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道 >

第32章

王道-第32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阳选择武州作为进军的第一个目标,有两方面的原因。

金阳认为征伐新罗王国,必须绕过大邱,直接进攻徐罗筏。因为此路线不仅距离最短,而且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与新罗军队正面冲突而带来的危险。

依据《三国史记》,金阳的平东军“兵卒极勇”,而新罗军队其进攻也是强大无比。

此时,虽然新罗王国已开始趋于衰败,但是金大问所著的《花郎世纪》中描述花郎团“宰相贤明,臣下忠诚,比比皆是。故此将帅优良,士兵勇猛”。因此,由花郎徒加入的新罗军队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平东军若是与他们迎面而战,稍有不慎则会惨败而归。

况且,新罗军队由九个支派整编而成,是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

所以金阳首先攻取武州有双重意义,一是为了锻炼平东军的作战能力,同时又要以占领武州来威胁新罗的朝廷。

声东击西。

这是金阳采取的战术。

表面上宣扬进军东边,其实是要攻打西边。

金阳兴兵,对外声张要进攻新罗的中心地徐罗筏,这使新罗的朝廷坐立不安。事实上,他想占领的却是反方向的武州。他认为只要占领了武州,首先在心理上就会使新罗朝廷感到孤立无援。

况且,武州又是金阳曾被任职都督立足安身多年的地方。一旦能够占领武州使之成为自己的据点,那么,自己便可以拥有与张保皋进行协商谈判的资格,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这也是金阳进攻武州的一个原因。

于是金阳率领平东军袭击了武州,并且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便获得了极大的胜利。

原来,驻守武州城的是一个名叫停的地方军军长。当他一听说金阳率联合军队攻打过来,便早早地将城门打开,以表归顺之意。

武州城民早年间便对曾是武州都督的金阳心生敬佩,极其爱戴。其中有个叫金良顺的地方将领,还曾是金阳的亲信。他更是派他手下的士兵打开城门,迎接平东军。

这样,金阳率领的平东军不费一兵一卒,整整齐齐地入了城。

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征服了武州的金阳,又一鼓作气向南原进攻。

南原曾属百济王国的高龙郡,唐高宗派苏定方领兵消灭百济时,这里就是刘仁轨逃亡落难的地方。是年,文武大王在这儿汇兵。神文王时,这里改称为小京。

如果金阳不及时攻下南原,他便无法使武州与清海镇相接;同时,也将无法构筑一条稳固的军事防线。因此,金阳决定攻破南原。

当时金允长任南原城太守,他是金阳叔父金欣的后辈。生性耿直的金允长与他的部下共赴疆场,誓守南原,与金阳的平东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南原城的城墙以石块砌成,由五百士兵把守。金允长一面死守城郭,一面急急地派人送信请求援兵。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还没等救兵到来,金允长保卫的城邑就在郑年的率领下被攻破了。

郑年的骑兵号称天下无敌,他一出兵,攻无不克,因此常常作为先遣部队,“骑马使枪,莫敢对垒”。

郑年率领他的先遣骑兵以犹如辟开参天大树之势,击败了敌兵,冲破了对方的防线。目睹此景的金阳赞叹不已:

“确似杜预之风,犹如破竹之势。”

破竹之势。

晋武帝时,大将军杜预讨伐东吴,最终使三国时代画上了句号。当时,他的部下建议:“今即攻打东吴实有困难。现春雨绵绵,疫病亦时时侵染,先行退兵后,再做打算,如何?”然而杜预坚定地否决:“不可退兵。今我军之势可破参天大树,怎可放弃如此绝好机会呢?”他坚决反对退兵,一鼓作气打败了东吴,成为统一中原的大英雄。

破竹之势,即以辟开参天大树之势击破敌军,这正是比喻杜预的战术所具备的猛烈的攻击性。而郑年就是此类英雄,他拥有杜预般的战术和武艺。

这样,金阳以两日之时占领了南原,太守金允长弃城而逃,被平东士兵在芝梨山上俘获。

当金允长被五花大绑带到金阳面前时,金阳立即走上前去给金允长松绑,一边说道:“我们之所以成为敌我,相互攻打,都是出于误会,而不是为了得到南原城。所以,我并不仇恨你。”

谁知,面对着正在松绑的金阳,金允长却以唾骂回答了他,唾沫正吐在金阳的脸上。

“若是我早知道你这个家伙是叛贼金宪昌的叛骨,身上流着叛贼的血,当时就该杀了你。”

旁边,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郑年,急忙上前想要擦掉金阳脸上的唾沫,却被金阳一把推开,喝道:“别动,擦掉脸上的唾沫就表明拒绝对方。”接着又对金允长说:“那么,你还有什么愿望?”

