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57章

大明天工-第157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故而,本官不能不回,也不能不站出来,为十万复辽将士请命,吾皇圣明,定然能够明鉴万里,体察我等忠心,”李彦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此番进京之局,已经了然于胸。
    魏忠贤,一跳梁小丑尔!
    正文 第二零九回 抵京
     更新时间:2009…11…9 23:50:05 本章字数:3772
    巡抚毕自严已经是李彦的老相识,毕自严在天津而天津作为辽战饷粮中转之地,对于辽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统筹后勤的一方大员,毕自严对辽战的局势可谓知之甚深,辽东战局这些年来的变化,更是了然于胸。
    毕自严最初担任天津巡抚,是从辽沈之战失利以后,临危受命,其时,他的任务不仅是筹饷运粮,还要面对整个辽南沦陷的恶劣情况,后金很可能从海上突袭天津等沿海地区。当是时也,大明上下可谓一片慌乱,束手无策。
    到熊廷弼再次出山经略辽东,提出三方布置之策,毕自严也是竭力配合。
    也是在那个时候,李彦自请出关,领军一个营,赶赴辽南,一战取金州,再战杀敌数千,立下赫赫战功。
    随后,广宁战败,熊廷弼、王化贞在辽西失地千里,辽战似乎到了山穷水尽、从未有过的恶劣境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彦和辽南似乎横空出世,一步一步地,让辽战的格局渐渐发生改变,时至今日,以往处处烽火的辽东,捷报频传,建奴似乎已经驴技穷。
    作为后勤方面的主官,毕自严感受最深的并不是战场上敌我形势的变化,而是在后勤方面的压力也渐渐变得轻松。
    以往,不管是熊廷弼、袁应泰还是王化贞,其辽东战策的实行,都需要庞大的后勤供应,但是在如今的辽东,虽然辽南、东江成功地守住了各自的防线,使得建奴如笼中猛虎,无法出来撒野,但是辽南、东江已经不用天津这边转运粮饷了。
    毕自严对其中的缘故洞悉明了,那是因为辽南推行工业生产,以及海上贸易的缘故,毕自严擅于理财,而且思想开明,对于李彦在辽南所作所为,多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他甚至在职权范围内,提供方便;有些,毕自严并不认同,说得过去的,也就容忍了,实在不行地,毕自严也严禁其在天津出现。
    毕自严与李彦之间。曾经做过一些书信沟通。一方面。李彦解释了如此做地原因。他将其归结为战区地需要。可以减轻朝廷地负担。以支持辽战进行。另外一方面。李彦又不断来信。叙述辽南发生地一些新现象。动摇毕自严原本地信念。
    不管怎么说。辽南和东江自己解决了粮饷地问题。包括辽西在精简兵员。操练两协新军以后。对粮饷地消耗也大幅度下降。而且通过津滦工商业军管地方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地粮饷。这使得毕自严这个天津巡抚地工作突然变得清闲起来。
    从天启四年开始。大明就取消了万历末年开始征收地辽饷。在毕自严想来。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身上地负担。有助于改善民生。并恢复生产。
    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以及青史留名地有为官员。毕自严曾经细细思考过这几年变化地由来。他发现。首先是复辽军有一个精兵地策略。虽然现辽战涉及到地山海关、辽西、辽南、东江四个镇。总兵力也达到十余万。但是要比之前熊廷弼时代提出地人数精干多了。
    其次就是以辽南为核心。整个辽东军镇形成了工矿业、商业兴盛地局面。正是工矿业地兴盛。让小小地辽南可以支撑起一支庞大地常备军。而在此前。辽东地明军只能够依靠种田。而一旦种田。处处可遭到建奴攻击。这才是他们始终被动地重要原因。
    想通了这一点。毕自严地目光就集中在李彦这个人身上。
    虽然,论官级,李彦不过是辽东巡抚,远不及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辽东经略孙承宗来得显赫;论年龄,李彦也不过二十出头,可谓年轻得让人嫉妒。
    但是,辽东战局能够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面,渐渐扭转,其关键无一不和此人有关,由不得毕自严不注意。
    李彦入辽初期,毕自严就对他的三营兵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因而全力提供了很多支持,他与辽南地关系,应该说哈市很不错的。
    这一次,毕自严接到李彦地拜帖,知道李彦已经秘密抵达天津,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猜到了李彦此次回来的目地,无非是和京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关。
    在东林与阉党地斗争中,毕自严以不结党自诩,但是在政治理想上,他又更倾向于东林,而站在阉党的对立面。
    毕自严拿着手上的拜帖,有关李彦此来的目的,以及他的出现,将会给当前局势带来的变化,迅速在眼前掠过。
    毕自严现在很想知道,李彦在这个时候回京,到底想做什么,他是一个人回来的,还是带着军队回来的?
