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大败局2 >

第20章

大败局2-第20章

小说: 大败局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用词往往如“用蓝色覆盖天津”或“天津,看我”。这种大喊大叫式的广告模式被专业人士看不起,但是,市场反应却总是很不错。与此同时,顺驰在设计及建造理念上也比那些国有房产公司高出一筹。靠着这种强悍的高举高打的战略,顺驰房产的售价虽然比附近地段的都要高,却还是受到市民们的欢迎。
到2002年底,快速成长中的顺驰在天津累计开发了30个项目,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占到天津全市房产总开发量的20%。其比例之高,在各大城市中仅有新疆广汇集团的孙广信堪与相比——后者在乌鲁木齐商品房开发中占了2/5的比例。
孙宏斌真的攀到了事业的一个巅峰。不过在他的眼中,天津显然不是他梦想的全部。这个雄心勃勃的人把目光瞄准了一个更大的天地:全中国。
顺驰: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当孙宏斌杠上王石
在2002年之前,顺驰没有走出过天津城。
作为天津房地产业的老大,孙宏斌加入了由万科王石发起的中城房网。这是一个成立于1999年,由全国各城市的主流开发商组成的松散型组织,其宗旨是“形成一个集体采购、信息共享、融资互惠的利益平台”。而实际上,这些功能都没有能够实现,它最终成了房地产大佬们的“华山”,谁在这里的话语权越大,便似乎意味着他在江湖上越有地位。
孙宏斌在加入中城房网不久,就展现出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的一面。2001年的一次论坛上,有人提请由万科牵头,联合各家一起去全国买地。坐在一角的孙宏斌突然冷不丁地说:“为什么要以万科为主?”旁边的一个企业家告诉他,中城房网是由王石提议发起的,当年的协议书便是由万科起草的。孙宏斌马上回应说:“那就由顺驰来起草吧。”四座闻言,俱愕然视之。
算来这是孙宏斌杠上王石的第一个回合。在当时,万科和王石已如日中天,无论企业规模、知名度还是企业家的号召力,顺驰与万科,孙宏斌与王石,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孙宏斌对这个比自己年长12岁的前辈好像一点都没有谦让的意思。
转眼到了2003年7月,又是中城房网的一次论坛。轮到孙宏斌发言。他先是东拉西扯地侃了一段,然后突然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说:“一个城市应该能支撑一个50亿元到80亿元销售额的地产公司。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一下,侧脸看了看坐在一旁神情阴晴难辨的王石,接着悠悠地说:“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
这时候,全场已是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王石的表情。自19年前出道以来,这大概是王石遇到的最离奇的事情了,从来没有人敢于用这种充满火药味的姿态当面向他发起挑衅,这似乎不是企业家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应声反驳道:“你不可能这么快超过万科,是不是要注意控制风险?”
王石的反应在孙宏斌的预料之中。他好像一个做了恶作剧而得逞的坏孩子,带着一脸诡笑地回应说:“王总,我们可能超不过,但是你总得让我们有个理想吧。”
这个有趣的细节被在场的数十位记者亲眼目睹,在大家的印象中,此前的顺驰和孙宏斌不过是中国地产界的二流角色,而这番突兀的挑衅式对话,却让所有的人对他刮目相看。在一个资讯过度的时代里,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那么几个与众不同的异端分子,他们用极端或特立独行的方式为容易疲倦的媒体提供刺激的话题。孙宏斌的表演无疑让唯恐天下不乱的记者们兴奋不已,从此,顺驰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跑到主流财经媒体的版面上了。数日后,赚足了眼球的孙宏斌回到公司,他召开中高层大会,宣布顺驰将走向全国的重大战略,“坚定、坚决地进行战略储备”。他在会上的讲话题为《鸿鹄之志向,蚂蚁之行动》。联想到他几天前挑战王石的情景,他自比鸿鹄,自然是将后者视为了燕雀。在年底的一次记者访谈中,当被问及“顺驰凭什么挑战万科”时,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万科不是我们的对手。”他的解释固然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云云,但是其向万科挑战之心却已昭然若揭。
孙宏斌以近乎无礼的方式挑衅王石,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不过,他这么做,除了桀骜本性之外,并非是完全的冲动行为。事实上,正如柳传志所评价的,此刻的他,已经一眼把中国房地产业看到了底。2002年以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火暴,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房价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武汉、重庆及天津等次中心城市的房价也水涨船高,民众购买力很强的杭州等地还出现了炒房团,更引人关注的是,很多二线城市也相继到了房价井喷的时刻。孙宏斌判断,随着宏观经济的向好,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有一个较长期的上涨阶段,这与当年中国香港和日本及韩国等地方经济起飞时期的情况非常相似。