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南非的启示 >

第95章

南非的启示-第95章

小说: 南非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牟懦闪宋镆韵∥蟮南汊拟模獠⒉槐砻髂戏嵌匀瞬诺奈指戳苏#槐砻髂戏钦嬲哂辛恕靶滦司锰濉倍匀瞬诺镊攘Α;褂腥颂岬酱笈昂9椤闭呖粗械牡胤饺匀恢饕乔笆龅目斩氐燃父鼍萌鹊愕厍嗟牡胤饺匀槐蝗瞬爬渎洹6褪窃谇笆龅哪歉鯬PS调查报告中,尽管表示要留在南非或者回到南非的人空前增加,但是具体问到他们对未来五年内南非能否解决或改善下列问题时,信心仍然不怎么样——表示对“未来五年内犯罪率将下降”有信心的只有45%,有信心失业将改善的为46%,而对未来的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标准提高有信心的都是50%。
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听听我们旅居南非同胞的感觉可能更有意思。前面提到的王晓鹏先生在访谈中说:
“既爱又恨、爱恨交织”不仅是我对南非的感觉,这也是在南非的50万华人对它的总体感觉。很多华人,在南非做生意发了财,有的因遭遇抢劫后选择移民澳洲、新西兰等其他英联邦国家,但最终恐怕生活得不如在南非自在。
我有两名朋友有类似经历。一名台湾朋友在2000年来南非做生意,发了财并在遭遇入室抢劫后带着全家移民澳大利亚,两年后却又偷偷地溜回南非重操旧业。说起这段经历,这名朋友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社会体系制度非常健全严格,根本不像南非这样有做生意发财的机会。另一名朋友是四川人,她在南非拿到硕士学位后先工作了两年,在白人公司上班,每月薪水约2万人民币,然后去美国待了一年,随后又跑回南非工作。她告诉我,在美国连博士都找不到工作,有的到餐厅当Waiter,她去美国后一直在餐厅打工,想着在南非的高薪工作,虽然治安比较差,但最后还是决定回来南非发展。
“不到南非怕南非,到了南非爱南非,遇到抢劫恨南非,离开南非想南非”。这四句顺口溜曾在华人中非常流行,也就是你说的“爱恨交织”。但是,单从南非华人总数来看,相对恶劣的社会治安来说,多数人恐怕还是更看重南非的商业机会:南非的华人总数从2005年左右的30万左右,增加到现在已超过50万人。'72'
在南非的华人基本都不是多数南非黑人那样的贫民,他们基本上属于上面所说的“熟练职业人士”,他们对南非尚且有这种感觉,除了“熟练职业人士”还有国家认同的那些南非人才应该更是如此了。





  
    “彩虹”的启示:新南非十九年评述
    
  


