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道 >

第34章

王道-第34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段时期,金阳正值图谋治国大业之时,而夫人却是带着岳父利弘的最后通牒而来的。于是为了不影响自己飞黄腾达,立身扬名,他不得不逼迫妻子四宝自尽。

那时,女儿德生就躺在妈妈的身边。金阳对女儿熟睡的样子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她刚五岁,如今日月变换,她也该七岁了吧。

然而,金阳并没有因此而茫然失措。他在想,就算妻子死得悲惨,女儿德生被柏栗寺的住持月如收养。可是,现在她是被敌人抓住当了人质啊。

“啊呀,”正在此时,金徵叹息道:“这如何是好啊?战争也该依军规而行嘛。都说若想持久争战,关键在铠甲与头盔。而如今,竟然连年幼的孩子都成了战争的要挟。没想到国家社稷竟已堕落到如此地步啊。”

甲胄生虮虱。

《韩非子》里曾有“久战甲胄生虮虱”一说。意思是,打仗打得时间太长,以至于铠甲里竟然长了虱子。

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金阳不露声色,泰然自若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请大人不要过于担心。古代百济曾有一位将军叫季柏,在国家将亡之时,他面对自己精心挑选的五千名决死队员说:‘以一国之力对抗唐与新罗两国之和,我们无法预测国家的存亡。所以,既然本将家室有被俘的可能,成为敌人的奴婢,虽然活着却受到辱骂,那莫不如死了痛快。’

说罢,季柏当即便手刃妻妾,毫无顾虑地冲向了战场。同样,将我军的五千将士视为决死队员也并不为过。别说一万敌军,即使唐军十万,我军也不会后退半步。

无论何时,我军将领都愿以身报国。如同季柏一样,与其家人被俘为奴,受辱挨骂,不如死而后已。所以,恳请大人不要为此忧心。”

但是,金徵仍然摇摇头说:“将军,怎能让幼女为战争而牺牲呢,还是集合军兵撤退把。”

这时,金阳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人生迟早都会以死结束,即使这次女儿死了,等到天下太平之时,无论多少子女都能再有,难道不是吗?”

金阳说罢,立刻纠集军兵,命令击鼓前行,亲自率兵急驰而去。

金阳一直冲在最前线,带领士兵如旋风一般,不一会儿便来到敌军城下。

他喝住战马,向城内高声喊道:“我是平东将军,要与金敏周大监对话!”

金敏周听到喊声,便来到城楼上探察。他刚一露出头来,只听得城下的金阳愤然喝道:“抓了我的女儿,倒是敢当面让我看看哪!若真是我的女儿,我当即领兵回身,不在话下。但若不是,我会剖开你的肚子,挖出你的心肝下酒喝!”

听了这话,金敏周微微一笑,回道:“是你在放肆。原本只道你是反贼金宪昌的贼骨,还不知你是个不畏虎的牛犊啊,胆敢集结军队叛国。来人,给他看看他想看的。”

话音刚落,城楼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女童模样的孩子,头上还戴着一顶夺人眼目的红色童帽。

几乎与此同时,金阳抽出一支箭来,搭弓拉弦出了手。箭“嗖”的一声伴着哨响飞了出去。这是一支鸣镝的箭。

在那一瞬间,头戴红色童帽的女孩一下中箭,应声而倒。

正是金阳,这个作为父亲的人射中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德生,眨眼之间夺去了女儿的生命。

顿时,两方所有的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得哑然失色,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金阳竟然毫不犹豫地亲手射杀自己年幼的女儿,而且就发生在这一瞬之间,这一切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正是金阳这种毅然决然,为了胜利而牺牲女儿的意志和态度,激发了平东军勇猛不屈的精神和不可遏制的士气。旋即,金阳带领这支平东军上上下下团结一致,发起了全面的总攻击,很快便攻破了城邑。金敏周逃出城外,躲避到附近的平山,被骆金带领的士兵擒住,杀了。

就这样,金阳率领五千誓死平东军一鼓作气,只一下便剿灭了金敏周的一万官兵,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得胜的平东士兵们在城内四处查看,企图寻找到将军女儿德生的尸首,将其埋葬,但是竟然什么也未发现。他们分明亲眼目睹将军的女儿德生中箭而倒,可在城内上下一一搜索,仍未所得。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一名士兵在城楼的石墙上发现了一件东西。那是一个用麦秸扎成的娃娃,远远看去极像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实际上却是穿着童衣,戴着童帽的稻草人。