金允长毫不犹豫,立即答道:“我不想死在敌人的刀下,你就成全我结束在自己的手上吧。”

话音刚落,两旁金阳的部下,个个全都气势汹汹地拔出刀来,要杀掉这个侮辱大将军的俘虏。然而,金阳却制止了他的部下,答应了金允长的要求。只见,金允长“嗖”的一下拔出身上佩带的匕首,一把插进了自己的胸膛。

金允长死后,金阳以极其高的礼节厚葬了他,而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却一直保留到变干为止,没有擦掉。

对此,郑年很是奇怪,问道:“您为什么不早点儿擦掉呢?”

金阳则这样回答:“擦掉唾沫,表明我拒绝吐者之意。”

“可是,那家伙不是侮辱大将军您了吗,理所当然就应该拒绝他,不是吗?”

“可拒绝的前提是接受。”

“您为何这样说?拒绝是逆,接受是顺。逆和顺怎么会一样呢?”

这时,金阳笑了。

“他的确吐唾沫在我的脸上侮辱我,可这只是他的意思。如果我擦掉,表明我接受了他的侮辱。而不擦,直到它自己变干为止,则表明我不接受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不过是吐在虚空中而已。”

“若真是这样,那他侮辱的又是谁呢?”

“既然不是我,”金阳哈哈大笑起来,“自然就是他自己了。”

唾面自干。

一直等到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自然变干,指人生处世有时必须以极度容忍的耐力容忍一切。

金阳的这一席话,以及他先前的这种与常人截然相反的行为,使郑年真正见识到了金阳与众不同的风范。

如此,金阳统率平东军出征未满一个月,便占领了武州和南原,已经掌握了新罗领土的一部分了。

然而,得胜的平东军还未来得及享受这些胜利战果,金阳便又发出了撤兵退回清海镇的命令。立时,军中上下议论纷纷,将领们也都满脸疑问,尤其是郑年。

郑年引用金阳称赞自己像名将杜预一样有犹如破竹之势的比喻,反驳道:“为什么要退兵?大将军不是说,我军有辟开参天大树的气势吗?”

“因为,杜预还曾说过,劈开三两下即可,余下的顺着刀刃,便自然开裂。”

金阳说得很对。

劈树时,第一下、第二下,甚至第三下都非常困难,但有了这几下之后,顺着刀刃,这树就会极其容易地“迎刃而解”。

但是,金阳的这种回答使部下们更是迷惑而不得其解,于是干脆直接问道:“是啊,如今我们已经占领了武州和南原,这就等于头几下,其余的还犹豫什么呢?只要一路直下攻到徐罗筏,这树不就辟开了吗?大将军为什么要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呢?”

然而金阳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坚定地回答:“现在,士兵们长期作战都已精疲力竭,马匹也疲乏劳累。这正是该回去休养的时候了。”

于是不久,平东军便班师回朝,退到了清海镇休养一段时期。撤军的理由一直被大家认为是军马劳顿的缘故,以至于《三国史记》中的记载也是这样。然而,这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借口罢了,其实金阳撤军的理由却在别处。

这是金阳思虑了很久的一个计划,他今天后退一步是为了明天能够前进十步。

金阳回到清海镇之后,不仅休整了兵马,更重要的是,他要使张保皋立一个坚定而不可动摇的决心。

虽然张保皋的一万兵马有五千,即一半是他借来的,但他却从始至终毫不贪恋他人军权,而且一直对此对彼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是,他这种不即不离的态度却令金阳深感不安。

自从金明集中兵力反攻徐罗筏,登上了王位之后,金阳一直等待一个时机能与金明一决胜负。毫无疑问,这需要有更多的兵力,因此,金阳急需张保皋的支持。

金阳认为,如今只要借助张保皋的兵力,他就可以战胜金明。而且,这是惟一的一个方法,只有依靠张保皋。

金阳十分清楚这一点。

所以,金阳要想方设法促成张保皋下这个决心。事实上,很早以前金阳便开始暗自谋划,为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提前做好了准备。

回到清海镇的第二天,金阳立即去拜访了金徵。

“祝贺你取得了胜利!”

身为总司令官而未出征的金徵满面笑容,祝贺战果累累、凯旋而归的金阳。接着他问道:“但是,为何将军不趁这骑虎之势乘胜追击呢?这未免有些不妥吧?”

骑虎之势。

顾名思义,指骑着老虎奔跑的气势。而骑在老虎身上的人在老虎停止脚步之前,中途却无法起身,否则就会有被老虎伤害的危险。这便是骑虎之人的境地。既然这样,就应该坚持到底才是。

“大人,因为有比骑虎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小人就回来了。”

“有什么事情这样要紧?”

“画龙点睛。”

听到金阳的回答,金徵连连摇摇头,问道:“什么龙?谁是这龙?我听不懂将军究竟在说什么?”

