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混在三国当军阀 >

第395章

混在三国当军阀-第395章

小说: 混在三国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茄拇α羟椤!
    刘协掩嘴偷笑,旋即正了正脸色向刘明道:“其实。朕是有件正事情想问问皇姑。”
    刘明道:“什么事情?”
    刘协道:“朕想封丞相为异姓王,可满朝文武都反对……”
    “你想封凉公为异姓王?”刘明神色一凝,沉声道,“皇上,这你可要想清楚了。”
    “其实。朕早就想清楚了。”刘协幽幽一叹,说道,“比任何人都清楚。”
    刘明道:“皇上地意思是……”
    “没什么。”刘协避开话题道,“朕就是想问问皇姑。该不该封丞相为异姓王。”
    “这事贱妾还真说不上来。”刘明苦笑道,“还是皇上自己做决定吧。”
    ……
    虎牢关。
    陈群、李肃、蒯越、鲁肃已经离去,大帐里只剩下了马跃、贾诩两人。
    贾诩道:“陈群的话虽然大逆不道。可他所提出地九品中正制却非常有见地,诩以为沿袭自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很多地方都不尽合理,比如机构松散。职权重叠或者缺失。官员办事效率低下。而陈群提出地九品中正制却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
    “呵呵。”马跃道,“陈群地九品中正制的确不错。不过孤却有个更好地想法。”
    “哦?”贾诩欣然道,“主公还有更好地想法?”
    “这还得感谢陈群提醒了孤啊。”马跃道。“让孤想到了三省六部制,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得改成三省八部制!”
    “三省八部制?”贾诩听得满头雾水,问道。“何为三省八部?”
    马跃道:“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所谓八部就是尚书省下属的兵(国防部)、工(建设部)、礼(教育部)、吏(人事部)、农(农业部)、商(商务部)、刑(公安部)、户(民政部)八部。”
    贾诩道:“三省八部地具体分工呢?”
    马跃道:“中书省地职责是辅助丞相进行决策,决定国家大事,而门下省地职责是负责对中书省地决策进行核查,以确定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尚书省地八部尚书则具体负责执行中书省的各项决策!”
    '为现代人,马跃虽然知道三省六部制,可对于这个制度的理解还是有所偏差,事实上三省长官并非丞相佐官。而是把丞相的职权瓜分了。'
    “原来如此。”贾诩恍然大悟道,“这样一来,天下政令皆出自丞相之手,无论是官员地任免升迁还是军队的委派调动,都必须经过丞相地许可,久而久之,天下郡守、县令皆出自丞相门下,各军将领亦是丞相门生,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呵呵。”
    “那是以后地事情,以后再说。”马跃淡淡一笑。接着说道,“当务之急是
    制推行科举制,选拔大量的官员,孤打算在半年之内州、郡、县的官员任免,然后用两年时间稳定局势,待治下各州局势稳定再起兵南下,以雷霆之势扫灭曹、孙余孽。”
    贾诩道:“主公是说……强行推行科举制?”
    “嗯。”马跃点了点头,目露肃杀之色,沉声道,“让马率两万西凉铁骑进驻西园,确保秋闱顺利举行。”
    贾诩点了点头,肃然道:“明白了。”
    ……
    洛阳,汉献帝寝宫。
    伏皇后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天子正站在窗前望着天上地明月发呆,略显瘦削的背影在月色下拖出长长的影子,人影相守,看上去竟是如此的孤独。
    “陛下。”伏皇后将一袭锦袍轻轻披到刘协身上,柔声说道,“你怎么起来了?”
    刘协轻叹一声,喟然道:“朕睡不着。”
    伏皇后道:“陛下有心事?”
    刘协轻轻地嗯了一声。
    伏皇后道:“臣妾能听听吗?”
    刘协忽然问道:“皇后,朕问你,雍、司、凉、朔各州在丞相治下如何?”