这个稻草人的胸口正中插着一支箭,竟然就是一支鸣镝的箭。

金阳一直爱用一种能发出哨声,且箭杆装饰有金色野鸡羽毛的鸣箭。毫无疑问,稻草娃娃身上的这支箭正是他射的那支。

原来,金敏周其实并未抓到金阳的女儿德生。但是,他为了先声夺人,用一个假人来挟持金阳,以便能挫败平东军之士气。

兵贵先声后实。

古人认为,两军相战,不战而胜为上,若万不得已才以武力取胜。所以,这分明是金敏周夺人士气的一个诡计。

“真是令人震惊啊,大将军。将军出箭有力,竟然都能射入石中啊。”金徵指着被金阳射中的稻草人说道。

“若不是大将军的箭法如此高超一箭中石,我军恐怕不会如此迅速地获取空前的胜利啊。”

金徵所谓一箭中石,是从称赞中国古代名将李广的一句成语“中石没镞”而来的。李广尤以箭术和马术见长,在北方匈奴犯境之时,常能制敌先机,被称为“飞将军”,致使敌人闻风丧胆。

有一次,李广与同伴去山林中射虎,日暮时分,当李广转过一山包时,突然发现山脚下的草丛里,若隐若现地蹲着一只猛虎,仿佛就要向他扑来,李广赶忙搭箭,“嗖”地一声向猛虎射去。

奇怪的是,那虎明明中了箭,却不知为何毫无挣扎之相。心中疑虑的李广提刀持棒走上前去一看,原来,哪里是什么猛虎,分明是一块大石。再看那支箭,箭簇已射进石头,拔也拔不出来。

“啊,怎会这样,这一箭竟能射进石头里。”

于是,李广又照原样向石头射了几箭,只见石头迸出火花,箭也应声落地,即使用尽全身力气,再也无法射进石头。

因为那头一箭是为了要一箭杀死猛虎,使出浑身力气射出,力量之大竟中石没镞。而后几箭,却明明知道那不是虎,便也无法超常规发挥。

从此以后便有了“中石没镞”说法,意思是如果全神贯注,使出浑身力气,便会以超常的力量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金徵赞叹金阳“大将军一箭中石”就是如此。

金徵以为金阳之所以能够一箭中的,是因为金阳认为那个戴着红色童帽的娃娃就是女儿德生,所以才能这样使出浑身解数。倘若事先知道是个稻草人,肯定不会一箭射中。因此,他更加坚定地相信金阳对女儿的行为是大义灭亲,而恰恰这种毅然决然的意志,就是带动军兵取得光辉战绩的原动力。

然而,金徵却完全错了,他并没有真正看透金阳的内心。

事实上,金阳在射箭时已经认定,站在城楼上的不是他的女儿德生,而是一个稻草人。

因为女儿德生在丈人利弘的眼中是可爱的孙女。利弘是与金明关系最近的当权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他对女婿杀自己女儿四宝的事咬牙切齿,但是,金阳肯定他一定不是一个将孙女德生用作人质的铁石心肠的爷爷。

因此金阳十分清楚,那不是一个活人,而是打扮成女儿模样的一个稻草人。同时,他也意识到这反倒是一次使平东军士气高涨,绝地反击的大好机会。

换言之,他要让全军都感受到自己亲手杀死女儿大义灭亲的果敢和觉悟,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

事实上,即使金阳真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女儿德生,而不是什么稻草人,他也会照样发出箭来。因为,他是那个逼迫妻子四宝自尽,不允许腾达之路上出现绊脚石的金阳。

金阳坚信,只有走这条以五千决死队员击败一万大军的道路才是最有利的方法。而且,金阳同样清楚或许今后还会有与数万名官兵决一死战的时候,但这都是通向胜利的必经之路。

他想到了吴起。

吴起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地位等同的《吴子》兵法一书,是一位卓越超群的英雄人物。身为鲁国将军的吴起,其妻是他本国的女人。后来为了避免他人的怀疑,他竟然将妻子杀死以示忠心。在这一点上,吴起和金阳是相同的,他们杀妻都是为了避嫌显忠。

不仅如此。

吴起每战必胜,其原因在于他极其爱惜自己的部下,以至于部下受疮疡之苦时,他竟会吮吸脓疮,亲自为他的部下医治。因此,吴起的部下全都为吴起这种爱兵如己的行为感动,对吴起赤胆忠心,成为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

