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40章

大明天工-第40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徐贵差点都被气糊涂了,好不容易按捺住怒火,尖声说道:“不错,再过两天,便是你交来韭黄的日子,若是误了,哼哼!”
  李彦笑了笑:“误不了,只不过……小的觉得总是让徐公公跑来跑去也不好,不如咱们也做回一揽子的买卖,三天后我交上韭黄,以及培育方法,如何?”
  徐贵愣了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你……这方法也要银子?”
  “公公英明,”李彦笑着道:“不多,一十六两银子而已,公公以为如何?”
  “你……”徐贵伸手指着李彦,当然知道他是羞辱自己想少掉的十六两银子,不过十六两银子对于黄金菜来说,确实不多,徐贵咬咬牙便答应下来,当场与李彦立下字据,交了银钱。
    正文 第六十二回 暖窖种菜
     更新时间:2009…6…1 10:02:37 本章字数:3224
  徐贵走后,李彦向留守的锦衣卫总旗西门守诚表示了感谢,在晚上操办了一顿丰富的酒食来笼络这些锦衣卫,不过西门守诚给李彦的感觉,似乎总有些疏远,甚至暗暗的敌意。
  据包有才打听的消息,当初陈小旗正是这个西门守诚的下属,这让李彦不得不多加一分小心。
  白天的事情,让李彦再度体会到权势的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有权有势者杀个人便似杀猪一般,更罔论其它。
  如果没有相应的实力,不管个人聚敛了多大的财富,怕也是没有半点保障,他想着骆养性若是真的能给自己弄来个总旗,似乎也不错。
  按照约定向闻香楼交付韭黄的日子,李彦在小直沽的菜地旁将刚刚割下来的一茬韭黄交给徐贵,又现场讲解了利用韭菜遮光种植韭黄的方法。
  徐贵听得明白,看着李彦不停冷笑:“姓李的,就这么简单的法子,你敢要咱家十六两银子?”
  李彦看了徐贵一眼,若是他不能刻意逢迎,两人间的关系断无缓和的可能,李彦的自尊也不容许他轻易低头。
  微微一笑,李彦反问道:“这法子,价值何止千金?”
  “哼哼!”徐贵阴阳怪气地尖声笑道:“李三娃,这是你自寻死路,莫说咱家不给你机会,咱们走。”
  “徐公公走好!”李彦略一拱手,看着徐贵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渐渐离去。也不会特别好心地去提醒徐贵,现在时近深秋,每日都有落霜,韭菜已很难生长。
  反正与闻香楼的契约就此已经终结,至于徐贵能不能种出韭黄,和他无关。
  “少爷。”包有才走到李彦身边。压低声音道:“少爷有没看到徐贵身后那个蒙面地仆人?”
  李彦点了点头:“看上去似乎有些熟悉。”
  “是陈小旗。”包有才声音微颤:“他手上有颗黑痣。小地一眼就认出来了。”
  李彦皱了皱眉头。看来这个陈小旗是与徐贵勾结到一起了。
  “莫要管他们。将这草棚拆了。茅草盖到菜地上。挖出结球菘菜与大蒜。咱们回去。”李彦吩咐家丁说道。
  除了李家菜地地结球菘菜与大蒜。李彦之前还以提前给出订金地方式。从直沽一带地农户家中订购最后一茬地韭菜根。以及捆扎起来结成球地菘菜。如今一并逐户收走。
  农户们拿到银钱都很开心,不过看向李彦的目光就有些怪异,这菘菜结球也就算了,不知道里面的菜心会不会烂掉,将冬天无法生长的韭菜根买去,那真是败家子的行为。
  农户们的菜地大多靠在一起,闻讯而来的农户聚在田头,等着李家的人来收菜,同时议论纷纷。
  “李家的娃子,你是要用暖窖种植韭黄吧?”收到第三家田地,突然有个老头出声问道。
  李彦诧异地看了那老头一眼:“老人家也知道韭黄?懂得暖窖?”
  老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大声说道:“老头子种地的时候,你这娃还不知道在哪里,少詹事徐大人厉害吧?他还向老头子请教过施肥之法呢!”
  “原来是长者,不知如何称呼!”李彦连忙施了一礼。
  老头大咧咧地摆了摆手:“你这娃有礼貌,俺是孙老头。”
  “至于韭黄嘛,你方才在田头讲与那太监的时候,我也是无意中听到的,”孙老头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得意地冲李彦眨了眨眼。
  “哈哈,孙伯有心了,”李彦微微一笑,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交待韭黄的遮光种植之法,存心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反正他也不能靠着这个赚钱了。
  “孙伯所言不差,李某正是要将这韭根移入暖窖,培植韭黄,”李彦见孙老头言谈间对农事很娴熟,便在田头攀谈起来。
  “种植韭黄需要遮光,种在暖窖里确实很方便,”孙老头嘿嘿笑道:“你那点想法,老头子一眼就看穿了。”
  “连暖窖都不用,只要是普通的地窖,在土里拌上马粪,便足够了。”
  “马粪?”李彦诧异地问道:“马粪有何用?”
