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 >

第15章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的时代。
马云入主雅虎中国,伴随他的是另外一位互联网企业家的失落。2005年8月31日,周鸿祎正式离开雅虎中国。在将自己创办的公司3721卖给雅虎之后,曾担任雅虎中国的CEO。在这之后,周鸿祎创办了奇虎360,凭借免费杀毒软件创造出一家市值百亿美元的公司。
2005年另一位春风得意的互联网大亨是李彦宏。在“雅巴联姻”之前的一周,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首日市值逼近40亿美元。百度的两位创始人李彦宏和徐勇当场泪流满面。在网络上流传的庆祝百度上市的照片中,百度员工拉起横幅“百度人民很行”,网友留言说,这明明是“百度人民银行”。
节点16 2006年,《赢在中国》任评委
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所以永远记住,不要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最聪明的人相信总有别人比自己更聪明。
“创业名嘴”诞生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一档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是王利芬于2006年创立的,是一个为创业者量身定做,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创业类节目。《赢在中国》希望用中央电视台的资源给无数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搭建一个阳光健康的舞台。2006年、2007年、2008年共举办三届,每届比赛共选出6名优胜选手。冠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新设企业经营;亚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700万元人民币的新设企业经营;第三、四、五名将各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新设企业经营;第六名则获得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的新设企业经营。优胜选手将出任该企业的CEO,拥有企业20%~50%的股份。此外,为每位获胜选手抽出150名原始股东,共同占有企业15%的股份。
三届《赢在中国》节目,马云担任36强进入12强的三个评委之一。每天要花6个小时,一做就是10天。在这10天里,不光是观众,连电视制作团队都被他诚恳、切中要害的点评所折服。马云每天都有一两个关于创业的精彩名句,这些精彩名句不在于词句的动听和华丽,都是实在得不能再实在的东西。
在《赢在中国》节目中,马云被冠上了“创业名嘴”的称号,成为节目中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评委。他还用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为《赢在中国》官方网站提供平台,为千百万创业者提供机会。王利芬曾说过:“马云的创业其实只有10多年,但他却能将自己的创业心得升华并总结成易懂的朴实语言,有许多东西可以算得上是创业艺术了。但凡有一些创业体会,无不在他一针见血的点评中了解了他所谈及事情的本质。”
马云有非常多的点评通过这档节目传出来后,被许多人当成马云的经典语录收录。比如“创业路上需要激情、执着和谦虚,激情和执着是油门,谦虚是刹车,一个都不能缺少”“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合理的情绪控制对于团队的和谐,稳定军心有大作用”“大势好未必你好,大势不好未必你不好”“诚信不是一种销售,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诚信不能拿来销售,不能拿来作概念”“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所以永远记住,不要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最聪明的人相信总有别人比自己更聪明”等。这些精彩的点评无一不在证明马云的“创业名嘴”之称。正是通过《赢在中国》这档节目,普通大众真正地了解了马云,了解了他所做的阿里巴巴,了解了他对梦想不懈的追求。
王利芬对马云的一段解析尤为精辟:“马云是一个传递创业价值观的人。做此类事情的人是一个被理想和激情在驱使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有极强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不只是看眼前或自身的一己之利的人,是一个有一定的精神世界空间的人,是一个释放着人道和人文关怀的人,也是我们这个转型时代里旧的价值观过时,而新的又未建立时所需要的人。”
