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台湾大陆天各一方:南渡北归·离别 >

第29章

台湾大陆天各一方:南渡北归·离别-第29章

小说: 台湾大陆天各一方:南渡北归·离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与主席胡适共同主持制定《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一连串的职衔和一摊子事务,梅贻琦来回奔波,简食少眠,终于积劳成疾,身体渐趋不支。1960年5月,梅贻琦因腰痛、发热与肺炎并发症,入住台大医院特二号病房疗治,自此开始了为期两年与病魔斗争的生活。
1960年6月10日,梅贻琦被诊断为摄护腺患癌,施行颈部淋巴腺摘除手术。经病理检查结果,认定是摄护腺癌转移,并且手术后病况急变,很可能危及生命。消息传出,中外人士在震惊之余极表关切,蒋介石、陈诚等分别下令台大医院想尽一切办法挽救与延长梅氏生命。台大医院各科有关医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应对方案,并决定以增加抵抗力和控制摄护腺肿瘤进一步恶化为主治措施,以尽量维持到病人亲眼看到自己主持的清华原子炉完成的时刻。6月11日,院方开始对病人进行女性荷尔蒙激素围堵,效果并不显著,梅仍处于生命垂危之中。闻讯赶来的胡适、陈雪屏、钱思亮、查良钊、浦薛凤等学界要人兼好友紧急商谈,电请梅夫人韩咏华由美赴台予以照拂。韩咏华得到消息,惊惧中匆匆收拾行装飞台。 。。

最后的光芒(3)
1951年,当梅贻琦在美国协进社落脚后,夫人韩咏华得此消息,携带两个外孙由香港赴美。此时,儿子梅祖彦正在美国读书,一对老夫妻再度与分别8年的儿子聚在了一起。1943年秋,正在西南联大机械系二年级读书的梅祖彦弃学入伍,被分配到美军驻昆部队当译员,后被派往美国密西西比州一军事基地工作,1946年9月退役复学,进入梅贻琦早年留美时的母校吴士脱理工学院机械系插班就读,1949年以“高才生”(Honors)毕业,入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50年毕业后,入美国沃兴顿公司任技术员。1954年,在一帮海外中国同学鼓动下,梅祖彦蒙生了回归大陆在共产党红旗映照下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想法。许多年后,梅祖彦说:“此前有不少留学生回到了大陆,并传来了很多解放后的情况。父亲知道我和一些同学也在筹划远行,他虽然未动声色,但显得出心中焦虑。后来还是重视了我自己选择前途的意愿。”'42'梅贻琦一生奉行民主自由,尊重个人意志,对孩子的理想追求不曾干涉,梅祖彦自西南联大弃学入伍如此,由美返回大陆亦如是。当然,随着时转势移,二者又有不同,面对儿子这一新的人生选择,梅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当儿子正式决定出走时,向来沉默寡言的梅贻琦以低沉的语调对这位独子说:“你回去是有用的,我就不行了。”又说:“可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43'言毕泪下。梅贻琦一语成谶,自此一别,父子竟成永诀。'44'
梅祖彦离美回归大陆,未久即分配到清华大学任助教,梅贻琦也于翌年赴台湾,韩咏华继续留在纽约独自生活。因梅贻琦赴台后领的是台币,薪水微薄,远不能支持夫人穿衣吃饭,一生倔犟要强的韩咏华开始到外面打工。此时韩已62岁,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厂做工,后转一家首饰店卖货,继之经人介绍到一家医院做护工,最后转到一个盲童学校照料盲童,生活极其艰难。据赵赓飏回忆:民国四十七八年,清华校友阎振兴从美国赴台,说“曾经探望过梅师母,‘生活太苦,赓扬,必须跟梅先生说,设法给师母汇钱,或接她来台湾!’说着阎兄眼中就充满了眼泪”。'45'赵氏把阎校友所说的情况向梅贻琦报告后,梅认为自己在台薪金微薄,无法汇钱照料,而新竹清华校区的建设正在关键时刻,自己还负有“教育部长”的职责,应酬极多,心力交瘁。更为难的是梅贻琦的居处是台北清华办事处办公室,没有自己的私人住房,只有等新竹清华原子炉建成,自己辞去“教育部长”之后才能有安家定居的打算。想不到原子炉尚未建成,“教育部长”仍在任上,就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甚至到了生命垂危的边沿。面对此情,只得召韩咏华赴台照料。6月19日,韩咏华抵达台北与丈夫相见。
7月22日,梅贻琦病情更趋危急,医生开始采用未婚女性鲜血反复输血(在两年时间里,先后输血39次)。7月28日施行切除睾丸手术,病情稍有缓和。
就在台大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的同时,美国驻台协防司令特别派美国海军军医院外科主任Firoved军医上校前往会诊,而后专门自日本横须贺美军海军基地医院请来内科主任Weiss博士为其诊断,并尽力自美军医疗系统供应所需药品。在台湾当局和美军驻台协防司令部共同努力下,美国X光最高权威Hodges博士,多次被邀赴台为梅贻琦检查胃肠及全身。日本癌症专家久留性胜博士也受邀特别自日本赴台为梅贻琦诊察病情,并提出救治办法。经过海内外世界一流专家齐心协力施救,梅贻琦病况渐有起色,食欲增加,至10月31日首次离床,由轮椅推出病室外散步,病情稳定。
1961年9月,梅贻琦痰塞左肺,又濒危急,台大美籍客座教授Doan博士建议使用抗癌新药5FluoroUracil,也是美国下议院院长雷朋所用的药品进行强力阻击。台湾当局同意该方案并立即指令相关方面自美国进口该药,以最快的速度搭机运台,延长梅氏生命。9月16日,该药运抵云湾并对病人应用,前后共用六期,每期陆续注射两周然后休息十日,周而复始,每期药量逐渐增加,渐见效果。
梅贻琦在住院期间,一直牵挂着他倾尽心血的原子炉事宜,身体稍好的时候仍在病榻上批阅公事。12月,原子炉安装完毕,台湾当局布置庆典,因梅不能下床出行,遂于1962年1月1日,安排梅贻琦在病榻上象征性地按动原子炉启运转动的电钮,标志着他最后岁月中的一段“大事因缘”已修成正果。


