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34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34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长老高兴地开始打球了。他刚打第二洞,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非常生气,就到上帝面前去告状,要求上帝惩罚这位长老。 
上帝答应天使要惩罚长老。 
这时,长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见他轻轻地一挥球杆,球就进洞了。这一球是多么完美,长老高兴极了! 
天使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个球,长老都是一杆就打进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气。她又跑到上帝面前说:“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这位长老吗?怎么不惩罚他呢?”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看了看长老,只见极度兴奋的长老,早已忘记自己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问上帝:“我怎么没见您在惩罚他?”上帝笑而不语。 
这位长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都是一杆就进洞,长老心里很高兴,但是,不一会儿,他就露出了不悦的表情。 
上帝语重心长地对天使说:“你看见了吗?他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却不能跟任何人讲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悦,这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 
天使这才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教给孩子分享的习惯吧!孩子将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许多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 
如今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建议一: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的。 
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她们来到公园休息的地方,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丽佳,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 
“不,我要自己喝!”丽佳显然不乐意。 
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丽佳,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 
“想喝。”丽佳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吃的。” 
丽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第33种习惯 与他人分享(2)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家长学会分享——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 
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也担心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柴洁心老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有一天,有人给一个姓周的朋友送了一篮橘子。周的孩子非常喜欢吃橘子。但按周平时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时,都要同时拿出3个,一个给自己,另外两个给父母。终于有一天,篮子里只剩下一个橘子。孩子把它捧出来时,眼睛里似乎在说“就这一个了,没法分了”。但周没让孩子说出来,马上就说:“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两半,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孩子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还是把橘子分给了父母。父母接过来,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分享的对象。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建议三: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许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则反而会产生负作用。 
有一位母亲是这样说的: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7岁。孩子一般能够好好地一起玩,但是,也常常为一件玩具而争吵。后来,我就买了一个小猪形状的定时器。每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总是为他们设计相同的时间,时间一到,其中一个必须放下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让另一个来玩。这样,孩子们就学会了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玩,时间一到,他就不应该再霸占着,否则,会导致以后也没得玩。因为,我规定只要一个孩子违反了规则,玩具的所有权就归另一个孩子了。” 
另一位妈妈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她说: 
“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自私,希望他能够学会与人分享。每次我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都鼓励他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是这样跟他说的:‘孩子,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再向别人借你喜欢看、喜欢玩的东西,这样,我们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动画片和图书。’我的儿子很能理解这种行为的结果。现在,他已经12岁了,我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并不多,但他总能用仅有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并获得别人的信任,借来许多我们没有的东西。我还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注意保护别人的东西,不能损坏别人的东西,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 
建议四: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宝贝,孩子也一样。这些东西也许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也许是孩子认为重要的人送给他的礼物,也许对孩子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总之,我们提倡孩子与人分享,但是,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应该与人分享。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并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宝贝。 
哲哲有一件很宝贝的东西,那是舅舅送给他的一把瑞士军刀。不幸的是,去年舅舅因出车祸去世了。哲哲非常怀念舅舅,他总是把那把瑞士军刀放在书桌上,每天细细地看,就好像舅舅对他说:“阿哲,要好好学习,舅舅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 
舅舅永远不会给哲哲买东西了。但是,哲哲却非常崇拜舅舅,因为舅舅是一个军人。这把军刀,哲哲从来都不拿出来给同学看。每次,同学到家里玩的时候,哲哲就把这把军刀放进抽屉。 
但是,他从不吝啬把其他东西分给同学们。对此,哲哲的妈妈是这样解释的:“这把军刀是孩子的一种寄托,它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不要求孩子轻易地拿给别人玩。” 
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允许孩子把他认为重要的宝贝“藏”起来,不让其他人分享,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东西,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只有孩子藏好了自己的宝贝,他才会大方地把其他东西借给别人。如果父母强迫孩子把任何东西都与人分享,不但不合理,反而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行为。 
第34种习惯 与他人合作(1)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萧伯纳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然后,闻一多先生问道:“大家谁知道二加五等于多少?” 
学生们有点疑惑不解地回答:“等于七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给学生们欣赏。 
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由此可见,组合起来后的力量是无穷的。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人到天堂和地狱参观,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堂和地狱里的人都坐在同样的桌上,用着同样的餐具,吃着相同的饭菜,但是,天堂里的人满面红光,精神愉快;而地狱里的人却面容憔悴,精神萎靡。 
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这个人无意中发现,天堂和地狱里的人用来吃饭的餐具都是二米长的勺子:地狱里的人用勺子盛了丰盛的饭菜给自己吃,但是,由于勺子柄太长,怎么也吃不到勺子里的饭菜;而天堂里的人呢?他们舀起饭菜不是给自己吃,而是给别人吃,这样,每个人都乐于把自己勺子里的饭菜给别人吃,每个人都吃得红光满面。 
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合作。天堂里的人个个愿意与他人合作,生活过得非常美好;而地狱里的人,个个非常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结果过得非常凄惨。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从而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学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特地上了一堂有意思的课。 
在这堂课上,老师先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伸出自己的手,分别谈一下每根手指头的优势和长处。这位学生说道:“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中指可以……”不等这位学生说完,台下的学生纷纷帮他说了许多每个手指的其他优势。 
这时,老师笑眯眯地拿出一只玻璃杯,只见玻璃杯里面有几个玻璃球。老师对大家说:“现在,请你们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个手指。” 
孩子们的热情被老师鼓舞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走上去,用他们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孩子们个个很着急。 
这时,老师再次对孩子们说:“好了,你们可以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次,孩子们个个把玻璃球取了出来。 
活动做完了,老师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总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人与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也玩一些类似的游戏,比如,家里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先来试试,孩子肯定是搬不动的,这时,父母就可以适时对孩子讲解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与之一起搬动这床。再比如,玩游戏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