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86章

冰人幽灵-第86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故事、人物、思想对我都了无新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重复别人很容易,不重复自己却很难。如果不能开拓出新的思路和写法,被人厌倦遗忘在所难免。(那个大妈妈的形象。。。。。。。让我想起了《生存试验》,想起了他所有文章中的母亲乃至女性形象,甚至陈影也不过是缩小了的妈妈而已。这一点让我郁闷不已)
       结局,戈亮的消失也太突然了。可能作者为了加深宿命论的观点,或者是为了情节上的伤感,或者只是为了给他一个结局(我竟然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安排),但这种安排还是觉得太突兀,我除了惊异居然连替主人公伤感的情怀都淡了。或者,可能,就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惊异吧。
       对于老王的年龄来说,让他用女人的视角来写东西真是勉为其难,从语言到动作到心理描写都让我不由自主的感到别扭,更老实的说,我不喜欢他每篇文章都有性的叙述(是叙述,不是描写),从《亚当回归》开始,他总是传承这些套路,我想,我真的开始厌倦了。看过他一些长篇《类人》《癌人》《海豚人》,虽然文字上没有特殊之处,但长篇小说构造的故事和蕴含的思想却能深刻铭记。在这个不长不短的中篇里,既没有短篇的精悍,又没有长篇的架构,只是一个乏味的幻想故事和苍白的说教理论。我看完后本来应该思考宿命的问题(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可惜对作品的失望让我连这点都忘记了。
       ps:我不厚道,可能我看的老王的东西太多了吧。如果撇开他原来的作品,这文还是比别人要高明一些的。最近开始看科幻的读者或许会喜欢!
外篇 科幻小说凭什么吸引我?
           原来是叫“科幻小说凭什么普及知识?”在论坛上招来骂声一片,而且那个题目看起来挺大的,好象也不该由我这种无名小卒来说,一时肯定也说不清。下边从几个方面看看科幻小说是如何吸引我的吧,这回应该没有说法了吧?有同感的举手哦!
       一、故事情节:
       吸引人的小说不一定不是好小说,但一定是某时间受欢迎的小说。吸引我的科幻小说当然要故事情节吸引人咯。先拿走“科幻”两字,问“小说靠什么吸引人?”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好看不好看是评价一篇小说受欢迎程度的决定因素。小说好看,它就一定能吸引我吗?有些小说(比如很老套的言情),其中充斥爱情方面的故事情节可能很吸引别人,但就不一定吸引我了。离题了吧?我再把“科幻”两字接回来,只有镶上“科学技术”这堆宝石的幻想小说才充满实实在在的知识,这个就是最吸引我的东西。
       二、人物:
       很多作家都擅长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甚至可能比你的左邻右舍还清晰,比你的同学“活”在心目中的时间还久(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在我印象中比少数几个几年没见的高中同学还深刻)。正是这些人物使小说的吸引力大增。有人说靠人物带出情节,也有人认为情节塑造人物,不管怎样,人物是提高吸引力的一大因素。同理可推,科幻小说也靠人物塑造来吸引我。
       三、语言:
       语言是无论什么小说都不能忽略的因素。如《尘埃落定》“语言明净,流畅,没有杂质,如清泉流水流畅而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语),或许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离我们比较远。在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前前段时间非常畅销的《幻城》,只是高中生的作品。实话说,在故事情节方面,第一部分还可以,但比《科幻世界》中的不少作品都不如,第二部分模仿味太强而又不怎么样,第三部分更是画蛇添足。人物塑造方面,仅一两个是人其它的全是影子或者说有不如没有。尽管这样,我对它评价很高,折服我的就是语言。“滔滔不绝、左右逢源”、“语词大军的满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曹文轩语)这也是吸引我眼球的一大利器,还有同为高中生作品的《三重门》,以幽默自如的语言充实平淡无奇的情节。科幻小说作为小说,要尽可能吸引我当然语言也不能差。
       四、点子:
       人们常用的说法,也可以说构思、切入点,但在科幻小说中说点子最贴切。包括通篇构思、宏细节、技术内核、切入角度等,幻想类小说最弥足珍贵的因素。之所以把它排在第四并不是说它不如前三大因素,只是它最大体现在幻想类小说,而前三者能在任何小说中体现。人人都有好奇心。一个好点子、独特点子常常就是勾起好奇心的诱饵,而勾起我的好奇心也就吸引了我哦。罗伯特。谢克里靠的主要是点子,刘慈欣大部分作品靠的也是好点子。好点子是科幻小说吸引我的翅膀。