在马云身上,还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儿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不容易,而且有许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了起来,之后不断地为这个放大的或被架起来的自我费许多精力去演戏。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描述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作为人,他始终处在一种极为清醒的状态,基本不会失去自我。作为记者,我不知亲眼看过多少人在他们不熟悉的状态下变得不是他们自己,然后又要为这种无法控制的变化付出代价。这种状态如果量出一个温度的话,是零摄氏度,零摄氏度就是永远知道自己是谁,当然也知道怎么做。
能创业还能总结的企业家极少
有许多人曾经跟我说,《赢在中国》让马云变得家喻户晓了,你对他的成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的回答是,没有马云,《赢在中国》会逊色很多,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优秀企业家的加入,《赢在中国》这个节目才有一些价值。我只不过是像一根线一样把那些珍珠穿起来了。我希望马云做我的嘉宾源于那次在达沃斯吃饭,他告诉我雅虎投资10亿美元的过程,讲完后我被他讲述的才能和创业的艰辛深深地打动,除了联想的柳传志柳总,我还真没有看到过在表述上如此接地气,如此见本质的企业家。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实际上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嘉宾。那个时候,《赢在中国》正在策划中,从一开始马云就被安排作为评委,因为他的表达既有内容又有张力,非常适合媒体。后来回北京后,我约他在现代城的一家咖啡厅谈事,主要就是想邀请他参加《赢在中国》,做评委。我说想做一档号召年轻人用创业的方式实现人生理想的真人秀节目,让大家了解改革开放30年后的舞台已经涌现了一批靠自己的商业智慧而努力奋斗成功的企业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舞台上要涌现出更多的年轻人,他们用创业改变自己的人生。我说完这句话,他就说:“我认可你这个价值观,为了这个价值观,你说吧,我该怎样做。”我说需要你大量的时间,一共三个赛季。他说没关系我认可的事情会做的。此后在三个赛季共两年半的时间内,需要他到场,他风雨无阻,从未迟到、早退,在现场从未因公司的事情出去接电话耽误拍摄。
《赢在中国》所面对的都是创业者,也都是他最熟悉的群体。在给每一位选手的点评中,他过去的积累如山泉般一点点涌出,每一个创业者的疑惑和难点都激发着、调动着他过往创业的经历。他用这个机会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对那些难以归纳的东西做生动的、接地气的总结,让更多的创业者在创业这条充满变数的路上抓住一些确定性的东西。
《赢在中国》这个舞台的气场和他太般配了,他在这里的每一次点评、每一个演讲,似乎都与他的创业经历血肉相连,水乳交融。他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一针见血化,把具体的事情高效地浓缩,把抽象的问题情景化,他有细节、有方法、有激情,还有理想。他的点评让现场的选手折服叹服,即便是不懂创业的制作团队在摄像机后面、在导播台上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个评委太厉害了。
《赢在中国》结束后,我与他一起参加大连达沃斯会议时,发现他很快被人认出并围住。人们对他充满着热情。很显然,观众朋友也被他到位且实用的点评打动了。
赢在电视
2006年至2008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三届《赢在中国》,将马云在创业人群心中的地位推向了最高峰,他开始成为公众眼中的“创业名嘴”。我同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公关人员交流时,他们往往会表达出对马云“创业名嘴”定位的艳羡——当然,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未必真正刻意思考过这个定位。
对马云在《赢在中国》上的表现最贴切的赞美,是在“3Q大战”之后,腾讯的一次内部会议上。2010年腾讯与360的大战,以及之前造成了腾讯公众形象的低谷的报道《“狗日的”腾讯》出现之后,腾讯召开了名为“诊断腾讯”的讨论会,参加者都是互联网领域的一些意见领袖。在“诊断腾讯”的讨论会上,阿里巴巴被当作一个正面的例子:“一方面通过《赢在中国》等一系列策略,马云展现出一个青年创业导师的形象;另一方面,关于‘网货、网商、网规’的‘新商业文明’理念的提出,也切合并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势。”
马云选择参加《赢在中国》,不排除涉及同制片人王利芬个人友谊的因素,但事后总结,其中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马云在参加《赢在中国》节目的同期及之后,同样有很多商业精英参加各种电视节目,但能够像马云那样通过节目彻底塑造出公众眼中的一个明确形象的,几乎没有。
首先是媒介和平台的选择。尽管互联网在向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介形式发起冲击,所有这些“传统”媒介形式也天天在被人议论着,有被颠覆的危险。但就单个节目内容能抵达的人群而言,电视仍然是强势媒介。而在所有电视台中,播出《赢在中国》的CCTV2显然是一个比其他电视频道更加强势的播出平台。电视在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流行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尽管人们都在争着说这是一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