  孙老头翻了翻白眼:“吆,果然是个娃崽子,连马粪拌在土中,会慢慢发热都不知道吗?”
  “这样也行?”李彦确实不知道马粪还有这样作用,连忙向孙老头请教。
  李彦曾让包有才搜集暖窖的资料,不过包有才毕竟不是“百科全书”,加上对农事并不熟悉,有所遗漏也属正常。
  按照孙老头的说法,用马粪发热在冬季种植蔬菜,是最简单易行的暖窖,用来种植韭黄再好不过。
  李彦觉得如果孙老头说得不错,马粪确实能发热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应该可行。
  “孙伯所说,果然有道理,”孙老头言谈中对农事的熟悉让李彦动了招揽的心思:“不瞒孙伯,小可在田庄中挖了几口地窖,打算用来种植韭黄,对于这马粪种植之法,却是知之甚少,不知孙伯能否亲临指点,小可愿为之给付报酬。”
  孙老头脸色一喜,随即摆了摆手:“老罗,跑来跑去这老骨头经受不住。”
  李彦微微一愣,没想到孙老头会推托:“如此,小可便让人雇一顶小轿来,保证不让孙伯受那颠簸之苦。”
  孙老头眼睛一亮,很快又摇了摇头,口中不停地嘀咕:“不好,跑来跑去不好……”
  李彦有些不耐地皱起眉头,不过是个马粪拌土,这老头就拿腔作势的,难道是嫌酬劳不够?
  “少爷,这老头是想成为李家人呢!”包有才俯身在李彦耳边低语道。
  “成为李家人?”李彦非常诧异。
  包有才点了点头,露出骄傲的神色:“少爷,现在直沽这边,谁不知道咱李家的家丁、长工待遇好啊,天天能吃饱,隔几日便有肉食,不但有工钱,还有奖励,都想着咱能看上他们呢!”
  “有这样的事?”李彦愣了愣,虽然他确实有通过更好的待遇,以凝结人心的想法,却没想到会在乡间产生这样的影响。
  “孙伯,李家田庄正缺一管事,孙伯可愿屈就?”李彦犹豫着试探道。
  “好……”孙老头大声应道,旋即发现自己的反应似乎太过强烈,搓了搓手打起哈哈:“李家的娃……啊……东家,老头子我对各种农活都熟悉,肯定能给你将田庄的事情打理好。”
  李彦直起身子点了点头:“如此,你便收拾收拾,这就去田庄报到吧!”
  “是、是、是!老头子也没啥好收拾的,这就一起去,”孙老头嘿嘿笑道:“反正,俺是听说李家什么东西都有啊!”
  李家的田庄一共修建了六处地窖,是李彦通过包有才了解这个时代的情况,再结合他曾经见过的蔬菜大棚和培育平菇的土温室,进行规范、改进后设计而成,基本上还是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结构。
  其中两处是简单的地窖,两处是在苗床下面埋了火道的火暄式温室,还有两处同样埋了火道,不过地窖的顶部被挖开,东、西、北三面建土墙,南面留纸窗,平时可以封闭,也可以打开通风,这就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塑料大棚了。
  孙老头对于农事的经验很丰富,在他的指点下,长工们在一处普通地窖内铺上厚厚的茅草,将结球菘菜与番薯分别堆放储存。
  又将马粪与肥沃的黑土拌在一起,铺成苗床,埋入一半的韭根与蒜根。
  而在火煊式暖窖中,则用普通黑土铺成苗床,种上另外一半的韭根与蒜根,由于天气刚刚转寒,暂时还不用生火取暖。
  当天气寒冷时,只要在火坑点燃柴禾,热量便会沿着火道传递到苗床,起到增温保暖的作用。
  李彦让一个新近加入、会写些字的长工李睿作为孙老头的助手,每日观察记录两处暖窖的情况。
  他现在要考虑的是将另外一处火煊式暖窖,以及两处开纸窗的火煊式暖窖利用起来,一时间还没有想到种什么比较好。
    正文 第六十三章 京城来信
     更新时间:2009…6…1 10:02:37 本章字数:3981
  李彦手上拿着两封信,都是骆养性从京里送来的,打开蜡封,看到完全没有句读、竖排的繁体字,顿时一阵头大。
  “三娃,大哥对不起你,总旗没了!”