       五、面:
       朋友们可别误会成面粉和成的东东,更不是面包。这里说的面是知识面,包括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前边说了这么多,却只有它是科幻小说独有的,也是真正吸引我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越高地基就得越深,同理,吸引我的正确科学知识要越广,小说中含的知识就应越多越通俗。科幻小说中常有以现有知识推出未来知识,未来知识可信度随着知识深度增加而递减,我最喜欢这样的科幻小说。不少人追求硬科幻,就一个劲把知识挖深,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理智行为,有多少人喜欢看小说时拼命去研究专业知识,尤其是不熟悉的专业。专业到一定程度会让人着迷,但太深却只会让人望而却步,“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呀!不要以为我不喜欢科技才这么说,恰相反,前几年我常常跑省科技协会和市科技协会,就此可见一斑。看科幻小说时我也喜欢翻书了解知识,越生疏的专业翻的书越多,但有限度,在某一个冷僻专业上写太深对我吸引就非常有限了。小说中含大量知识,你本来已经能理解不少,稍稍翻书便能理解大部分,这不比翻几十本书都理解不了或不完全强得多?也更吸引人得多?何况我要钻研某一专业,何必看小说,看专业书又快又好。
       完毕!
       有朋友提醒我忽略了一大因素吧?思想性!
       确实,评价一篇小说的生命力和获奖可能主要看其思想性,但它往往并不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那么可以说吸引我主要也不靠它。至于次要因素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外篇 杂感《一生的故事》
           杂感《一生的故事》/颓不流
       既然作者是有意取《一生的故事》为小说的标题,我们倒真于词无话可说了。
       作者自己强调这篇小说的定位即为哲理科幻,再通过引用《后记》里的“哲理科幻作者常有的毛病:故事情节过分服务于哲理阐述,因而故事的构建难免受到削弱”之说法,《一生的故事》的确或多或少地犯了点这毛病,但还不算是过分。
       小说没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开头,所以对读者的吸引力实为有限。我在一片平淡与缓慢的气氛中看完故事,感觉中闪现的第一个疑问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在其所置身的群体中真的是未可显现的吗?
       “菩提老祖”的帖子中所提的对医学的反思,本人认为只能是一个问题的一个极端,如果那是代表作者的观点的话(不管这观点是否因为创作需要而被作者有意夸大了——我实在不认为作者对医学抱有那样的态度),那也同样只是个极端的观点、片面的观点。野兽没有发展出医学,那是智力所致,而非野兽主观排斥医学所致。很明显的,如果大猩猩偶然发现了某种果类能医它的某种疾痛,它就会在疾痛再发的时候再使用那种果类,这一点个人类发展医学的区别仅仅在于:猩猩不知道去主动寻找治病的药,而只知道享用它通过偶然途径记得的“药物”的恩惠,人类却是主动找而不是被动用。这点区别怎么能作为“动物无医学照样健康,人类有医学照样得病,所以医学只能改善个人健康而无意义于人类种群的繁衍”的证据呢?这样的差别,作为人类更善于发现和创造、更有后天的生存优势倒是准确些吧!当然,这篇小说并不是要讨论医学利弊的问题的,可是,在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生死平衡》中所表现的对医学的质疑或曰对人们医学观念的质疑表明,作者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偶然的吧。只是本文觉得,这样的观点有些偏了:这观点的基本立足点即免疫能力不用则弱的事实是客观的,只是作者将这个客观向一个偏激的方向拉得太远了,太深了,故而虽说得头头道理,却叫人不愿信服。
       这个就不多说了。这篇小说所要探讨的哲理,按《后记》的意思就是宿命论与科技进步到底矛盾与否或者说二者到底谁才是王道。这一点其实和“菩提老祖”的那个问题是一个类别的,也即是文中的那句话“个人有自由意志,而人类整体并无自由意志”的具体体现:人类整体的命运是注定的,有迹可循的,而人类个体的意志却是自由的,是可能不宿命的。
