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

第79章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79章

小说: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

“看多少风流!”

3 惹不起的人

时间到了。1980年,时间定位在他70岁的年轮上,他果真是要远洋游了。

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他向邓小平并中央军委写了退休报告。

邓小平见到他,只是说,这段时间你搞得太疲劳了,先到罗马尼亚去休息一段吧。(注:当时两国军队每年互派休假团)

这个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东欧古国是美丽的。幽林峡谷和炽热的矿泉,的确是个疗养的好地方。当父亲一行到达时,大使馆的同志告知,这次罗方是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接待的,因为,国内来电话了,您将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后来才知道,是王震主动提出让贤。王震原是国务院主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大父亲两岁,他提出退休,建议由父亲接替。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王震帮助了我们,以后又向小平同志力荐我父亲出任军委秘书长;这次,听说我父亲写了退休报告,就自己主动请辞让贤,他说,爱萍同志在这个位置上要比我更合适些。后来王老以他的德高望重出任了国家副主席,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可惜9年后,他们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虽然彼此也都能明白对方的良苦用意,但毕竟有了一层阴影,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板上钉钉了。征求本人意见的商讨程序已省去,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通过,任命张爱萍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

父亲当然知道,这个任命寄寓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集体对他的厚望,也融入了他们对他业绩和人品的肯定。

上任吧,老爷子!

1980年的中国,敲响了商品经济的大门。

中共中央文件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小康”。一年前,邓小平用这个普通百姓都能听懂的名词来表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老新闻回放: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兰州附近一个叫李德样的农民,一年赚了1万元。从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万元户”。

就在同一个月份,邓小平视察北京前三门地区,说出了一句话,住房要商品化。由此启动了漫长的房改之旅。无产阶级从此成了有产阶级——房产。

1980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苏州市打破了统一分配的传统做法,对6000名青年,实行自愿报名,量才录用。“下海”、“跳槽”顿时席卷全国。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一下子减少了3470万。更多农民离开本乡故土闯荡城市。

1980年10月份,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私人小饭馆,每天接待几百名顾客。

奔小康、万元户,下海、经商、承包、私营、出国、留学、留职停薪、自谋出路……当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像潮水般涌来时,地处穷乡僻壤的国防工业领域开始躁动了。在父亲召开的第一次国防工业政治工作会议上,来自基层的领导叫苦不迭。国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不啻于他们自己鼓捣出来的原子弹带来的冲击波,一时沸沸扬扬,将有军心大乱之势。

在大西南广袤贫瘠的山沟里,众多的国防工厂和基地如繁星闪烁。

长时期的备战备荒,使中国经济处于准战时状态。毛泽东说,各省都要能造枪造炮,打起来,可以各自为战。他还问,江西,你们能造飞机吗?

飞机造得怎样,一言难尽,但步枪、手榴弹则源源不断。

一个导弹工厂往往绵延上百公里;每天传送加工部件,就要上百辆车往返。一个坦克厂,发动机在内蒙古,火炮在四川,装配在湖南。规模过大、分散重复、自成体系、结构单一,这些只从备战一个指标出发形成的布局结构,其恶果已经显现出来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不顾国情和国力,高指标、大计划、高速度,盲目快上,大大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几十年下来,国防工业,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步履蹒跚,快走不动了。

20年来,大批科技人员和青年知识分子怀着报国热情,告别大城市,历尽艰辛,为共和国贡献出大好年华,而他们至今还生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父亲说:“听了,都让人心酸。”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呢?穷兵黩武是没有出路的,其结果,只能是在与苏美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被他们拖垮。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

他们这一代人在这条路上走了30年,现在都老了。面对“文革”结束后青黄不接的断代,他们似乎还有责任,要在白发之年,把中国这节列车推出低谷。

国防科技工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1981年10月,中南海,国务院常务会议。

赵紫阳:……最后一个议题,关于大亚湾核电站的问题。这件事已经讨论了好几次了,法国的总理也来了,是不是今天就定下来。

这是一次工作例会,涉及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让我根据父亲的回忆整理节录如下。

张爱萍:秦山(秦山核电站)怎么办?

