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几度东风吹世换 >

第14章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14章

小说: 几度东风吹世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周亚夫在平乱时因顾全大局不救梁国,以致得罪了景帝的弟弟梁王。后又因功高震主,且性格高傲,致为景帝所不容。
  景帝为试探亚夫,便设了一计。他请亚夫吃饭,饭桌上只摆一块大肉,却无匙箸。亚夫等了很久,忍不住了,便喝令左右“可取箸来”,左右受景帝所嘱,不予理睬。景帝冷笑着对亚夫说:“难道这样你还不满足吗?”亚夫一时性起,竟负气而走。
  后来亚夫之子恐父亲年老,预备后事时买了甲盾五百具为护丧仪器,结果被告偷买禁物,意图不轨。景帝就将亚夫逮捕入狱。亚夫在狱中又受廷尉讥讽,竟五日不食,气竭而死。
  汉初最有名的相士——老妇人许负曾为亚夫相面,说亚夫口旁有直纹入口,必致饿死,至此她的预言全部应验。
  邓通与周亚夫尽管情迹相差很大,但都是得宠于文帝,致死于景帝。汉景帝的刻薄寡恩,由此可见一斑。
  能为现任皇帝所赏识,却不能结好于皇位继承人,以致后患无穷,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的悲剧一个接一个地上演。
  当然,从中得到的更有广泛意义的启示是,人生无常,富贵如浮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务必保持一颗平常心。
  读了这些故事,我赶快跑去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口旁没有直纹入口,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食古不化的改革家——王莽
  〔文/郑骁锋〕
  地皇四年秋,新朝都城长安。
  皇宫内殿。伏在几上的王莽大叫一声,又从噩梦里惊醒,全身都是冷汗。
  他已经连续很多天没有睡个安稳觉了,实在倦了也只是伏几小寐片刻。
  也吃不下东西,每天最多只是就着鳆鱼喝点酒。
  空荡荡的殿里一个人也没有。王莽似乎想喊一声,随即又无力地倚在了几上。深陷的眼窝里,死鱼一样的眼睛茫然地看着翻倒在面前的酒爵。
  这年六月,王莽那“长一丈、大十围”的巨无霸开路,无数“猛兽虎豹犀象以助威武”的百万之师,“前歌后舞”地前去镇压各地起义。原以为这支“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的大军,应该是“所过当灭”,但在昆阳竟然被只有八九千人的绿林军打得个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只挣出数千残兵丧魂落魄地逃回洛阳。
  绿林军趁势麾军大进,兵锋直指长安。
  消息传来,关中大乱。
  王莽很清楚自己手里还剩下多少实力。臣下也很清楚,就平日里连倚为肱股的国师刘歆,居然都想劫了王莽去向更始政权投降。
  尽管所有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永远兴旺,可君临万世注定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梦想。于是也就有一些倒霉的帝王必须面对末路。
  穷途的帝王们,表现得也是千姿百态。有与前来弑主的臣下讨价还价,从郡王直降至做个普通老百姓而不得的秦二世;有搂着嫔妃躲到枯井里的陈后主;有对镜自叹“这么一颗好头颅,不知来砍的是谁?”的隋炀帝;有痛惜自己儿女生在帝王家的崇祯……
  可除了如晋惠帝之流,因诧异饥民“何不食肉糜”而贻笑千古,明显有些弱智的宝贝外,好象还没有谁象王莽那么荒唐,那么异想天开的——
  王莽在绝境中上演的那出闹剧还是一如既往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终于,他召集所有的儒生术士,挑了一个吉利的日子。
  那个狂沙大作的清晨,长安南门的吊桥吱吱地放下了。烟尘滚滚,金光闪闪的仪仗慢慢导了出来。
  昔日趾高气扬的羽林郎们今天怎么看也有些沮丧。
  王莽坐的还是那辆臣民们私下称为“灵车”的,六匹马拉的金瑵羽葆九重华盖登仙车,只是护驾的三百黄巾力士今天“登仙”的吆喝声,实在有些涩哑勉强。
  文武百官朝服盛装,依次默默步行,跟在车后排成长长一串。褴褛的长安百姓战战兢兢地伏在大路的两侧,不时悄悄抬一下头,暗暗琢磨着他们的神圣得可笑的主上领着群臣们又想搞什么新花样。
  南郊。几千儒生们同声吟诵的冗长而沉闷的祷文之后,也不知谁一声令下,所有人齐声大哭。顿时,旷野上哀声震天。
  这就是《周礼》及《春秋》都提到的:“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
  王莽哭得尤其伤心,时而捶胸顿足,时而伏地叩头,时而仰天大呼:“苍天苍天,既然授命于莽,为什么不殄灭众贼啊?如果我的受命是个错误,那就用雷霆轰诛了我吧,苍天啊!苍天!”他悲恸得几乎窒息过去。
