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

第14章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因为其中的真理和人性是那样地丰厚,每一个新的一代都能够从故事中观照到自己。《唐人街》便是这样一部作品。由于对类型的绝对精通,汤恩和波兰斯基将其天才推向了一个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持之以恒的天赋
    精通类型之所以至关重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银幕剧作并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无论你听人怎么吹嘘一个周末在游泳池边就能赶出一个本子,一部优秀的剧本从初始灵感到最后定稿,都需要花费半年、九个月、一年甚或更长的时间。从设计背景、刻画人物和构建故事而言,写作一部电影和写作一部四百页的小说需要花费同样的创造性劳动。唯一的重大区别就是,讲述故事实际使用的字数不同而已。一部剧本煞费苦心的言简意赅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而用散文填充稿子的自由常常能使这一任务变得更加简单甚至更加快捷。所有的写作都是一种磨炼,而银幕剧作则是一场纪律严明的军训。所以,你必须问自己,什么东西能够使你的欲望一刻不停地燃烧那么久·
    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例如,海明威便痴迷于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在他目睹了父亲的自杀之后,这一问题成为他的作品的、乃至生活的中心主题。他在战场上、在体育运动中、在猎场上,不断地追逐死亡,直到最后,他将猎枪插入自己口中之后,才终于找到死亡。查尔斯…狄更斯的父亲因债务诉讼被捕入狱,他在《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中反复地描写了孤独的儿童苦苦地寻找失散的父亲这一情节。莫里哀对17世纪法国的愚蠢和堕落痛恨不已,其作品的题目读起来就像是一份对人性恶的诉状:《吝啬鬼》、《愤世嫉俗》、《没病找病》。这些作家都找到了他们的主题,并支撑着他们走过创作的漫长旅程。
    你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否像海明威和狄更斯那样,是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中来吸取养分的·或者像莫里哀那样,描写你对社会和人性的想法·无论你的灵感源泉是什么,你都必须注意这一点:早在你脱稿之前,你对自我的爱将会衰竭死亡,你对思想的爱也会染病而亡。你会变得精疲力竭,厌倦于描写你自己和你的思想,你也许完不成这段赛程。
所以,你还必须问自己:我最喜欢的类型是什么·然后,去写你自己喜爱的类型。因为尽管对某一观念或经历的激情可能衰竭,但对电影的爱却是永恒的。类型应该是一个不断给你注 入新的灵感的源泉。每次当你重读你的手稿时,它都应该令你 兴奋,因为这是你自己写出的那种故事,那种就是冒雨排队买票 你也会去看的电影。不要因为知识界的朋友认为某一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你就去写它。不要因为你认为某一题材会在。《电影季刊》中得到评论界的赞赏,你就去写它。真心实意地选择你的类型,因为在想要写作的所有原因中,唯一一个能够时时刻刻为我们提供养分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爱。

第五章  结构与人物

情节和人物,何者更为重要·这一争论就像这门艺术本身一样古老。亚里士多德两相权衡之后,得出结论说,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他的观点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直到小说的发展使意见的钟摆偏向了另一边。到19世纪,许多人认为,结构仅仅是一个为展示人性而设计的器皿,读者想要的是令人痴迷的复杂的人物形象。今天,两方仍然争讼不已,没有裁决。双方相持不下的原因非常简单:这种争论仅仅是貌似有理的。
我们不能问何者更为重要,是结构还是人物,因为结构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结构。它们是一回事,因此并不存在二者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然而,争论之所以还会继续,是因为世人对虚构人物的两个重要方面大都混淆不清——即人物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差别。

