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赝品 >

第169章

赝品-第169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对行动就是要做的事情。
    “呵呵,他的反应倒是很快嘛——”王石雷看到急件之后笑了起来。
    “起码他很精明,知道投降这一招最容易见效。”我嘿嘿地笑着回答道。
    王石雷叹了口气道:“投降好啊——李继迁投靠契丹,立刻就弄来了一个公主做老婆,还得到了大辽西平王的封号。这一次又想要在大宋故计重施,指不定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也许人家就死心塌地的在大宋混了也说不定——”
    我撇了撇嘴道:“才怪!李继迁那小子,天生就是反骨仔!”
    两个人正在议论之间,忽闻天上传来了呱呱的声音。抬头一看,却是当初得到的金翅碧眼神鹰,在空中盘旋了两圈儿后,一个俯冲,停到了我的肩头上。
    金翅碧眼神鹰经过年余的驯养后,长得越发精神了,一双厉眼可以清晰的看到十里之外的细小景物,尤其是在天空中,它就是无敌的。
    自从我发现了李继迁通过信鸽与京师中的手下相互联系后,就将金翅碧眼神鹰放了出去,专门拦截从河西到京师的信鸽。虽然也误伤了不少的野鸽子,但是真正的消息还是从来没有拦下来过半条。有时候我会想自己是不是太乐观了,毕竟那么大的一片空域,怎么可能是一只鹰能够管束得了的?
    神鹰一摆头,扔下来一只灰色的鸽子。
    立刻有手下将血淋淋的鸽子捡了起来,查看了一下后惊喜地叫了起来:“大人,有东西啊!”
    “哦?”我顿时感到有些振奋,就见那手下将鸽子的羽毛翻开,里面一只小小的竹管正牢牢的栓在鸽子的两腿之间,取过来看了一下,里面一片轻薄的丝帛上密密麻麻的写着细小的文字。仔细读了一遍,居然就是李继迁给京师的卧底写的书信。
    “哇哈哈哈哈——”看完之后我不禁仰天长笑。
    “大人河故发笑?”王石雷凑过来问道。
    “自己看——”我将那书信递给了王石雷,嘴巴犹自闭不拢。
    信中写得非常清楚,因为党项人在京师的卧底近来使用了大笔的金钱去贿赂朝中官吏,所以活动经费上的缺口很大,便向李继迁索要大笔银两,而李继迁急于同大宋达成和解,对于投入就有些不计成本,将上次在青盐销售中所获得的银两全部交与自己在京师的手下支配使用。这一封密信,就是为了将授权口令交代给对方的,却不料信鸽被我的神鹰给捕获了。
    “这回算是天遂人愿了,儿夫人也不好说什么了。”王石雷笑着说道。
    我点了点头道:“李继迁这小子胆子倒是很大!竟然想到了将银子全数存在四海钱庄里面,只通过一个授权口令来领取银两,确实有种!”
    不过李继迁的口令是一明一暗两套,明的一套并不是直接能够从钱庄里面的,而是要通过它到一个在京师的秘密据点里领取一件东西,得到这件东西后可以凭着另外一套暗码去四海钱庄换取银两,这样就使整个过程变得比较安全,思虑之细密确实令我有些佩服。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我立刻下了一道手令,命人火速赶往京师,拿着刚刚得到的口令去截获李继迁存在四海钱庄的银两。
    动作非常的顺利,拿到了授权的手令与存在京师据点里面的银票单据后,仅仅是在四海钱庄里面办理了一个过户而已,李继迁存在京师的四百万两积蓄就转到了我的名下。听手下回来报告的时候说,宋迪老婆对此很是有些疑虑,虽然知道跟我脱离不了关系,却始终想不明白到底有什么蹊跷。她自然不会知道我居然能够截获了李继迁的飞鸽传书。
    事情直到李继迁在京师的卧底久久没有等到主子的追加投资,又发书追问后才引起了李继迁的注意。四百万两银子的失去,足以令他狂呕鲜血三升,在两件大事的压迫之下,他终于支撑不住了。
    不得已之下,李继迁只得命人变卖在京师中的一些产业和古玩,以换取银两来继续推动没有完成的收买大计。在众多朝臣的有意无意的劝说或者是诱导下,太宗皇帝的口风似乎也不那么紧了。大家似乎都有意避开了李继迁以前的种种大逆不道的行为,转而兴致勃勃的谈论起西北诸地重回朝廷怀抱的种种可能性。
    “既然李继迁想要悔过自新,那朕总不能不给他这个机会吧!”太宗皇帝最后这么说道。
    “陛下英明啊——”大多数朝臣都这么称赞道。
    能够兵不血刃的解决西北问题自然是上上之选。无论是吏部兵部还是枢密院或者是户部,都对此乐观其成。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天朝上国,讲究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李继迁答应退出灵州,对宋称臣纳贡。而大宋则答应赐封李继迁为灵州观察使,西凉郡公,并答应归还被掳走的耶律德芳,另外一个条件,就是要求李继迁立刻赴京师朝圣。
    很快就有朝廷的使者前往绥德,从我手中将耶律德芳客客气气地接走了。作为李继迁坚决要求的首要条件,耶律德芳必须在第一时间归还给他。太宗皇帝对此似乎没有太大的意见,他最关心的就是收回灵州,并将李继迁招回朝中约束起来,党项之事自然就会完美解决。
    “公主殿下一路走好!”我微笑着对耶律德芳说道:“西北苦寒之地,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东西,若是这几天有怠慢的地方,还望殿下多多体谅。若是他日殿下有机会来到汴京造访,杨某人必然倒履相迎,尽尽地主之谊。”
    耶律德芳的脸上不见表情,只是淡淡的说道:“杨侯爷太客气了,如果你肯到本宫这里来做客,相信本宫的招待一定会令你满意。”
    那使者不耐烦的催促道:“侯爷,下官是不是可以出发了?”
