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

第102章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102章

小说: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虽然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最终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但是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只是由于当时时代的限制,没有实现其初衷罢了。但是这并不能遮掩陈群在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
    陈家和荀家相隔并不远,很快就到了。
    陈群对曾炩的招揽并不排斥,他是一个坚定的出世者,对于什么样的主公,他并没有什么偏见,他要求的是他的主公能够让他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样的要求,对曾炩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在一番倾心交谈之后,陈群愉快的结束了曾炩的招揽。
    本来,在之前,陈群一直就对曾炩治下的治理方法很感兴趣,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让他对北疆的政治以及曾炩这个人很感兴趣。现在这里来招揽他,正合他的心意,岂有不答应之理?陈群很明白,大汉国的未来,肯定是属于曾炩的,他的实力太过强大,虽然别的诸侯实力也不错,而且各镇诸侯非常之多,但是他没有发现他们中有任何人可能对曾炩造成真正的困扰。
    第二天,曾炩就离开了颍阴,向阳翟赶去,那里,才是他此次取道颍川郡的最主要目标,因为,有鬼才之称的郭嘉,正是阳翟的人。
    而荀彧和陈群,也很快的收拾东西,北上冀州了。
    阳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堪称曹营第一谋臣。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大为惊叹;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小太公”。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
    郭嘉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小太公”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历史记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据称,陈群就因为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引为“知己”。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在曾炩的眼里,诸葛亮、郭嘉、庞统、贾诩、司马懿和周瑜六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谋士,其他的诸如陆逊、荀攸、徐庶、田丰和荀彧这样的都要差他们不止一筹。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
    所以,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曾炩就一直在打郭嘉和诸葛亮的主意。现在诸葛亮尚年幼,而郭嘉,却是到了正该出来锻炼锻炼的时候了。
第七十六章 郭嘉与徐庶的故事
    郭嘉出身颍川郡望族之一的郭家,不过,他这一支只是庶出,不是嫡传。~~~~
    郭姓是颍川郡最著名的十三望族之一。新唐书的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颍川。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分,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郭嘉家的位置很偏僻,要不是有荀彧给他指点过,还真的不容易找到。
    在三月初五这一天,曾炩敲开了郭嘉的院门。
    开门的是两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
    较为年长的一个年约二十二三岁的样子,长相斯文秀气的他身高不过一米七五,身体消瘦却不显文弱,他如牛奶般白皙的脸庞并不像有的人那样有粗大的毛孔,用“面如冠玉”这个词语来形容倒是恰如其分。但是掩盖在衣服下面的肌肉却充满了力感,浑身绷的宛若一支离弦的箭一般蓄势待发。
    见过的人都知道,用英俊两个字来形容似乎有些不恰当,这并不是说他长得有问题,而是在他身上,有一些用“英俊”这个词所无法表达出的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凡是认识他的人,首先注意他的,不是他的外貌,而是他身上那种说不出来的东西。
    他跟后世那些让小女生尖叫的所谓“阳光男孩”不同,宽广的额头,挺直的鼻子,略带紫色的面孔仿若刀削,再加上经常抿得紧紧的嘴唇,这些东西,让他这张脸多出了几分冷酷坚决的味道,与“阳光”这个词搭不上多少边。让他的脸看起来有点柔和的东西是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大大的,弯长而秀气,如蒙着雾气的两潭深水,这双眼睛,就算放到女孩子身上也会让人觉得漂亮而有神韵,而放到了这个青年的身上,则因为这双眼睛,使他的面孔看起来有些天真与朦胧起来。
    他脸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就是他那两道略显弯长飞扬的眉毛,眉毛不浓,不清,不散,不乱,象是一对在云中翱翔的翅膀,所有的这些都组合在了这个青年的脸上,不是帅比番安,却也独一无二,乍看只觉清秀,甚至是略显文气,再看则觉得清明爽朗,山高云淡,细看则摄人心魄,令人不敢逼视。
    曾炩很是疑惑,这样的一个青年,在汉末三国的时候,绝对不应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可是,他却没有办法将其和任何一个有印象的汉末人物联系起来。
    另一个年纪要小一些,大约二十岁的样子。他身穿一袭浅米色长衫,身材适中,给人一种玉树临风、优雅斯文,又浪漫洒脱的感觉。丰神清秀的五官,一双漆黑似墨的剑眉,澄澈有如深潭般幽邃的黑眸,直挺的鼻梁,丰润性感的嘴唇闪着自然红润的光泽,面颊丰腴,肌肤白皙,端正的轮廓隐含儒者特有的温文尔雅,秀雅中又透着三分的邪气。
    曾炩看了看眼前的两个年青人,感觉他们和他印象中的郭嘉都有一些差距。
    曾炩问道:“请问郭嘉郭奉孝在家吗?”
    两个年青人看了看曾炩,较为年轻的人问道:“请问阁下找郭嘉有什么事?”
    曾炩算是看出一些眉目了,这个较年轻的一个应该就是郭嘉了。他笑呵呵的说道:“鄙人受田丰田元皓和荀彧荀文若的指点,前来拜访他。”
    年青人一听,脸上浮现出笑意,说道:“原来阁下与在下两位好友认识,在下就是郭嘉。”说完,郭嘉就将曾炩请进了庭院。
    分宾主坐下来之后,郭嘉问道:“还未请教阁下贵姓呢!”
    曾炩笑道:“免贵姓曾,名炩,草字凌风。”
    郭嘉一惊,连忙起身道:“原来是骠骑将军驾临寒舍,真的是蓬荜生辉啊!”
    曾炩笑道:“先生客气了。”
    曾炩看了看郭嘉身边的年青人,向郭嘉询问道:“还未请教这位公子如何称呼呢!”
    郭嘉对曾炩介绍道:“这位是郭某挚友徐庶徐元直。”
    曾炩一愣,这个英伟青年就是徐庶?还是郭嘉的挚友?曾炩可是清楚的,郭嘉称呼荀彧和田丰都只是好友,而对徐庶,这个称呼却是加深不少,一般来说,能够称为挚友的,那关系必定是好得不到了的那种了。
    之后,通过交谈,曾炩总算是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徐庶和郭嘉是从小的邻居兼玩伴。在徐庶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东汉灵帝中平末年(188年),郭嘉因与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迫害,差一点就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徐庶出面帮忙。徐庶接受郭嘉的请求后,以白色垩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郭嘉托人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他营救出狱。
    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审时度势,又见东汉王朝日趋腐朽,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决心弃武从文,掌握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造福于天下苍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别武林诸友,摒弃刀枪剑戟,潜心读书求学。
    之前徐庶不喜欢读书,所以基础很差。现在他一心向学,郭嘉这个学习天才自然是尽力帮助。这一是报答徐庶对他的恩情,二是二人的友情深厚至极。
    这一次,两人聚集在一起,是商量后面该怎么走的问题。徐庶是举家南迁荆州,而郭嘉则是想北上冀州。二人又不想分开,所以这事情就一直拖着了。
    曾炩不由得暗自庆幸,要是自己来的晚了,这二人就都要和自己失之交臂了。
    对于郭嘉和徐庶之间的这一层关系,曾炩是一点不知道的,因为历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曾炩只是知道徐庶在二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