    伏皇后道:“那还用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从丞相把陛下迎还东都之后,原本破败不堪地洛阳城在短短地数年间就恢复如初,现在洛阳城的大街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听父亲(伏完)说,现在地东都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繁荣哪。”
    “是啊。”刘协点了点头。慨然道,“可这都是丞相的功劳啊,如果不是丞相,东都洛阳又岂能有今日?洛下各州又岂能今日之盛况,天下百姓又岂能过上富足地生活?朕前思后想,当真是感慨良多啊,皇后,你说为人君者。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伏皇后道:“臣妾以为身为人君,首重仁孝。”
    “不。”刘协摇了摇头,说道,“若说仁孝,历代先皇不乏仁义之君。亦不乏孝之君,可为何不能大治天下,不能像丞相这般让治下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呢?为何不能像丞相治下的洛阳般焕出发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伏皇后道:“这个……陛下怕是要去问丞相了。
    ”
    “是的,总有一天朕会问丞相的。”刘协道,“不过,却不是现在。”
    伏皇后讶道:“陛下。你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刘协道,“只有经历过颠沛流离,才知道安定的生活是多么可宝,只有品尝过饥寒贫苦,才知道富足地生活是多么不易,皇后,朕虽然年轻,可并不糊涂,朕这心里跟明镜似地。朕其实什么都明白!可朕的满朝文武却不明白,朕真替他们担心啊……”
    伏皇后被刘协说得一愣一愣地,有心问两句却又不知道该从何问起。
    ……
    襄阳,曹真公府。
    曹真正与诸葛亮、程、刘、贾逵等议事。
    刘道:“细作回报,天子有意封马屠夫为凉王,不过由于朝中百官坚决反对此事遂不了了之,不过以为马屠夫班师回朝之后,势必会有侫臣为了讨好马屠夫重开此议,马屠夫手握重兵、积威甚深。到时候那帮贪生怕死的朝官是否还有胆量当着马屠夫地面表示反对,可就难说了。”
    诸葛亮道:“封王之事。只怕是板上钉钉了。”
    程也道:“孔明所言极是,就算文武百官反对又能如何?”
    贾逵道:“马屠夫一旦封了凉王,名义上可就压过主公了,逵以为主公也应该自领楚王。”
    “自领楚王?”诸葛亮摇头道,“不不不,这样做恐遭天下人非议,亮以为主公应该上奏天子,表孙权为吴王,孙权必会投桃报李,表主公为楚王,一旦马屠夫真的晋封凉王,那么孙权晋封吴王,主公晋封楚王也就水到渠成了。”
    诸葛亮的言下之意就是说,封王之事最好不要自己提出来,如果由孙权代替曹真上奏朝廷那就顺理成章了,至于朝廷是否答应,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现在谁都知道朝廷已经完全处在马屠夫的掌控之下,马屠夫可以说自己是奉旨讨贼,孙权、曹真也可以反过来说奉密诏清君侧。
    反正这是一笔烂帐,谁是王谁是寇谁说了都不算,只能看最后的结果。
    “这办法不错!”程赞道,“以为应该趁热打铁,派使者前往秣陵以结好东吴。”
    “好,此事就这么定了。”曹真说此一顿,向刘道,“那就劳烦子扬出使一趟东吴吧。”
    刘急起身抱拳道:“领命。”
    “嗯。”曹真点了点头,环顾众人道,“现在该议议今后的战略了,眼下我军所面临地局势非常严峻哪,南阳屯着徐晃的十万大军,随时都可能挥师南下,永安又集结了张绣、张任五万大军,如果这两路凉军同时出兵,两面夹击荆州,荆州可就危险了。”
    诸葛亮道:“主公不必担忧,亮以为三年之内凉军是不会大举南下的。”
    程问道:“何以见得?”
    诸葛亮道:“在淮南与东吴一番恶战,凉军的损失虽然微乎其微,可粮草辎重的消耗却极其庞大,尤其是为了安置淮南郡数百万受灾百姓,更是耗尽了治下各州几乎所有的存粮!没有三到五年的积累,凉军根本不可能大举南下。”
    曹真道:“也就是说,我军还有三到五年时间的准备?”
    诸葛亮道:“最多五年,最少三年。”
    曹真道:“那么,我军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诸葛亮道:“当务之急是训练水军,争取在三年之内训练出一支精锐水军!这支水军地兵力可以不必太多,但一定要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尤其重要的是装备一定要精良!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马超所率西凉铁骑的进攻为何如此犀利?在西凉铁骑的铁路旁下,黄忠将军所率的南阳士卒竟不堪一击!”
    曹真问道:“为何?”
    诸葛亮道:“因为西凉铁骑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他们装备了最坚固的铁甲,最精良的兵器,尤其是他们的投枪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简直就是我军将士的噩梦!”
    第二卷 八百流寇起狼烟 第353章 马超病故
     更新时间:2008…12…1 13:01:08 本章字数:7937
    献帝建安十三年(200)八月,马跃班师回朝。
    次日,德阳殿。
    百官班前独设一把交椅,却是天子赐给丞相坐的,马跃双目微闭四平八稳地坐在上面。
    底下百官汹汹,恰逢一年一次的大朝议,各地刺史多有回朝述职者,如冀州刺史审配、青州刺史辛评、并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纪、朔州刺史沮授、凉州刺史傅、雍州刺史法真、益州刺史张松、司州刺史高干等地方大员亦赫然在列。
    文官班中,贾诩使了个眼色,冀州刺史审配会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天子肃手道:“所奏何事?”