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的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苟且在一个城市,只有万科等极少数企业开始了异地开发。各地政府在经营城市理念的推动下,其实非常希望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进入开发,土地的公开招标制度也为企业拿地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房地产业实在是一个利润太高的行业,而且房价又在持续上涨的通道里。综合上述的种种分析,孙宏斌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正是走出天津,到全国去“割稻子”的最好时机。他对那些房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的争论十分不以为然。在一次对话会上,他不耐烦地说:“咱们开发商在这里讨论泡沫毫无意义,如果你判断有泡沫,那就赶快卖房;如果判断没泡沫,那就赶快买地……”
在下决心要走出天津之后,孙宏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顺驰的品牌在全国打响。这时候,对他来说,最直接且没有成本的做法就是,用耸动性的方式挑战这个行业的第一领袖。这自然也算是眼球经济的一种。孙宏斌的目的一下子就达到了,他没有能够当场激怒早年性情暴烈、后来涵养竟修炼得很好的王石,却也让全行业的人和媒体记者跌破了眼镜。
孙宏斌出征全国,第一个大的战役就选在了北京。深圳住交会——全称为“中国(深圳)国际住宅与建筑科技展览会”,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展会,每年与会者超过10万人,几乎所有重量级的房地产企业家都在会上出现,因而被视作“超级名利场”。在2002年11月的深圳住交会上,孙宏斌又一次语出惊人:“北京的好房子还没有出现。”就这一句话,把京城里上千个同行都集体得罪了。
12月8日,北京市首次拍卖大宗国有土地——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北区一号地。750平方米的国际饭店会议大厅座无虚席,共有10家房地产商报名竞买,其中有华润、住总、广东富力等著名大佬,顺驰也在其中,在一开始并不太起眼。尽管在不久前,孙宏斌已经被炒成了一个新闻人物,但是大家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喜欢说些疯话的戏剧式人物。竞拍会结束,顺驰以高出起拍价1倍多的9。05亿元拿下这块地。当天晚上,顺驰宣布,6个月后大兴项目将上市销售。顺驰的出价让业内人士大呼难以想象。根据他们的测算,该项目的房价将达6300元/平方米,高出同一区域的项目约2000元。这时候,人们才相信看上去有点疯疯癫癫的孙宏斌似乎真的想兑现他对王石的挑衅。就在北京拍卖会的同时,十几支调研小组已经像饥饿的猎豹在全国各地四处寻地,孙宏斌把要拿的土地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指三线城市的小地块,可以快速实现现金流,并且利润率很高;第二类是主要城市的中高档项目,规模不大,一期就可以开发完成;第三类是属于目标城市的中等地块,分两期开发;第四类则属于目标城市的大型地块,符合公司长期战略目标,能够使顺驰在将来成为区域性的领导者。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间,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顺驰风暴。在石家庄,顺驰以5。97亿元拿下一块起拍价为2。04亿元的地块;在上海青浦以1。2亿元拿下130亩土地;在南京,以6。53亿元拍得河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地块;在苏州,更是出价27。2亿元吃进苏州工业园区地块。在根据地天津,顺驰花了17。515亿元买进奥林匹克中心配套项目,创下该市土地公开交易史的纪录。顺驰所购之地,大多数为拍卖所得,所以在每一个城市,它都被视为陌生而可怕的搅局者,其参拍的土地基本上都成了当地最贵的地块,因此又得到了一个“天价制造者”的雅号。它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很多区域性开发商的抵制。在石家庄,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在一次与顺驰同台的竞标中落败,其总裁震怒之下起草了一份致业界的倡议书,认为顺驰参与竞标扰乱了石家庄的土地秩序,导致混乱局面,影响石家庄土地的持续开发。
这些插曲除了能生动地佐证顺驰的攻击力之外,并不能阻止它猛兽般的脚步。到2004年8月,顺驰旋风般地跑马全国,共购进10多块土地,建筑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就占了400万平方米。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顺驰从一家地方性公司变成了全国性公司,企业的员工从几百人陡增到近万人。孙宏斌所取得的业绩似乎也很让人服气。2003年,顺驰的销售额如他所预言的达到了45亿元,而当年万科的销售额为63亿元。在外界看来,年轻的顺驰或许真的能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超越行业的大哥大。孙宏斌提出的全国战略计划更是让人看到了他的勃勃雄心:3年内,进入一线城市北京,进入有增长潜力的二线城市,进入天津市周边的三线城市;5年内,集中力量进入两个以上一线城市,以一线城市为中心覆盖周边二线城市;10年内,在所有一线城市成为主流开发商,并覆盖绝大多数二线城市。
在中国企业史上,我们已经目睹了太多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略计划,这一次,顺驰能“意外”成功吗?
