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24章

孝经智慧-第24章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玄宗《注》:“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为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这是说争臣降低削减的人数,每一层级为两人,比如由天子的七人至于诸侯的五人,再由诸侯的五人至于卿大夫的三人,这是体现了一个尊卑的差别。同时指出,即使是无道者,因为有了争臣,就可以挽救“失天下”、“亡家国”的悲惨命运。这可以看到谏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5。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争友”,即“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友”。“令名”,美好的声誉;“令”,善,美好。此句意思是,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
  6。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争子”,也即“诤子”,能直言劝谏父亲的儿子。《*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子”。此句意思是,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三、不义·不争·不孝·不忠
  1。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注》:“不争则非忠孝。”上句两个“争”,均通“诤”。孔子总结,说: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劝谏,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劝谏。如果“不争”,那就不是孝子,不是忠臣。
  2。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最后,孔子回到曾子的问题起点。孔子说,所以面对不道义的,就要劝谏;听从父亲之命令的,又哪里能算是孝呢?
  《荀子·子道》记载了孔子一件很有意趣的事情。
  鲁哀公问孔子:“儿子听从父命,是否就是孝?臣子听从君命,是否就是忠贞?”
  连问了三次,孔子没有回答。从朝廷出来后,孔子用这个问题来问子贡。子贡认为,这就是孝和忠贞。
  孔子就批评他:小人啊!你不懂啊!国家一定要有敢于谏劝的大臣,才不会有危险。父亲一定要有敢于规劝的儿子,才不会做出无礼的事情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大臣一味听从君命,怎么是孝和忠贞呢?要审察分析啊!
  《论语·里仁》有云:“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对父母不同的意见,可以婉转地批评,不要闹翻了,还是恭敬地操劳,不怨恨。这也是一种进谏的智慧。
  孔子非常重视“谏诤”,且很有智慧。《孔子家语·辨政》:“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谲()谏”,是婉转地进谏。“戆谏”,是没有文饰的进谏。“降谏”,是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直谏”,是直截了当进谏。“风谏”,态度与言辞委婉,并用拟喻、暗示、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谏。孔子还说在进谏的时候,要揣摩君主的心态,选择进谏方法,他自己遵从风谏。
  四、《谏诤章》现代启示谈片
  此章让现代人再次领略到孔子论“孝”的深刻与智慧的风采。
  孔子不是一个方而不圆的“圣人”,而是一个能方能圆的“圣之时者”。孔子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虽然“师道尊严”,但是他庄严地宣称,面对着仁,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就是孔子的辩证“师道”观。同样虽然要谨守孝敬孝顺,但是“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是孔子的辩证的“孝道”观。同时在采用怎样的谏诤方法上,孔子也教人须灵性十足。
  读此章我们不仅进入孝的又一个侧面,且又深入一层地了解了孝道。孝,不是盲目地“愚孝”,是有“义”、“不义”的问题在的,有“是”与“非”的原则在。孔子还告诉人们,历史的经验是:
  其一,对当权者的谏诤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往高层越是需要众多的人来进谏,这是一种必需的监督机制。
  其二,当权者可能会“无道”,但对于一个天下、国家来说,那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谏诤之臣”。
  其三,谏诤之臣的重大价值,在于可以挽救“无道”当权者的将要被倾覆、失去的“其天下”、“其国”、“其家”。再降层而言之,有争友,则使士“身不离于令名”。有争子,则使父“身不陷于不义”。
  其四,在臣、在子这一方,固然要“当不义则争之”;而在当权者这一方,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也要接受谏诤,认识到谏诤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这是关系到天下、诸侯国、卿大夫之家的存亡大问题。
  孔子这里是“执古御今”,我们现代人何尝不可以也来一番“执古御今”的借鉴?
   