  
六、“约翰内斯堡变成了索韦托加桑顿”:新南非的城市治理困局与“美国式城市化”趋势
“汽车普及导致郊区化”,还是“穷人驱逐富人”?
在国内讲到西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史理论,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汽车普及导致了郊区化”,或者叫“后城市化”理论。据说由于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住在郊区豪宅开着汽车一样可以享受现代生活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功能,还能享受市区没有的优美环境。所以人们争相进城已经是落伍的“老土”了,世界的新潮是穷人、没出息的人住城内,富人和前卫的人住城外。我们有些理论家还据此引申说,既然如此就不要让我们的农民进大城市了,就让他们住“小城镇”或者干脆“离土不离乡”吧,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方“城市化的弯路”,而一步到位地进入“后城市化”时代了。而一些价值观与他们差异极大的另一派人士,同样是根据“郊区化”、“后城市化”理论,引申出来的却是强调普及私家汽车、大修高速公路的重要,在他们看来没有汽车哪怕你住在城里也是“老土”。
这种“汽车普及导致了郊区化”的“后城市化”之说其实是以美国的现实为依据的。在美国确实有明显的“穷人住市区,乃至市中心附近,富人住郊区乃至卫星城”的现象。一些大城市如纽约和华盛顿尽管市中心很小一块地方还是富人乐住之地,主城区的大部分却住的是社会下层,大量的富人还是住在如长岛、银泉这样的郊区,而更多的城市,尤其是洛杉矶那样后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干脆没有富人愿住的中心城区,“当躺”(downtown)尽是穷人,富人都住在贝弗利山、硅谷那样的地方。
但是如果你看看欧洲,这种所谓的“郊区化”模式就极少见,例如至今巴黎的富人几乎都住在主城区,尤其是像拉丁区那样古老的市中心,而穷人绝大部分住城外,过去是一个环绕市区的“棚户带”,现在棚户变成了“福利国家”提供的高层公寓楼,外观非常符合国人想象中的“现代化”,但富人极少住在其中。倒是在160年前(巴黎史上的“奥斯曼改造”以前)并非如此,那时巴黎城里曾经充满了穷人的陋屋窄巷,而富豪都住在城外的园林豪宅中,包括像凡尔赛、枫丹白露这样的皇宫。
而且如果细考美国城市发展史,你会发现其实美国很多地方“市中心衰落”和富人迁往郊区的趋势早在汽车普及前的19世纪末已经开始。南北战争解放黑奴后,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穷人,尤其原来绝大部分是庄园苦力的黑人获得自由和公民权后纷纷进城,几十年内黑人就从过去基本属于乡村族群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都市化族群,城居率比白人高出很多。于是美国城市出现所谓的“穷人驱逐富人”现象。当然穷人其实不可能强制“驱逐”富人,可是穷人入住的地方,富人自己就纷纷搬走了,这和汽车普及并无很大关系。尤其是罗斯福新政后城里出现了很多政府盖的福利楼,附近的富人乃至中产阶层就纷纷迁出。纽约最著名的哈勒姆贫民区就是这种“穷人驱逐富人”过程的产物。而芝加哥、底特律、费城等城市主城区的没落(以及郊区的兴起)也都是类似的过程。
这种“穷人驱逐富人”现象与美国式自由民主及黑人解放有很大关系。而在19世纪民主化以前的欧洲那些王国就截然相反,那里发生的城市化是“富豪驱逐穷人”,而且是名符其实的驱逐即强制拆迁,不是美国富人那样的自愿搬走。1852—1870年间巴黎的“奥斯曼改造”就是个典型,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铁腕市长奥斯曼伯爵在17年内强行拆掉半个巴黎,把多数穷人(多是法国大革命后获得自由、初期工业化时进城打工的农民后代)赶出城外,巴黎于是被改造成“世界最壮丽的城市”,这个“巴洛克式(意为豪华)城市化”的样板自然是充满“香榭丽舍”的金粉世家,而少有穷人立足之地的。
由于美国的穷人很多也是黑人,所以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白人政权是很喜欢拿美国黑人进城导致主城区衰落来说事的。他们倒没有说那叫“汽车普及导致的郊区化或后城市化”并表示羡慕,而是称之为失败的“无序城市化”并以之为前车之鉴。而他们极力实践的,则是类似“奥斯曼改造巴黎”式的“有序城市化”。按照奥斯曼的方式他们在种族隔离时期的确在南非打造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现代“巴洛克式城市”——白人的城市,而把黑人圈在城外的索韦托式的地方。民主化以后这种情况完全改变了。如果不涉及价值判断而是只论客观因果,现在我们不能不说白人当初的看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新南非这十几年,很多城市在废除种族隔离、黑人可以自由进城后的确发生了所谓的“芝加哥化”、“底特律化”,即美国式的、当年被白人当局贬称为“无序城市化”的过程。
黑人解放和“城市底特律化”:索韦托与约翰内斯堡旧城区的变迁
这其中,当年的南非“经济首都”、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尤为典型。在《从南非看中国》中我详述了当时白人的约翰内斯堡与黑人的索韦托的各自特征。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两边的特征都显著地改变了。
原来在城外(用我们的说法应该叫“城乡结合部”)的索韦托在上世纪70—80年代基本上就是一大片贫民窟,只有两家电影院,两间酒店,只有83%的房子有电,高达93%的居民没有入户自来水。新南非政府在这里投资建了大量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为黑人贫民盖的正规免费住房逐步取代原来的陋屋和棚户。如今索韦托的水电通讯公交基本普及,中产黑人的雅居和富黑人的豪宅也开始出现。大型公共设施陆续崛起,这里的克里斯·哈尼医院从原来400多张病床的普通医院扩建为占地0。7平方公里、3200张病床、6760名雇员、号称“世界最大(一说为非洲最大、南半球最大、世界第三)的医院”,并成为著名学府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附属的“教学与学术医院”。索韦托的FNB体育场被扩建成座位近十万个的“足球城”、南非最大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和2010年世界杯主赛场。世杯赛盛会在这个过去“农民工私搭乱建的棚户区”举行,是以往绝难想象的石破天惊之事。交通方面,除原有1号高速公路通过索韦托外,新南非时期又修通了12号、17号国家高速公路,70号都市高速干道(通称“索韦托高速公路”)和黄金高速路等穿过索韦托的交通干线。
索韦托的人口过去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作为白人城市约翰内斯堡“城外”的一个“自治”黑人城市,这里过去没有很确切的人口调查,一般认为最多时它有180万人,超过当时的约翰内斯堡市辖区。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初“黑白壁垒”破除,大量黑人从这里迁入过去他们不能居住的约翰内斯堡主城区和其他他们想去的地方,一时导致索韦托人口大减,2001年调查它只有85。9万人。但不久,由于其他地方黑人迁入,以及约翰内斯堡进入萧条状态等原因造成回迁,索韦托人口又在增加。2002年索韦托正式并入约翰内斯堡市,成为该市的第6、第10两区(2006年进一步合并为D区,即大索韦托区),种族隔离制度在行政上的痕迹至此消除。当时说这两个区大约占翰内斯堡人口的40%,但2010年人口普查确认它实有人口130万,大约占翰内斯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索韦托人口变化剧烈,一方面说明黑人确实得到了迁徙自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预期不稳定的“临时聚居地”。人口变少一方面使索韦托显得有点“萧条”,另一方面减轻了当地基础设施不足的压力,无论对迁走的还是留下的人而言都意味着生活的改善。
但是,尽管今天约翰内斯堡已经不是白人的天下,但索韦托人口仍然几乎纯是黑人(99。3%),显然,尽管种族隔离废除近20年,仍几乎没有白人、有色人和亚裔迁入这里。