       科学的观点即认为,宇宙万物的万种行为都被一套客观存在且不可能变化的规律所制约,并且人们坚信科学的最终成就就是解读出这一套规律。人们认为规律是可以被描述和理解的,而且更重要的,规律还是客观不动摇的。既然如此,那任何事物的行为都必是按照一组早已设定好的套路进行的,这当然就是宿命。可其实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宿命存在:行为的事物本身并不知道其宿命的模样。这如果也是宇宙的一个客观规律的话,那么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解读出全部的宇宙规则。如果事实就是如此——万物皆有宿命——的话,我们就应该悲观却坦然得看待如下事实:人类发展医学、人类钻研科学、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无关紧要的,都是命中注定的,并且我们还命定了不能理解这样的宿命与我们的行为将会是怎么样的关系。
       我原本不赞同作者关于“个人有自由意志,而人类整体并无自由意志”的说法或曰假设,但如果接受了宿命论的思想,赞同与否却又不再重要了。
       可以认为,进化论是所有物种的宿命描述,那么,无论物种如野兽那样生存——通过死亡来筛选适者,还是如人类这样生存——通过医学来拖延和抵抗死亡,最后的结果或者说大致的去留轨迹都在进化论的预知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老祖”关于医学的反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别管怎么活,反正都是命中注定了的。
       不知道作者是真的相信宿命论还是仅仅在写一篇探讨宿命论的哲理科幻,但无论是哪种目的,这篇小说的哲理性都是值得称赞的。
       作者自信这篇小说所涉及的两种宿命——自然界的与人世的——都值得咀嚼,是有道理的。但我不得不说,读者要读的是科幻小说,那么要咀嚼的当然也是科幻小说了。不能因为小说涉及了某些值得咀嚼的哲思就自信小说值得咀嚼吧!比如,我若写一篇这样的东西:题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内容“鸡生蛋,蛋生鸡,那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然后我说,同志们啊,这是一个多么经典的哲理问题啊,大家来讨论一下吧!你不能否认这个是有意思的哲学问题,但我却不能说这篇东西值得咀嚼。举这个离谱的例子只是想说,《一生的故事》如果是小说,那么它不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它不好的地方就在于:故事不能吸引人。
       什么样的科幻小说是好的,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普遍的观点可能是:构思要好,写得也要好,即“科幻要好”,“小说”也要好。可见科幻小说要好,光有个值得咀嚼的“科幻构思”还是不够的。同样,《一生的故事》只有一个“宿命论”的哲理还不够,还要有一个精彩一点的故事。
       全篇淡而无味,过于平实,缺少起伏,清洁有漏洞。
       淡而无味指人物,小说的人物确实没有什么个性,留给人的印象真的浅薄,让人感觉那些人物只是摆设,没有灵性,仅仅是为了那个什么什么“宿命论”而出现和死亡。过于平实指语言,都是白描,写得不生动,可能由于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女性,有的地方给人的感觉不够真切。缺少趋附指故事,读到第二页,已经能猜到戈亮就是“我”丈夫了。情节漏洞有个明显的地方就是:戈亮说出自己“那时决定回来杀你儿子”,按照情节,“我”之前并未对戈亮说出我已经知道他回来要杀的是谁(“我”只知道他是回来杀人的),所以,“我”应该在戈亮亲口说出的时候表现得惊讶或告诉他自己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但“我”并未如此,而不合逻辑的是,戈亮说出自己要杀的人之后,却没有再提了,仿佛他也已经知道了“我”早已知情。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一生的故事》并非精彩或很值得看。但既然是哲理科幻,这种结果似乎又是难免的。作者对特德&;#183;蒋的借鉴并非十分高明,至少作者没有展现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给读者看。而《一生的故事》这个标题,实在不怎么贴切,但既然作者是有意的,我们倒真于此无话可说了。
外篇 读老王的《一生的故事》
           写得太快了————读老王的《一生的故事》   
       文/修远
       首先应该说明,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要比完成它容易得多。以此作为必须的开场白,来表达我对作者的尊重。希望大家及作者原谅我的有些挑剔的眼光,因为以下的问题并不全是关于科幻本身的,并且有的是希望能进一步探讨的,
       问题一:《一生的故事》中主人公“我”的爱情心理描写失败
       一个三十岁的老姑娘,坚持独身主义。“
       ”糟糕,我可能****的。今天正好是我的受孕期,咱们又没采取措施。“
       ”我想起一件事:噢,我想咱们的儿子一定是很聪明的。“
       ”没想到,戈亮让我变成了初涉爱河的小女孩。“
       应该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