    对于阉党,毕自严非常讨厌,但是,对于武夫篡国,毕自严
    醒。
    李彦和毕自严见了面,寒暄已毕,很快就从这位与他平级的大员中了解到这种警醒和戒备。
    李彦只能苦笑,都什么时候了,魏忠贤都已经刺刀见红了,这些书生都还抱着过去的教条不放,怪不得有句话说得好:教条主义害死人。
    “毕大人,本官考过童生,还有个监生的身份,也算是文官,武夫弄国那是肯定不会的,本官在这里,并不排除用兵的可能。要知道,本官不是汪文言,也不是杨涟,本官代表的,是十几万复辽军将士的意念,他们不希望辽东的大好局势,让朝廷中的混乱给破坏了,就好像这一次朝廷在战时突然就换掉了孙大人,要不是我们的将士万众一心,仅仅此事,就可能导致战局的崩溃,那我数万复辽军战士,岂非都是白白牺牲了?”
    “当然,本官也可以向毕大人保证,本官虽然带了兵,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魏忠贤不适用暴力,那么本官也不会动用军队,朝堂上的事情,咱们就在朝堂上解决。”李彦笑了笑,有句话他没有说出来,那就是魏忠贤不守规矩,企图使用暴力,或者破坏规则的话,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动用手上的军队。
    取得毕自严的谅解,对于李彦来说非常重要,毕竟作为天津巡抚,毕自严的手上还有天津三卫,卫所兵虽然废得很,真要打起来,自然不是复辽军的对手,但是也会增添些意想不到的麻烦,还是协调好比较合适。
    以毕自严的立场,李彦做出这样的保证,他是倾向于支持的。
    而且,他得知李彦带来的兵马,不过就是一两个哨,一两千人,甚至还觉得少了,以为这样并不足以保护他的人身安全,至少要一两个营才行,这也是朝廷能够许可的。
    李彦当然不是只有两个哨,事实上,更多的兵力正在从山海关向京城开进,还有的在州登陆,即便是天津登陆的人数,也不止一两千人,具体的数字,毕自严可能永远都不会清楚。
    在和毕自严沟通以后,毕自严就以天津巡抚的身份,转送了李彦以辽东巡抚上奏的捷报,以及进京献捷的奏疏。
    奏报进京以后,立刻让魏忠贤给扣了下来,天启皇帝朱由校根本就看不到。
    魏忠贤与李彦矛盾已久,当然移宫案的时候,李彦差点就杀了魏忠贤,要不是王安这个老好人,魏忠贤又请出客氏这个护身符,李彦杀了魏忠贤需要付出更加的代价,魏忠贤当时可能就已经死了。
    现在想一想,李彦当时要是真的杀了魏忠贤,可能也就没有今日的阉党乱政,但李彦肯定会给朱由校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树立王安这个敌人,王安虽然让魏忠贤给做了,那是君子可欺之以方,王安能够让魏忠贤给废掉,并且毫无还手之力,李彦未必就能讨得了好。
    如果是那样的话,没有了今日阉党,也不会有今日的李彦,以及辽南的变化,所以李彦仔细想想,也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对魏忠贤来说,当初的记忆刻骨铭心,正是因为那个时候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后来才会拼命地揽权,而这份刻骨铭心当中,李彦无是处在极其重要位置的。
    魏忠贤其实一直想干掉李彦,只不过此前还未能掌握朝中的大权,东林党掣肘在旁,当务之急,自然是搞垮东林党,将权力揽在手心。
    但是他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削弱李彦,不给辽南发饷,淡化李彦在朱由校面前的影响,随着权力越来越重,李彦又一只留在辽南,魏忠贤的计划可谓进行得非常顺利,甚至于他也并没有将李彦视作什么大的威胁,对付他,就是为了报当年“一箭之仇”罢了。
    看到李彦这份捷报,魏忠贤本来也是不太在乎的,但是他并不打算让李彦见到朱由校,以防止某些难以预见的事情发生。
    魏忠贤让司礼监将捷报打了回去,批示辽战紧急,让李彦不要回京,继续留在辽南。
    阉党中的顾秉谦、魏广微、崔呈秀等人,也认为这个时候不能让李彦进京,因为他们刚刚撤换了辽东经略孙承宗,身为辽东巡抚的李彦,是事实上辽东的最高军政大员,他这个时候要回来,显然并不单纯。
    当初,之所以要将孙承宗调回内阁,就是担心他手中的兵,这个李彦要进京报捷,显然是会带兵回来的,那肯定不能容许。
    魏忠贤等人以为将奏疏驳回即可,没曾想这边刚刚送出来,那边就有消息传过来,说是辽东巡抚李彦,已然抵达京城之外的通州。(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一零回 针对
     更新时间:2009…11…12 0:52:29 本章字数:3667