    我点了点头道:“那就恭送使者了。”
    看着耶律德芳的车队慢慢的消失在西方后,王石雷在我身后说道:“大人,你说李继迁如果归顺了朝廷,朝廷对于我们这些人会有什么样的安排呢?”
    “这件事情,怕是不那么顺利吧——”我笑了笑道。
    李继迁是什么人?此人向来就有整合西北番部的志向,又刚刚接上了大辽这条线儿,怎么可能说投降大宋就投降大宋?那岂不是太过儿戏了?朝廷也不可能轻易相信李继迁会甘心放弃他在河西的基业,死心塌地的来到大宋京师任人摆布。我们这些驻防西北的军队自然还是要百般倚重的。
    退一步讲,即便是李继迁真的投降了大宋,甘心情愿地呆在大宋京师里面做一个终日胆战心惊的没落王侯,大辽朝廷也不可能会忍受这样的戏弄。毕竟,李继迁现在也算是大辽的属下王侯了,一旦转投大宋,就等于是将祸水引向了大宋。
    如此讲来,不论是因为李继迁的事情,还是因为先前就已经剑拔弩张的宋辽边境的气氛,大宋与大辽之间都将必有一战。
    我已经太了解太宗皇帝了,对于幽云之地,他是永远都不会死心的,尽管他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压倒大辽。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欣赏太宗皇帝的,起码他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尽管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大宋的军力还在。经过百战磨练出来的军队,完全有能力同号称草原骄子的契丹人相抗衡,所不豫者,仅仅是因为太宗皇帝的才能不足以驾驭这个庞大的国家而已,毕竟他只是个才能平平的君主而已。
    李继迁的人马开始慢慢的撤出灵州。随着宋军的再次进驻,西北这片土地上面难得的平静了下来。双方的人马都在很克制地将自己的活动范围约束在各自的固有领地,不愿意轻易地被当作破坏和平的战乱制造者。大批的逃难民众又开始朝着自己的家乡慢慢的聚集起来,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切看起来,都似乎是那么的平静。
    但是几个当事人却清楚的知道,现在只是那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平静罢了。一旦闪电从浓厚的云层中穿刺出来,在大地上面显露出他夺目的光芒时,整个世界必将因为他的巨大能量而发出来自心底深处的剧烈震撼。
    “既然要爆发,那就干脆来得彻底一些吧!”我望着北方的天空,有些踌躇的自语道。
    我顺手拍了拍身旁的雪骥,一人一马朝着初升的太阳慢慢地走了过去。
    第十五卷 京师剧变 第一章 结伴而行
     更新时间:2009…7…3 17:15:41 本章字数:5183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于众人的预料。
    李继迁在将耶律德芳迎回之后,竟然非常积极主动地上表朝廷,要求安排他的朝圣事宜,以便他能够尽早的到达京师来朝拜太宗皇帝,确认归附的各种手续。
    “他不是脑袋有病吧?”得知了这件事情的人都毫不例外的如此评论道。
    不仅仅是民间的舆论比较怀疑,就连大宋的太宗皇帝也感到有些诧异。众所周知,对这些远在边疆的实力派人士,朝廷向来是既打又拉,既想利用他们手中的力量加强对于朝廷触手不及的地方的管理,又不希望他们的实力过于膨胀而最终走上对抗朝廷的分裂之路,可谓是很伤脑筋。
    赐封封疆大吏,并宣召其子女或者是本人进京师面圣,本来就是对于此人不放心的表现。而奉诏入京的人多数情况下是会有人身安全问题的。好一点的就是被羁押在京,永远不可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差一点的就有可能直接被砍掉脑袋,一了百了。可是李继迁这个明显是想要在河西称王称霸的家伙,居然会同意上京?怪了!