其次是节目定位和企业家个人定位的重合度。中央电视台在介绍《赢在中国》时说,它是“2006年中国空前的寻找创业英雄的‘造星’事件,更是一个让具备商业潜能的英才横空出世的平台”。评委们面对的是真正的“创业者”。对于马云而言,B2B的阿里巴巴和C2C的淘宝平台上,都有大量的创业者。如果我们看马云在网商大会上的演讲,也会发现他总是在赞美小而美的公司,总是强调要帮助中小创业公司和它的创业者。《赢在中国》因而和马云一贯的价值观,和整个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人群都是高度重合的。
之后包括张朝阳、周鸿祎、王小川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家,参加过湖南卫视收视率很高的《天天向上》,但单期的娱乐节目显然没有在个人公众形象的定位上起到作用。
再次,是企业家个人所处阶段的考虑。2006年初参加《赢在中国》时,马云已经因为“雅巴联姻”声名大振。接下来发生在《赢在中国》播出期间的重要事情还有:eBay退出中国和阿里巴巴B2B上市。这些事情都让马云更加引人注目。也就是说,他在参加《赢在中国》时,他和阿里巴巴的状态,并不像同期参加的评委嘉宾那样,已经彻底地“功成名就”,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商业模式也已经成型,不会有太多变化。恰恰相反,他和他的公司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和增长的阶段。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和他在节目上的定期露面,交替推动着马云“创业名嘴”的声誉不断高涨。
最后,名气不断高涨的是马云本人的妙语连珠。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机场的书店里看到,马云在《赢在中国》上的演讲在循环播放,电视机前围着一群穿衬衣的人在认真观看。
《赢在中国》自身的成功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王利芬后来在采访中透露的信息:“《赢在中国》在全国所有频道的同档节目中收视率最高,达到0。3%;直接选手30万,收视者过亿;在《中国电视网络媒体最有影响力》的报告中,在‘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里,《赢在中国》排名最前。”
当创业成为“时代精神”时,一档制作精良、有着巨大影响的创业类选拔节目,将本身就是个创业者的马云推上了“创业名嘴”的位置,至今无人可以逾越。
节点17 2007年11月,B2B上市
成功绝对不是马云一个人的。几千人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坚持了8年。中国整个互联网的行业和产业有很多B2B和电子商务倒下去。我们的时机很好,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我们公司是一家运气很好的公司。我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勤奋,也不是因为我们聪明。当然我们也勤奋,我们也很聪明。但我们还要运气,我们也付出过代价。当然今天还不能说成功,我们只是在一个新的台阶上。
抓准时机
2007年11月6日上午10点,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开盘价30港元,比发行价13。5港元上涨122%。
阿里巴巴上市前,他们对认购的预期是400亿美元。意料之外的是第一站在香港路演后就募集到360亿美元,到新加坡之后达到了600亿美元,最后到纽约已经募集到1800亿美元。马云他们最初将发行价定在12港元,在看到那么好的路演情况的时候,有人建议发行到24港元,每股多1港元就能多出10亿港元。所以,如果他们将发行价提高到24港元,那他们将多获得120亿港元。就在当晚,马云召集团队开会,告诉他们要在诱惑面前学会说no,因为贪婪是要付出代价的。最终他们将发行价定在了13。5港元。
阿里巴巴首日开盘价为30港元,收盘39港元,暴涨192。59%,上市两个月后最高价达到了41。8港元。阿里巴巴迅速成为港股“新股王”,成了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对于这样的成功,马云表现得十分低调谦和,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他说:“成功绝对不是马云一个人的。几千人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坚持了8年。中国整个互联网的行业和产业有很多B2B和电子商务倒下去。我们的时机很好,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我们公司是一家运气很好的公司。我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勤奋,也不是因为我们聪明。当然我们也勤奋,我们也很聪明。但我们还要有运气,我们也付出过代价。当然今天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