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55章

大明天工-第55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李老太爷再没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就算要请晚辈帮忙又如何,那可是能在邸报上发表策论,认识锦衣卫的衙内,天津兵备道亲自发来请帖的人物,能够求着,还是他的面子。
    朝廷地邸报一发,《华夏商报》立刻变得天下皆知,本身就是个新鲜物,容易引人关注,又在朝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反对者也好,支持者也好,甚至是中立者,都开始关注这份类似于邸报地民间小报。
    明代的言论氛围通常比较宽松,《金瓶梅》可以出,《焚书》也可以出,但人治地缺陷就是太随意,譬如李贽半辈子都在宣扬异端,一直安然无恙,到老了却因为政敌报复,惨死狱中,对方找到的理由,便是他的异端学说。
    再比如明代的讲学氛围很浓厚,但也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禁毁书院的行动,张居正做过,魏忠贤也做过,都是缘于政治斗争。
    万历末年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以东林书院、关中书院、江右书院、徽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讲学正处于鼎盛时期,朝中的政争与民间清议往往互为表里,这期的邸报一出,很快有人对《华夏商报》的立场表示赞赏,同样的,也会有很多人进行反对,但没有人会忽视这份小报。
    有不少的人选择写信给李彦,阐述自己的看法,李彦就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将这些看法,不管是哪种立场的,都刊登在报纸上,并在报纸上声明,凡是寄给报社的,均默认为同意在报纸上发表,如果是寄给李彦个人,只有特别注明的才会在报纸上发表。
    采用这种做法以后,报社收到的函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报纸的版面也顺势增加到十六个页面。
    与版面同样在增加的,还有《华夏商报》的销量,一下子从两百多份,飙升到五百份,然后是加印,逐渐增加到六百份、八百份、一千份,直到一千两百份,销售的范围主要是在北直隶各府县、山东、河南,以及南直隶地区。
    在南直隶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翻版的《华夏商报》,特别是江南一带,本就是刻书印书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有翻印,还出现很多类似的小报,有《金陵闻报》、《江南新报》、《姑苏报》等等。仅仅是一个月后,一份重量级的报纸终于在无锡问世,那就是东林书院主办,高攀龙主笔的《东林报》。
    《东林报》凭籍东林书院的影响力与人脉,几乎发行伊始,便立刻超越渠道并不完善的《华夏商报》,成为发行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不过,《华夏商报》借着先行者的优势,以及鲜明的办报特色,海纳百川的各色内容,依然在逐渐扩大着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少数可以与《东林报》相媲美的报纸之一。
    而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李彦也终是名动天下。他也知道,他真的撬动了历史,然而历史到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他还是不敢确信。
    天津兵备道衙门的后院,现任兵备道贾之凤府第的客厅中,李彦端起酒杯,向桌上的贾之凤、河间府通判卢观象敬了敬:“贾大人、卢大人,草民敬过两位大人,祝两位大人一展宏图,步步高升。”
    贾之凤与卢观象听到这番直白的恭维,都是微微一笑,端起酒杯相对而饮,贾之凤放下酒杯,微微笑道:“贾某但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是足矣。”
    卢观象笑着对贾之凤道:“贾大人高风亮节,乃是吾辈楷模。”
    “卢大人见笑了,”贾之凤在这里官位最高,举手投足都是潇洒自如,他笑着看向李彦:“依本官看来,三娃才是吾等的楷模,身居乡间,以一份小报搅动政局,造福百姓,实乃千古罕见,千古罕见啊!”
    李彦连忙端起酒杯:“贾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偶尔兴起,胡闹而已,那上面的观点,也不过是采自各位大人,草民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三娃你不用自谦,这份《华夏商报》,可谓开天下之先河,广载天下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日新月异之迹。为士知强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彦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贾之凤请他来赴宴,定然不是为了讨好他,肯定还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热之际,贾之凤突然脸色一正,对李彦说道:“朝廷有旨,向本官与卢大人询问畿辅屯垦一事,本官想问问你,对此事可有什么条陈?”
