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1章

孝经智慧-第1章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整理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孝经智慧》作者:姚淦铭
内容简介
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去读:
一是由古代的《孝经》直接讲到现代智慧的转换,这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二是由《孝经》而讲述它的“案例读本”,那就是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这也许能让我更加近距离地看到孝的魅力与作用。因此本书实际上就相当于两本书的叠加了,一是解读《孝经》的书,一是解读《二十四孝》的书了。
三是《孝经》的智慧典藏在历史中、层积在每一个王朝中,我们将其抽绎出来,供大家品味一番。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都重视《孝经》,希望用《孝经》来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此中智慧就像丰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开发,更有待我们去冶炼,铸成现代的智慧。
四是围绕着《孝经》,数千年的历史生发的许多谜团,讲述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孝经》到底经历了哪些饶有趣味的事情。
五是从解读《孝经》元典入手,让大家去阅读、浏览、流观、欣赏这本经典,知道《孝经》到底讲了些什么。

前言
论国学智慧,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因为此中的智慧不是肤浅而是太深,义理不是迂腐而是太重,层积不是薄陋而是太厚,作用不是轻微而是太大,现代智慧不当置若罔闻而是太亟须转换。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
  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因人性、顺从人情、顺依人本之德行。我们需要从这种道德的根本上去浇灌、去培土、去养育,并将孝行弘扬之、广大之、寥廓之。
  孝道,是因性而明教、追文反质的至道。它是从人性中揭示出来、概括出来、提升出来的,又返回去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办事、立身、齐家、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孝经》,是孝道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代“五经”之总纲、“六艺”之根本。明代的黄道周说:“《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也。六经之本,皆出于《孝经》,而大、小戴《礼》,皆为《孝经》义疏。”
  孝、孝行、孝道、《孝经》的意义与价值,《吕氏春秋·孝行览》有这样的话,值得今人体会:“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且文化背景也有很深的百代隔离的沟壑,但是其深层的理念与智慧也许还是值得人们去体味的。
  我们这本《孝经智慧》由五个部分组成,然而却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去读:
  一,从现代社会来观察与《孝经》的联系,直接诠释现代智慧的转换,这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二,由《孝经》而品读它的“案例读本”,那就是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这也许能让我们更加近距离地看到孝的魅力与作用。因此本书实际上就相当于两本书的叠加了,一是解读《孝经》的书,一是解读《二十四孝》的书。
  三,《孝经》的智慧典藏在历史中,层积在每一个王朝中,我们将其抽绎出来,供大家品味一番。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都重视《孝经》,希望用《孝经》来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此中的智慧就像丰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开发,更有待我们去冶炼,铸成现代的智慧。
  四,围绕着《孝经》,数千年的历史生发出来的许多谜团,讲述在历史中的风风雨雨中,《孝经》到底经历了哪些饶有趣味的事情。
  五,在以上的基础上,大家一定会有一种愿望,那就是直接去解读《孝经》原文,于是笔者就引导阅读、浏览、欣赏这本经典,让大家知道《孝经》到底讲了些什么。在这里,此书又不仅是两本书的叠加了,而是三本书的叠加,因为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把唐玄宗的《孝经注》全部插入到书里了,《孝经》十八章的每一章里,可以欣赏到间接影印来的宋刊本的《孝经唐玄宗注》。
  现代人曾经冷淡、冷冻了孝道与《孝经》,然而孝之道永远不会消逝殆尽、灭迹无踪,因为孝的根子就扎在每个人的心的最深处、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尽管有的人的心灵已经荒芜,甚至不堪回首,但是一旦触动,便会如一道闪电照亮那地方。
  但愿本书或能像一道闪光,虽微弱但还能烛照到达心灵的深处,虽闪烁但还能照亮前行的路标,让暗昧者辨明,让明哲者更明!
  笔者常感慨,我们讲传统,但是往往不知道传统的智慧到底结晶在哪里?我们批判传统,但是常常会犯很大的错误;我们确实需要传统在弃取之后融入现代生活,但是每每会迷茫一片。国学智慧怎样融入现代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难题。笔者徘徊流连于此,希望慢慢来一番驽马十驾,孜孜汲汲地上下求索吧!
  作  者
  2009年4月
  

