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

第32章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32章

小说: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罗斯福也不太愿意就缅甸英军指挥权议题去劝说邱吉尔,毕竟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军亚历山大元帅(Harold Alexander)访问重庆之后,蒋也同意由亚历山大全盘指挥缅境作战。蒋夫人递信给史迪威告诉他这个决定。如此传递攸关国家大事的机密资讯,实在不寻常,但也反映出她非常希望与史迪威建立特殊关系①。

  ① Frank Dorn; Walkout with Stilwell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1971) pp。71…72。

  魏菲尔已经向亚历山大报告过,他非常怀疑他如何能够守住缅甸。蒋也担心日军远比史迪威想像中强大。他认为,日军在缅甸南部及邻接的泰国,兵力已经增加一倍。日军在仰光地区有将近500架军机,而飞虎队只剩下42架堪用的飞机。再者,日本海军现已掌控了整个孟加拉湾①。鉴于日军明显享有海、空优势,英军又仓皇撤退,此时此刻守势战略似乎很合理。不过史迪威仍坚持采取攻势。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00。

  日子一天天过去,蒋越来越担心史迪威的欠缺经验及脾气,以致夜不成眠。他冒风险把精锐部队交付给一个很快就不能信赖的人,而且此人从未实际带兵作战,也没规划或执行过真正的多个师级部队的作战①。蒋觉得史迪威似乎浑然不知有被敌军围困的危险。宋美龄不隐藏她对采取攻势的偏爱,私下告诉史迪威“坚持下去”,反正一旦开战,蒋不愿意也不行,所以他完全可以放手去做②。史迪威觉得他必须赌这一把,好向罗斯福展示他认真要在战争中扮演重要、合作的角色。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20; 1942; boxe 42; folder 8。

  ② Stillwell; Papers; p。82。

  3月19日,日军在同古攻击国军第200师,这是国军唯一一个可以完全靠卡车移动的部队。双方鏖战12天,所有的报导转述都称这支中国部队英勇奋战。史迪威3月22日抵达前线,接下直接指挥权①。3月30日,火力、兵员都明显不如人的第200师,毫发无伤地退出几乎已被包围的城市,同时右翼的英、印部队则退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第5军军长杜聿明一度用尽各种藉口,不回应史迪威要他以5个团的兵力进攻日军的命令。后来杜聿明提出报告解释有一次他不肯进攻某城镇,是因为镇上有平民。

  ① 同上注。

  委员长不改旧习,在交战中不时直接下达命令或“建议”给师长。史迪威将初步的挫败归罪于蒋的“干预”,飞回重庆。次日,他冲进蒋的办公室,直接开门见山,控诉中国将领不服从他的命令①。他说,他对这些军官没有信心,不干了。蒋表现得十分震惊,答应改正这个情况。史迪威在日记里记下,这些中国军官对他不尊重、不服从,都是源自“最高阶层”。他也承认,“公道地说,要他们把重要地区的几团兵力交付给一个他们既不认识、也没太多信心的天杀的老外,着实不容易。”②他此后再没有记下如此深入的观察。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06…109。

  ② Stillwell; Papers; p。93。

  同时,蒋也很惊讶截至目前为止,史迪威都没上呈任何有关缅甸军事行动的报告,而且“只因为有个师长不肯听命攻打缅甸的一个城镇”,就丢下指挥责任回到重庆。蒋写下,国军在缅甸再怎么牺牲,也不可能有助战局,但既然中国是盟国一员,“唯有照预定方针进行,以待时局之转移而已。”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pril 1; 1942; box 42; folder 9。

  蒋和太太商量如何处理史迪威。宋美龄依然认为史是个能干的军事领袖。在她看来,他的直接和粗俗正是典型的老美脾气,还满得她喜欢的。打一开始她就知道她丈夫和这位老美性格差异极大。但是,维持委员长和罗斯福关系良好,是她的第一优先。她认为不论史迪威是怎么样的个性,都必须设法容忍让关系维持下去。他是罗斯福派到中国的人,而且中美关系对每件事都很重要。她告诉她丈夫,“与大局相比”,史迪威的问题“就小得多了”①。她奉劝“介兄”要怀柔,他接受了这个建议。

