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21章

读论语心得全集-第21章

小说: 读论语心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导,使其升华为成人的强烈的动力。
  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并非容易。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素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心境难免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指出了恬以守神、愉以养神的精神调养法。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会给自己带来欢乐,带来愉悦;栽花种草,信步庭院,临池垂钓,练书练字等活动,既可陶冶情趣,又能恬养精神。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行为,就会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人生境界了。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句话展现了一幅轻松愉悦、安然自在的生活场景。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宽广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有几个人是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谈不完的生意,陪不完的客户,开不完的会议,加不完的班……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压力已经镂空了人们的身体与灵魂。家的意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泊,家对于许多人而言只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所。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高达90%的人工作不快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即使他们“想”为自己活,却找不到“着力点”。
  心理专家认为,尽管很多人人生发展的步调很快,却愈来愈失落,因为这些人未找到正确的方向与生活轨道,所以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错误的方向加速前进,但又不见回转道。

第64节:论语心得(64)
  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错误:误以为“能力”等于“快乐”。但是,一人“能”做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说,一个“能”赚200万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许只是陪心爱的小女儿游戏。
  为了别人而活,为钱而活使得多数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愿意做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但是,心中隐隐然老是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纵使职位愈爬愈高,薪水也节节上涨,不过,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尽管人人羡慕你,但其实这些表象只不过是生活无趣的“安慰品”罢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其实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事业的成败,也不在于仕途的穷达,更不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拥有能够体悟快乐的美好心灵。知足无忧,胸襟坦荡,既不为个人的私欲而戚戚,也不为非分的企求而患得患失,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就像孔子心忧天下,也不一定要做出一幅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肤浅的,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修养不足的作秀。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为天下苍生立命,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
  令我们生活快乐,使我们心情保持愉快,轻松地度过每一天,是我们尽力追求的生活常态。超脱于尘俗的琐屑与卑下,显示人生的境界与深度,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既能够平静地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地静处退居的寂寞,始终以平常心态对待面临的一切,既不为一时的所得而欢欣,也不为正常的付出而失去心理的平衡,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保持恬静,是我们潜心修养以求达到的心境。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其实不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你的心中寻找线索。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过去的经验里,有哪些嗜好曾经令你振奋?如果说,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无虞,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想为自己活,就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穷毕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谈何容易“为自己活”?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中,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却羡慕笼外老虎的自由;还有一只在笼外自由自在,却羡慕笼内老虎生活的富裕,不用辛苦捕猎食物,于是两只老虎商量了一下,决定交换彼此的生活,笼外的老虎到笼子里面来,笼里的老虎到了野外去生活。最后,两只老虎都没有生存下来,重回自然的那只虽然获得自由,但不具备生存的能力;而安逸生活的那只虽衣食无忧,但却没有笼中之虎的心境,终日在狭小天地里,食之无味,忧郁而终。
  由此可见,羡慕别人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让我们简单快乐地过自己的生活,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便是快乐,别无他物。人生没有冒险,便像大海没有风景;人生没有冒险终将一事无成;年轻是本钱,不努力就不值钱;人才摆对位置才能称之为人才;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方为最好。
  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浮华浪费行为的一种有效而且有益的约束。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出了勤俭的好处和奢侈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此可见,提倡勤俭对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安宁关系重大,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道德的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最大程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俭是一种人生观念,它涉及到人的幸福观和苦乐观。俭的本身需要约束,需要克制,所以俭的过程可能是有痛苦的。但是,有了约束,有了克制,人就降低了奢望,抑制了贪欲,减少了烦恼,因而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

第65节:论语心得(65)
  在中国,素有“俭以养德”的古训和传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俭朴的实例就很多,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有。汉初的汉文帝就非常俭朴和节省,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都是很有名的。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还补起来穿。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文帝还下令撤销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东晋大官吴隐之就是个十分节俭的人。吴隐之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核心是俭,“俭则寡欲,可以不役于物,直道而行,谨身节用,逃罪丰家。”古今中外立大业、成伟名者,大多都是节俭朴素之人。诸葛亮自隐于山中,居茅庐,穿布衣,淡饭粗茶,苦读勤思,养成高尚品德,造就雄才大略。他的名言“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不但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还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第66节:论语心得(66)
  “俭以养德”这条古训,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一种人生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规范。宋代儒士汪信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节制而俭朴的生活能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如果在个人生活上,迷恋于吃喝玩乐,既消磨人的意志,又会分散工作精力,这样的人必将难成大器,甚至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俭朴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生活俭朴的人具有顽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艰苦的磨炼,胸怀开阔,无心于考虑物质生活,更不会受钱财的诱惑。物质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因此,这种人住在竹篱盖的茅屋,也有清新的生活情趣。
  唐太宗在位期间,不但注意节制自己的奢欲,对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奢侈之风也能有所限制。公元627年,他曾下令,限制王公以下贵族住房过于奢华,并对贵族生活用车马、衣着服饰的具体标准等做了规定。贵族婚丧费用是国家一项不小的开支,有些贵族,为了显示身份,大摆排场,有的当事人也想趁机大捞一笔。因此,唐太宗对各级贵族婚嫁丧葬的费用也做了一定规定,并强调:不符合规定的奢侈之举,一律禁止。严重者,要依刑法处罚。
  是俭是奢,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或品德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问题,真正的智者总能宁俭不奢,不仅一生平安快乐,也留下令人景仰的清声令名。纵观古今,那种追求奢华、生活糜烂的人,到头来总落得身败名裂,走向(禁止)和灵魂的双重深渊。
  第六章理想之道
  志当存高远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志向。
  中国以往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农、商、学、兵,各大行业类别中,你确定的人生志向是什么呢?
  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做一名出色的商人?
  成为大学教授、出色的研究员?
  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成为一名有为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官员?
  成为一名农场主?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你就会谨小慎微,裹足不前。
  不少人终生都像梦游者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他们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从来不问自己:“我这一生要干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作为不甚了了,因为他们缺少志向。
  曾经有人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事?”第一个人听了回答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