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求职,从大一开始 >

第5章

求职,从大一开始-第5章

小说: 求职,从大一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娉希揖蜕螧BS;如果硬币立起来,我就去自习。”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把很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活生生地描绘了出来。
在西安某高校做讲座期间,我跟几个学生聊到了住宿条件的问题。有个学生眉飞色舞地对我说:“老师,我们的住房条件可好啦!我们几个同学觉得宿舍太拥挤,也不自由,就到一个小区里合租了一套房子,里面有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我们还买了笔记本电脑,宽带也装好了,什么都不缺啦!”我问道:“在你们房里,有书吗?”他若无其事地摇了摇头,说:“都什么年头了,还看书干什么?”我接着又问了一个多余的问题:“你们晚上去过教室自习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去过啊!”这个答案让我很是欣慰,没想到他接着解释道:“去年为了追一个女孩子,陪她去自习过一次的。”
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孟姜女哭倒一个豆腐渣工程算什么?罗密欧用毒药对自己实施安乐死又算什么?跟这个“恸哭六军俱缟素,自习一回为红颜”的大学生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个读者给我发了份邮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公式:猪吃饭+睡觉,大学生吃饭+睡觉+恋爱,所以,大学生等于会恋爱的猪。虽然这个公式有些夸张,但有一些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确实只不过是风花雪月了一回或者N回。考研之前的几个月,我租住在学校外面的一间民房里,见识了不少在校外同居的鸳鸯。他们中虽然也不乏读书用功之人,但相当大一部分恐怕算得上是“全职恋人”。人家职场人士一天还只要上8个小时的班,在华为那种以加班闻名的公司里,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就十几个小时,而这些如胶似漆的“全职恋人”是全天候的、夜以继日地投入其中。
我大学期间先后公然暗恋过两个女孩子,均告未遂,但我并不因此而反对大学生恋爱。在湖南一所高校做讲座时,有个女生在自由提问环节中说她找了个很优秀的男朋友,不知道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我借用了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送给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如果大学四年全都用在了一段幸福抑或辛酸的感情里,求职的时候又将用什么来打动用人单位的芳心?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说:“优秀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可是,这与那些整天沉迷在网络游戏里的人无关,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不知自习为何物的人无关,也与那些把谈恋爱当作大学四年全职工作的人无关。当这些人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是没有资格后悔读大学的,因为他们是在玩大学,而不是读大学。
对于一个合格的读有用之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人才是永远也不会过剩的。虽然他们在进入用人单位的视线之前可能同样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煎熬,但是,当别的大学生一次又一次被拒之门外,他们会抓住任何一个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机会迅速脱颖而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不可能获得能力之外的东西,也不可能得不到能力之内的东西。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在退潮时才能看得出谁在裸泳。同样的,只有到了毕业求职的战场上,才能看得出谁在读大学,谁又在玩大学。
但愿退潮的时候,每一个大学生都穿着衣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1)
随着胡润等好事之徒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陆续推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也随之出台。在“富豪校友榜”上,位居前几名的依次是北大、浙大、复旦、清华、人大、中南大学、华南理工、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高校。乍一看,名牌大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可是,这种排行榜所能证明的,与其说是学校实力与毕业生发展前途成正比,还不如说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容易培养富豪(排在前10名的大学中,除了中南大学,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再说了,很多榜单上的富豪都是“商而优则学”,发达以后到名校溜达几圈买个文凭而已,算不得数的。