  秋风中,六十八岁的王莽哭泣得象个无助的孤儿。尘土、鼻涕和眼泪把崭新的衮袍糟得一塌糊涂。
  他实在是觉得委屈极了。
  王莽是历史上集昏君暴主和奸臣贼子为一体的代表人物,实在臭得可以。足够与桀、纣那几个老牌标靶称兄道弟。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个资格,在两千年来都是为了他的谋篡,——家天下的时代,来自身边的阴谋篡位确实是最危险的,也是最应该防备的,理应神人共诛。
  而王莽的惨败,并不能说是主要因为谋篡:搞王莽那种禅让把戏的,他不是第一个,儒生们津津乐道的尧舜禹之间的政权交替中是否存在阴谋诡计,抱怀疑态度的人代代都有;他也不是最后一个,后代究竟有多少君主导演了这种闹剧,一时也很难统计,但其中包括了唐宋开国之君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甚至可以说,他的代汉过程可以算是成功禅让的典范: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反抗,也没有流多少鲜血,简直是顺理成章民心所向。
  如果动辄几万几十万人上书请愿歌功颂德,被后人怀疑是王莽自己炮制的话,那么即使是对王莽意见很大,在《汉书》中只给了他“列传”待遇,而且放在最后一篇以示贬斥的班固,也不得不在书中写到:
  〖“(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
  你如果认为在西汉末年那腐败堕落的环境里,作为当权外戚的王莽篡位前那些礼贤下士廉洁自律是伪装,简朴得让公卿们把堂堂大司马夫人错当成仆妇是矫饰,责令自己儿子为了擅杀个把奴婢而自杀是不择手段的残忍的话,那么王莽为了篡位付出的代价也实在太大了:
  整整三十一年,他过的就是这种所谓“虚伪”的生活!
  后人有时实在不能把在长安南郊哭得声嘶力竭的新帝王莽,和稳健地操纵着西汉大权的大司马王莽等同起来。好象有一把巨大的利剪,把王莽的声名与事业,喀嚓一声,以他的登基为界拦腰剪成了两半。
  正是登基后王莽全力以赴的改制,把他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贫者不厌糟糠……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汉书·王莽传》)〗
  从诏书上,我分明可以感受,对权贵们愤慨之极的王莽,忧郁而又怜悯地俯视着在水深火热里呻吟转侧的贫民。
  五均六管,用国家对工商业的统筹统制,限制豪商大贾敲骨吸髓,这一条条森严的诏令,分明可以使我体会,王莽想扫尽天下不平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在西方,很多历史学家哲学家对王莽充满了好奇。他们惊异地发现,在那个连耶稣都刚开始传教的“洪荒之古代,竟有如此‘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他们甚至恭维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但事实是每个稍通历史的人都知道的,王莽在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天大典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失败的命运。
  他的改制彻底失败了,而且败得比他自己想象的还快,还惨。
  相对于自然科学的改革,社会改革,其实就是一个重新分配权利的过程。
  社会主义者可以不承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无法抹煞每个个体的能力差异。当初的起跑线定得再整齐再公平,不用多久,跑步的人们就不得不拉开距离。跑在前面的能抢先得到给养,获得给养的跑得越快。于是,跑得越久,距离一定拉得越大。
  每个王朝顺利传承了几代后,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有力者都会慢慢发展起来,纠结起来,象一株株树,先是各自渐渐长大,粗壮,树冠一圈圈扩展,树根在底下暗暗的蜿蜒伸展……再后来就是树荫渐渐靠拢,渐渐重叠,树根彼此交缠,彼此串连,如虬蛇一般见缝就钻,牢牢攫持着大地。在上,占尽阳光;在下,吸竭水分。敲此树而彼树震动,摘树叶则树根涨耸。于是,天地间其他柔弱的花花草草们在其间枯黄委靡了。
  如果说筚路蓝缕的改革是为人类日益强大的力量寻找着发泄的方向去开创美好的未来,象开垦蛮荒的土壤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象引导着洪水一泻千里奔流入海;那么危机四伏的困境里的改革,就是为了天地间万物都能有个生存的起码条件,而对已经成林的这些大树们做一些剪枝疏根的工作。否则枯死的花花草草堆积多了,不知什么时候一点火星就可能把所有的一切烧得干干净净,再参天的森林也得化为灰烬。