感应章第十六(1)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往昔圣明君王,奉事父亲尽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奉事母亲尽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长辈与晚辈之间能顺畅,所以君臣上下之间能治理。奉事天地能够明察,那么神明会感应而彰显福分。所以虽为天子,必定也有该尊敬的人,是说还有父辈;必定又有先于他的人,是说还有兄长。宗庙祭祀能致敬,不忘记亲人;修身慎行,是恐怕辱没祖先。宗庙祭祀能致敬,祖先的灵魂便来临享用。孝悌能至极,那么相通于神明,光被于四海,无所不通。《诗经》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没有不服从的。’”
  【讲解】
  “感应章”,有的本子作“应感章”,如古文本、石台本、唐石经、岳本等。此章紧接上一章,是因为上一章论谏诤之事,说君主若能从谏诤之善,必能修身慎行。此章接着说,如能做到这样,也必定能致感应之福分。
  一、孝·天地·感应
  1。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注》:“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
  “明王”,圣明君王。《孝经》中出现“先王”,又出现“明王”,两者的关系,如《疏》所云:“经称明王者二焉”,“俱是圣明之义”是一致的;不过略有分别的是,“言先王示及远也,言明王示聪明也”。“先王”、“明王”都是圣明之王,“先王”偏重在时间上的久远,“明王”偏重在聪明上。
  “事天明”,奉事上天就能晓知明白天之道。“事地察”,奉事大地就会晓知明察地之道。《周易·说卦》:“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因此古人认为,事父之孝道通于天,事母之孝道通于地。
  孔子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的圣明君王,正因为奉事父亲能够尽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正因为奉事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这里面就是把父亲比拟为上天,把母亲比拟为大地,由此联观之推论之,从对侍奉人而至于奉事天地之道的认知。当然也可以由天地而反观于侍奉父母之道,形成双向的、互通的理路。
  2。 长幼顺,故上下治。
  《注》:“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臣之化理。”
  这是说,明王又在宗族、长幼之中,皆顺于礼,那么上上下下的人都会自化了,比如长辈与晚辈之间能顺畅,君臣上下之间能化理了。
  3。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注》:“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故曰彰也。”
  “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周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孔颖达疏:“万物变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彰”,彰明、彰显的意思。
  这是说,奉事天地能够明察,那么神明会感应他的至诚,而彰显他的福分。这种福分的彰显,用常见的话来说,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如《疏》云:“神明之功彰见,谓阴阳和,风雨时,人无疾厉,天下安宁也。”

感应章第十六(2)
二、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1。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注》:“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族人,与父兄齿也。”“诸父”,如伯父、叔父等。父死,称为“考”;父以上祖先通称为“祖考”。“胤”,后代、后嗣。礼,君王在(,宴会,宴请)请族人的时候,均以卑贱与父兄列齿也,那就是说尽管是君王,还要排列在父兄之下。“齿”,排列的意思。
  这是说,所以即使是至贵的天子,也必定有被他尊敬的人,是说他还有父辈;必定有先于他的人,是说他还有兄长。孔子要天子行尊父先兄之道。
  2。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注》:“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
  此说,宗庙祭祀要竭尽恭敬,不要忘记父辈的恩德。孔子要天子行致敬之道。
  3。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注》:“天子虽无上于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
  此说,修养自身,谨慎行动,害怕有辱先祖。孔子要天子行修身之道。
  4。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于克诚,故曰著也。”“祖考”,祖先。“来格”,来临的意思。《疏》:“故能致敬于宗庙,则鬼神明著而歆享。”
  “鬼神”,指先祖的神灵。“著”,这里是指鬼神来临附著,并进而享受祭祀的意思。这是说,宗庙祭祀要竭尽恭敬,祖上的鬼神也正因为孝子的真诚,才会来临享受祭祀。
  5。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注》:“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孝悌能够达到至极,那么就会沟通神明,光辉照耀天下四海,无所不能通达了。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这是说,四方的诸侯,从西方、东方来瞻仰,从南方、北方来瞻仰,没有谁敢不服从周王朝的。意思是服从明王之义,从明王而化之。
  此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此诗赞美周文王迁丰、周武王迁镐,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片段原作“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哉!”意思是,当初武王在镐京建成了太学辟雍,诸侯从东西南北都来瞻仰,谁敢不服从周王朝。周武王真是个好君王!又古文本《孝经》“自西自东”作“自东自西”,可参见前文。
  四、《感应章》的现代启示谈片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本章所谓“孝感”的问题。“孝感”就是孝行的感应。正史上也多有记载,如《晋书·王祥传》记叙孝子王祥卧冰得鱼、黄雀入帷就是其例子,此可见前文《二十四孝》部分内容。再举例如《北史·孝行传·王颁》:孝子王颁“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传·易延庆》:“延庆居丧摧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侍母。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
  关于“孝感”,有四点可说:一是,把“孝感”描写成一种超自然的、神话的或迷信的色彩,往往不可取。但是,虽失去可信度,而其目的是对孝行感染力的渲染和夸大,其深层逻辑即行孝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的。
  二是,有时候大众心理也接受这种渲染,明知不现实,但是有其审美享受在,比如董永的故事就是这样。
  三是,“孝感”从对人的感应来说,那是千百年来都存在的,就像21世纪的人读千百年前那些孝子的故事还会被深深打动,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穿越时空的“孝感”了。
  四是,如果现代人悟通了孝道“感应”的问题,那么也可以在进行现代社会的“孝道”教化的时候,充分利用其能“感应”的道理,来感化人们,和谐社会。
  在对《孝经》十八章全部解读完了后,我们更会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孝”,原来不是仅仅只局限于赡养父母、养生送死这些内容。孝道还有非常厚重的历史层积、广阔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伦理内蕴、深刻的人性内涵。孝道,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着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社会,怎样继承、开掘、发扬“孝”,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      ┃
┃整理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5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