  信写得很直白,也很简单,虽然没有明说,李彦也能看出是有人从中作梗,这样的事情,骆养性当然不敢在纸上写明。
  信的最后,骆养性提到另外那封信,说是京里的一位公子,对他的弹子锁很感兴趣,也没有明说这位公子是谁,只让他好好巴结,未来有好处。
  看完骆养性完全口语化的信笺,李彦会心地笑了笑,这个便宜大哥不是二愣子,没有为他那个“总旗”拼死力争,虽说有些“不仗义”,却避免了无谓的牺牲。
  后面这封信,也写得很口语化,还带着几分孩子气式的天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避讳:“骆千户说了弹子锁的样子,由校觉得和广锁差不多,肯定不如密码锁安全。”
  由校?李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很快想到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
  由校?朱由校?那不就是崇祯的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么?李彦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骆养性说得不错,果然是值得好好巴结的大人物。
  连忙又低头将手上的信笺细细读了一遍,这个朱由校说到锁的结构和设计,显得很明了,应该仔细研究过,而且还提到他做过一把木质密码锁,觉得要比弹子锁更安全,可惜被他父亲给砸了。
  骆养性带了六把弹子锁进京,并没有多余的样品提供朱由校研究,朱由校显得很遗憾:“可惜见不到弹子锁,骆千户说会向你要一把,你会给吗?”
  给,当然给了,不仅给锁,还要附送图纸,李彦忍不住哈哈大笑,弹子锁本身并没有多少秘密,随便一个锁匠打开外壳,就能看到里面的结构,要弄懂也不难。
  如果只是送出几把锁。就和未来地皇帝搭上关系。这笔生意无论怎么看也是赚地。李彦心中想道。
  李彦不是历史学家。充其量只是喜欢看架空小说、在论坛中游荡地爱好者。对于晚明地历史算不上清楚。只知道大体地走向。
  明熹宗朱由校算不上好皇帝。正是他在位期间。明朝渐渐滑向灭亡地深渊。作为大明地皇帝。自然要担负很大地责任。
  李彦捏着下巴。寻思自己搭上朱由校以后。应该采取怎样地态度和措施。不但让自己获益。也让民族受益。自己再获得更大地利益。
  以前在网络上。李彦是总显得很激愤。如今穿越了。虽然也时常想到民族国家。不过更多时候想到地。却是遵循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地心路。
  在给朱由校地回信中。李彦则将他地密码锁地设计大大夸赞了一通。表示会让工匠用铜铁打造这种密码锁。并拿到市场上售卖。所得利润地五成属于他这个设计者。
  此外,李彦又附上几种款式弹子锁的设计图,在信中详细解释这种设计图的画法、识图方法,并解释这种方法的好处。
  李彦很谦虚地表示:“弹子锁只是雕虫小技,无法与公子的设计相比,还请公子多多指点。”
  在信的最后,李彦又大肆吹捧朱由校的设计才华,并认为与诗词歌赋相比,这种设计能力更能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并强大国力,同样可以治国安民。
  写好这封信,李彦又仔细检查了几遍,删掉一些可能触犯禁忌的话,才重新誊抄,让人送往京城。
  正如李彦在信中所说,工匠的手艺再好,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提升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
  李彦推行标准化与精密制造,却是为工业化打下基础,而在工场这边,他也是在推行一种手工工场式的规模化生产模式。
  李彦将宅院南面的简易工场命名为精密制造工场,其中又分两个工坊,制造精密测量工具的标准坊,与制造弹子锁的锁具坊。
  每个工坊下面,又按照工序性质的差役,分为不同的“作”,如锁具坊下面就有弹簧作、铸造作、打磨作等。
  而在“作”下面,也分成制作不同工件的“组”,这就是工场里最基层的制造单位。
  在制造弹子锁与尺具的过程中,工匠们被根据个人的特长与技艺,分配到不同的坊、作、组,其中技艺好、干活认真的,被提作组长、作长,徐洪与刘铁锁分别担任锁具坊与标准坊的坊长。
  这些工匠原本都被锦衣卫充了徒刑,也就是说他们在李彦手下干活,本来是以徒刑犯的身份,对自身的命运早就绝望。
  但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这种情况在逐渐发生变化,搬进简易工场以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不同岗位上。
  虽然每天都要干活,但也并不是非常辛苦,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还能领到相应的工钱,与大多数工匠平常所得相比,这份工钱还要丰厚许多,这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意外。
  至于工场的劳作方式,也是他们过去不敢想象的,每个人只要根据图纸,按要求加工一种零件,最后统一组装成为整件,在经过几天的调整以后,一次组装的成功率居然达到八成以上。
  正是因为进行了这种调整,锁具坊每天制造出的弹子锁数量,让锁匠们瞠目结舌,如果说以往他们每个人一天也就能打制一两把锁的话,那么现在,全坊二十多人,一天制造的弹子锁数量就达到五十把。
  考虑到弹子锁的精细程度、弹簧的加工难度,以及有四五个人并参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