顺驰: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现金流的“极限运动”
孙宏斌不是草莽型的企业家。他出身名校清华大学,拥有硕士学历。在1999年,他还专门去全球最好的商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读了半年的AMP总裁研修班,跟英特尔的传奇CEO安德鲁·格鲁夫等全球知名企业家有过同场研习的经历。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他的全国战略是一次缺乏规划、毛手毛脚的冒险。事实是,在舆论高调的掩护下,他在相当多的方面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筹划。
首先,他在拿地上很有技巧性。顺驰所拿的土地大多数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规划中的新中心,在北京是南城大兴黄村,在郑州是郑东新区,在上海的两块地是离市区有1小时车程的青浦区和奉贤区,在南京是河西新城区,在苏州的两块地均在新的工业园区,在无锡是滨湖新城区。这些土地都有以下的特点:由于是“生地”,不被注重短期效益的当地开发商看好,竞争相对不太激烈,而且有未来升值的潜力;当地政府的出售心急迫,便于获得支持;基本上没有拆迁的遗留问题,有利于迅速开工和交付;地块面积普遍较大,适合建设大规模的中低档住宅楼盘。
其次,在项目定位及设计上有很强的现实性。顺驰坚持只做住宅项目,而且以中档价位为主。孙宏斌认为这类房产的消费群最大、变现性最高,适合短期内快速出售。而相对于很多地方上的开发商,顺驰所形成的全国性品牌、较为成熟的广告营销手段和设计理念则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除了以上两点,孙宏斌最重要的战略基点是对现金流的严厉控制。有人计算过,顺驰在1年时间里拿地的资金累计需要80亿元,以顺驰现有的资本实力根本不可能支付出那么一大笔钱。因此,对于强力前行的孙宏斌来说,他唯一可行的战略便是把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到极限。
提高资金效率的第一招,是大幅度地缩短建造和交付的时间。顺驰在建造速度上一直在创造“全国纪录”。2002年9月,顺驰在天津塘沽区拍得一个40万平方米的地块,从进场施工到开盘销售,它仅仅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让同行大为惊奇。2003年底,竞买北京大兴黄村地块得手后,它当天就宣布将在6个月内开盘,同行均认为绝无可能。因为按照行业常规,从规划设计到开盘销售,一般起码需要1年的开发周期,但是顺驰竟打破常规,真的在6个月后如约开盘。其后,它在各地的项目均以6个月为最迟开盘期限。规划、建造时间的缩短,当然让顺驰的获利能力大增,特别是在所谓的三线城市,如荆州、榆次等市,顺驰投入几千万元购地,4—6个月内就开盘收钱,半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并获得丰厚利润。
第二招是加快现金的流动和运用。孙宏斌认为,现金流体现了一家开发商的实战能力,顺驰的商业模式就在于“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周期。在实施全国扩张战略后,顺驰的预算从半年调整一次很快缩短到每月一次,后来到了每周一次。它还形成了以天为单位的紧绷型现金流模式,公司建立了严苛的考核指标体系,关注到每个项目的开工开盘时间、回款、现金调度,这一切均以天为单位,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均不得有延误的借口。顺驰的业务中心也是围绕现金流来展开的,包括在全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延缓支付买地的钱、3个月至6个月开工、提前收取业主购房款项、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等,这一整套办法,都是为了保证现金不断流。
在内部控制的同时,孙宏斌还提出了“付款方式比地价更重要”的理念。他决定一块土地的取舍,一是考虑地价,二是看付款方式的优劣。他往往要求政府方面降低首付款的比例和延长结算的周期,如果这方面有弹性空间,他宁可提高土地的购买价格。出于对中国房地产业的长期看好,孙宏斌企图用眼前的利益来换时间,靠地价的持续上涨来弥补购地的高成本。他的这种策略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顺驰因此不惮于进入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