    “我可不认为李继迁是个敢于冒险的家伙,他既然会选择上京,就一定是有所倚仗,只是我们现在并不清楚他的底牌到底是什么而已——”我轻轻的拍着脑袋对王石雷说道。
    “就算他有所倚仗,我们的皇帝陛下也不是善与之辈。只要他敢到京师,还不是鱼肉上了砧板,想怎么宰割都行?怕是面圣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赐他一杯鸩酒!”王石雷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猜测却很符合太宗皇帝的行事风格。
    我笑了笑,没有说话。确实如此,太宗皇帝解决对手的方法确实很单调,往往就是一杯鸩酒了事,也不管民间的舆论如何,实在是太过简单粗暴了。长此以往,确实很令人齿冷。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简单的方法所产生的威慑力也是很令人满意的,起码太宗皇帝陛下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
    至于大家回怎么想,那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抱着看热闹和捡便宜的心思,一面密切的关注着事态的变化,一面暗中调动所属的各部在河西附近大肆运动,希望能够在事态发生突变的时候捞些好处。
    不过在所谓的“命运转轮”的驱动下,每个人都不回置身事外的。
    “大人,朝廷特使到了,正在衙门里面歇息。”正当我同王石雷谈论西北事务的时候,衙门里面的小吏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哦?又是干什么的?”我不禁有些诧异,最近朝廷的诏命实在是过于频繁了一些。
    这一次前来宣诏的居然是个四品的刑部员外郎。看起来年纪不大,也就是三十出头的样子,胸脯挺得似乎要上天了。这也难怪了,走正常的仕途,能够在这个年纪就官居四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运气和好家世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自己的实力也同样重要。
    “下官刑部员外郎薛平居,见过杨枢密使大人。”那人倒也伶俐,见到我身上所披的紫袍后,立刻将手中的茶盏放下,躬身见礼。
    “薛大人客气了——”我微笑着还了半礼,将薛平居重新请回座中,吩咐手下换了新茶点,坐下客套了两句后,方才问道:“京师至西北一路坎坷,薛大人不辞辛劳,前来训示,不知究竟为了何事?”
    薛平居连忙回答道:“下官有刑部大人的手令在此,请杨大人一看便知。”
    我接过手令来一看,果然是刑部正堂的亲笔手书,上面说有几个江洋大盗一路从山东流窜到了西北,很有可能要打劫前往京师朝拜的党项人首领李继迁,刑部因为自己的手下最近都在忙着办案子,所以请求西北防御使衙门派出干练官吏从旁协助办理,决不能够使贼人得手云云。
    乍看上去,这只是一件普通的来往公文,按说是不需要派一个四品官吏来传信的。可是当我接着往下面看去,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只见刑部正堂的大印下面,又多出一行笔调圆润的朱砂字迹来,“着杨延昭亲自办理。”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碍眼的东西了。
    御笔亲题啊!我看了以后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感到有些迷惑了。
    太宗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若说是他有意命我护送李继迁入京,大可以光明正大地下道旨意,何必多此一举的在刑部批文上面附上自己的意见?若是普通人,怕都认不出皇帝的御笔来,更不用说领会圣意了。此举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我思之再三,总觉得此事有些蹊跷。难道说是皇帝担心李继迁在中途玩什么花样儿不成?我看这所谓的山东来的江洋大盗也是很不靠谱儿的,没准也是刑部在太宗皇帝的授意之下杜撰出来的。若真是如此,这一趟儿的任务就有些意思了。
    “江洋大盗!难道说皇帝的意思是要散步烟雾,假借大盗的名义将李继迁解决在进京的半路上?”我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品茗的薛平居,有些拿捏不准。
    “薛大人离京之前,可曾面圣?”我拐弯抹角地试探道。
    “大人何故有此一问?”薛平居感到有些奇怪,不由得反问道。
    我微微一笑道:“杨某受皇帝陛下大恩,心中常常怀着感激,如今偏居西北一隅,虽然不能再接受陛下耳提面命,却也惦念皇帝陛下的龙体安康,因此每有官员来西北,免不了多问两句。”
    薛平居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不由得交口称赞道:“难怪皇帝陛下经常对臣子们提到杨大人公忠体国,常怀报国之心,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下官在离京之前,确实进谒过皇帝陛下,更蒙陛下赏赐了一枚玉珏,说是要让杨大人给鉴别一下。”说着便从怀中取了一块儿拳头大小的纯白色玉珏出来让我观赏。
    我将玉珏接了过来,仔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