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86章

大明天工-第186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起来。辽南粮食供应地紧张程度远超过京畿。让李彦没有想到地是过才刚刚下了三四天雪。京城市场上地粮食价格。就已经飞涨到一个极为惊人地地步。
    从夏熙分析。还有镇抚司搜集地信息中可以看到。很多京城比较大地米行。在下雪之初。就已经关门打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李彦拿手指点了点卷宗:“囤积居奇?”
    话说在这个时代。就是普通人家。都会有一个粮仓。种田地要为自个儿留下够吃一年地粮食。那些城里地市民。就算存不了那么多。也会弄只米缸。一缸米也能吃上月余。至于大户人家。粮仓里地粮食那是吃都吃不完地。
    所以才有“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地诗句。
    夏熙微微点了点头:“下官已经去过京城地米粮社。京城地粮食大多从南方运来。不过南方地粮食通常只能运到通州。然后就是京城这边地米商接受。京里地铺子。多数是本地豪强在经营。除了不多地几家。多数跟华夏系、辽南没什么生意往来。都说拿不出粮食来。
    ”
    夏熙脸色也很难看,华夏系及相熟的粮商,此前经营的重点还是在辽东,以确保那边的粮食需求,京城这边的粮商本来就是土霸王,也就没跟他们展开直接的竞争,没想到这个时候,却出了问题。
    “这场雪,不知道会下多久?”李彦走到窗边,窗上装着玻璃工场出产的透明玻璃,与纸窗相比,不仅挡风的效果更好,屋里的光线也更充分,站在屋里,也能看到外面纷纷扬扬的大雪。
    虽然说工场还不能生产出品质最佳的大块平板玻璃,不过这种传统的雕花窗棂,工匠们倒是能够用小块的玻璃,镶嵌出完美的效果,比之后世通透的玻璃窗,倒是别有一番味道。
    即便玻璃工场已经通过
    会将玻璃的生产技术向几个商家授权,已经有几个工产品质不同的玻璃,毕竟生产的时间还不算长,经验不足,产量不高,玻璃还算是比较奢侈的东西,李彦也就在自己常常议事的这个房间装了几扇窗子,倒是京城有几家富户,买了很多玻璃,说是要打造地上的“水晶宫”,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年前怕是建不好了。
    “谁也不知道这雪能够下多久,”夏熙顺着李彦的目光,首先看到的是那扇透光特别好的玻璃窗,然后才是外面的飞雪天。看到镶嵌了玻璃的窗户,刚才还觉得头痛的夏熙顿时精神一振,目光不经意间掠过房中的摆设,发现很多都是这些年出现的“新玩意”,而这些新玩意的出现,差不多都和李彦有关,并且都有着让人惊叹的优越之处。
    夏熙很早就开始认识李彦,几乎看着李彦从一无所有,开创出如今的局面,如果要说个人财产,富可敌国,恐怕已经不能用来形容,华夏工场掌握的产业和技术,曾经支撑起复辽军,辽战,而在夏熙看来,这些产业和技术也足够支撑起整个大明。
    “其实这雪会下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心里认为雪会下多久,”夏熙头脑突然清晰起来:“要是大家觉得雪会下很久,哪怕现在开始就不再下雪,一连三天都不下雪,人们还是会觉得,可能明天又会下雪,还会下很长很长的时间。”
    “夏熙你倒是说起哲理来了,”李彦回头笑了笑:“不过你说得很对,关键是预期,这才下了两三天的雪,家里没有隔夜粮食的穷人虽然不少,不过这些人本来就买不起粮食,现在大家都急着买粮食,既然有钱买粮,家里两三天的粮食总归还是有的,看来他们都觉得这雪会下很久,所以才会急着买粮。”
    “为什么他们会要下很久呢?”李彦转过头去,继续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飞雪,脸色渐渐变冷。
    夏熙看了一眼站在旁边包有才,如果说市面上的情况,是他需要掌握的,那么李彦现在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就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商业问题了。
    “镇抚司查出,大米行在第一时间关门以后,还派出家丁仆役去别家营业的米粮铺子抢购粮食,市面上粮食紧张,一方面是很多粮食都给这些人收走了;另外,他们不仅卖粮,还故意营造出紧张的场面,使得大家都觉得粮食供应紧张,大雪可能会下很久,”包有才缓缓说道,作为情报头子,需要的不仅是打探情报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汇总、挑选和分析,包有才在这方面的才华,无也很突出。
    “最值得警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些人还在私下散布流言,更有推波助澜的嫌!”