此谓“吮疽之仁”。

即对别人施以口吮吸脓疮的仁慈。

为士兵以口吮吸脓疮的吴起之所以在部下面前做出如此令人感激涕零的行为,并不是因他卑下谦虚,而是为了笼络部下的人心。

与此相同。

既已清楚不是自己的女儿,只是一个稻草人,金阳却仍然从容坚定地一箭射中,做出大义灭亲的样子。他这样表现也是为了得到士兵的忠肝义胆,与吴起口吮脓疮并无两样。

总之,金阳在第一场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果。

后人纷纷认为金阳只以一箭取胜,是一个为夺取胜利而不择手段的乱世枭雄,并将铁冶县一战称为“一箭射没金饮羽”。

由此,后世之人可以窥伺到金阳戏剧性人生的一个片断。

正当这边庆祝胜利的时候,那边朱砂山烽火台的烽烟已燃起了第五炬。朱砂山位于徐罗筏以西约四十里,是敌军进攻王都的必经之路。

烽火台是作敌人进犯情况紧急时,传递消息之用。夜间点火称为烽,白昼燃烟称为燧。

白天由于风云雪雨的遮蔽,有时无法观望远处,遂以烽火作警示信号。若遇到十分紧急的情况,则燃烟数次。

那时,烽火所燃之物通常是原野里的狼或其他野兽的粪便,因此又称之为狼烟。而眼下朱砂山烽火台已狼烟四起了。

朱砂山烽火台与方山烽火台相连接,以传报徐罗筏西边的军急消息为主,是向新罗朝廷禀报之前的最后一站。

朱砂山烽火台已经燃起了第五炬烽火,这实在是一个不祥之兆。

通常,平安无事燃烟一炬;危情突发燃烟二炬;敌人入侵,进犯边境燃烟三炬;敌我交战,不分胜负则燃烟四炬。而今已燃烟五炬,表明我军已被敌军击溃,节节败退。这已经属于最高警示了。

其实几天以前,新罗王都的朝廷已接到铁冶县出现战况的消息,正焦躁不安地等待结果。如今,五炬烽烟已经清清楚楚地表明,金敏周带领的官兵一败涂地。

“这可如何是好?”

在许多朝中大臣聚集的御前会议之中,闵哀王金明异常焦急地问道。

“金敏周大监率领的我军被敌军击败。急报传来,金敏周大监已战死疆场。该如何是好啊?”

参加御前会议的都是当时最高权利的代表者,其中以利弘为首,还有金贵,金宪颂等。大家全都表情沉重,无人敢言。

“不仅如此,敌军正以最快速度向我王都袭来,即可冲破防线,不是吗?”

大王金明说的都是严峻的事实。

《三国史记》中也曾记载,十二月在铁冶县一战中,三千骑兵将一万官兵几乎全部歼灭。

打败了金敏周,平东军已无阻力可言,屡屡击破各地的防御战线,所到之处官方已毫无招架之力。

不知不觉,转眼间已到了第二年正月。金阳的军队正在冲破最后一道防线达伐,即将到达王都。

以往,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地支日如子日、丑日、寅日等是宫内制定的一个禁日。每到禁日宫内主仆全都谨慎度日,不敢出半点差错,以至于后来有了成语“怛忉之日”。据说这些禁日是为了纪念知王避免琴匣之灾的缘故而定的。

这件事情的由来被《三国史记》记载了下来:当年知王的王妃与僧侣勾结,密谋那年的正月十五日暗杀大王。到了那天,王妃事先将僧侣藏于玄鹤琴琴匣之中。不曾想,在鼠、彘等物的帮助下,乌鸦将一张字条衔落在王的面前。于是,大王抢先一步辟开琴匣,杀死僧侣,及时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从此以后,定每年正月十六为乌鸦纪念日,同时流传开以糯米饭祭拜乌鸦的风俗。

然而,金阳的军兵却无视这些传统的禁忌之日,仍然雄赳赳气扬扬地继续向徐罗筏进军。

据说在当时,金阳曾这样对军兵说道:“为了赞颂乌鸦而停止前进是决不可能的事情。日后等待完成为王报仇雪耻的大业之后,再祭拜乌鸦也不为迟。”

正在平东军如火如荼之时,新罗朝廷的御前会议之上,金贵终于打破沉寂,开口谏言:“大王陛下,请不要过于忧心。虽然我军战败,金敏周大监也战亡,但是我军已处于高度战备状态,随时都可以对抗敌军的讨伐,与敌军一决胜负。即使敌军再勇猛,也不过五千人而已,我军却是实实在在的十万大军,怎会杀不了敌军的士气呢?”

十万大军。金明所说的十万大军,事实上的确是《三国史记》中所记载的数字。

“那么,”金明问道:“派谁担任将军最为合适呢?”

这时,利弘回答道:“大阿餐金胤麟将军和金义勋将军正日夜指挥士兵加紧训练。”

金明承认,金胤麟和金义勋都属优秀军长之列。然而他也很清楚,若要指挥此次战斗,这两位恐怕不能完全胜任。金阳之所以能以五千小兵乘胜追击,长驱直入,完全是因为他们“除旧布新,报仇雪耻”的口号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同心同德的不仅是士兵,凡平东军沿途经过的那些城邑,城内百姓也纷纷夹道迎送,端茶倒水,甚至连某些官军也倒戈投靠,与他们一同齐心协力进军王都。因此,金明心里明白,即使他有官军十万与敌军对战,但若没有明确的作战目的与目标,怕是无法轻易取胜。

“除这两人以外,没有其他人选了吗?”大王金明问道。

无论如何,民心即天心。金明感叹为何自己竟没有一个可以聚民心为天心的人物?

这时,利弘不失时机地进言道:“大王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