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130章

冰人幽灵-第130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这些,但他还是把小说写出来了,现在已成经典,在所能见到的对《隐形人》的评     
       论中,很少提到些硬伤,倒是现在又出了个《透明人》,虽然评价界有说它是垃圾的,     
       但与其硬伤无关,这方面同样很少被提及。                                           
                                                    
       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冷酷的方程式》,它的硬伤就不用在这里细说了。在中国     
       第二次直播奥星发射时,我们看到火箭冒出一股白烟后在发射台上不动了,事后知道是     
       火箭上的控制系统检测到发动机的推力不够。中国的航天工程师完全不必沮丧,他们的     
       火箭比那艘遥远未来的星际飞船强多了。这是科幻短篇中经典的经典,在《科幻之路》     
       中被冈恩称为从没有哪一篇小说把科幻的要素和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现在仍被评论     
       界不断地提及,以至于被称为《灼热的方程式》,但据我所知从没有谁提到过它的硬伤     
       。                                                                               
                                                    
       这种硬伤可以看做是科幻的作者和读者的一种约定,对于神话来说,那全是约定     
       了,你只有先无条件认同作者写的全部再去读他的书,在科幻中,这种约定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是为了给那些真正科幻的东西搭一个舞台,如果非要去深究就没什么意思了。     
                                                    
       四、灵魂硬伤:这是对于科幻来说最重要的一类硬伤,重要到它就是科幻的灵魂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仅从科幻意义来说,最高级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让我们剥开科幻这个洋葱:最外层的是那些把科幻做为外衣的武侠和言情;然后是把     
       现有的技术进行超前一步的应用所产生的故事;再向里是可能出现的技术和世界;以上     
       三类是目前最常见的科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中所描写的世界都是运行在已知宇宙     
       规律之下的。洋葱的心儿是这样一种科幻:它幻想的是宇宙规律,并在其上建立一个新     
       世界。                                                                           
                                                    
       这是最高级的科幻,因为没有比幻想宇宙规律本身更纯粹的科学幻想了;同时也是最     
       难写的科幻,比如把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关系改一下,成线性或3次方,那宇宙会变成什么    
       样?这绞尽脑汁也难想出来。纵观世界科幻史,这类作品很少,成为经典的更少,目前     
       科幻界评价较高的有《重冰》和《博彩世界》两篇,都是美国人所作,前者描述冰的比     
       重突然变得比水大对世界产生的后果(同志们可想想会有什么后果?),后者则     
       描写一个以打赌为基础的社会,但以上作品所改变的自然和社会规律都不太基本。《巴     
       比伦塔》也有这方面的影子,克莱门特写了一些类似的小说,且此公科学功底深厚,很     
       少出错,但那些小说并不好读,看它们比看《第一推动》都费神。这类科幻与神话最根     
       本的区别在于:它要在自己创造的宇宙规律下使世界自洽,这是写科幻时最难的思想体     
       操,是造物主的活儿。                                                             
                                                    