赵:喔,爱萍同志有什么具体意见吗?

张:我的意见是秦山要尽快上马。

赵:对秦山上还是不上,各个部门的意见不是不统一吗?

张:我先谈远一点的。

两弹一星是搞出来了,但原子弹不能当饭吃。核工业很困难,要扶持,要给它找出路,晚了,人才、技术、设备都会流失、老化掉。摆在面前的,也是紧迫的,是利用搞核弹打下的基础,尽快转型,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核电工业体系。这不仅是二机部,也是国防工业今后的出路。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我们不能说是个产油大国,煤炭有过剩,只是暂时的,核电是支力量,尤其在南方。但核电发展走什么路子?还是老经验,自力更生,把鼻子拴在外国人身上,肯定是不行的。国务院要下这个决心!现在就要下!

下面我再谈谈秦山。

第一,秦山虽小,但小有小的优势。从我国情况看,用得多的还是30万~40万千瓦小型的。在大型领域我们还争不过人家,在中小型上突破,占有一席之地,是可能的。秦山搞出经验后,可以向国外输出,路子会走得开。

第二,大亚湾是引进,秦山是自己干,自己干和引进,并不排斥。即使要引进,自己搞过,谈判时,地位就大不一样了。同时也有利于消化。

总之,上秦山,能够带动整个核工业的转型,可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我还是坚持这个意见,请紫阳同志考虑。

再补充一点,也是主要的,如果全套引进,我们自己也供应不上核燃料。

……(长时间的沉默)

赵:你们不是报告过核燃料过剩了吗?

张:那是高浓铀,用于原子弹的,过剩了;我现在指的是低浓铀!核电需要的是低浓铀!!(看得出,他似乎有些不耐烦了,老毛病又要犯了。无怪毛泽东说他爱犯上呢!)

燃料供不上,就要向人家买,这就必然受制于人。

……(冷场,又是沉默)

赵:这件事都议过几次了,临到要做决定了,又是意见一大堆。这样搞,工作还怎么干嘛!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以后讨论重大问题时,不要老是请假。

张:凡和我有关的会,我都是参加了。

(会场上另外有人拍了桌子:上次研究你就没有参加嘛!)

张:你那个议程上有吗?事先不通知,不打招呼,这样大的事,临时动议。你们几个说了,就能算吗?!(也拍了桌子)

赵:是不是都冷静一下。主管的同志清楚吗?

(答:不清楚。)

张:我早就把王淦昌、姜圣阶他们写的报告给你转去了。

赵:我是没有看到,主管引进的同志看到没有?

(答:没有。)

张:我亲自给你的秘书打了电话,他说,给首长看过了,也批了,已经转给计委了。你敢说没有看过?(父亲回忆到这里,得意地说:“哈,他一下子把脸涨得通红。”)

(沉默……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赵:就这样决定了。说我卖国主义就卖国主义吧!

张:总理,如果你是这样理解的话,那我从此就再不说话了!

方毅:时间到了,是不是先让大家吃饭啊?

耿飚:你们继续吵,我可要吃饭去了。(做夹起包要走状)

这是一次剑拔弩张的会议。关于中国核电发展的争论,在经过了国家各部委的长期论战后,终于把国务院最高层卷进来了。

中国核电起步,路程漫漫。从第一座反应堆建成到第一座核电站,美国用了15年,苏联8年,英国9年,中国呢?33年。

早在1957年,军用核反应堆就考虑了发电问题,只是后来发电部分没有建起来。核武器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1970年,周恩来总理曾先后三次提出要搞核电站建设。1974年3月31日,中央专委正式批准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方案,命名为“728”工程。但是由于“文革”动乱,工程迟迟未能动工。

矛盾是从1977年中法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后开始的。法国承诺,提供贷款与中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其中包括一座核电站。

水电部据此筹划在江阴建设苏南核电站。国务院也于1978年批准了从法国引进两套90万千瓦机组的核电站。

这一动作,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核电的发展,是依靠自己、立足国内,还是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或成套进口。

不久,一机部参加进来,认为再搞30万千瓦的意义不大,1978年8月正式提出停建“728”工程。

二机部马上反击,“728”在科研、设计、设备制造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且国家批准的7个多亿,已花了近2个亿,岂有下马之理?