  ① 2003年7月26日,王冀在华府受访。

  次日,史迪威到重庆郊外蒋委员长的黄山寓邸见蒋。蒋告诉史迪威,要派罗卓英中将到缅甸,担任史的执行官。以后史迪威把命令下达给罗,罗会再下达给国军指挥官。此外,委员长又说他会亲自前往缅甸,告诉各级将领,史迪威是他们的上司,并拥有完全的权力。会后,史迪威恢复乐观。他喜欢罗卓英。虽然他认为蒋“精神不稳定”,被马屁精、寄生虫包围,不过仍在在日记写下,委员长“坚决有力,而且有心继续抗战”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p。93;94; 1942年4月2日,秦孝仪,《大事长编》,p。1891。

  史迪威4月5日回到前线。跟他同机的有委员长、宋美龄和“时代生活公司”发行人鲁斯。到了腊戍,一行人获悉中、英部队已撤出同古,英军往伊洛瓦底江上游撤退,国军则穿越锡唐河流域后撤。史迪威提议在平蛮(Pyinmana)布下陷阱,把敌军诱入,然后他将在当地发动反攻。如果计划失败,盟军就退守瓦城。蒋“明白地”告诉杜聿明,史迪威是他们的头儿,有权升迁、革除、惩罚任何一位远征军的军官。接着蒋、史、杜、罗等人开始规划史所主张的“决战”。蒋把自己的作战计划交给史迪威——史迪威认为“还不就是那一套”,“但不算太坏”。史迪威也检阅了国军部队,形容他们是“长得不错的一伙士兵”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97。

  第5军已撤退到平蛮附近史迪威指定的某地,日军果如史迪威所料,也往北追击。但是,英国人深怕他们的印度、缅甸部队会被包围,已经撤离国军右翼的阵地。4月12日,由维吉尼亚军校毕业生孙立人率领的、国军最优秀的新38师,奉史迪威之命从瓦城向南移动。蒋获悉国军右翼暴露,急电史迪威:“绝对不允许”在平蛮逗留。史迪威形容他的统帅下达的这道命令“狗屁不通”,继续准备他的反攻作战。但是,4月18日,由陆军元帅史林(William Slim)率领通晓数种语言的缅甸第一师,在仁安羌(Yenangyaung)油田遭到包围,国军防线西侧出现60英里的空隙。史迪威在凌晨3点钟被叫醒,急令部署在国军东侧的第200师以及新38师的一个团,急往驰援。史迪威明白他的反攻计划如今已完全不可能,下令96师往北撤到平蛮①。

  ① 同上注,pp。97; 99;蒋1942年4月15日给罗仲英的指示。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 据史迪威说,蒋建议犒赏每一班士兵一颗西瓜,以示激励。

  杜聿明显然是反对驰援英军,故意拖延派出第200师;直到4月21日晚间才赶到仁安羌,此时孙立人的新38师(113团)已经协助缅甸第一师突破包围。但是,前一天,日军以超乎史迪威或英军所预期的强大兵力,从泰国的丛林冲出,以坦克、步兵猛扑东翼——国军负责的防区。第200师奉命立刻行军回到东翼迎战;疲累、满身尘土的士兵又挤回卡车里。可是第200师还未赶回东翼,日军已冲决国军防线,迅速地消灭了第6军暂编的第55师,其成员是一群没经验的招募士兵。第6军残部仓皇退往腊戍①。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17…418。

  蒋认为史迪威抽调第200师赴仁安羌救英军,致命地削弱了国军的左翼。这位美国将军呈给华府的报告,将失败怪罪于英军和国军第55师作战不力①。拥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他没怪到蒋介石头上。不过蒋介石命令他的将领,此后除非有中国军政部的核可,否则不得听史迪威之令调动部队②。他没有直接向史迪威表露他的不痛快,但是这位中国领导人的挫折感日益上升。东翼兵败后,事隔一个星期,史迪威仍未向他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报告事情经过。可是杜聿明和罗卓英每天都会回报,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认为史迪威要为溃败负责。

  ① 同上注,pp。418…419。引用U。S。Senat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Internal Security Subcommittee; The Amerasia Papers: A Clue to the Catastrophe of China; 2 vols。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 vol。1; p。187。

  ② Claire Lee Chennault; The Way of Fighter (1949; Tucson; Ariz: James Thorvaardson and Sons; 1991); pp。158…159。

