8岁就迷上了相声,由于父亲反对,侯耀文就偷偷地学,并学习了父亲的相声风格。初中的时候,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侯耀文被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员一眼看中。 
当侯耀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侯宝林却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后来,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帮侯耀文学习文化课,侯耀文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将先当好学生,再当好演员。侯宝林这才同意侯耀文当相声演员。 
正是父亲的严格,让侯耀文在学习上非常勤奋,这也奠定了他在相声事业上成功的基础。 
建议二:对孩子循循善诱。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勤奋更多地来自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的教育。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不慕功名,从来不与官场中人来往。徐悲鸿6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读书了。虽然年幼的徐悲鸿对画画也表现出了学习的欲望,但是父亲当时并不打算教儿子学画画。 
第25种习惯 勤奋(2)
 
喜欢画画的徐悲鸿总是有绘画的冲动和欲望,他总是跃跃欲试,想画出一幅好画让父亲欣赏,并能够教自己绘画。 
有一次,父亲给徐悲鸿讲述了《论语》中的勇士庄子一人擒住两只老虎的故事。徐悲鸿边听边想:“老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要把老虎画下来!” 
于是,徐悲鸿找到一位会画画的大人,请他画了一只老虎。回到家后,徐悲鸿照着画上的老虎的样子,细细地描了下来。画完后,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画拿给父亲去看。父亲看到徐悲鸿的“大作”后,笑着问他画的是什么,徐悲鸿自豪地回答说:“是老虎呀!” 
父亲故作惊讶地瞪大眼睛:“这是老虎吗?我看像一只狗嘛!”徐悲鸿被父亲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很难受。 
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画画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实物。你没有见过真的老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