    PS:友情推荐《覆唐》,书号:1190112
    且看秉行着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这一句话的穿越者张宏;
    如何从泛泛布衣贫寒少年之辈最终俯瞰大唐天下;
    终将颠覆万古流芳的开元盛世。
    正文 第九十二回 发行渠道
     更新时间:2009…6…4 23:12:44 本章字数:6623
    “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想着朝廷的政策、诸位大人的思虑、还有圣人的教化,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为更多人所知晓,免得民间蜚短流长,再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将好好一件事说坏了,”李彦笑了笑,趁机给报纸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样的包装,对于贾之凤、卢观象这等儒生应该很有作用。
    果然,贾、卢二人相视一笑,贾之凤抚掌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啊,三娃你日后要多刊登君子之言,让宵小无所遁形,此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也,愿与三娃你共勉。”
    李彦会意地点了点头:“草民一定谨记大人教诲,亲君子,而远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虽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备道的身份,远远高过李彦这个不入流的锦衣卫小旗。只不过李彦毕竟考过童生,又弄出《华夏商报》这样一份引发天下士林关注、朝廷重视的报纸。在贾之凤看来,李彦也是读书人,并且是有影响的读书人,读书人之间,总是好说话些,何况大家在屯田这件事情上,还有共同的立场。
    酒宴上,贾之凤表现得很随和,气氛也就很融洽,话题也是围绕着《华夏商报》与屯垦这件事,在李彦看来,贾之凤与卢观象多少有些书生意气,但确实是想做些事情,不管是不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或名声,这件事总应该是有益的。
    《华夏商报》为了刊登那些文章,李彦确实了解了不少屯垦的情况,事实上不管是地主也好,佃农也罢,对屯垦都是心存疑虑。
    这种疑虑,一方面来自安于现状,担忧风险的保守心态。此外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朝廷组织屯垦,通常会招募流民垦种,不过要收重税,但流民担心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种不了几年就会荒芜,而税赋依旧,这在过去的垦荒过程中很常见。因为荒地的品质通常都比较差,所以不是实在没有法子。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官屯。
    中小地主,一般地佃农、自耕农则担心朝廷组织水田屯垦以后,会以水田产量更高为由,趁机提高赋税;他们并不了解,也不相信水田的产量会高过旱地,特别是在北方。他们还担心如果要修水利。就要承担很多额外的劳役。
    而对于大地主来说,他们不差钱,与租佃的收入相比,他们更在乎自己家族名下的田地数量,他们担心朝廷会借屯垦。收走他们的田地,特别是那些抛荒的田地,哪怕是出钱买,他们也不愿意。在很多人看来,土地甚至要比黄金更加能够体现财富。
    此外还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地人比较特殊,那就是依赖漕运的商人,他们担心屯垦水田,会与运河争水,要知道南运河每年都会有一段枯水期。
    实际上朝廷争议地关键也就是两个问题。田从何来。水从何来。前者涉及到大地主。后者涉及大商人。所以吵来吵去都没有结论。
    虽然徐光启采纳《华夏商报》提出地做法。以鼓励民间自主垦田为主。并组织小范围地军屯。出来效果后逐步推广。依然是困难重重。
    在贾之凤与卢观象看来。这些人都是因私利而废大义。他们希望李彦地《华夏商报》。立场要更鲜明一点。要承担起激浊扬清地重任。
    李彦也希望推动屯垦地进行。但他并不愿过深地卷入朝廷地政治斗争。便笑着谦让道:“学生才疏学浅。怕是力有未逮。不若由两位大人写些文章。在报章上刊出。好让那些冥顽不灵者。能受到教育?”