  4月25日,史迪威率领杜、罗,和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在瓦城南方25英里的皎泽(Kyaukse)会面。他们同意必须全面撤退。谈话中,6架日本轰炸机出现在上空,一颗500磅的炸弹就在这几位英、美、中将领100码外爆炸。有些人急忙找掩护,可是亚历山大镇定地站在花园里,盯着火势抽烟。史迪威不甘示弱,也倚着阳台栏杆,用罗斯福的那种烟嘴点起一根香烟①。

  ① Dorn; Walkout with Stilwell; p。93。

  日军在4月29日占领腊戍,大范围包围的危机升高。日军司令官下令以闪电迅速的钳形攻势在瓦城地区包围、歼灭盟军,避免他们退入印度阿萨姆省或中国①。史迪威在士威坡镇(Swebo)接到蒋的指示,要他“前往密支那(Myitkynia),不得延误(蒋本人的强调)”②。史迪威告诉他的副将窦恩(Frank Dorn)上校,他“与部队同进退”;虽然陈纳德派了一架飞机来,他却选择搭车前往密支那③。这时,史迪威似乎以为自己仍执掌兵符,并不知道他所下达的一切命令,现在都得经过蒋批准才算数。5月4日,在经过4天艰苦践涉之后,史迪威和他的幕僚判断撤退到密支那的路已被阻绝。据军事史家表示,部分第5军仍在后方,也就是史迪威的南方;孙立人的新38师也在南方不远处,辛苦地打着后卫掩护战④。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418。

  ② Stilwell; Papers; p。109。

  ③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160。

  ④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华府方面,高阶将领对盟军在缅甸溃败,十分紧张。宋子文传达美国陆军部(U。S。Sept。 of Army)的一项要求给蒋,毫无疑问是经过马歇尔的核可,它请蒋评估史迪威的军事领导能力。蒋信守他对太太的承诺,告诉宋子文代为重申他对史迪威“始终信任”①。事实上,他已经对美、英将领完全丧失信心和信任,直接略过史迪威或亚历山大,下达命令。

  ① 蒋1942年5月6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1915。

  这时候,史迪威决定,他和幕僚“不再有发挥的机会”。他的僚属们都同意并认为“老板应该告诉中国人去死吧,然后趁着还有机会赶紧走人”①。史迪威送出简短的报告通知华府和委员长,他即将离开。他说,国军部队已经四散成多个小群队,会设法撤到印度,因此他的“后续指挥已没必要”②。(事实上,大部分在他指挥下的国军各师,此时仍保持团队行动。)史迪威拍发电报给杜聿明,命令他撤往印度。史迪威的僚属找来当地向导、挑伕和一队骡子,5月5日,一行约80个人(包括一些护士和英国难民)启程沿着钦敦江(Chindwin River)溯江而上,但不久后即改走山路。印度的边境城镇英帕尔在140英里之外③。

  ①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372。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Stilwell; Papers; p。109。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5月6日,杜聿明向委员长报告,史迪威和罗卓英指示他率领部队退入印度。杜聿明送来的报告让蒋第一次听说,史迪威已下令大部分的缅境中国远征军躲到另一个国家去,这与他“全军向密支那转进”的命令“相背也”①。他怀疑史迪威是不是“战争失败,神经不安所致歟”!②蒋撤销史迪威的命令,指示杜聿明率部前往密支那,不得延误。当天稍后,蒋才收到史迪威的讯息,就是通知蒋,他和僚属以及其他人将前往印度。蒋大为震惊,他写下,史迪威“竟于脱离我军,擅赴印度之时,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③。

  ① 同上注,pp。135…136。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1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7; 1942; box 42; folder 10。

  孙立人和他纪律严明的新38师,既遵循委员长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们沿着较史迪威路线稍南的一条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记里数度记述他往北撤退的经过;他自称“居于中国大军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队)之前不远”。同时,第5军的第22师和第96师,以及数万难民走一条险恶的小径前往密支那。日军的飞机和有敌意的当地人,截杀不少向北逃亡的队伍。第96师脱了队,靠美军空投粮食补给,不可思议地退回中国,不过留下沿路洗劫、掠夺的不良纪录。精锐的第200师,虽然师长阵亡,竟也以一个师团的姿态成功回国。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51390。jpg〃/''/p'

  驻云南昆明的飞虎队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师抵达密支那,他估计无法依委员长之命,从密支那退到中国边境,因为萨尔温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军控制住。于是蒋批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