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克里特迷宫 >

第10章

克里特迷宫-第10章

小说: 克里特迷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的高矮不等的人种类型给我们提供了当时已经出现种族融合的证据,我发现那里的工匠已经具有相当高超的技术,他们能够将标枪的矛头打造成桂叶或柳叶的形状,并且能够将其用通过骨器的打压锤炼为更为精细的薄片。他们也会用穿孔的骨针缝制穿着舒适的兽皮衣服。'15'此时的冬天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冷,索鲁特时期的人类正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抗争中取得了迅速进步。猎人们喜欢捕杀野马,但也绝不放过驯鹿。”

第一章 冰川期与间冰期时代的远古欧洲(6)

“接下来便是第四纪冰川期,全球气温普降,当我再次醒来,环陆而行,发现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从维泽尔河右岸的玛特兰纳(LaMadelaine)醒来,当时这条河的海拔高度要比今天高。在这个地区,生活着类似于克罗马尼翁人的高个子民族,但人数更多的则是马格德林时期的一支入侵民族,他们身材矮胖,很像今天的爱斯基摩人(Esquimaux)。他们为混血民族,但绝非怪异人种。这种身材矮小的民族与莫斯特人相比,面部更加清秀,智商也更高;他们的前额很大,下颌突出,他们穿着紧身得体的兽皮衣服以抵御副极地地区的寒冷气候。同奥里尼雅克期的山洞民族一样,他们也堪称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史上的格里马尔迪人曾向南迁徙,其典型的大母神的象牙雕刻为细腰女子的形象。这些艺术家们仍延续古人的习惯,继续用动物图案来装饰山洞,此外,他们也在日常工具、武器甚至岩石或石板上刻下他们的作品。野牛和野马是他们经常描绘的对象,但最为他们热衷的是在那个寒冷的时代出没于欧洲北部的各种动物。此时,由于人类捕捉技术的提高,猛犸的数量正变得愈来愈少,艺术家们便在象牙护符上刻下它们那臃肿庞大的躯体。当然,他们对于游荡在雪域旷野的成群结队的驯鹿的研究也兴致颇高,画面上的驯鹿千姿百态,有的蜷伏在湖边河畔,有的在野狗或猎人的箭下夺命奔逃。此外,马格德林期的艺术家们的画作还包括咆哮的岩洞熊,长着双角和突出鼻子的长毛犀,羚羊以及奔跑能力极强的狼。在鸟类中,他们比较熟悉的有鹅和天鹅,同时,他们也是经验丰富的渔民,他们能够雕刻出各种特点鲜明的水生动物,如优雅的鲑鱼和目光敏锐的海豹。许多猎手都能用他们手中的匕首熟练地雕刻出他们经常追踪和捕杀的动物的形象。”
“在这一时期,燧石的使用已经有所减少,因为用象牙、骨头以及鹿角制成的带尖儿的长矛和弓箭逐渐得到普及。随着又一项伟大发明的诞生,猎人们又多添了一件新式武器——鱼叉,即一种由鹿角制成的投掷武器,它可以飞行出更远的距离,并准确命中目标。猎人们在鱼叉上系上一根长绳,用它来捕捉鲑鱼和海豹。这项发明意味着人类的食物种类大幅增加,这也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改善,特别是在部落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当第四纪冰川期行将结束之时,整个世界再度发生巨变,所有的一切都朝向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发展。随着冰川面积的节节减退,马格德林期的狩猎民族不断向北迁移,因为驯鹿放弃了那些不能给它们提供足够的地衣食物的地区。”
在爱尔兰历史上的盖尔人的传说中有这样的记载,当图安结束他的述说时,“所有听者无不动容,他们连声称谢……整整一周他们都在与他倾心交谈。”但是他那现代式的叙述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它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触及一些争论问题的边缘,对漫长的历史做出一个相当模糊的描述,并且很可能还是不确定的。但是,这卷史册主要向我们揭示了早期人类的智力活动,因此它也不必对欧洲的地质时期和早期人类种族等诸多争议点一一给出答复;但无论如何,它还是对现代考古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做出了一个简要概括,而广大读者对于这其中的每一特定阶段都会非常熟悉,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确意义深远。
在图安对欧洲早期人类的描述中,他一共提到六个发展阶段,或称文明程度,它们在前面都已被谈到,分别是:
1。阿布维利文化,处于第二纪间冰期
2。阿舍利文化,处于阿布维利文化的后期阶段
3。莫斯特文化,处于第三纪冰川期及以后
4。奥里尼雅克文化,处于第三纪间冰期及以后
5。梭鲁特文化,处于第三纪间冰期后期及以后
6。马格德林文化,处于第四纪冰川期
