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泰和帝 >

第16章

泰和帝-第16章

小说: 泰和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州的兵马我不准备动,留着断他们的后路,如果他们选择弃梧州而选韦州,我想你还是等得及去见阿穆亚长什么样的。”皇帝做出如此总结。
  秦王有些迷恋的看着皇帝,惹得皇帝有些发愣,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吸引秦王的眼光了。结果,下一句话让皇帝差点气得半死。
  秦王幽幽的说道,“原来当皇帝这么好,想去哪就去哪。”
  “……”皇帝无语,敢情在秦王眼里当皇帝就是想去哪就去哪的。
  
  “你不要动不动就让我给你卖命,这样不好。俗话说,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你要多养几个将军,互相制衡,不然到时候打起仗起来,整个大宁就无将可出了。”这次换秦王开始啰嗦。
  皇帝不置可否,秦王与他的看法不一致。或者说秦王和皇帝所处的位子不一样,所以想法也不一样。秦王不觉得有人比他厉害有什么错,可作为帝王来讲,站在巅峰希望的自然是自己是站得最高的,就好像天下读书人都看着状元那个名衔一样。人往高处走……
  秦王也自觉和皇帝说话等于放屁,怎么都说不到一处去,说了几句又闭了嘴。又觉得自己明明就是一二世祖,管那么多干嘛,转眼再想,要这大宁换了姓,而自己倒霉又回不去那还不凄凉了。亡国奴还算是便宜的,到时候肯定会被砍头,就算是逃出来也一辈子见不得光,这可不是件好事,所以,这些废话能说还是说一些。
  
  关于鸡蛋的理论,皇帝自然是听闻过,不过皇帝却觉得一个皇帝要是压制不了那些将军们了,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就比如春秋战国时的周王室也一样是个败局。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手握重兵的将军和诸侯王是没什么区别的,也就那么名字不一样。
  削藩的时候要用到这些将军,可削完藩以后这些将军又怎么办?军事不是朝堂,可以让两帮的文官争来争去。文官争也不过是在嘴上动动嘴皮子,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而手 
 21、平叛(六) 。。。 
 
 
  握重兵的将军一争起来麻烦就大了,用言语所不能表达的。
  “这是对阵的第二天,”皇帝也不想争那个关于鸡蛋与篮子的问题,换了个话题说,“损失严重的是瑾王那一方,要动军心是很容易的了。”
  秦王看了看皇帝在沙盘上做的标记,若有所思的说,“你非要把瑾王、宁王逼上韦州,甚至是贺州,目的也不过是为他们加上一道通敌卖国的罪名让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可走。赶尽杀绝,,皇兄果然比父皇还狠。”
  
  皇帝不说话,赶尽杀绝这话可是太妃教的。当时太妃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唯一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
  而秦王那时候说的是,在上面养兔子,长一寸吃一寸,还能收兔子肉。然后直接养一堆爱打洞的田鼠,直接就把那一片草的根给挖没。很秦王式的想法,反正就是再简单的事情也要折腾些乐趣出来。
  门外的影卫抬了半人高的纸张进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字。
  皇帝随便抽了一张来看,很是满意,就把那叠纸留下,又召王浩然前来商议明日的对敌之策。




22

22、去幽州 。。。 
 
 
  “陛下,这真的有用?”范晖问皇帝,手里拿着盖着秦王印玺的讨伐书。
  范晖是范维的大儿子,今年已四十岁,领兵作战有二十年,连儿子都投军于幽州,范家那是真正的一门将士。
  所谓攻心计,皇帝觉得没有谁能比秦王更会使的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降低敌军的战斗力。
  皇帝派兵装扮成躲避战乱的百姓,带着这些讨伐书去瑾王、宁王的后方大肆发放,当然偶尔经过军队的时候也可以顺便丢几张进去。
  
  这并不是最后,而是在三天后,开战之际派去瑾王和宁王封地的密探秘密的将那些将士的家书全收了回来。
  大半夜的,皇帝让夜袭营的人带着这些家书走着没人走的山路去瑾王、宁王的军营外绑在箭上往里射。
  瑾王、宁王的军营大半夜里一片混乱,丢完家书的夜袭营趁乱给悄无声息的跑了,回到皇帝的营地已经是天微白。
  
  夜袭营一回到营地,皇帝就发令让范晖和王浩然领兵两万出城迎敌。
  这一战是皇帝第一次主动迎战,宁王、瑾王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只能退往汕州。而皇帝的军队也直接离了梧州前往汕州,乘胜追击。
  又三日,瑾王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退守汕州,皇帝在汕州城外五十里扎营,准备攻下汕州城。
  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具体可见现代古装非武侠电视剧,想着城下的人在爬梯子,城头上的直接往下泼滚水,泼滚油,砸石头拿着大刀城头下冒出一个脑袋砍一个,那个血腥哟,啧啧,现代人看了还真的百分之九十九吃不下饭了。
  