注释
'1' 袁随善《怀念梅贻琦老校长》,载《 清华校友通讯》,(复)20期,1989年10月。
'2'《北总布胡同三号—童年琐忆》,载《不重合的圆—梁从诫文化随笔》,梁从诫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另,据悉梁从诚先生于2010年10月28日,因病于北京世纪坛医院逝世。特此悼念—作者附记。
'3' 《回忆梅贻琦座谈会》,吴泽霖发言,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李书华《悼梅月涵先生》,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37'韩咏华《我与梅贻琦》,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6'《回忆梅贻琦座谈会》,韩咏华发言,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7、18'《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增补本),浦江清著,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
'8'沈刚如《献身大学教育的梅贻琦先生》,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9'叶企孙第三次审讯材料(1968年9月4日),载《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虞昊、黄延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10'《回忆梅贻琦座谈会》,陈岱孙发言,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21、22'《梅贻琦传稿》,赵赓飏著,台北,邦信文化公司1989年出版。
'12'蔡麟笔《为百世师为天下法》,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3'《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费慰梅著,成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 《回忆梅贻琦座谈会》,何介人发言,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5、30'张起钧《临难不苟的梅贻琦先生》,载《梅校长月涵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出版1965年5月印行。
'16'叶公超《梅贻琦:一位平实真诚的师友》,载《传记文学》,第6卷,第5期,1965年5月。
'17'《冯友兰自述》,第104页,冯友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9'黄延复《梅贻琦、陈寅恪“解放”前夕为何要“出走”?》,新浪网黄延复博客,2009年5月12日。
'20'《梅贻琦日记》(一九四一—一九四六),黄延复、王小宁整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2' 林从敏《追忆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24'《国立清华大学校刊》341号,1931年12月4日。
'25'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第82页注,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26'严信民《听听章伯钧的狂言:“我说就是要和共产党争天下”!》,载《人民日报》1957年7月3日。
'27'《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梁怡、李向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8'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31、32、40'黄延复《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33、34、39' 赵赓飏《协助清华在台复校琐忆—为纪念梅校长逝世二十周年作》,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35'叶公超《忆梅校长》,载《梅校长月涵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出版,1965年5月印行。
'36'吴泽霖《记教育家梅月涵先生》,载《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八辑,北京市政协1983年9月。
'37'方钜成、姜桂侬《忆梅校长在伦敦二三事》,载《清华校友通讯》,(复)13期,1986年4月。
'41'浦薛凤《梅故校长精神永在》,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2'梅祖彦《天南地北坐春风—怀念先父梅贻琦校长》,载《永远的清华园—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宗璞 熊秉明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出版。
'43'李鹤龄《关于前校长梅贻琦的几件事》,载《清华校友通讯》,(复)6期,1982年10月。
'44'据梅祖彦说:“我在军队服务时间较久,学业因而耽误了三年。不过在服务的后期,被派调到美国的军事基地工作,服务结束后得到机会在美国继续学业。1949年我在父亲的母校吴斯特理工学院本院毕业,这件事父亲后来还算满意。”又说:“我回到北京后不久父亲即长住台湾,从那以后没有再给我写过信,但从母亲由美国来信中知道父亲得悉我回到清华母校任教后感到欣慰,以我的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很为关心。”梅祖彦由美国回到大陆后,一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任教授,为中国著名水力机械专家。先后提任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第三届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南联大校友会会长、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于2003年5月27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45'赵赓飏《琐事忆梅师》,载《梅贻琦先生纪念集》,黄延复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


〃     ! 本文件仅供学习使用,请勿传播!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