  但这修剪势必要遭到大树们竭力的反抗。换个比喻,就是从虎口里夺回一些肉,分给其他饿以待毙的小猫小狗小动物,老虎勃然大怒张牙舞爪是必然的反应。
  所以改革不同于从头开始的蓝图和计划,在空地上建设一座高楼的难度远远小于拆掉一溜民房平出一块空地。再厉害的赌神抓到一副烂牌打起来也总是恨不能重抓一次的。
  如果想搞好这种改革,我想只有两种办法:
  一、把能从改革中得到利益的人发动起来,由下而上让他们自己来呼应、来贯彻决策者制订的每条改革措施;
  二、进行由上而下的改革,用强大的威权,力求做到以头使臂,以臂使掌,以掌使指,一直到底都不把政策执行走样。
  中国的悲哀就是毛泽东之前,几乎没有一次改革是真正走第一条路的,改革一直是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过程。
  改革的执行者永远是大树的枝叶,老虎的爪牙,每次改革都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对于改革,决策者应该充分考虑人性的险恶,千万不可寄希望于儒生们天真的“仁”、“善”,得对自己的臣下有充分的认识。很多时候,改革的基层执行者往往起的是相反的作用: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借着冠冕堂皇的改革口号为自己谋利,——夺了虎口的肉,塞进了自己的嘴巴;拔了一株大树,随即在原地为自己又栽了一株。更可恶的是,他们顺便把身边的苦苦挣扎的花花草草拔了个干干净净。他们本质也是老虎和大树啊。
  这还仅是来自自身阵营的威胁,更不用说还有满地决不善罢甘休的吃人的恶虎了。当改革的力度雷霆万钧势不可挡时,恶虎们会装得俯首帖耳笑容满面,比猫还乖巧,甚至会帮着出主意想办法。但只要一转身,它们又会在黑暗里磨牙砺爪悄悄地积蓄着反攻的力气。稍有漏隙,它们就煽风点火东挑西拨,时不时看准机会反过来利用改革再捞一把。等到风声一变,它们将会毫不犹豫地长啸一声凌空搏噬。
  改革的过程,就是权术和力量殊死较量的过程,它的艰难性使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家都头破血流身败名裂。而往往那时,改革家毕生为之争取权利的可怜人们,要么冰冷麻木地看着改革的失败,要么疯狂地扑了上来撕扯着失败者的血肉——所有人都把他们痛苦的根源推倒改革家头上了。
  所以第二条路有个绝对的前提,就是在强权失去控制能力之前必须收到改革的成果,才能取得改革得利者的拥护以加强和继续自己的事业。
  春秋时,郑国子产改革,第一年,百姓编歌诅咒他:“没收我的衣,编量我的田,谁去杀子产,我愿帮他忙。”子产不理会,还是强制推行,到了第三年,百姓又编了歌:“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田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能继位?”能臣如子产如果在三年间不能让百姓收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一定也落个人人恨不能食肉寝皮的遗臭万年下场。
  因此改革的目标和步骤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标不妨定得远大一点(而目标往往是极其美好极其真诚的,——真正一心想做个昏君的帝王应该是没有的),但步骤必须切实,稳妥。很多时候步子实在不能迈得太大。还得让人们一边不怎么费力的赶着路,一边能顺手在路傍的果树上摘几个果实。
  但就象病人很难做到为自己开膛破肚动手术那样,靠自身是几乎永远不可能斫尽恶树的,因为自己的根也牢牢地连在一起。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剁了自己的手和脚的,再成功的改革,也不过疏一些根,砍一些枝,杀几只虎,强挽一下这个没落的趋势罢了。
  封建史上没有一个已经开始没落的王朝是能凭改革重新焕发青春,创出一番比开国时更大的辉煌的。
  对病体合理的医疗调养,也许能延缓寿命,乃至恢复健康,但再健康的人也一样会衰老,再健康的人也不能长生不死。希腊神话里的西齐弗,耗尽了全力想把巨石推回山顶,结局却是注定的下坠。
  到了无处可坠之时,真正彻底的改革就自动来到了,——那就是革命。愤怒的野草终于用自己绝望的生命燃起了大火,烧尽了所有的森林和虎豹豺狼:就象地球再来一次冰川时代,就象中毒得无可救药的计算机重新安装,一切从头再来。
  革命才是最彻底的改革,束手无策的改革者现在成了革命的对象,革命在仇恨和杀戮中按着它自己的轨道酣畅淋漓地进行。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一株株幼苗在废墟上又重新发芽,成长,争夺有限的养分……
  多少年来,世界就这样前进着。多少年来,无数伟大的思想家苦苦探索着走出这个怪圈的路。
  王莽从没担忧这么多。
  他相信他的理想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