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7章

孝经智慧-第7章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孝。
   

郯子:鹿乳奉亲
《鹿乳奉亲》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六则故事。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群鹿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老亲思鹿乳,身挂鹿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评说】
  郯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想食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之中,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有一次,打猎者见到,以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郯国,可追溯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少氏的后裔即在此建立了炎国,至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古城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二十里。
  关于郯子,《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段记载:这一年的秋天,郯子来到鲁国朝见昭公。鲁昭公与他宴会时,问起少氏用鸟来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很博学,回答说: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为什么。往昔黄帝以云作为百官名号,炎帝以火作为百官名号,共工以水为百官名号,太以龙作为百官名号。我的高祖少挚立朝时,有凤凰正好飞来,因此用鸟作为百官的名号。于是百官的名号,有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雎鸠氏、鸠氏、鹘()鸠氏、爽鸠氏、五鸠、五雉、九扈等。——孔子听到这一信息后,求见郯子,向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据说当时孔子还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至今还流传着“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这里可以看到,除了血统的传承外,郯子有孝行,而且有丰富的学识,也许这些都是他能成为国君的原因之一吧。再说,郯子披着鹿皮,伪装后居然能忽悠母鹿,而骗取乳汁,如果不深知鹿的生活习性,怎么可能呢?这也见到郯子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一面,也许他的血脉中就遥承了来自他高祖的“天人合一”的智慧。
  郯,秦置郯县、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隋唐几经废置,元时始称郯城县,其后成为了较为稳定的县级城市。今天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是著名的银杏之乡、杞柳之乡。境内马陵山绵延东境,沂、沭河贯穿南北,又素有“鲁南粮仓”之称。郯城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马陵古道神秘壮观。庞涓沟、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临处,一线南北;孝妇冢、于公墓、郯国故城、郯子庙、倾盖亭等,星罗棋布。位于新村乡银杏古梅园内的“老神树”,是“华夏银杏第一雄树”,虽历经2000余年,仍树叶繁茂,果实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传着。
  

老莱子:戏彩娱亲
《戏彩娱亲》讲述老莱子奉养二亲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则故事。
  [周]老莱子,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舞于亲侧。又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闱。
  【评说】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传说居住在蒙山之阳。楚王曾使其出仕,他和妻子便迁居江南,不愿应召。
  老莱子是至孝之人,侍奉父母二亲,极尽甘美香脆的饮食。自己将要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他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扮作婴儿嬉戏舞于双亲面前。又曾经取水上堂,假装跌卧在地上,随即发出像小儿那样的啼哭,以此来使双亲高兴。
  师觉授的《孝子传》中有关老莱子孝行的一个早期记载:“老莱子者,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比较起来,“上堂脚跌”,作为事实,而不是“诈跌卧地”,似乎更合乎逻辑一些。
  又徐坚的《初学记》有另外记载:“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扑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这里又多出在二亲身边把弄“乌鸟”的游戏。
  在《艺文类聚》的《列女传》中还有一则记载:“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此可以见到这些版本中的同与异,在流传中整合,在整合中又流变。
  再看看武梁祠中的有关老莱子的画像,有学者作出了较详细的分析。武梁祠画像表现为四个人:老莱子的父母坐在帷幔下的榻上,一位妇女手持盘子,正在侍候他们进食;右边老莱子跌倒在地,并抬起手臂。再看武氏祠前石室的图像,重复了此图的左边部分,但右部与武梁祠画像不同,那位持盘的女性在此图中消失了,她可能是老莱子的妻子,但地上还留有一只盘子。老莱子跪在父母的前面,手持顶端有鸟的杖——此名鸠杖,是西汉政府赠送给耄龄之人的——这件器物表现出老莱子的年纪。然而另一种解释是,这只鸟是莱子用来取悦父母的真鸟,这就如上面说到的一样了。(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在武梁祠的画像上还有榜题:“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还标有“莱子父”、“莱子母”字样。
  这些都说明,作为孝子的老莱子,在民间广泛地传播着,且历史相当悠久。虽然老莱子孝行的做法,被后世认为有做作之嫌,甚至有些令人讨厌,但是其主旨很明确,就是千方百计让高寿的父母享受到生活的愉悦,希望永远保持像婴儿和父母相处的那种令人愉快幸福的感觉,使得父母之心常驻于年轻之时,常葆青春之态。
  