  秦王为了早点去贺州,做事是很积极的。
  这一点皇帝很满意,秦王善诡兵,一向做的是舍一得十的事情。虽然有时候打仗是硬碰硬的事情,可也得看双方的理由够不够站得住脚。比如匈奴跟大宁打,大范围的攻心计是使不上的,因为人家匈奴摆明了是来抢东西的,管你怎么说也没用,人家的目的就是抢。而宁王、瑾王会败的原因无非是打着秦王的旗号造反,偏偏秦王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这是瑾王万万没有想到的。要知道以瑾王对秦王的了解,这人肯定会看戏一样的躲一边边磕瓜子边看好戏,实在是有生命危险就先找个安全的地方继续看。
  走到这一步是瑾王不想看到的,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任谁想得出爱看热闹的秦王会为了逼一个人现身而让天下大乱的?
  
  攻城是件技术活,皇帝在梧州有大炮,瑾王在汕州城上也有大炮。结果就是瑾王守着汕州不动,看样子有死守的嫌疑。
  秦王看着下两天雨停一天的天气,脑袋瓜子转得飞快。刚刚收到杨宣德的密信,说事情有了一些眉目,这边的战场得尽快收拾好。
  瑾王闭城不出 
 22、去幽州 。。。 
 
 
  ,皇帝让赫州的兵马直接攻打瑾王的后备军队,瑾王被前后夹击在赫州的人马只能来到汕州汇集,这样一来,瑾王在汕州的军队有了十万,相比皇帝前后夹击的八万在人数上是占了很大优势的,只要他集中兵力不管直冲任何一方都有一半的胜算。
  可惜,遇见了秦王,那一半的胜算又折了一半。因为秦王步步为营的攻心计的施展,瑾王的军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不管在哪个朝代,军队里总是有人不喜欢打仗的,也总是有喜欢当逃兵的。
  秦王深知这一点,所以利用起来也毫不手软。有些兵当兵是为了谋生,有些是服兵役没办法,只有极少数是为了建功立业。
  从比重上来看,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为目的的兵最少,然后是以当兵为生,最后是服兵役的。这三类人中最好动摇的有两种,一种是想建功立业的,他们为名为利,也是将领一类的人物,他们打仗要站得住脚有功名可图,可他们跟的人是在造反他们自然要弃暗投明,这样就减少了瑾王军队的高级将士。第二种是当兵为生的,他们当兵只是为了生存,跟谁都一样,可是有一点弱点,就是宁愿跟外族打也不想跟自己人打,因为打着打着说不准两家就认识了,也许是好友,也许是亲人。
  至于那种服兵役的,战斗力要低下得多,本来大宁的兵役是在冬天,这大热天的本来该在家务农谁愿意来打仗呢。
  
  瑾王的军队里出现了逃兵,又有将领带兵投靠了皇帝。
  用投靠自己的叛军打叛军的事情皇帝是做不出来的,毕竟战场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战斗力肯定受影响。
  皇帝把投靠自己的叛军支到幽州去了,那里打匈奴,这些个将领可以随便打,打死人不偿命的。
  这样一来,其实瑾王和皇帝的军队在数量上差不多了,而皇帝的亲征军的士气明显要高出瑾王的。
  瑾王败是必然,就算是守也没守住,一路退往韦州与韦州的兵力汇合。
  
  皇帝觉得秦王有时候真是古灵精怪,在攻打汕州城的时候居然让人在汕州城外五百米的地方建炮台,那炮台是用铁架做的,那铁架是由一堆三角框架够成,用秦王的话来说就是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形态,况且汕州城头上的大炮虽然能轰死士兵却很难轰倒那炮台。
  建得好像瞭望塔一般的炮台上安着大炮正好可以轰到城头,完全避免了轰墙角那种累人事。瑾王在汕州被打得落荒而逃,找不到应对的办法只好舍城而去。
  
  皇帝带着军队和早安排在赫州的目前到了汕州的兵马汇集,一路追往韦州。而在韦州的军队早就休养了整整两个多月就等着和瑾王的军队开战。
  瑾王终于是看清自己是被皇帝一步一步给包围住 
 22、去幽州 。。。 
 
 
  了,如今之际只能集中所有兵寻找突破口。而那些个和自己谈好条件的南蛮、北狄和匈奴,也一个二个都没动静。
  匈奴的兵已经兵临幽州,不过打了几场都没讨着好预计开往贺州,只是贺州虽然也是大宁的屏障可离幽州也是有一定距离的。从幽州外往贺州奔去要比从幽州境内去贺州要远得多。等到匈奴的骑兵开往贺州后又被杀得个片甲不留。最后阿穆亚只好按兵不动,寻找其他的出路。
  