    审配道:“冀州治下十郡三国空缺郡守六人,国相两人,各郡国治下一百六十七县空缺县令(长)共计一百零九人,如此庞大的官员空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冀州政令的通达和社会的稳定,臣恳请陛下从朝官中挑选能干之士外放郡守、县令长。”
    “臣有本奏。”
    “臣也有本奏。”
    “陛下,臣亦有本奏。”
    审配话音方落,青州刺史辛评、并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纪也相继出班跪倒于地。
    天子问道:“所奏何事?”
    辛评道:“青州空缺郡守七人,县令长九十六人。”
    逢纪道:“幽州空缺郡守五人,县令长七十九人。”
    辛毗道:“并州空缺郡守三人,县令长三十六人。”
    “这……”天子不禁将目光转向司徒孔融,说道。“冀、并、幽、青四州空缺郡守国相凡二十三人,县令长三百余人,新定的兖、豫、徐州以及淮南、庐江郡的官员缺口岂非更加严重,孔爱卿,不知朝中郎官可有多少人?”
    孔融为难道:“启奏陛下,朝中郎官仅三十九人。”
    孔融话音方落,马跃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
    自黄巾之乱始,关东各州战乱不休,各州郡地士族不是死于兵灾就是流亡到了京畿洛阳,以致于洛阳成为汉末时天下士族的聚集地。然而不幸的是,董卓、刘备先后两次乱京,大肆杀戳京中士族,给士族门阀的力量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此后关东即陷入连年战乱,到了马跃平定淮南时,关东士族的数量已经百不存一。侥幸没有死于兵灾的也大多避往江东、荆州等地。只有相对安定的益州、荆州和扬州的士族数量不减反增,然而曹真、孙权不可能让荆、扬两州的士族来洛阳当官。马跃也不会让益州士族走出西川。
    现在,洛阳朝廷正面临无士可征地窘境。就算是朝中百官,也多有官员空缺。更不要说各州郡的地方官了,显然,除了开科取士选择官员已经别无选择了。
    “什么?”天子失声道。“朝中郎官仅三十九人?就算把这三十九人全数外放,也填补不了关东各州郡如此庞大的官员缺口啊,这该如何是好?”
    贾诩再次使了个眼色,光禄勋卿陈群会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对策可弥补各郡县的官员缺口。”
    “哦,是何对策?”天子欣然道,“爱卿快快道来。”
    陈群道:“欣闻青州大儒管宁有八百弟子,在朔州、凉州、雍州广开学馆,传道授业,至今已逾十数年矣,今关中饱学之士已逾数千人众,陛下何不下诏从中择其贤能者派放关东各郡、县为郡守、县令长呢?如此一来,既可以提升天下读书人读书的积极性,又可以解决地方官员的空缺,岂不两全齐美?”
    “陛下,不可!”陈群话音方落,孔融急出班跪于金阶之下,厉声反对道,“关中读书人虽多,却大多出身寒微,乃是庶人,自古士庶有别,岂可一概而论?若大量起用庶人为官,非但与礼仪不符,且置天下士人颜面于何地?”
    孔融话音方落,朝中百官纷纷点头,大有出班附议之势。
    眼看情势就要失控,马跃突然长身而起,厉声喝道:“孔融!”
    马跃这一声断喝,犹如一声炸雷在金殿上生生炸响,百官地议论声便嘎然而止,整个大殿上显出死一般地寂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马跃身上。平时朝议,马跃一般很少发表意见,既便发表意见也是轻声细语,今日骤然疾言厉色,顿时百官惊骇。
    孔融也不免心中凛然,勉强抱拳道:“丞相有何见教?”
    马跃不紧不慢地说道:“孤以为陈大人地建议非常合理,司徒大人以为呢?”
    说此一顿,马跃缓缓转身,面向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淡淡地问了一句:“诸位大人以为呢?”
    河南尹钟跨步出班,跪地奏道:“陛下,臣完全支持陈大人所言。”
    “臣支持陈大人所议。”
    “臣也支持。”
    “臣支持……”
    钟话音方落,各州刺史纷纷出班跪倒丹之上,甚至连朝中文武百官也跪倒了一大半,孔融回头望去,悲怆地发现除了司空孔伷、尚书蔡、侍郎甄逸等廖廖数人之外,满朝文武大多已在丞相马跃地淫威之下选择了屈伏。
    天子唯恐孔融、孔伷不识时务以死相谏,急肃手道:“既如此,朕准奏。”
    “陛下圣明。”
    马跃回头向天子拱了拱手,转身入座。
    天子又向陈群道:“陈爱卿,这关中饱学之士不下数千人,空缺官员却只有数百人,不知道这官员该如何选拔呢?”
    “考试。”陈群不假思索地答道,“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天子不解道,“如何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