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41章

大明天工-第141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自己的判断,而且也懂得道理,知道大的方向、原则应该是如何。
    孙承宗也亲自与朱由校推演了辽西、辽南的战事,更使得朱由校认识到辽西的脆败,辽南的顽强。
    “这一次,朕一定要好好奖赏三娃,谁说坏话也不行,”朱由校板着小脸,冷冷说道。
    魏忠贤虽然与李彦不太对付,也曾经暗中下了不少绊子,不过看到朱由校下了决心,也知道这时候不能自讨没趣,趁机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奉承话。
    天启元年三月初七,天启下旨加李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南、东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并准李彦所奏,开镇东江,以骆养性为东江总兵,征虏右将军;王国兴依然是辽南总兵,征虏左将军,并赐子爵,复辽军从上到下,各人皆有封赏。
    随着辽西局势的稳定,王化贞、熊廷弼也都被传回京城勘问,张鹤鸣被弹劾,并请辞,朱由校因为舍不得孙承宗离开,拒绝了他自请督师的奏疏,而是以兵部侍郎王在晋为兵部尚书,任辽东经略,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前往山海关一带勘察前方形势,以定战守之策。
    正文 第一八四回 发行纸钞
     更新时间:2009…8…22 0:26:26 本章字数:3562
    辽南衙署军政联席会议上,后勤部正在报告这段时间的收支情况,辽南、东江之战,虽然没有给辽南造成多大的直接损失,但是为了防御辽南,以及东江作战,辽南系统的经济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动员,同时很多工厂停工,船队也优先保证军事的需要,经济上的间接损失却是不少。
    战争之后,辽南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加,特别是新增加了锋锐、铁工两个营,并且要建立东江镇,常备营已经达到九个,并可能继续增加,三万多的兵员,已经大大超过朝廷所认可的两万额员,而且朝廷也没有足额的饷银发放。
    这一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就是战后重建,以及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目前,辽南的产出,以及华夏工场的产出,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辽南、东江两个镇的维持需要,特别是工场要继续发展,本身也急需更多的投入,”郑书冷静地分析道,他能说这样长的句子,已经很难得。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过去华夏工场一直都在向辽南输血,不可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会毁了他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些工厂。
    李彦想了想:“盐场那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再建几处盐场,产量提一提,跟天津的盐商说好了,尽量多卖一些。”
    盐场生产简单,销量大,利润也高,如今已经成为辽南最丰厚的经营项目之一。
    “前面发行的代银币使用情况如何?”李彦无奈之下,只好打起了别方面的主意。
    代银币在天启二年八九月份之间,由精作坊用水力冲压机冲压生产,包括一钱面值的标准银元,一两面额的大银元,还有一分面额的小银元三种。
    标准银元的重量通常只有九分,成色也在七八分左右,每一块银元,大概可以得到一分银左右的铸币收益。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用来压成银元的话,辽南就可以从中赚取十两银子左右。
    一分面额地小银元重三分左右,不过成分主要是铅和铁,含银的成分很少,但收益也不高,也是在一成左右。
    一两面额地大银元重九钱二分到五分。成色也在八九分左右。铸币收益都差不多。这都是辽南可以控制地结果。
    代银币开始主要用来给复辽军地士兵发饷银。每个月发半饷只有五块标准银元。相当于五钱银子。
    过去地四五个月里。辽南大概发出去十万两面额地银元。其中多数是标准银元。按照新地统计方法。也就是发出去一百万元。
    银元与银锭相比。有固定地面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辽南地冲压铸币机技术领先。冲压出来地银元外形很漂亮。也不容易造假。再有辽南官府担保。信用也有保证。
    辽南实行军事化管理。士兵、劳工平时都不发放酬劳。有需要地都通过物资调配来实现。也限制区域内地商品交易。
    衙署在发出一百万银元地同时。地方上地物资仓库也会接受这些银元购买生活物品。衙署包括下面地工厂、盐场及贸易商行。都接受这种银元作为与银子等同地货币。
    虽然发行量小,并且声明是内部流通使用。银元的优点还是被一些辽南经营的商人发现,他们也愿意在交易中接收这些银元,然后再用这些银元,从辽南的商行那里,购买辽南的工业品,或者食盐之类的商品。