    三娃他这是目无圣上,他跋扈!”魏忠贤听到这_是愣了一下,旋即想明白此事的关键,立刻暴怒。
    魏忠贤的失态,源于心中一直深藏的恐惧,他明白自己能有今日的权势,完全是来自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宠信,而越是和朱由校走得近,他越是发现朱由校对于李彦的眷恋,并不因为李彦长时间不在京城,而逐渐淡去。
    相反,因为相隔得远,反而让朱由校对于李彦的想念,变得更加迫切,一旦有了烦恼的事情,朱由校经常会念叨起李彦,希望他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虽然魏忠贤不停地寻找机会,试图离间这种感情,譬如李彦从辽南发过来的信函,大多就给他扣下了,朱由校问到这方面的事情,魏忠贤就说没有收到,而朱由校发往的辽南的信函,也大多被扣下,然而,朱由校发信却越来越多,只是到了后来,时间长了,才逐渐不再写信,但是那份期待,却未尝减弱。
    魏忠贤也无法完全阻隔李彦的消息,特别是在李彦身处辽东巡抚这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涉及到辽战,必然要提到李彦,而朱由校又会特别关注李彦。久而久之,倒是让朱由校对辽战特别关注,而辽战形势的逐年好转,又让朱由校坚定了对李彦的信任。
    魏忠贤相信朱由校与李彦的关系经过这么多年,经过他的一再挑拨,肯定受到了不少消极影响,然而,一旦两人见面,将会发生什么,他也是不敢保证。
    “下旨,申斥李三娃,让他立刻回辽南去,不,就以无故擅离职守为由,罢免他辽东巡抚一职,另外派人去,罢免了他,让他回天津种地去,”魏忠贤尖声叫道。
    “魏公公,”阉党中坚分子崔呈秀低着头,声音有些低沉:“李三娃这次以献捷为由,随同他前来的还有一个营三千多精兵。”
    “他带了兵?”魏忠贤皱了皱眉头,突然狂笑起来:“嘿嘿嘿,难道他李三娃想要造反?就凭他带了三千兵?”
    崔呈秀身为兵部侍郎,对于辽东的战事更清楚一些,当然,他也不会以为李彦凭着三千兵就能够造反,但是对辽系的官员将领,他一直是主张要慎重地,毕竟,那可涉及到十几万大军,兵危战急的。
    崔呈秀想了一下。道:“高第高大人尚未前往山海关。李三娃此刻身为辽东巡抚。手握辽东十余万大军。若是动他。恐怕会不太好办。”
    “有什么不好办地。一张圣旨。他李三娃就什么都不是了。”魏忠贤桀桀怪笑。
    崔呈秀皱了皱眉头:“若是李三娃能够像孙承宗大人一样深明大义。那么就好办了。只怕此人不会那么忠顺。不然。也就不会不等圣旨。突然回返京城。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通州。”
    魏忠贤这个时候才算醒过神来。敢情李彦这次回来。就是有目地地。而他这么强势地出现在通州。能够让他如此做地。无非就是针对他魏忠贤罢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魏忠贤冷笑两声。他地原则就是先下手为强:“那就让他进城。但是不准带兵进来。我倒要看看。他进了北京城。还能够翻上天去?”
    崔呈秀点了点头:“虽然李三娃统领辽东。他想要进城。也不可能随身带着大军。只是这三千多兵。要是就驻扎在城外。始终是个麻烦。若是到时候罢免他辽东巡抚一职。李三娃拒不领命。届时又当如何?”
    “不过是三千兵而已,”魏忠贤阴阴笑道:“等那李三娃被免了巡抚一职,这三千兵就不归他管了,对了,那领兵地武将是谁?我看可以赏他一个指挥使,桀桀!”
    崔呈秀为难地说道:“具体是谁,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李三娃既然心怀叵测,又带这支兵过来,想来统兵的武将,应该是他的亲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倒不信那统兵地会是他李三娃儿子,就算真是他儿子,也有大义灭亲的是不?”魏忠贤不以为然地说道:“指挥使不行,那就左都督,给他封侯,忠义能值多大的官?哈哈哈!”
    崔呈秀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公公说得是。”
    “只不过,万一那个将领脑袋不开窍,我们也需要做好两手准备,是不是让京营做好准备,另外就是想办法将这支军队调开,不能调开的话,就下令他们驻在通州,不能再前进了,”崔呈秀说道,心中对魏忠贤的乐观并不以为然,如果李彦带地人那么容易就被收买,那他也太蠢了,还不值得他们如此谨慎。
    魏忠贤掌权以后,不但在大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