    “是不是让刑部或者顺府那边配合一下,将这些散布流言的小人抓起来?”夏熙道。
    李拿眼角的余光看了夏熙一眼,夏熙之前毕竟还只是个商人,这个想法无就太软弱了一些。
    李彦嘴渐渐露出一丝残酷的笑意,抬起手抚着冰冷的窗棂,冷冷笑道:“有个伟人曾经说过,变革都是要流血的,本官曾经想要避免,如今看来,那是不现实的,若是一味纵容,倒可能使得情况不断恶化,以致要流更多的血。”
    “或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那些潜在暗处的破坏者,不要轻易露出头来!”
    “大人是说……”夏熙愕然看着李彦,在他的印象中,李彦一直都是在倡导和平解决争端,为此创造出很多新的做法,此刻却能从李彦的话里,听到一丝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说不得,本官也要跋扈一次了,”李彦微微一笑,道:“锦衣卫的职权,依然还有缉拿图谋造反、颠覆大明者,这些底下传播谣言者,居心叵测,似乎已经足够量刑了吧?”
    夏熙苦笑着摇了摇头,京城米粮价格飞涨,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奸商囤积居奇,不过正想包有才所说的那样,这其中也有某些人推波助澜的缘故。
    几日前,有人故意传播流言,说李彦想要对天下士绅征税,那也是有心人在幕后操纵。
    那次共和社核心成员会议,李彦还打算用温和的方法来解决,此时终于决定不再忍耐,做出全面反击。
    “包有才,抓人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五五回 屠刀
     更新时间:2009…12…26 1:09:44 本章字数:3446
    启六年腊月,北方连降大雪,京城物价飞涨,李彦提期,要在京城实行戒严,对米粮限量供应。考虑到实际情况,内阁通过了这个提议。
    然而,让孙承宗、叶向高等人没有料到的是,李彦将“紧急状况”下的权限用到最大,连夜调兵京城,不但查封多家米铺,而且锦衣卫的缇骑也再次出动,抓了许多人,说是“散步谣言,危害国家安全”。
    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人想到李彦控制着五军都督府、兵部、锦衣卫等强力机构,要不是当初孙承宗等人小心,甚至还会包括刑部。虽然现在李彦不能通过刑部抓人,不过军队和锦衣卫镇抚司却像两把利剑,让任何心怀叵测者胆颤心惊。
    实际上,锦衣卫和新整编的京师三大营采取的行动,并没有将暴力破坏的范围无限延展,只不过他们的动作雷霆万钧,一夜之间,京城七大米行全部被封,旗下各家米店的掌柜,还有米行的幕后老板,都给抓了起来。
    镇抚司抓人,沿袭锦衣卫一贯的风格,不管证据,也不讲道理,首先抓起来再说。
    虽然李彦并不;做这种有违他所倡导的“法治”,不过大家都不遵守法制,却用法制将自己捆绑起来,要来个“君子之战”,这显然是找虐。而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暗流涌动,也让他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总会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发展。
    这次暴风雪中发生的事,就给李彦提了个醒,让他意识到做事情并不能够理想化,暴力和法制,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对于那些遵法制,没有超出底线的,李彦自然会推崇法制,而对于那些蠢蠢欲动他的友善当做好欺负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客气,就以暴力来对待。
    新年之前的这次行动,~封掉几大米行,并且宣布这些米行全部充公,而且还抓了幕后的几大豪强,不仅查米行,还查抄了这几家的其它财产霆手段,让人触目惊心。
    如果之前李彦摆出一副“讲道理”的姿态下很多人蠢蠢欲动,突然之间来了这套动作,局势居然平静下来,原来蠢蠢欲动的那些人,不约而同地纷纷偃旗息鼓像这会儿才突然意识到,什么法制不法制的李彦强兵在手,就连魏忠贤都能杀,还有什么不能杀的?