    这样地交易,看上去还是让银元在内部流通,不过随着交易地频繁,有一些银币终究是流了出去,在山东、天津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银元。
    对这种银元地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担心银元的价值无法体现,包括天津、滦州、北京以及北直隶华夏系地工厂店铺,都愿意无条件接收这样的银元,还有一些与辽南关系密切,交易比较频繁地商人,也都愿意接收银元作为支付货币。
    辽南与各地的商品贸易,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李彦的设想就是辽南可以承诺接收银币作为支付货币,并且也用银币支付货款,这样一来,初始阶段就能收进银子,付出银币,赚取中间的铸币收益,以辽南的贸易量来说,一成的收益,已然是不少。
    银币本身的价值就比较高,是一种硬通货,加上辽南以及华夏的经济作为担保,完全可以使银元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流通货币。
    现在的问题就是扩大银币的总量,以及流通的范围,后者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朝廷不会允许私铸钱币,虽然银元是以辽南军代币银元的名义流通,但是流通的范围广了,必然会被人注意。
    要想让银元广泛流通,就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这很难,所以李彦打算回避掉这个问题。
    “银元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南现在的经济窘境,我的意思是成立一家银行,此前在筹备津滦厂矿的时候,就已经有华夏钱庄,”李彦一边想一边说道,有些全新的东西,也需要他摸索整理。
    “辽南衙署不适合作为银币的发行主体,我想钱庄可以发放银票,自然也可以发放钱票,”李彦说道:“是不是可以用华夏钱庄的名义,发放一笔固定面值的钱票?以一文、一分、一钱为单位?”
    “交钞?”郑书皱了皱眉头,有明一代,从开始就因为银铜的缺乏,发行纸钞推行天下,不过因为滥发,纸钞的价值一直都比较混乱,纸钞、铜钱的价值都很低,只有银子才是硬通货。
    “这样,既然银元在辽南已经被广泛接受,那么从这个月开始,就用华夏钱庄的纸钞代替银元发放,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发得太多,还是按照银元的发放节奏,只给官员、士兵、劳工发放半薪,一个月可能也就是三五两左右,我们的商行、工场都可以接收这种纸钞,一定要保证纸钞面值的坚挺,一个月三五万两,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彦说道。
    郑书点了点头:“只是发放三五万两流通,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若是物资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价钱必然上升,纸钞的价值也就下降了。”
    “嗯,”李彦点头说道:“还是要鼓励商人多来贸易,保证市面商品的供应,我想只要辽南有这个购买力,他们是肯定会来的。”
    “不过纸钞最终还是要回到辽南的,”郑书道,他虽然擅于算账,不过对现代金融肯定并不熟悉,郑书认识到李彦这个办法,等于凭空弄出了几万两银钱,解决了士兵的兵饷,官员、技术人员的酬劳等等,但是归根到底,这些纸钞还是需要辽南来支付的,如果辽南没有这个支付能力,这些纸钞就会变得一钱不值。
    通常来说,发行纸币必须要有担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金银等硬通货担保,但是对现代金融体系来说,货币的发行通常已经和金银存储无关,一国货币的币值,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担保,而不是黄金。
    当然,现在金融体系之复杂,并不是李彦能够理解透彻的,他只知道要保持纸币的币值,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证这些纸钞随时可以调换成等值的金银;第二种就是让这些纸钞随时可以买到与价值相应的商品,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保证纸钞的币值。
    大体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钱庄就是重要的一环,华夏钱庄要在辽南、登州、天津等地设分号,办理纸钞、银元与金银的兑换业务,这是保证纸钞与银元流通的关键之一,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华夏钱庄从经办津滦厂矿起家,利用几家厂矿的投资银钱,以及几大股东投入的本金,拥有几十万两的现银,然后借鉴这个时代的钱庄运作模式,又加入李彦设计的一些经营方式,办理银钱的存取、兑换等业务,当然最重要的是票据结算,以及汇兑业务。
    其中,以票据为核心的结算业务,其实就是让商人的银两留在钱庄里面,商人之间的交易,通过钱庄的票据进行结算,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辽南、华夏系统的贸易中。