于是,金阳微笑着回答:“大人,大人难道已经忘了先辈了吗?不知大人是否还记得多年以前的半夜造访,小人向上大等大人的一个请求?”

金徵记得金阳所指的这件事请,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金阳设法躲开耳目,深更半夜求见父亲上大等大人金均贞,要求无论如何派自己去武州任都督一职。

“那时,上大等大人曾问小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武州任都督。小人回答说想去武州上任都督只是为了能结交上张保皋大使。所谓远交近攻嘛。古人认为应该结交远国结为同盟,而共同攻打邻国。因此,为了讨伐邻国新罗,小人自以为有必要结交张保皋大使,与远处的清海镇结成同盟。这便是小人一直以来的想法,而且一切也按照小人的预想实现了。”

金阳的这番话倒是千真万确。

十年以前,金阳便预测到今天会有这样的局面,那时他便开始为策划今天这个计谋而准备了。

这时,金阳压低了嗓音说道:“十年前小人所预测的事情,如今都一一应验了。现在大人若想报仇雪恨,重新得到天下,除了张保皋,天底下便再也没有能共同图谋的人了。所以,如果张保皋不是龙,那还有谁能是龙呢?”

说到这里,金徵才明白这龙是指谁了。

“大人,”这时,金阳靠近一些坐过来,诚心诚意地说道:“这龙若是只画在纸上,它果真能飞吗?”

“当然不能。”金徵摇了摇头。

“那么,若要画里的龙活动起来该怎么办呢?”

“只能点上龙的眼睛吧。”金徵回答。

画龙点睛。

如字面之意,给画中的龙点上眼睛,即要将画最终完成的意思,传说这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梁代名画家张僧繇而来的。一次,张僧繇受金陵(现南京)安乐寺住持之托,在寺壁上画了四条腾云驾雾、似飞欲飞的龙。画好之后,人们纷纷围上来观赏,并为张僧繇的画技赞叹不已。

欣赏之余,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这两条龙的眼睛并没画完。当人们问起的时候,这位画家却回答说:“若是画上眼睛,龙便会飞走了。”

但是人们不相信画里的龙真的会飞走,偏要让他画。于是,张僧繇无奈提起画笔点上龙眼。谁知,刚点了两条,只见墙上雷霆大作,震破墙壁,这两条龙便乘云飞出,升上天去,而墙壁上留下一片空白,只剩下还未点睛的两条龙。

从此以后,便有了“画龙点睛”的说法,画龙要最后才能点上眼睛去完成它,比喻做事时关键部分要最后完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大人,”金阳继续问道:“大人以为张保皋大使的眼睛要怎样点为佳?”

金徵默默思索,没有回答。

于是,金阳这样说道:“若不为张大使点睛,那他只能是画里的龙。而想要为皇上和皇妃报仇,则必须要使张保皋大使行动起来。”

金徵依然无语。沉默一阵之后,金阳首先开了口:“小人倒有一个可施之计。”

“什么计策?”

“这计策就在大人的手边。”

“就在我的手边?”金徵用疑惑的眼神看着金阳,问道:“你为什么说就在我的手边呢?”

于是,金阳解释说:“因为这条龙是大人您画的,确是这样。在纸上画出龙的画师正是大人您哪,所以,给龙点睛的事情不该劳您的贵手吗?”

“那我又该怎样画呢?将军不妨讲一讲。”

为了防止隔墙有耳,金阳环顾了一下四周,声音压低得只有他旁边的金徵才能听到。

“那小人就失礼了。”

一见金徵点头允许,金阳便立即近身上前,在金徵的耳边窃窃私语起来。

听完了金阳的密谋,金徵脸色大变。

“什么!我年已四十有六,怎能再举行婚典呢。”

“大人!”金阳一本正经地说:“只有这样,惟有这一计可画龙点睛啊。”

此计便是政治联姻。

这是一种不考虑当事人的意见,完全按主婚人的利益而强制的婚姻。这正是金阳的计谋中重要一环。

张保皋生有二子,一男一女。儿子后因受父亲的牵连遭到迫害,逃亡日本。而当时,张保皋的女儿未及婚嫁之年,只有十三、四岁。

张保皋给女儿取名为义英,并且格外疼爱这个孩子。金阳在清海镇的几个月期间,从未见过张保皋的夫人朴氏,却常常能看到他的女儿义英。

据传闻,张保皋的夫人曾被海寇贩卖到唐朝时的中国大陆沦为奴隶,后来被张保皋营救。张保皋那样憎恶那些海寇,不仅因为他曾亲眼目睹那些被海寇强行劫持沦为奴隶的新罗人悲惨的命运,而且他所心爱的妻子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当时,这个传闻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