  瑾王带着十几万兵马死命的朝韦州冲,想着突破韦州与贺州外的匈奴来个里应外合,攻克贺州。
  可惜这个愿望也没达成,因为阿穆亚不敢冒然攻击贺州,让那支火箭筒骑兵有机会到了韦州,将瑾王、宁王的军队杀得片甲不留,死伤无数。
  火箭筒骑兵的速度很快,每个士兵配的是两匹马,昼夜不息,一击成功,成功后睡一觉又继续。
  瑾王的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逃兵降兵更多。整个韦州城外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最终只能一把火烧了那些尸体,以防疫病。
  
  秦王将瑾王一路大败的消息到处传达,那阿穆亚更是不敢妄动,在贺州的兵马退回幽州。
  瑾王带着剩下的几万兵马从韦州翻山越岭到了匈奴的境内,与阿穆亚倒是凑做了一堆。
  皇帝把十几万兵马又分做了三支,一支继续去南边,一支继续去北边。余下的军队去了贺州,留下一半,最后的去了幽州。
  因为火箭筒的杀伤力已经看出效果,皇帝觉得在少雨的幽州、贺州一带不需要那么多兵了,况且新的火箭筒也在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虽然制造的速度不是很快。
  
  秦王一到幽州就忙着去找杨宣德。
  在杨宣德在幽州买的宅子里,秦王一脸的怒气,而杨宣德一脸的无奈。
  太妃前十日前还在幽州,被杨宣德发现并请回家作客,哪知道最后太妃给跑了。
  杨宣德很无奈,请太妃做‘客’已经是死罪了,自己装做不知道才把人请回了这别院。秦王生这么大的气,难不成还希望他把太妃随身携带?又不是什么环佩,那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秦王也没有办法,自己母妃要躲自己,连去南洋的谎言都编得出了,又有什么办法。偏偏自家母妃还狡猾得要死,比田里的泥鳅还滑。
  
  秦王很不高兴的回了在幽州城里的府邸,其实这也是杨宣德买的,不过是买来给皇帝和秦王用的,那些个将军就直接睡军营。
  皇帝见秦王不高兴的回来了,觉得秦王肯定是又受杨宣德欺负了,准备宽慰几句。
  才上前两步就看见秦王那眼珠子转了两圈,问道,“母妃可有找过你?”
  皇帝赶紧很无辜的道,“太妃?她不是去南洋了?回来了呀?朕怎么不知道?”
  秦 
 22、去幽州 。。。 
 
 
  王似笑非笑的看了皇帝一眼,回了屋子。
  皇帝在后面心想,太妃告诉我说绝不能告诉你她来找过我,我肯定不会让你知道太妃的下落的。
  
  秦王很烦躁,烦躁到也不要什么形象和脸面了,像个女人一样在屋子里砸东西。
  皇帝在外面听了半晌,又走了,暗自想得去问下太妃怎么不见秦王,这秦王大概是太想念太妃了吧。毕竟太妃和秦王也有五年多没见。
  皇帝刚出门就有京城来的消息,淑妃生了一个女儿。皇帝很高兴,立即回了屋子去书房写晋封淑妃为皇贵妃,又亲自给自己的第一个公主取名。
  还有消息说,虞城贺和秦淮之政见很不一致,每次遇见事情都要吵一番,结果得要八岁的太子当和事佬,好在最终还是能拿出意见来,也没误了国事。
  皇帝把秦淮之夹带的信让影卫拿去给秦王,这时候的秦王他可不想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东西给砸了。




23

23、太妃 。。。 
 
 
  太妃年过四十,脸还是和年轻时候差不多。当然,用秦王的话来说就是,长得太平凡了,平凡到有年龄没年龄都没什么区别。
  此刻的太妃正坐在椅子上,听着姑娘唱小曲,唱的是《长相思》。
  只听那姑娘轻唱道,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太妃一边吃着小点心一边感慨,“可怜呐,前人总说戏子无情,□无义,可这到底也是那些恩客寡情了。”
  
  “母亲大人——”坐在另一边的男子开口。
  太妃恍若未闻,依然吃着零嘴儿听那姑娘唱,依旧是《长相思》,不过换了一首,
  “来匆匆,去匆匆,短梦无凭春又空,难随郎马踪。   
  山重重,水重重,飞絮流云西复东,音书何处通。”
  “母亲大人——”华服的男子无可奈何的继续叫了一声。心底却是明白,要是这太妃没听够是不理人的。
  果真,太妃还是听着那姑娘唱曲,好似入了迷一般。
  
  姑娘边弹着琵琶边唱,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曲曲皆是长相思,不知思的是谁,想的是谁。
  华服男子有些无可奈何,等到那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