    通常来说,天津的商人来辽南贸易,将货物卖给辽南以后,可以拿着辽南开具的银票,直接到华夏钱庄在天津的分号兑换银子,而不必从辽南运回银子,大大降低了来回的风险,更加安全、方便。
    同样的,天津的商人购买辽南或者华夏系统的商品,也都可以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支付。
    因此,对那些经常要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作交易的商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将银子放在华夏钱庄,而是用华夏钱庄的票据进行交易。
    在不断交易的过程当中,华夏钱庄的票据信用度,已经并不局限在辽南与华夏系统当中,别的商人也开始乐于使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来进行那些并非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进行的交易。
    华夏钱庄今日的实力和信用度,也确实足够发行一种小范围的、总额不高的标准纸面票据,也就是纸钞。
    正文 第一八五回 政府债券
     更新时间:2009…8…23 1:42:24 本章字数:3613
    某种意义上来说,纸钞就是一种特殊的标准票据,其单一面额可能比较小,同时流通的范围又更加广泛、灵活与普遍。
    辽南衙署与华夏钱庄对发行纸钞都比较慎重,虽然反复的论证都表明发行总额不是很大的纸钞,风险很小,最终还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方式,在三月印发五万两面额的纸钞。
    纸钞的面值与银元相对应,包括十元、一元、一分,还有更新的一种一文面额的纸钞。
    与铸币银元相比,发行五万纸钞,等若是多出五万两银钱,当然为了币值的稳定,华夏钱庄会提取三万两银子作为储备,但也可以从中多出两万两银子使用,并且储备银也能发挥更多方面的作用。
    华夏钱庄在辽南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南与华夏系统的贸易,通常都会通过华夏钱庄进行结算,华夏钱庄与辽南衙署之间,也有存银和放贷的关系。
    辽南衙署组织的很多厂矿建设,包括辽南的盐场、工矿,建设初期都曾经向华夏钱庄借贷,虽然对李彦来说,这种交易类似于左右手的互倒,但通过华夏钱庄的对外融资功能,方才为辽南的建设争取了资本上的保障。
    在很多方面,华夏钱庄已经很像李彦印象中的现代银行,不过李彦对现代金融体系的了解并不深入,因为这种相像还只是表面上的,华夏银行当前所能发挥的作用,与现代银行相比,还是缺乏可比性,很多东西,还要通过实践中的摸索,逐步去建立、完善。
    李彦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将一些印象中的东西,提前拿出来,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也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做。
    这一次华夏钱庄决定推出实际意义上的纸钞,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此外,华夏钱庄还将承销辽南衙署发出的五万两债券。这也是一种全新地事物。
    按照李彦的想法,五万纸钞、五万债券,再加十万银元,辽南衙署差不多可以从中得到十万两左右的银钱。可以大大缓解眼下的经济紧张状况,由于纸钞与银元迈开地步伐都比较小,主要的依靠还是这五万两债券。
    由政府发行债券,这在明朝绝对算得上是稀奇的事情,也很难让人理解。这种债券很容易让人想到官府打出来的白条,或者是税监对百姓地欺压。
    辽南衙署为了发行这五万两债券。是拿出了几家盐场、水泥厂地收入作为担保。相对这几家地收入来说。五万两确实是个很小地数字。
    但是。这种担保地可信度本身就让人感到疑惑。因为很少有商人能够相信。在债券到期以后。官府还会不会承认。若是不承认地话。他们又如何能够取得作为担保地盐场和水泥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债券地发行同样依靠了华夏钱庄地渠道。首先是辽南衙署用盐场与水泥厂担保。委托华夏钱庄销售五万两地债券。然后华夏钱庄再行销售这五万两债券。并进行担保。
    这样一来。凡是购买债券地客户。在债券到期以后。可以向华夏钱庄要求兑换。也就是说债券地信用是与华夏钱庄联系在一起地。
    说来也好笑。在这样地时代。形象并不怎么好地商人地信用。可能要比官府更值得信赖。由华夏钱庄出面进行担保。看上去确实非常合适。
    当然。这种担保也会让华夏钱庄承担一定地风险。
    好在五万两并不是一个很大地数字,在很多与华夏、辽南交往比较多的商人的支持下,五万两的债券很快被认购完毕。
    为了方便发行,这一次的债券都是一年期的,如果是三年、五年期的债券,因为时间太长,购买者对风险的疑虑也会更大。
    战争结束以后,辽南与东江都是在第一时间全力组织生产恢复,因为生产周期,以及建设投资,这一领域仅仅是能保持平衡,而且需要不断引进外部的投资进行补充。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费及其他开支都在增加,通过铸币、发行纸钞和债券,并在华夏钱庄的帮助下,辽南总算勉强维持着资金的流转。
    对于辽南来说,要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