相对而言,人家“洋鬼子”做的调查就要实在得多。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对2003年夏天从英国高校毕业的万名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英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似乎没有很大关系。在该报公布的英国高校毕业生年工资收入排行榜上,伦敦大学的5个学院囊括了榜上的前五名,帝国理工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毕业生位居前三名,而享誉国际的剑桥、牛津的毕业生则列于榜上的第6位和第7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做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当今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为此,他们刊登了一篇题为“任何大学都能够做到”的文章,认为人们毕业于常春藤大学或一般大学并无多大区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lan Krueger曾经对一万多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同时拿到了常春藤名校和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些进入了名校,另一些入读州立大学。二十多年以后,他们在事业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做一项类似的调查,我不知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我只知道,就我的所见所闻而言,学校名气对求职的影响实在有限。我几年前曾应聘过一家公司的职位,与我同时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当中,有些人毕业于清华、浙大,也有人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学校,反差甚为强烈。可是,公司的招聘经理在面试前直言不讳地对我们说:“虽然你们的毕业院校各不相同,但现在的你们却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时至今日,我对这句话依然记忆犹新。虽然不是每次都会对应聘者明说,但早已成为了我面试别人时的一条基本原则。我知道,有些人的高考分数可能比我少一大截,学校的名气与实力也远远比不上我的母校,但是,他们的工作能力却很可能在我之上。
当然,从现实的层面来看,确实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名校情结”。根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学历需查三代,“非名校”生求职遭歧视》一文的报道,部分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愈演愈烈,不但非名校的毕业生四处碰壁,而且名校的研究生还要看“血统”是否纯正,即便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洋硕士,只要本科就读的学校没什么名气,照样会被打入冷宫。“清华博士怎么了?也得是‘三清团’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出自清华)我们才要!”用人单位的这种话实在让求职者寒心。
对于这些极其变态、无比龌龊的用人单位,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我高考没有考上北大,可当年北大录取的学生中估计有一大半的高考分数没有我的高。为什么呢?因为湖南湖北等省份的高考分数线一直高得离谱。我有个高中同学也与北大擦肩而过,不过他比我更背,被录取到了湖南中医学院。假如他报考的是复旦、浙大,超过投档线好多分。是不是他被录取到复旦就是人才,被录取到湖南中医学院就成了垃圾?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2)
当然,这些用人单位肯定会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大学里浸染四年以后就大相径庭了。拜托,大家都是从中国的大学里走出来的,就不要自欺欺人啦!名牌大学的学风就好到哪去了?兔子别笑兔子,谁的尾巴都长不到哪去。再说了,在某些学科领域,部分非名校的师资和硬件设备可能比名校还好得多呢。就拿我的母校来说,历史、哲学等部分学科的实力还比不上湖南师大、湘潭大学,而材料、冶金、地质等学科恐怕北大都无法与其比肩。
在一次中学教师招聘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挑英语老师特别要睁大眼睛。哪怕是名校大学生,也要查查他高中在哪里上,因为有些地方的学生念英文会带家乡口音。”另一位中学校长则认为:若高中不是从名校毕业,那他的学习习惯肯定好不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会高。
荒天下之大谬啊!无知和变态并没有错,可如果跑到人才市场上来折磨应聘者就是他们的不对了。我中学的母校位于一个乡音极重的国家级贫困县,是不是我说英语的时候非得带点乡音才对得起列祖列宗?我没听过无锡话,但我知道有“听无锡人讲话,不如听扬州人吵架”这么一句,想必无锡话肯定没有光荣而伟大的北京腔动听啦!据说无锡话中“明天”是说成“明朝”的。我就纳闷了: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为什么当年还要让他担任《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呢?难道不怕他将伟大领袖写的“明天”翻译成了“Ming Dynasty”?