孝的现代分量和尊严
中国的孝文化有着漫长的历程和丰富的层积,其精髓绵延维系了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对稳定中国社会、凝聚中华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孝在现代曾经被批判、践踏、涤荡。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反对“吃人”的礼教,主要就指孝道、妇道等,乃至整个宗法制度。此后则众所周知,这种理念和做法越演越烈,直到“*”达到极点,破除“四旧”,“造反有理”,许许多多所谓的“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的“孝子贤孙”被批斗。谁还敢说孝、读《孝经》、说《二十四孝》?谁还敢出版属于禁毁之列的有关孝的书籍?
  历史似乎轻轻地翻过了这一页,却永远会被后人不断翻阅这一页,因为人们要借读史来明智,所以历史的这一页当然不会被人们遗忘。
  孝,在现代还有自己的分量和尊严。试看,在一个“孝”教育缺乏的年代、地方,往往会生长出种种的社会的“毒瘤”。
  我们也许还记得八十年代那件抓捕“二王”的惊天动地的大案。1983年,大年三十,沈阳王宗、王宗玮持枪连杀了4人以后,流窜全国,继续杀人抢劫,经过7个月零6天才被击毙。他的父亲因为包庇罪,也被判刑7年。当时满街上都张贴着“二王”的照片,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悬赏通缉令。据说悬赏通缉、特警、巡警、道路检查点和“110”,这些中国刑侦网络就是从“二王”以后开始建立的。
  2007年9月,距离1983年“二王”被击毙的24年后,他们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的父母接受了采访。其母亲说,4个孩子都是姥姥带大的,“*”时,两派就在大院里武斗,动刀动枪,甚至埋地雷,这时正是哥俩容易学坏的年龄。他们的枪是从沈阳大北监狱偷来的,有一个还当过兵,当过班长。“看过那么多报道,只有一个作家说过‘二王’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我们觉得写得真好。”今年已经81岁的老父说:“以后身体好了,我想和老伴沿着我儿当年走过的路走一圈,看看我儿当年是怎样生活的,听听老百姓的反映,哪怕是要给人家道个歉啥的,我都能啊。”(《扬子晚报》2008年9月22日三联文)——这一则报道也许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读到许多值得深思的信息。“*”中许多野蛮的、疯狂的、甚至灭绝人性的“武斗”、“打砸抢”,不知道使得多少人扭曲了心灵。
  新时期,孝文化重新复苏,而且更广更深地被开掘、衍生开来。孝,再次显示出自己的分量和尊严。
  现代社会一方面高度发达、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儒雅”、“温情脉脉”的伦理之“纱幕”渐渐被扯去。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金钱、人与物欲的关系变为*的、工具化的、冰冷的关系。官员的*、暴富的无德、狂徒的贪欲,社会的风气也被搞得可想而知了。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而这也只不过顺着人性来培养教养而已。人们从正反两面的对照中,重新发现了孝的分量与尊严,这大概也是今天宣传孝文化的重要原因吧。
  关于孝的分量与尊严,可以常常体会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那段话。孙中山说:“讲到孝字,我国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究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才自然可以强盛”。(《三*义·民族主义》,见《孙中山选集》下卷)。当然要提倡孝,但不能愚孝。确实,要“孝”,就要对传统有取有弃;要“孝”,就要与时俱进。其实孔子那里孝的智慧,是活的智慧,怎样转化为现代的孝的智慧,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孝是人性本来的元素,就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内心深处。每听到一个感人的孝子的故事,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会动容、被打动,大约就是这些潜在的元素在感应着,因此现代社会、学校、家庭中仍旧需要孝的教化。如果不教育,那么这些种子与嫩芽可能被埋没、摧折了。当然这种教育不应该是说教,而是人性的引导,是保护这种子在内心的善的土壤中发芽、潜长,最后郁郁葱葱,焕发出人的尊严、人性的光辉。
  

鲁迅评《二十四孝》的智慧(1)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专门谈到“孝”这一问题。
  首先,鲁迅的评论中,传达出《二十四孝》在当时极其普及的信息。如鲁迅得到的《二十四孝图》,就是“一位长辈的赠品”。这说明当时在给儿童的礼物中,常见的一种便是《二十四孝图》。今天我们早已经不再为孩子送上这样的礼品了。再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这说明了当时十分普及的情况,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下层,或一般人,比如鲁迅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都知道其中的内容。如果今天,不要说一般人说不出《二十四孝》的内容,即使文科大学生也不一定一看图就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
  其次,鲁迅将《二十四孝》的内容分为几类:
  一类是可以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鲁迅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一类是可怀疑的。如《哭竹生笋》、《卧冰求鲤》。鲁迅说:“‘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家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一类是反感的。比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鲁迅说,这是“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
  鲁迅还专门对此两则加以评论。他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这是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说得很有道理。
  鲁迅又评论道:“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儿童需要真诚,《二十四孝》中的一些表述,有些地方太夸张,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人们的反感,尤其是儿童。此中也看到《二十四孝》在日本流传之一斑。

鲁迅评《二十四孝》的智慧(2)
鲁迅于《老莱娱亲》此则,不仅特别有意见,还专门进行了考据比勘,说:“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