董永:卖身葬父
这是最为大家熟知的故事,因为被改编为《天仙配》等形式而广为流传。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八则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
  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评说】
  董永,是东汉时期人,家里贫困。父亲死了,董永将自身卖了,预借贷款而安葬。等到他去打工偿还时,在路途中遇到一位女子,自求作董永的妻子。两人便一起来到主人家里。主人责令他们织成三百匹细绢,才可以返回。“缣”(),细绢。终于一月完成,两人回到当初槐树荫下相会的地方,女子就辞别董永,离去不返。
  听此故事,今人会想起黄梅戏《天仙配》,还有那婉转动情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的戏歌。其实这个故事早在曹植的《灵芝篇》中就有记载,后来在《搜神记》中也有记载,是魏晋之间流传的故事。明代传奇有《织锦记》,地方戏中的《天仙配》则又不断演绎着这一动人的故事。
  如果从《孝经》的角度来看,这一孝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丧亲章第十八》所说的道理,亲人死了“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董永作为孝子,为了尽此孝行,竟然将自己“卖身贷钱”而葬父,这是很感动人的,甚至感动了天庭之神灵。
  二是此故事又合乎《感应章第十六》所说的,至孝而“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行换来了上天的回报,有仙女下凡,自求为董永之妻。
  董永故事的发生之地,一直被认为是湖北的孝感。《孝感县志》里有记载: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在这广为流传的真人真事之上,民间艺人又进行浪漫主义的再创造,孝子的孝行感应了上天的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度过了一段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的美满生活。随着文艺形式的创造,董永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今天孝感还留有许多有关董永的文物古迹。根据有关材料介绍,孝感城北门外有一古碑,碑身由青石砌成,下面是巨石凿成的(,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象龟),其上立有两米高的石碑,碑文为“汉孝子董永故里”七个正楷大字。此碑是董永故里的见证。
  这里还有董公墓。孝感城关东南五公里处有一董永湖,湖边汤家老屋村的北面有两座并立的古墓,左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右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墓”。两墓皆有高耸之石碑,为清代所立。此被称为“古孝感八景之一”。
  孝感还有董永的“孝子董公永祠”,在城关小东门处。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据《孝感县志》记载,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关北门,明代迁至文庙东面,与唐代忠臣张汴合祀,改名“孝祠”。清代改建于文昌殿西北门,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现孝子祠在董永公园内,祠内以浮雕形式展示民间传说的16个孝子、孝女的故事,集孝子事迹于一祠。
  董永公园在孝感城北傅家冲南端,相传为董永卖身的傅员外的家址。公园占地72亩,以仿古建筑为主,根据神话故事设置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等景观,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郭巨:为母埋儿
《为母埋儿》,又名《为母弃儿》等,讲述了孝子郭巨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第九则故事。
  [汉]郭巨,字文举。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评说】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或说是今山东长清县人,或说是隆虑(今河南林县)人,或说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郭巨家贫,有个儿子三岁。郭巨的母亲常分减自己的饮食而给孙子吃。郭巨就对其妻说:“贫穷困乏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吃老母之食,何不抛弃这个小子?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再有了。”“盍”,就是“何不”的意思。《二十四孝》的其他版本上为“盍埋此子”,或作“盍弃此子”,一个“埋”字,意思更加显豁。
  于是挖地掘坑三尺,这时却从土中获得黄金一釜。“釜”,古代六斗四升为一釜。金子上面写着字,意思是:“上天赏赐黄金,给郭巨孝子,官员不准抢夺,民众不准分取。”
  这则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但是一个孝子的深情跃然纸上。当在孝敬母亲、关爱儿子的天平上只能倾斜一方的时候,他选择了做孝子,而舍弃了做慈父。
  此故事又重复地申说一个主旨,即行孝是会感动天地的,是会获得好报的;在挖地获得黄金一釜之后,既不用埋儿,又可以孝养老母,一个难题因孝而产生,也因孝而圆满解决。
  此故事虽然荒诞,但是对于今人未必没有启示。如今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宝贝”,父母对孩子是做牛做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迈的双亲、甚至是夫妇双方的四位亲人冷落了。当然反过来也不能只是为了老人一头,而忽视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要寻找一种智慧来求其平衡:既对父母不失其孝,又对孩子不失其慈。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难题。
  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的孝堂山相传是郭巨故里,据传“郭巨埋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笔者虽心向往一游,但终未成行。看到一些材料的介绍,更是为其魅力吸引。
  孝堂山,其实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有一座石祠郭氏祠堂,即东汉孝子郭巨的墓祠,因而自南北朝以来,这座土山就著称于世,且山名因之更名为“孝堂山”。
  先看其祠堂结构,有关材料说:石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米、进深米,高米,墙厚米,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前面正中置八角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与后墙间置跨度米的三角石梁,负载着重达20多吨的屋顶,并将石祠分为东西两间。就祠内题记和画像风格判断,建筑年代约为公元一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再看此中的文化层积,有关材料介绍:祠的各种建筑构件上雕刻有垂帐纹、菱纹等简朴的装饰,石壁和三角形石梁上还雕刻有精美的图画,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星象以及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十分丰富。雕刻手法多采用平地线刻法,风格劲利,在汉画像石中独具一格。
  祠内还保存着许多汉唐以来的游人题记,其中最早的是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和永康元年(167年)的两则题记。在石祠的山墙外侧,刻有北齐武平元年陇东王的《感孝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
  郭巨墓祠由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其著作《金石录》后,后人又多有著录。虽然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仍是千古之谜,至今众说纷纭,但依然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又听闻孝里镇正在热热闹闹地评选“孝里镇十大孝子”,此也可以悟通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是如此绵绵不绝的,那么也可以进而晓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是不绝绵绵的了。
  

姜诗:涌泉跃鲤
《涌泉跃鲤》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十则故事。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