有些考古学者将阿布维利文化以前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梅斯韦尼阶段(Mesvinian,为第一阶段)和斯特雷皮阶段(Strepyan,为第二阶段),但是学界普遍认为,此二者皆为阿布维利文化前的早期阶段。此外,还有一个叫作马弗里(Mafflian)的更早阶段的文化,被与盖雷山人(GalleyHill,位于英格兰东南端的肯特郡)化石联系到一起,这已被归为阿布维利文化的斯特雷皮时期。其中,各个不同阶段又被细分为高级、中级和低级阶段。
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又创建一个代表前旧石器时代的名词——原始石器时代(Eolithic)。这样,他们就不仅将地球第三纪(Tertiary)中的上新世(Pliocene,更新世之前),而且再往前贯穿整个中新世(Miocene)、渐新世(Oligocene)直至始新世(Eocene),期间出现过的所有“人类”全都一并纳入到这一概念体系中。第三纪的文明阶段被称作鲁特里时期(Reutelian),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始新世时代,杜(Duan)
2。渐新世时代,法格尼(Fagnian)
3。中新世时代,坎塔里(Cantalian)
4。上新世时代,肯蒂(Kentian)
5。更新世早期,泰晤士盆地
此后便是阿布维利文化早期的梅斯韦尼和斯特雷皮阶段。
詹姆斯·盖基(JamesGeikie)教授坦言他对有关地球第三纪各个阶段可能存在人类的构想持怀疑态度。对此,他这样说道,“我们必须从始新世时代开始向前追溯,在数百万年以前,整个哺乳动物种群还处在调整和变化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化最终导致大量物种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彻底性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其他物种则永久性灭绝了。但是,如果我们接受原始石器时代的观点,并将此作为始新世和渐新世时代存在人类的证据的话,那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就必须承认——仅仅是在此问题上——生物进化很可能在其漫长的持续时期内出现过一定的中断和停顿。因为它首先要向人们解释清楚,所谓的原始石器时代,即古老的第三纪所构成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用分别代表中新世、上新世乃至更新世的地质运动沉积物截然区分开来的。在我看来,要做到这点,是根本不可能的。”'16'
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这些“原始石器”基本都已经被破坏殆尽,最多也只是一些薄薄的碎石片——这在挤压或者水蚀作用影响下的地层运动中十分常见。所以这个问题将很难得以解决。达克沃斯(Duckworth)教授对此这样讲道,“客观的说,我们将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思维,期待着未来更加具有决定性的证据的到来,但迄今为止,它还没有出现。”'17'另外,索勒斯(Sollas)教授甚至坚信,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能够证明在更新世之前有人类存在的确凿的地层证据。'18'
此外,学界对于更新世时代的大致存续时间的推断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盖基比较认同彭克(Penck)的观点,给出的时间是至少62万年;鲁托特(Rutot)为其界定的时间则是13万年,这大幅缩减了“原始石器”的历史;而斯特奇(Sturge)则认定它持续了70万年。但大部分主流观点更倾向于彭克的论断时间,并将以阿布维利文化为起点标志的旧石器时代的持续时间设定为最少40万年,而在欧洲南部和巴勒斯坦地区最先出现的新石器文化,则大致是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开始的。
在下一章中,读者们将在作者的引领下,从旧石器时代保留至今的宗教信仰和神异崇拜的印痕中,置身对人类历史长河的无尽遐思。同时,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证据再次表明,提出“克里特和希腊前的欧洲”这一课题,对于研究神秘的史前文明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正如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巴比伦和埃及的神话传说孜孜不倦的研究一样,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尚不为人所知或知之甚少,但其历史重要性丝毫不容忽视的古代文明,而我们正是怀揣这些困惑和疑问,跋涉在神秘之旅上的探索者。

第一章 冰川期与间冰期时代的远古欧洲(7)