       硬伤成了这类科幻的灵魂,它本身就是科幻,这类科幻的理念就是要考查宇宙带伤运     
       行时是什么样儿,这也只有科幻能做到。                                             
                                                    
                                                    
       综上所述:出现疏忽硬伤,格杀勿论;知识硬伤,指出来,给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     
       虽然再学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伤,装着没看见;灵魂硬伤,您很幸运,这是     
       最棒的科幻了!
外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科幻世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科幻世界》 
       ………………………………………………………………………………………………………       来源:郑军 
       一九七九年,四川省科协创办了一个名叫《科学文艺》的科普杂志,就是今天《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前身。 
       大家一定要注意“四川省科协”这五个字,否则你无法理解《科幻世界》的真实地位。近几年来,这家杂志社在广大科幻爱好者心目中已经隐约有了“国家级科幻杂志”的权威性。一次,《科幻大王》杂志社邀请太原当地的科幻迷座谈,那些被邀的科幻迷们就私下里嘀咕:“总部”知道后会不会生气?河南刘相辉掏自己的钱办了《科幻小品》,就有读者写信质问:你办这个杂志,有没有得到《科幻世界》的批准?甚至一些比较有见识,知道中国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的人也不清楚真相。前年,笔者参加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科幻课题研讨会,会上一位来自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编辑就问:为什么中国科协把这样一份“国家级”的科幻杂志放到了四川?
       另外大家还要知道,在中国的计划体制下,每个省都要办一家科普刊物,象上海的《科学画报》、海南的《大科技》等。如果你没有找到你那个省的科普刊物,基本上是由于它的发行量太小的原因。《科学文艺》当初就是作为四川省下属的省级科普刊物出台的。
       那个时代里,科幻和科普是不分家的。甚至中国科幻作家的全国性组织都被称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并延续至今。当时的《科学文艺》上充满了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科幻小说。而那时许多科普刊物甚至纯文学刊物也都在发科幻小说。《科学文艺》只是更为集中一些。当时与它风格一样的刊物有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黑龙江的《科学时代》和《科幻小说报》,被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刊一报”。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科学文艺》轻而易举就达到了二十万册发行量。其它几家科幻报刊也是一样。但是很快,政治和市场的压力双管齐下,其它几家无法抵挡,败下阵来。最后一个倒闭的是天津的《智慧树》,时间是一九八六年。 
       压力之下,四川省科协让《科学文艺》自负盈亏,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从那以后,这家杂志社慢慢变成了“红帽子企业”:头顶着国家刊物的名义,实际上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它的老板就是杂志社里的几个大股东。这也是中国的科幻爱好者应该知道的,否则你无从了解它的许多作法的基础是什么。它拥有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灵活,同时对于市场垄断也拥有一般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渴望。 
       没有婆婆,一方面没有靠山,一方面也没有了束缚。当时不足十人的小杂志社民主选举了自己的社长,就是现在的杨潇。杨潇当选除了本身确有能力外,前四川省委****女儿的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这个挡箭牌,中国科幻惟一的一脉香火也将不复存在。那么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将因为缺乏核心,会比现在更困难一些。在杨潇的带领下,杂志社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改变了办刊风格等等。这些<科幻世界>本身有大量文字宣传,我就不多说了。有一个事实我可以告诉向往英雄主义的朋友:《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而今天是数十万。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商业英雄。 
       当时,科幻世界的决策层主要由四人组成:杨潇、谭楷、向际纯、莫树清。向际纯时任美编负责人,也是一个策划人。老读者们一定还知道,九四、九五年那时,《科幻世界》象今天的《科幻大王》一样,一半文字一半卡通。没有这个转轨,《科幻世界》就无法切入中学生市场并获得生机。而整个工作基本是向策划并组织的。当时还有一套畅销的科幻美术卡片也是向的手笔。 
       人的功劳大了,自然不****原来的地位。于是决策层中发生了一场1:3的斗争。结果以向际纯离开成都到北京一家出版社任职告终。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向杨潇的地位挑战。今天,她是杂志社的绝对权威,整个杂志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她个性的延伸。只是她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公众并不熟悉她。 
       《科幻世界》艰苦多年,到九四年才扭亏为盈,后来经历了一个暴涨期,钱大把的进来,又不知如何管理。当我九八年到《科幻世界》时,杂志社正处在这个时期内。成都的科幻迷组织只要报个活动计划,就能成百上千地从杂志社拿出钱来。装修个办公室也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无预算无计划。他们在上海搞的大型宣传活动花费了两万块钱。九七年那场完全由《科幻世界》一家出资,投入巨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更不用说了。公正地说,《科幻世界》那些年搞的活动是中国大陆仅有的科幻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世人更不知科幻为何物了。 
       笔者于九八年初进入科幻世界,除本人申请外,还因为一个非常荒诞的原因。当时,他们开始想在科幻爱好者圈子里找编辑人员,先考查了江苏一位姓侯的科幻迷。结论是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对杂志社的形象有影响。正好我提出申请,于是我这个身材不矮小的北方人就占了便宜。虽然我作了充分准备,但没有任何考试、测试,我就进了《科幻世界》,直到我自己不想呆下去为止。 
       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没有这种任职考试,是因为社里根本就没有人能考我。我到杂志社最初一个多月里,竟然没找到能够谈科幻的人。当时杂志社的编辑部由来自成都一些文学刊物、剧团的编辑组成,本身对科幻全无理解。我与一位五十出头的老编辑住对门,他家里有许多古典文学著作。他对我说,下了班以后他就看这些,对科幻全没有兴趣。至于年轻员工更不用说了,他们基本上是科协老员工的子弟,来《科幻世界》单纯是为了一个饭碗。那时社某领导爱提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年轻员工召到一起,让他们每人说出三个科幻作家的名字,无论中外均可,结果成绩最好的说出了两个!当然,这些职工的为人都很不错。同事期间,他们也很关心我这个外地人。但是这种兴趣和志向上的错位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自我以后,杂志社陆续引进了姚海君、文瑾、唐风、刘维佳等人,这才使《科幻世界》里有了懂科幻的人。在杂志社与作者和读者交流时,这些年轻朋友作了主要的工作。但是你千万别有误解或者多大的期望,因为他们只是打工仔,在大政方针上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 
       阿来进入杂志社又是另外的问题。九七年我参加北京世界科幻大会时,阿来就随谭楷来到的北京。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北京“消息灵通人士”远远地指着他说,这个人将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那时我连茅盾文学奖几年一届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想到,这位老兄竟然在“预言”三年以后的事情!当然,《科幻世界》的领导想必更有“预见性”,所以早早地把未来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聘于账下,等待新闻爆起的那一天。 
       作为生意人,杂志社高层在扭亏为盈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的市场就这么大,也没什么搞头了。于是把大量资金抽到其它项目上去。颇为讽刺地是,这些项目都赔了钱,个别小公司甚至走到倒闭的边缘。几年来,仍然只有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的科幻给他们带来了利润。并且利润十分巨大,足以把那些亏损冲得无影无踪。后来他们变“扎实”了,只是把从科幻上赚到的钱置换成房地产:住宅房以奖励为名送给“老职工”,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房地产,置业范围甚至远达成都以外的某郊县。当一个科幻爱好者走进他们那些拥挤的办公室时,很难想象这个杂志社真正的家底。 
       这种“见好就收”的举动从九八年就开始了,这也是促使我离开杂志社的原因。杂志社的领导都临近了退休年纪,这么作无可非议。而我还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坐在一辆日见保守的车上是没有前程的。只不过那时,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个心里话。
       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科幻世界》的性质。我个人认为,《科幻世界》总得来说,只是一家介入科幻市场的普通文化企业。它在以自身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中,大大开拓了中国科幻的市场,在九十年代以后,提高了中国科幻本以衰弱的影响力。但它从来不是,也从不准备成为中国科幻事业的某种核心。
       在科幻方面,笔者只看到过杨潇的两篇文字,一篇是八十年代初期发表在《科学文艺》上的科幻小说《兰》,一篇是九七世界科幻大会上的论文。谭楷发表过科幻小说《太空修道院》,以及《林聪点评科幻》。除此之外,在私下场合里,他们对科幻是很淡漠的,甚至颇有自卑感。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并不在科幻作者和广大的科幻迷中间,而在他们真正生活的那个环境里,说自己是搞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