人物与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质的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可以获知的东西:年龄和智商;性别和性向;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的选择;教育和职业;个性和气质;价值和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日复一日地记录某人的生活而获知的关于人性的所有方面。这一切特征的总和使得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这种各种特质的独一无二的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这不是人物。
    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作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
    在人物塑造的表面之下,无论其面貌如何,这一个人到底是谁·在他的人性的最深处,我们将会发现什么·他是充满爱心还是残酷无情·慷慨大方还是自私自利·身强体壮还是弱不禁风·忠厚老实还是虚情假意·英勇无畏还是怯懦猥琐·得知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在对其欲望的追求中是采取这样的行动还是那样的行动。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便是什么样的人。
    压力是根本。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意义甚微。如果一不一人物在一个说谎将不会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的情况下选择讲真话,这一选择则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瞬间没有表达任何东西。但是,如果同样一个人物在说谎可以保全他性命的情况下还是坚持讲真话,那么,我们便能觉察到诚实是其性格的核心。
    考虑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两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其中之一是辆锈蚀的客货两用汽车,后面放着水桶、墩布和扫帚。开车的人是一个非法移民——一个安静、羞涩的劳动妇女,靠打黑工当家庭清洁工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与她并驰的是一辆光彩照人的新保时捷跑车,驾车的人是一位才华出众、有钱的神经外科大夫。这两人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信仰、性格和语言——从任何可以想象的方面而言,他们的人物塑造特征正好相反。
    突然,在他们前面,一辆载满学童的校车失去控制,撞到了一个高架桥的水泥柱子上,起火燃烧,将孩子们困在车内。现在,在这一可怕的压力下,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本来面目。
    谁选择停车·谁选择继续开走·他们都有继续开走的理由。那个家庭保姆担心,如果她卷入这场事故,警察也许会询问她,发现她是一个非法移民,将她逐出边界,这样她的家人就会挨饿。外科大夫担心,如果他受伤,双手被烧坏,那可是一双进行奇迹般的显微外科手术的手,那么几千名未来病人的生命就会因此而丧失。不过,我们假设他们两人都猛踩刹车,停了下来。
    这一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人物线索。但是,谁停下来是为了帮忙·谁停下是因为被当时的情景吓得没法再往前开·我们假设他们俩都选择了帮忙。这就告诉了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谁选择去打电话叫救护车,然后等着救护车的到来·谁选择冲进燃烧的汽车·我们假设他们俩一齐向汽车冲去——这个选择更深入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现在,大夫和清洁工都击碎窗玻璃,爬进火势汹汹的车内,抱起号哭的孩子,将他们救到安全之地。但是,他们的选择还没有结束。熊熊的火苗很快就把汽车变成了一座炼狱,他们脸上的皮肤被烧焦。他们每呼吸一下都有撕肝裂肺之痛。在这一恐怖的深渊,他们都意识到,仅仅剩下一秒钟,还可以救出仍然困在车内的许多孩子中的一个。大夫的反应如何·在这一千钧一发的本能反应中,他是伸手去拉较远处的白人孩子还是顺手拉出身旁的黑人小孩·清洁工的本能又会将她导向何处·她是去救那个小男孩·还是去救畏缩在她脚边的小女孩·她将如何作出“苏菲的选择”①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指两难的选择。出自影片《苏菲的选择》。在片中,纳粹军官逼迫集中营里的苏菲自己决定,在她的一双儿女中,让一个活下桌.——译者
我们可以发现,在完全不同的人物塑造下面,是完全相同的人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们两个都愿意为陌生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或者到最后,我们以为是英雄的人原来是个懦夫;或者我们以为怯懦的人原来是一个英雄。或者当真相大白时,我们或许会发现,无私的英雄主义并不是他们两个真正的人物性格的极限。因为文化移人的不可见力量也许会促使他们作出一个自发的选择,从而暴露他们无意识的性别或种族偏见……即使他们正在履行圣贤般的英勇行为时也不例外。无论这个场景最终会写成什么样,压力之下的选择将会摘下人物塑造的面具,我们会窥探到他们的本性,并在我们的智慧之光闪现之际把握住真正的人物性格。