    贾之凤与卢观象相视一笑。文名闻于天下。正是读书人所追求地。
    两人都是不约而同地从身上取出一叠纸。递给李彦:“这是几篇关于屯田地奏疏。还有其它地一些文章。三娃你看看。若是需要。都可以刊登。”
    两人说这话的时候,都显得非常客气。
    “两位大人地文章,一定非常精彩,学生想那些报纸的读者,定然会愿意看到,”李彦手下稿纸,微微笑道。
    贾之凤与卢观象谦虚了几声,贾之凤端起酒杯,笑着对李彦说道:“那就拜托三娃了,听说华夏工场能生产一种风力水车?本官觉得,若是要组织屯垦,定然大量需要。”
    “贾大人说得是,下官看过河间府的水车,与华夏工场的水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卢观象也端起酒杯,笑着附和。
    李彦心中一喜,觉得这两个地方官都是妙人,为了几篇文章,不但不要稿费,还许给他好处,连忙端起酒杯,笑着向两人介绍风神甲型风车的特点、效率,以及华夏工场的制造能力,并做出保证,只要是屯田需要,华夏工场一定保证供应,而且这个价格,也会比较优惠。
    风神水车是木作坊眼下唯一创收的业务,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李彦的设计,做一些稀奇古怪地东西,或者对现有的车床、印刷工具、风车等进行试制改进,耗费很大。
    李彦眼下比较稳定的收入只有弹子锁,以及彦熙楼、彦吉酒坊的分红,其中彦熙楼的生意一直很不错,但即便如此,也经不住李彦的折腾,郑书已一再警告,李家现在的银钱很紧张,特别是水车制卖的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田地。
    “必须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啊!”李彦想着自己也弄出了不少地新东西,却没有什么钱,还要不断花钱,不禁有些郁闷。
    弹子锁地产量包括市场都是有限的,蔬菜地生产周期太长,风力水车只有温让买了几台,至于其它的轴承、木工锯床只是在内部使用,尺具只能是官营,至于钢笔,用的人非常少,铅笔倒是好些。但制造太麻烦,李彦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人力。
    《华夏商报》的销售量虽然不断攀升,但是投入也在增加,依然入不敷出。
    李彦也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搭建《华夏商报》的销售发行渠道,并尽可能地提高销量,他抽调人手组成发行科。并由李小为负责。
    李小为头脑灵活,经常将自己折腾出地一些奇怪东西推销给别人。虽然李彦觉得他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才华更可贵些,只是手上没人,让他负责发行,也算是向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华夏商报》扩大到十六版,最终定价为一分银一份,一分银差不多能买到一升多的米。对于李彦来说,这是赔本赚吆喝;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却有些贵,也只有有钱的士绅、商人、官吏才能买得起。
    根据这个特点,李彦放弃街头叫卖的做法。而是通过各地的书铺进行代售,每份给银一厘,李彦交给李小为地任务,就是尽量找到更多愿意代售的书铺。
    一厘地抽成非常微薄,一城一地的销量也很有限,但胜在每天都有,还能够通过报纸笼络客户,总有些书铺愿意代卖。
    所谓代卖,也即是说一份报纸在一个月内卖不出去的话。华夏报社将回购,这也降低了书铺的风险,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很强,短期内卖不出去,就会砸在手里。
    华夏报社保证回购,并且是送货上门,但也要求书铺预付报款,通常是提前一个月一付,这就可以缓解李彦手头的资金压力。
    而在网点地选择上。李彦希望尽快覆盖北直隶各府县。并尽量向山东、南直隶扩展,在这两个省份。寻找省级的代理商。
    在北直隶的府县,《华夏商报》将经由驿站进行传送,通常来说,驿站送邸报,每五日一送,一个月要一两银子,《华夏商报》每天都要送,并且送往多个府县,这对天津驿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生意,双方最终谈妥,《华夏商报》经由天津驿发送到各府县,起初是每月三十两银子,并视日后送达城数的增加,再行增加。
    眼下《华夏商报》只在十几个府州县中有代售,差不多每个点要付出二两银子一个月地递送费,每个点的销量也有限,基本上都是要亏本。不过,李彦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报纸的销售量能上去,影响力足够,就有机会扭亏为盈。
    在成立发行科的同时,李彦也开始着手完善采编环节,由包有才负责采风科,可谓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包打听”的特长,并配备一些能写东西的帮手,到街头巷尾、酒楼茶肆捕捉新闻。
    此外就是石柱子负责编撰科,他们的任务是筛选来稿,以及采风科的稿件,或者是根据采风科提供的信息撰写稿件,或是撰写一些报纸需要地文章。
    李彦以前的手下认识字的不多,能够写出文章的也只有石柱子等寥寥数人,采风和撰稿的人选只能对外招募,便在《华夏商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效果竟然好得出奇。
    《华夏商报》上的招募启事发布以后,很快有许多读书人前应募,甚至有人拒绝领取薪酬,他们认为在报社做事,就像是编纂史书一样,异常荣耀。
    这些人中,有落魄的秀才,希望通过《华夏商报》弥补科举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正走在科举路上地年轻书生,他们希望通过《华夏商报》这个平台,闯出才名,为以后地科举铺平道路。
    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书生,显得特别心高气傲,在他们看来,现在地《华夏商报》还不够档次,他们是必定要登上更大舞台的,虽然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整个北直隶能够考中进士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他们还只是童生、生员而已。
    文无第一,这些人的选拔、筛选也是个问题,李彦掌握一个原则,在才华相近的情况下,优先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