黑人富豪的豪宅

大部分还是贫民

黑人中产者的雅居

公共设施

索韦托“足球城”,2010年世界杯赛场

n1高速公路通过索韦托
另一方面,在索韦托状况改善的同时,原来的约翰内斯堡主城区却出现明显的“底特律化”衰落趋势。从种族隔离末期、过渡时期直到新南非初期,这里经历了十余年的“自发移民”,基本是“黑进白出”,很多地区住民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主城区人口最密集的住宅区希尔布罗夫,种族隔离时期被宣布为“纯白人”区,不仅严禁黑人“盲流”进入,连有色人、亚裔也在排斥之列。当时这里被视为“黄金居住地”,拥有希尔布罗夫塔、彭特城市公寓等著名地标建筑,租金昂贵。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已变成“灰区”(即黑白混合区),过渡时期这里秩序混乱,白人基本走光,到2001年其居民中黑人已达95。6%,白人仅1。5%,'73'完成了从“纯白”变成“纯黑”的过程。
类似情况在主城区相当普遍。大量黑人贫民迁入后治安严重恶化,富人和大公司纷纷迁出,星级酒店等豪华场所陆续停业,原来的中央商务区几乎瘫痪。昔日的约翰内斯堡曾经集中了全非洲大陆三分之二以上的高层建筑,号称“非洲曼哈顿”。但在过渡期和新南非初期的混乱中,不仅黑人贫民“占领”“空房空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就连该市最著名的一些摩天大楼也在被废弃后一度成为三教九流乃至犯罪团伙的居所。原来寸土寸金价值连城的地产变成“白菜价”,乃至一钱不值。例如:
223米高、50层的卡尔顿中心大厦在1973年启用后至今,不仅是全城第一、而且是全非洲第一高楼,里面开设的五星级卡尔顿酒店也是非洲最高档的豪华酒店之一,曾接待过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贵客。由于周边人文环境恶化,酒店于1997年最终关闭,大楼多次转手,越卖越贱,如今基本空置,最后业主Transnet集团曾打算融资改造用作出租写字楼,2008年经济危机后也告搁置。
彭特城市公寓,1975年建成的173米高54层圆筒形塔楼,是全城第二高楼和非洲最高的住宅楼,在世界上也是住宅楼中最高的之一,曾被视为建筑美学的杰作,号称“美丽的巴别塔”,作为选景多次出现在影视剧中。但早在种族隔离末期周边治安已恶化,犯罪率飙升,新南非建立时公寓已无人承租,成为流民帮派藏污纳垢之地,后来政府清出流民,曾几度企图利用,甚至有建议将其建成一个高层监狱,但都不了了之。再后来有公司试图改造装修,供2010年世界杯赛使用,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融资失败,这个计划也放弃了。

约翰内斯堡旧城区全景
40层楼的“托尔曼塔”是全城第四大厦,原归五星级“约堡太阳”酒店经营,混乱期间酒店迁往桑顿,经两次转手后变成“黄金城埃戈利酒店”,2001年开业后曾接待“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风采如昙花一现,但会后很快也无法经营,目前该建筑被“封存”。
IBM大厦,楼高25层,原是IBM公司的南非总部,混乱出现后IBM总部搬到桑顿,大厦只有一小部分用作商店,但也陆续关张,全楼于2005年完全废弃。
31层140米高的信托银行大厦,楼高为全城第五,曾属于南非最大的银行,混乱时期银行迁走,2003年大楼以64万美元贱卖。目前也空置。
123米高的凯恩中心大厦,原是写字楼并设有大型购物中心、电影院等,废弃后于2003年以91万美元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