    人物揭示
    用对比或反衬人物塑造来揭示真正的人物性格,这是所有优秀的故事讲述手法中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教给我们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则: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貌相。在表面特征的下面掩盖着一个深藏的本性。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如果故事开始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人物的行为表示他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丈夫”,到了故事的结尾,他依然是他最初表现出来的样子,一个没有秘密、没有未实现的梦想、没有隐藏的激情的充满爱心的丈夫,那么我们将会非常失望。当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完全吻合时,当内心生活和外在表现就像一块水泥一样同为一物时,这个角色便成了一张重复出现的、可以预见的行为的清单。这并不是说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可信。浮浅和单调的人的确存在……但他们很乏味。
    例如,兰博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第一滴血》中,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一个越战老兵,一个不惜翻山越岭以求离群索居的独行侠(人物塑造)。后来一个警长无端寻衅,于是乎兰博出山,却原来是一个冷酷无情、不可遏止的杀手(人物真相)。但是,兰博一旦出山,却不愿意再走回头路。在以后的续集中,他将子弹带绑缚在他那油光发亮、似乎是充了气的肌肉上,头缠红色的印度大头巾,直到超级英雄的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融合成一个比星期六早晨放映的卡通片还要单调的人物。
    试比较这一平面模式和詹姆斯·邦德。三部影片似乎就让兰博的戏达到了极限,但是邦德影片现在已有将近二十部。邦德不断复出,是因为世界观众能在那一对与人物塑造恰成对比的深层人物的反复揭示中获得无穷的乐趣。邦德喜欢出没于高级场所,厮混于脂粉之间:身着燕尾服,点缀豪华舞会,和漂亮女人调情时手中把玩着鸡尾酒杯。但是,当故事压力加强时,邦德的选择揭示出,在其花花公子的外表之下,是一个具有思想的兰博。这样就揭示出了,邦德恰好与其花花公子的外表相反,是一个睿智的超级英雄,这种揭示已经变成了一种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乐趣。
将这一原则推进一步:对照或反衬人物塑造的深层的人物性格揭示对主要人物而言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小角色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隐藏的层面,但是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描写——他们的内心决不能和他们的表面一模一样。

    人物弧光
    把这一原则更进一步: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在《裁决》中,主人公弗兰克·加尔文最初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波士顿律师,身着豪华三件套西服,举止长相颇像保罗·纽曼……漂亮得不近人情。戴维·马梅特的剧本后来揭开这一人物塑造的面纱,暴露出一个腐化、破落、自甘毁灭、无可救药的酒鬼,多年来没有打赢过一场官司。离婚和屈辱已经摧毁了他的精神。我们看见他在报刊讣告中找寻那些因车祸或工伤事故而死亡的人,然后赶到这些不幸的人们的葬礼上,向其悲伤的亲属递交他的名片,指望能够揽上几笔保险诉讼的买卖。这一序列以他酒醉之后的自我憎恨作为顶点,他在办公室滥砸一通,从墙上扯下他的文凭,在凌乱的地板上摔得粉碎。但恰在此时,案子来了。
    有人请他代理一宗医疗事故的诉讼,为一个变成植物人的妇女讨回公道。如果庭外调解,他可以马上赚回七万美金。但是,当他看到他的委托人的悲惨状况时,他觉得这个案子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笔唾手可得的丰厚的律师费,而且还是他灵魂得救的最后一次机会。他选择向天主教堂和政治权势集团挑战,不仅为他的委托人而战,而且为他自己的灵魂而战。和胜利一同到来的是他灵魂的复活。这场法律之战将他转变为一个清醒而且具有职业道德的优秀律师——在他失去生活的意志之前他就是这种人。
    这便是在整个虚构文学史上,人物和结构之间常见的运作方式。首先,故事展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从大学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哈姆莱特心情极度悲伤和迷茫,希望自己死去:“啊,但愿意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
    第二,我们很快就被引人人物的内心。他的真实性格在他选择采取这个行动而不是那个行动的过程中得到揭示: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声称,他是被哈姆莱特的叔叔当今国王克劳狄斯谋杀的。哈姆莱特的选择揭示了他极度睿智谨慎的天性,他极力克制自己不成熟的冲动和卤莽。他决定复仇,但必须等到他能够证明国王的罪恶之后:“我要用言语当作利剑……但不真正舞刀弄剑。”
    第三,这一层的天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冲突,即使不是完全相反也是相互对照。我们感觉到,他并不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样子。他不仅仅悲伤、敏感和谨慎。在他的人格面具之下还隐藏着其他的品质。哈姆莱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