所幸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这种有着强烈“名校情结”的用人单位并不是人才市场上的主流。2006年底,央视时空调查与智联招聘针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于应聘者的简历最先看的是什么”一栏中,选择“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与“专业”的排在前两位,而大学生自己最看重的“毕业院校”只排在第三位。与之相似的,在关于“大学生值多少钱”的调查中,“学校知名度”并不是企业核算薪资的主要标准。
相对而言,在北京和一些经济水平与思想观念都较落后的中小城市,盲目崇拜名校的用人单位有一定比例,而长三角就少得多,到了珠三角,基本上就很难找出来了。在广东,人们讲究低调和务实,学校名气对我们来说太虚了。就用人单位的性质而言,企业往往不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那么在乎学校名气,小公司不如大公司在乎,私企、外企又不如国企那么在乎。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当他们发现员工的学校名气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自然就不追求那些虚的东西了。
我一个校友曾经在深圳某IT企业上班。当他工作了一些天以后,发现公司的绝大多数同事都毕业于“985工程”院校。一打听,才知道这公司的老板向来不屑于聘用非名校的毕业生。迄今为止,坚持这种招聘原则的公司我在深圳还真是唯一一次听说。按理来说,一家连前台都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公司应该是有很强的战斗力了,可事实却偏偏相反,这家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直至濒临关门大吉的边缘。后来,老板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员工,经过此人一番拨乱反正,公司很快就起死回生了。而这个扭转乾坤的人只不过是毕业于一所毫无名气的二本院校。此后,这家公司的“名校情结”一扫而光,再也不把“985工程”、“211工程”当回事了。
有些人喜欢将“出身名门”的教育背景比喻为求职时的金钥匙,可是,在我看来,被名牌大学录取时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枚金钥匙,不如说是钥匙坯。如果非得认为名校学生的钥匙坯比非名校学生的贵重,那就当前者是用黄金造的,而后者是用铁铸的。读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锉刻钥匙的过程。等到大学毕业,有些人手里握着了一把成型的钥匙,有些人只有钥匙的半成品,还有些人依然拿着四年前那片钥匙坯。每个用人单位都有一把锁,他们招聘的标准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钥匙能将这把锁打开。当一把金钥匙和一把铁钥匙都能打开他们的锁,他们往往会选择金钥匙;可是,如果金钥匙打不开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把能打开锁的铁钥匙——他们通过铁钥匙打开锁以后所能获得的黄金远比一片金钥匙的含金量多得多。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一次校园洽谈会上,某外企负责人黄先生针对学生的提问直言不讳地说:“出身名校并不意味着金饭碗。”他认为非名校歧视的确客观存在,但如果大学生过分强调就有推卸责任之嫌。只要是聪明、踏实肯干、上进的学生,无论毕业于何处最终都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名校出身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指望它“创造奇迹”。


离校的期限不是就业的期限
如果要给就业设置一个期限,估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设置为毕业离校之前。毕业即失业,等到毕业离校了,拖着行囊走出校门却不知道应该去往何方,这样的境况是谁都不想遇到的。所以,就业的压力往往会随着毕业的临近而与日俱增,等到宿舍的大门上已经贴上了通知,要求所有的毕业生于某月某日之前搬离,而工作却还没有着落,估计谁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种着急固然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比如户口和档案的迁移是个问题,一段时间的经历空白也可能会对以后求职造成不利的影响,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多人主观上没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失业人员、一个待业青年。
因为考研的缘故,我的毕业求职准备得很晚,而且我把就业面局限得比较窄,所以直到快要离校了还没有签约。本来我是丝毫都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毕竟刚开始求职的时候就得到了几个offer,只是被我放弃了,可到了这个时候,我也慌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签约,整天就在宿舍里优哉游哉地打着麻将,我却要默默承受考研失败和求职受阻的双重煎熬。在一场招聘会上,我应聘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职位,经过几轮面试,终于得到了录用。可是,我心里非常清楚,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可以不去在乎每个月只有650元的基本工资,但是,我没法接受去和那些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成为同事。反复思考了很久,我还是在毕业聚餐的那一天去签了约,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在毕业离校的时候能够将这份就业协议书作为自己的*布,用这样一份工作自欺欺人地来挽救已经无比脆弱的自尊。在这个时候,我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随便一份工作都被当成救命稻草了。
就像每一个病急乱投医的人一样,我为这种不理智的心态付出了代价——耽误了一些时间,走过了一段弯路。当我毕业几年以后回过头去看当初的自己,发现那种必须赶在毕业离校之前找到工作的心态是多么的愚昧。就业不同于升学考试,升学考试往往是一考定终生,如果不按时参加考试就只能等来年,甚至再也不会有机会了,而就业却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