当时,水电部是核电的主管者,掌握权力和资金优势;一机部是大型设备的制造者;二机部是动力堆和核燃料的提供者,具备核技术的人才优势。

1979年1月,谷牧副总理出面协调各方。

反方认为,30万千瓦太小,技术落后,国外早已淘汰,没有价值。既然决定进口90万千瓦系列的,再搞一个技术上把握不大,又无发展前途的大项目,是不合理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练兵,而花掉6、7个亿,是否值得?不如用“728”这笔钱来搞核燃料的浓缩加工和勘探。他们还提出,应以国际先进技术为起点,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从头搞起。发展核电从90万千瓦搞起,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加快步伐,争取时间。

二机部恪守自己的阵地决不退让。

最后的表决是:一机部、水电部、国家建委主张“728”工程下马;国防科委、二机部、国家计委坚持继续干下去。3比3平。

不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华国锋说:“千万不要这个东西,战争一打起来,人家一炸,你自己放出来的污染就把自己消灭了,现在不能搞。”好嘛!华主席的一句话,把两边都“啪司”了。

但这时的华,他的政治生涯已快走到尽头。一个月后,国防科委又把这件事捅到军委去了。邓小平批示,由二机部抓总。这一招很厉害,授权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把更多的同盟军拉了进来:机械委、化工部、中财委、国家科委、国家能委、上海市……

但争论仍在继续。既然是邓让二机部挑头了,于是,1980年10月20日,二机部副部长、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给我父亲还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写信,他写道:

“正确的核电引进政策不应该是全套进口,而应该在实现技术转让的前提下引进关键设备和特殊材料。……引进的主要目的不是引进电力生产能力,而是引进核电技术,最终建立自己的核电工业体系。”

王淦昌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这一重大工程的决策是欠妥的。”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封信。

父亲对这封信很感兴趣,这对困境中的中国核工业,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资料记载:1981年3月,在张爱萍同志的主持下,国防科委与二机部(核工业部)联合提出了“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服务上来”(即“保军转民”)的发展方针,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这个方针。从此,核科技工业开始了“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历史性战略转变。

1981年11月,国务院再次批准了“728”工程,1982年11月,又批准这个工程的选址方案,建在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1983年6月1日,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终于破土动工,正式启动了原子能和平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造福人民的进程。与此同时,整个核科技工业的军转民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

若干年后,父亲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当我说到,核燃料还要买人家的,就必然会受制于人时,别人都不讲话了。这句话可能刺激了他。过了一会儿,赵突然站起来,说,就这样定了,说我卖国主义就卖国主义吧。

“讲这样的话,是没有道理的。既然是讨论问题,听到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不能因为不合自己的意,就认为是给你扣帽子,这种作风,别人还怎么讲话?

“我当时还是忍耐住了。主要考虑两个,一个是不必争辩了,他是总理,我是副总理,组织上是要服从的;再一个我怕他说我摆老资格。我理解他当时之所以那样急,是第二天要跟法国人拍板。不过,第二次国务院开会时,赵还是说了,爱萍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我那样说是不妥当的。

“我曾给谷牧打过电话,提出不管怎么样秦山核电站应该我们自己搞下来,纳入政府规划。后来谷牧还把王淦昌、姜圣阶找了去问情况。他们的态度也是不管怎样,要保住秦山核电站,他们还给赵紫阳写了报告,我也看到了。”

这件事后来提交到书记处讨论。我看到国务院办公厅提交的会议纪要,写法上是按副总理的排名顺序,依次说明每个人的态度。写到父亲这里,对这个挑起事端的主谋,只用了两个字:“同上”。看得出,对方底气不足了。我想,大概他们已经能判断出最后的结局了。

胡耀邦最先表态支持。当时的具体文件我没有找到,只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