脚注
'1'《埃及史》,布雷斯特德著,第357页。
'2'《阿姆洛蒂传奇》(AmlodiSaga),约克·鲍威尔译。
'3'Bergelm与Thrudgelm皆为巨人种族,Ymer为原始世界的巨人。《老艾达》,O。布雷著,第471、49页;《日耳曼民族的神话与传说》,第1页。
'4'《造物的七种黏土片剂》(TheSevenTabletsofCreation),L。W。金,第129页。
'5'《北方古代史》,马莱著,第451页。
'6'《老艾达》,O。布雷著,第291、295页。
'7'与犰狳类似。
'8'最早的欧洲人的颌骨发现于一个距地表78英尺深的摩尔人的沙地中。索勒斯认为这种最原始的德国人不属于现存人类中的任何一种。其颌骨具有类人猿特征。
'9'T即法国考古学界所说的“手斧”(coupdepoing);又称布歇尔斯(bouchers),由半个多世纪前的M。布歇尔·佩特兹命名,以纪念他对人类原始器物及在远古时代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0'为1913年在英国皮尔丹发现的一具女性颅骨,骨架较为宽大。
'11'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是史上最成功的人种之一,他们曾经凭借着惊人的环境适应力;克服冰河时代严寒的极地气候;主宰欧洲长达25万年之久。
'12'现已发现的两具格里马尔迪人颅骨带有鲜明的黑人特征:颌骨明显突出。
'13'这一工具也被称作“sceptre”(节杖);很可能是一种“弓箭矫直器”。
'14'仍旧在那些地方,又收获到新的考古发现,这验证了许多人种学专家此前的论证。
'15'穿孔的骨针是这个时期的一项发明。
'16'《欧洲民族古代史》,第5页,1914年。
'17'《史前人类》,第10621页,1912年出版。
'18'《古代狩猎者》,第67;69页,1911年出版。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的巫术与宗教(1)

旧石器时代的智能生命——人类源自今天野人的证据——旧石器时代人类大脑的发展——布须曼与克罗马尼翁文化——奥里尼雅克期纪年表——原始艺术的启示——巴比伦、马耳他及埃及古代山洞民族中共同的脂肪臀雕像——原始的大母神——山洞岩画中跳着丰收舞的蜂腰女性——山洞中的手印——断指——印度魔眼符——脚印之谜——图腾中的动物——澳大利亚马格德林艺术的证据——巫术武器——旧石器时代丧俗仪式——巫术饰物——巫术与宗教——古代兽头神的历史——裸体女神的起源——奥里雅尼克之说。
在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智能生命时,人们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从那些无下颌的颌骨和眉骨显著突出的颅骨化石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像样的证据,即使是作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两个重要阶段的阿布维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那一时代的器物也至多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古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惯和手工技术的大致发展程度。直至我们将研究推进到第三纪冰川期的莫斯特文化阶段,才发现那些以猎取驯鹿和猛犸为生的山洞民族开始有了为死去的同伴举行葬礼的习惯。至此,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表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对于困扰人类始终的生与死的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初步形成了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信仰。但是仅仅凭借这些证据,就草率得出一个对人类自身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在对旧石器时代遗留的诸多信仰和习俗进行比较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明,那种认为第二纪间冰期中阿布维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时代的人类因为处在智力发展的低级阶段,因此尚不具备诸如“思考未来”之类的高等思维能力的假说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当我们追溯澳大利亚野人的历史时就会发现,他们沿袭已久的葬俗传统和许多古老的神话正是深度思维的产物。事实上,我们都没有任何根据断言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野人部落是缺乏智力的生命体。
因此,阿布维利人的文明程度很可能比其他一些原始民族更为高级。这一观点能够从他们明显的进化趋势中得到有力的支持。我们从阿布维利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发现其向更为高等的阿舍利文化发展的清晰线路,而随着大量精美的史前器物的不断出土,则向我们更加清楚地表明,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莫斯特文化的高级阶段时,已经达到一种史无前例的高度。通过对遗留下来的莫斯特文明时期的人类颅骨进行研究,专家们发现,尽管旧石器时代的欧洲人的面部看起来还比较突兀不平,满是皱褶,但其大脑已相当发达。当然,总体说来,当时人类的颅脑容量,特别是就个体而言,这还不足以被当作人类已经具有高等智力的证据。尽管如此,但迄今为止,这些考古发现仍是远古人类中颅脑容量最大的记录,这对于人类本身已经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进步。因此,正如许多发明家曾经做过的一样,在西欧地区发现的早期居民的文明程度超过了思想家们以往比较过的所有古人类文明。奥里尼雅克期的格里马尔迪头骨可能还带有布须曼人的特征,但就其智力发展程度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时运不济的非洲游牧民族——他们很早就进入欧洲大陆并与白人种族进行联系,但是他们的手却没有得到进一步进化,所以始终没能超越奥里尼雅克和马格德林时期的文明水平。事实上,布须曼人在由其文明的发源地脱离出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中。甚至很可能,在这段期间内,他们还发生了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