    事实上。七米行地幕后老板。虽然都是京畿一带有数地豪强。甚至有两家还是勋贵过都被李彦连根拔起。半点情面都不曾保留。李彦就是要借此告诉天下人有些事情。他不是不能做是不想做。
    当然。彦做事地风格是不管如何。都要从道理上说得过去。这可能也是穿越之前地人生经验。那会儿讲究个国际法。做啥都要有个理由。
    这些豪强雄霸一方。横行无忌。身上地罪行自然不再少数。镇抚司稍微下点功夫。搜集起来地证据。就能够定下一个抄家灭族地罪名。虽然说定罪要经过大理寺。不过现在是“紧急状态”。戒严时期。李彦直接让锦衣卫去抄家、抓人。倒是没有将事情做绝。立刻将人给砍了。
    虽然如此。这些给抓起来地豪强。也难有翻身地那一天。一则人都给抓了。财产也给没收。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可少不了落井下石地人。何况。锦衣卫也确实搜集了他们地很多罪责和证据。只要大理寺按照这些证据判罪。那他们地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配合这次行动。华夏社地报刊刊发了系列文章。其主旨和立场。无非就是朝廷地此次行动。源起某些不法奸商。勾结鞑虏。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并且散布谣言。祸国殃民。认为紧急状态下地戒严。有效稳定了京城地局势。特别是米粮地价格。从戒严之前地天价。很快回落到只比平时价格稍高地水平上。虽然是限量供应。却也能保证大多数京城地居民吃上粮食。
    戒严前后米价地变化。成为李彦和锦衣卫这次行动地最好注脚。也正因为如此。京城地百姓都为之拍手叫好。同很多富豪噤若寒蝉形成鲜明地对比。
    虽然也有人指出此次行动不符合法制,不过华夏社刊发的文章却指出,突然的行动是符合法律程序的。首先是内阁通过了京城进入紧急状态,并进行戒严的提案,有了这个决定,之后军队和锦衣卫才会有行动,因而这是一件合法并且合乎程序的行动,并不违法。相反
    投机倒把的商人,才是真正的违法者。
    石柱国对这次行动本来并不赞成,不过他作为共和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在议事时,李彦的提案表决后通过,他也就只能遵从集体的决策,调集华夏社的资源,展开“宣传战”。
    经过这些年的打磨,特别是在李彦的深刻影响之下,石柱国对于各种宣传、造势手段的运用,虽然还远远称不上纯熟,但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
    华夏社的造势、辩白,也将这次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极为有限的程度,石柱国对于报刊手段的运用,让李永非常满意。
    实质上,李彦的动作也不仅仅限于表面上这些,借着这次临时戒严,李彦频出重手,对那些阴谋反对自己的势力和人员进行打击,仅仅是京西的华夏讲武学堂,就有数百学员,给找了个由头,“发配”辽东。
    当然,所谓发配,面上的原因是建奴趁着天气严寒,在辽东发动了军事行动,所以需要充实力量,这些在讲武学堂学习过的军官,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虽然说辽东的局面已经所改观,双方处于相持阶段,不过很多人还是认为讲武学堂此举,就是想要让他们去辽东送死,他们自然并不甘心。
    不过,此前他商量了一些对策,想要重新掌握一部分兵力,这会儿才突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幻,学堂这边虽然就只有一哨复辽军,按照标准编制,也就是五六百人。
    此时复辽军正在京畿肆编练新军,这五六百人虽然是基干力量,不会随意指派别的任务,不过讲武学堂自然也要承担一些训练新兵的任务,故而学堂这边,其实还有一个营,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的新军。
    有人:_煽动这部分军跟自己干,起码他们头上还顶着朝廷武将的名号,其中有副将,也有参将,品级都不低。
    只不过京一旦采取行动,就是这些新军过来将他们一个个都抓了起来,讲武学堂对于新军的掌控能力,居然强悍至这种程度。
    在军;中的采取的一些措施,受到的掣肘要比民政上面更少一些,明代以文制武,武将的地位极其低下,李彦并不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让某些外镇的武将铤而走险,那时候敢于砍掉武将脑袋的文官并不少,也没见有什么事情发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两年之后,袁崇焕才会用尚方宝剑,轻轻松松砍掉了“军阀”毛文龙的脑袋。
    果决地砍掉一些人的脑袋,又将一些人“流放”辽东,至此算是对京畿一带驻军进行了彻底的整编,虽然精锐尚少,大部分都是新军,不过就像李彦所说的那样,以复辽军的火力强度,已经超出这个时代一大截,热兵器同冷兵器之间,鸿沟已经在缓缓形成。虽然说冷兵器的军队,在合理的战术,更重要是得有拼死决心的情况下,也能够给热兵器的军队造成威胁,不过这样的冷兵器王牌军,在大明少之又少。
    建奴或许勉强可以称得上这样的强军,不过在辽东的战争进程也表明,即便是建奴,也正在逐步落到下风,其结局无是可以预料的。
    李彦对复辽军的信心,让他毫不犹豫地向军中那些反对派举起屠刀,并大刀阔斧,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地对京畿的驻军进行整编。
    当然,在整编,并且废黜大量旧军官的同时,兵部同五军都督府也在安抚各地的军将,这些军将和他们手下的军队,虽然并不能对复辽军构成威胁,不过他们的存在,本来就很重要,而一旦有什么变故发生,也会造成烂局面。何况也并非是这些军队全都不堪使用,与卫所兵相比,大明九镇的边军,作为常备军,又处于北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